特区驶入盲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盲区论文,特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报讯 在我国经济特区成立20周年之际,一场关于经济特区发展命运和模式的争论在经济理论界悄然展开,争论的焦点问题是:在原有的“特”逐渐消弱的情况下,经济特区的发展似乎进入了一个盲区。在新的历史形势和经济趋势中,特区面临着二次创业和重新定位的重大课题。
前不久,200多名官员、专家和学者齐聚深圳, 几大经济特区的有关人士聚首鹏城,举行了“经济特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就上述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与会人士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目前,全面大开放格局已经形成,还要经济特区干什么?过去经济特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在全国已经普遍存在,特区的“特”表现在什么地方?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启动的情况下,经济特区继续存在是否与之冲突?有专家指出,经济特区如果不能回答这些问题,也许就要寿终正寝了。
专家们特别以深圳为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大家认为,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得益于中央政府给予的特殊政策。然而,深圳的对外开放政策和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在向全国推广的同时,也宣告了特区本身特殊政策实惠的终结。事实上,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深圳经济增长中来自优惠政策的推动力就逐步递减。1995年后,除所得税外,深圳已经不再享有其它的政策优惠。此外,来自国际和深圳经济特区自身方面的条件变化亦对其进一步发展构成了限制与约束。
专家们进一步分析认为,随着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启动,中央政府逐步取消了一部分特区优惠政策。同时,由于内地普遍仿效特区政策,个别地区甚至实行比特区还“特”的政策。伴随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相对开放格局的形成,深圳特区借以高速发展的开放优势亦归之于平淡。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使很多地区用较少的时间实现了特区较长时间才完成的市场取向的各项改革,深圳所具备的先行体制优势已经弱化。目前,全国范围内倡导公平竞争、呼吁取消特区和沿海地区政策支持的呼声很高。自1993年以来,世界上吸引外资的热点地区日益增多,国际资本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竞争加剧。同时,90年代以来,深圳的个人消费品和投资品的价格呈快速上涨的“刚性”趋势,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劳动力的优势已不复存在。深圳房地产的价格升涨遥领全国之先,投资成本亦大幅提高。这一切都大大削弱了深圳经济特区对外资的吸引力,即便是来自国内其他地区的投资也出现回流,深圳发展潜力正逐渐枯竭。
记者在几天的采访中发现,很多深圳人对此都有隐忧,对未来发展表示担心。有人公开表示,深圳以及经济特区进入了发展盲区。
据了解,中国著名的联想集团几年前将主板生产基地由深圳迁到了惠州,主要原因就是深圳的成本上涨太快。后来,在深圳方面的耐心工作下,联想把研发中心放回鹏城。在深圳当前工作中,也将高科技产业当作重中之重来看待。但是,有人质疑说,深圳目前只有一所深圳大学,水平亦难与资深高校相比,高科技的发展缺少一个强大的科研平台。如果深圳不尽快在教育上大投入大发展,高科技战略亦很难奏效。
深圳的尴尬在其它一些特区也同样存在。很多专家认为,我国的经济特区已经到了必须选择二次创业的时候了,从大的方面和历史作用上要有一个新的定位,同时,各特区也必须着手选择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
今天,本报二版将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摘要选登,希望能够引起,全社会的共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