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思考_企业核心能力论文

对中国农业企业核心能力培育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农业论文,核心论文,能力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农业企业与核心能力的概念界定

(一)农业企业

在资料搜集和研究中发现,很少有人对农业企业的概念作出详细的解释,多数文章对农业企业根本没有定义。有的人将农业企业与乡镇企业混为一谈,有些人对农业企业一词的解释相当狭窄,认为它仅仅是指农业产业中很大的企业或多行业联合企业。

美国经济学家戴维斯和戈德堡认为,农业企业是指农场供应品的制造和销售,农场的生产经营,直到农产品及其制品的贮藏、加工和销售所涉及的全部经营项目从远平,薛晨霞(2002)、高建斌(2001)、严峻(2002)等人认为农业企业是指使用一定劳动资料,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从事商品性农业生产以及与农产品直接相关的经济组织,包括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

这些解释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农业企业的一些特征,但显得很不完善。本论文认为,农业企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农业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有关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等活动的经济联合体。从广义上讲,农业企业除了进行有关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之外,还包括农业机械、饲料、肥料、肉类包装、各种食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也包括以天然纤维为原料的纺织品的生产和销售。

农业企业与工业企业相比有其特殊性质。这种特殊性质主要是由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自身特点(如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等)所决定的。此外,农业企业涉及的范围也较工业企业更广泛。如农工贸一体化企业经营活动就涉及到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一系列环节,因而增加了农业企业生产管理的难度。这也就在客观上对农业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增加了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一词最早是由加里·哈默(Gary hamel)和G.K.普拉哈拉德(G.K.Frahalad)于1990年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的《公司核心能力》一文中提出的。他们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集体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其实,早在1965年,Andrews就提出了“独特竞争力”的概念,并认为拥有独特竞争能力的组织有望获得更加卓越的业绩。George Richardson(1972)发展了Alfred Marshall(1925)“差异分工”理论中的“外部经济问题”,对企业能力进行了区分,认为能力反映了企业积累的知识、经历和技能,而企业的具体活动都是以能力为基础的(他把这些活动区分为“替代性活动”和“互补性活动”)。Richard Nelson& Sidney Winter(1982)从经济进化论的角度将理论研究从静态分析转向动态分析,接着于1987年和1988年两位学者在进化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企业拥有的能力差异对于理解企业的竞争力差异非常重要。Rumelt(1982,1987)认为企业间长期利润率的分散程度比产业间利润率的分散程度要大得多,故最重要的利润来源于企业具有的特殊性(而非产业间的相互关系)。20世纪80年代Barney、Montgomery&Wernerfelt在产业组织理论和战略理论中,强调以独占和难以模仿的资源能力才能来解释企业竞争优势和企业持续竞争优势(Barney,1986;Montgomery&Wernerfelt,1988)。

目前,国内众多学者也纷纷著书立说,阐述自己的观点,有人把核心能力称作核心专长,认为核心专长是对各种技术学习的心得和各个组织知识的总和;有人认为核心能力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而非单个分散的技能或技术;也有人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指企业获取和配置资源,形成并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但直到目前,尚未形成一个普遍认可的企业核心能力概念。

尽管如此,从国内外各位专家学者的各种不同的观点来看,对企业核心能力所具有的以下特征已达成共识:第一,价值优越性;第二,异质性;第三,难以模仿性;第四,不可交易性;第五,难以替代性。另外,研究认为企业核心能力除了上述特征外,还应具有持续性,即只有这种能力使竞争对手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难以超越而得以保持时,才是企业真正的核心能力的体现。因此,核心能力不仅是企业目前成功的要素,更是未来维持竞争优势的保证。

二、对农业企业可能存在的生长点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农业企业的整体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高但是,我国目前农业企业的生产方式与国外的机械化、集约化、生态化的大企业农业相比具有明显的劣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将逐步取消许多保护措施或农产品贸易壁垒,我国的农业企业将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这将使我国的农业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就目前来看,我国农业企业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如员工素质低下,人才储备不足;资金短缺问题;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营销管理意识淡薄,竞争力弱;农业企业对品牌的意识较差,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组织管理等,都是我国农业企业所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加强对农业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提高我国农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已经迫在眉睫。

由企业核心能力的定义可知,农业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的我国农业企业而言,重要的是寻找和选择企业核心能力的生长点,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认真分析并确定该企业具有何种真正的独特技能

根据当前市场供求情况,对农业企业所拥有的各项资源与技能进行分析,确定出哪一项是竞争对手所不具备的或至少与竞争对手相比具有优势的技能。通常会出现这种情况,专家对企业自认为的优势进行分析后发现,由于市场以及竞争对手的变化,其优势早已荡然无存。基于错误认识的战略无疑会导致失败。

(二)正确估计该企业所拥有的独特技能可能为企业创造的实际价值

并非企业拥有的所有的独特技能均能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不应也不可能全面出击,同时追求过多的核心能力,而应该重点突破少数的关键的核心能力。即能为农业企业创造最大利润的独特技能,从可以对此重点加以培育,使其成为农业企业的核心能力。

(三)确定企业的优势可能保持多久

此时主要可以考虑产生优势的核心能力是否易于获得,同时要考虑外界对产生优势的核心能力是否易于了解。如果该项能力或技能很容易获取,而且易于了解和掌握,那只是昙花一现,就不能成其为核心能力。

(四)正确地进行核心能力的整合

在评价与确定核心能力时,不能对每个核心能力进行孤立分析,必须浓缩,集中到最关键的核心。必须知道合理整合将产生协同效益,不合理的整合则会产生内耗,降低实际的实施效果。为此,在培育核心能力时,既要注意核心能力与企业规模的协调,又要考虑企业的能力周期,或者说,要与企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

三、农业企业产品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理论认为,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从研发(R&D)直至产品到达用户甚至用户的使用每一个环节都是创造价值的过程。企业创造的价值大小,由顾客为产品或服务支付的费用因素映射出来。只有顾客支付的费用大于企业创造价值的必要付出时,企业才能获利。对于农业企业来说,研发、生产与制造、物流、销售是产品价值链中最为关键链环。

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创新,而创新能力在企业产品价值链中得以充分体现。任何产品生产的目的都是使最终产品的价值增殖,而价值实现增殖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经过不同的环节,即研发、生产与制造、物流、销售和服务等。产品价值在以上这些经营环节中的运作和首尾相贯的联系便构成了产品价值增殖链条,即产品价值链。在产品价值链任何一个环节上的创新都可以使企业获得长期盈利能力并取得竞争优势。为了更好地培育农业企业核心能力,需分析产品价值链各个环节对企业最终获得收益的作用有多大,各环节如何连续,以及连续的时间、规模和强度对价值链增殖的影响等。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产品价值链结构图

图1中横轴表示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纵轴表示企业的价值创造。在一定条件下,企业创新与价值创造成正比。假定,某农业企业生产一种产品,要经过研发、生产、物流、销售和服务等环节,才能成为最终产品。当企业创新到达A点时,恰好研发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其收益处于最大化状态,若其他阶段固定不变,这时,企业的最终利润应该也同时达到最大化,过多的创新非但不能带来边际收益增加,反而使之下降。这时,创新应该由研发环节迅速转向生产与制造环节,产品价值链也随之从A点延续到B。同理,产品价值链依次通过A.B.C.D、E各点,从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只有当五个环节约达到最大点时,企业的利润才能最大。每一个环节的创新不足或创新过度都会使产品价值链发生变化,影响企业总体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可以根据产品价值链的每一环节分析在每一个阶段所存在的资源与能力,从而识别出核心能力。

四、农业企业核心能力与知识创造

从对企业产品价值链分析可以看出,无论在哪一个环节,欲使其价值创造最大化,就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和制度创新,创新能否成功,取决于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而这两点恰恰是我国农业企业最为薄弱的。为此,本文认为,目前我国农业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问题,最最主要的就是提高农业企业的知识创造能力,以提高农业企业员工的文化程度和企业整体技术水平。

鲁迪·拉各斯、丹·霍尔特休斯认为,知识转化往往首先起源于个体的潜移默化(Socialization),然后再经过外部明示(Externalization)、汇总组合(Combination),最后经过内部升华(Internalization)形成企业有价值的知识资产,即SECI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企业知识创造模型

(1)个体的“潜移默化”。是一个通过共享经历建立默会知识的过程,其关键是“经历”,特别是那些“共同经历”。学徒和师父一起工作,从中学习手工技艺,或通过对职工的在职培训,来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

(2)“外部明示”是指默会知识向明晰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将默会知识用显性化的概念和语言清晰表达的过程。默会知识又常常通过隐喻、类比、概念和模型等方式转化为明晰知识,比如通过打比方和讲故事的方式来传递某种默会知识。在“外部明示”阶段,“对话”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即个体与个体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为了清晰的表达各自的思想,他们正是通过“对话”的方式共享各自的信仰和诀窍。尽管清晰表达默会知识十分困难,但我们还是能通过“对话”,以及目光、面部表情、手势等多种交流手段对默会知识进行成功的“外部明示”。

(3)“汇总组合”是指明晰知识和明晰知识的组合。它是通过各种媒体产生的语言或数字符号,将各种明晰知识组合化和系统化,最后得到新的明晰知识的过程。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收集来自企业内外部各种已经被“外部明示”化的知识。同时还要传播明晰知识和编辑现有知识。信息技术对增强企业内部明晰知识的“汇总组合”十分有效。近年来,在知识管理领域里取得的许多进步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此。

(4)“内部升华”是指明晰知识到默会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将明晰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过程。它与我们常说的“干中学”(Learnins by Doing)的学习模式密切相关。通过“汇总组合”产生新的明晰知识被企业内部员工吸收、消化并升华成他们自己的默会知识。这样,个体的默会知识又构成企业默会知识系统的一部分(如共享思维模式或技能诀窍),从而形成企业有价值的知识资产。

企业通过知识创造,建立起一种制度——交互学习机制——留住核心性和互补性的技能和知识。正如潘辛平博士所说:“人才并不构成企业的核心能力,因为它是可以在市场上花高价买到。但作为集体属性而不是个人属性的形式而存在的知识体系则是核心能力”。“今天企业再造的首要使命就是要把知识与人分离,使知识沉淀在企业之中”。在交互学习机制的基础上形成的核心能力使得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因为这种核心能力是超越单一业务部门的资源和能力,打破部门界限,彼此交流思想,建立起各个层面的交流系统,包括员工交流、合理层交流、客户和企业交流、供应商与企业交流等,通过共享信息、知识和精神模式形成组织的交互学习,没有这些,就不可能建立真正的核心能力。

五、农业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

(一)加强对员工的在职培训

在企业知识创造过程中,个人的知识水平是最基本的条件,如果企业员工的文化水平低,整体素质较差,就会从根本上影响企业知识创造能力,进而影响到农业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

(二)开发人力资源,加快人才培养与引进

美国惠普(HP)公司总裁Lewis E.Platt不久前撰文写到:“我们生存在一个激烈异常的市场环境之中,我们不仅在生意场上竞争,而且要为人才展开竞争,我们是一个以知识能量为基础的公司,我们必须广泛的充实人才队伍。我们需要尽可能地发掘人才资源——无论是哪里,也不管是谁。”惠普公司对人才的强烈渴求,是当今时代具有超强竞争优势企业的共同特点。

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发展,关键在人才。越来越多的企业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位的生产要素来开发。我国大多数农业企业人才队伍薄弱,生产经营活动长期处于低水平简单运作状态。人才问题已成为我国农业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实行“产学研”结合,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力度,增强企业研发能力

国际农业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实力的竞争。目前农业技术创新仅靠农业企业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拓宽技术合作领域,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以“借梯上楼”、“筑巢引凤”等方式提高企业科研技术水平,增强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带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四)培育和创造企业商誉

商誉是对企业整体素质与表现状况的一种认同与评价,可以综合反映一个企业的整体素质、外在形象和竞争实力,使企业在获得普遍的社会认同中形成一种强大的看不见的潜在价值场并促成企业不断增值。如果说产品和服务是企业提供给顾客的价值,那么,商誉则是顾客回报给企业的剩余价值。“商誉”偷不去,带不走,买不来,却可以为企业创造不可估量的效益。在当前信誉危机,会计信息造假,假冒伪劣商品犯獗,经济诈骗屡屡发生的社会状态下,农业企业树立良好的商誉是培育核心能力的迫切需要。

(五)建立和完善农业企业竞争情报信息网络

从普里高津“耗散结构理论”的角度来看,企业作为一个典型的非线性开放系统。当企业完全封闭运行时。最终结果将是最大程度的混乱无序,从而表现为类似“死亡”的平衡态;而当一个企业失去了系统活力之后,也就将被逐出市场体系。所以,对于任何一个力图维持发展的农业企业来说,重要的是维持企业的协调有序,不断提高企业的有序度,使企业能“远离平衡态”。这就要求企业须维持其开放性,与外界不断地交换能量和物质,从而不断获取降低企业系统无序度的“负熵流”。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竞争情报信息网络,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竞争对手的信息和市场的变动情况,以作出科学的决策。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工作,进而加快农业企业管理创新的步伐,包括企业的经管理念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战略创新以及人力资源创新等。通过创新,真正培育起农业企业的核心能力,生产出质优价廉的农产品,提升农业企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品牌知名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增强我国农业企业国际竞争力,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注释:

①默会知识是一种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就像我们平常所说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②明晰知识是显性知识,可以用规范化或系统化的语言进行传播。

③“耗散结构理论”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当代杰出的思想家普里高津于1966年提出的。可归纳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浊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一个封闭系统,其内部的无序度总是自发地达到最大值,最终走向类似“死亡”的平衡态。要使系统远离平衡态,提高系统的宏观有序度,就必须从外界获取负熵流。这一理论不仅适用于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系统,同样也管用于社会的、经济和企业的系统等。

标签:;  ;  ;  ;  ;  ;  ;  

关于我国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思考_企业核心能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