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实用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论文

民族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实用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

黄传慧

(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 在我国教育信息化2.0的今天,民族地区对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民族院校是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民族院校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势在必行。以中南民族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为例,分析民族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的背景,对其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进行解析,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探讨民族院校教育技术学实用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为相关民族院校实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和探索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民族院校;教育技术学;实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众多。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民族院校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快速发展,很多民族院校开始面向所有的少数民族招生,如中南民族大学已面向全国56个民族招生,少数民族学生超过60%[1],承担起了为民族地区培养输送大量合格人才的重任。我国广大民族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交通地理位置等条件的限制,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相对落后,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用能力的人才,才能促进民族地区的建设发展;而人才培养模式是保障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前提。因此,探讨民族院校实用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十分必要。同时,在我国教育信息化2.0的今天,民族地区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期望值不断提升,因此民族院校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势在必行。

本文以中南民族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为例,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探讨民族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实用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为相关民族院校实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和探索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民族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已走过40多年的历程,是由原来的电化教育专业发展而来,其学科发展从弱小逐步走向强大,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已逐步形成了包含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学科教育体系[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整个学科体系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显得尤为重要。教育技术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计与开发并重,那么民族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该如何发展呢?是否应该坚持自己的特色?怎样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这些都是新时代民族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关注的问题。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已由传统的培养模式到教育信息化模式,并且开始进入智能化阶段,这一阶段的重要标志是2017年7月20日国务院颁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各种新型技术推动着教育技术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上进行思考和变革。

民族院校作为向民族地区输送高级专业人才的前沿阵地,培养的学生不仅应该理论基础扎实,更要是动手实践能力强的实用创新型人才,尽量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中南民族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自开办以来,依托学校和学院的各种资源平台,立足于现实,不断探索适合于民族院校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下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来分析其实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和特点。

二、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宏观改革模式

中南民族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由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开设,学生来源于全国各地各个民族、文理兼收,从2018年开始教育学大类招生。学生既有来自新疆、西藏、青海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也有来自发达地区的汉族学生,文化基础有差异。因此,宏观上首先要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教育技术系组织学生开办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本科生成长导师制、专业技能训练、学生创新竞赛活动等。

(一)实行本科生成长导师制让学生找到专业归属感

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技术系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从大一新生进校开始,专业教师以项目为导向分别成立了:PPT小组、数据库开发小组、Java开发小组、动态网页制作等小组,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近年来,新生全部选择进入了兴趣小组,通过不同级别项目的训练,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例如2016年专业学生获得的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见表1,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实践创新动手能力。

(二)注重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技能训练

新生从高中进入大学,虽然有专业介绍和班主任引导,但还是很容易迷茫,找不到方向,特别是实行大类招生以后,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确定自己的专业,再加上公共课占了绝大部分上课时间,学生很少见到专业教师,学生心理上可能找不到归属感,对未来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也模糊不清,导致四年大学学习生活也无法有效规划,学生要么学习兴趣不高、要么对专业疑惑不清。针对这种状态,教育学院切实地实行本科生成长导师制,由专业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从大一新生进校开始由师生双向选择,一位专业教师承担20名左右学生、包括四个年级的本科生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经常组织读书会、专业交流会等活动。在这个小团队里,大一的新生可以亲密接触到高年级学生,经常主动向高年级学生咨询考研就业等事宜,起到了很好的专业学生“传、帮、带”的作用。本科生成长导师制实行几年以来,教育技术学专业考研初见成效,例如近几年每年都有学生考取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著名高校的硕士研究生,2018年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考研录取率为20%,就业率100%;事实证明本科生成长导师制是行之有效的。

中南民族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过不少瓶颈问题,主要包括师资不足、实验条件有限、实践基地不多等问题。

表1 专业学生获得的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

(三)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新竞赛活动

根据各分子在相同电泳迁移率(相同分子量片段)的有无,统计得到所有条带的二元数据,有DNA扩增条带记为“1”,无带记为“0”,利用 Ntsys计算出遗传相似系数、构建聚类图。

表2 2016年学生参加第9届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获奖

表3 2017年学生参加第10届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获奖

表4 2018年学生参加第11届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获奖

教育技术系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原则,注重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重视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同时加强学生的学术科研训练,提高学生科研能力,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注重学生学术规范训练,树立学生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而且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认同度。

三、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微观改革模式

中南民族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设在教育学院,与教育学、小学教育同属于教育学大类。专业成立之初,以学科基础为依托,根据教育学院的大学科背景,设想毕业生就业时有三分之一选择在中小学就业。但是从2017、2018年两年毕业生就业的数据来看,很少有毕业生在中小学就业,因此必须修改培养目标。本次培养方案的修改参照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同时走访了大量的民族地区,充分结合民族院校的特点对培养目标进行修改,力争培养能够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优秀人才。本次大纲修改的培养目标强调毕业生的实用创新精神,同时要求毕业生系统掌握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这是培养毕业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要求学生能对数字化教学环境和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设计与开发、对信息化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与实施,能引领和推动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这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结合民族院校的人才培养核心理念,目的是要求毕业生能够在民族地区各级教育及管理机构胜任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资源开发、应用、管理和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修改培养目标

中南民族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宏观改革的同时,微观上着力在修改培养目标、细化专业方向、完善课程体系方面进行改革。中南民族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自开设以来,已着手对人才培养方案修改过多次,2019年在调研民族地区市场需求、访谈毕业生的基础上,再一次对教育技术学培养方案进行了修改。修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根据就业需求合理细化专业方向。

教育技术学专业作为一个交叉学科,涉及的知识体系广泛,在日趋发展的信息化、智能化背景下,需要合理细化专业方向。为此我们将专业细化为三个方向:一是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运用,包括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开发、教育研究方法的应用、教学管理与评价、教学内容设计等,这个专业方向主要是考虑到中南民族大学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自祖国各地,很多学生毕业后愿意回到当地的民族地区,毕业生可到当地的各级学校、教育部门、相关教育技术公司就业或者创业;二是教育软件设计与开发方向,包括Java程序设计与开发、SQL Server数据库的设计与开发等,考虑到有些毕业生选择到北上广深等发达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就业,因此教育技术系利用师资中青年教师比较多的特点,开设了很多软件技术开发课程;三是教学媒体资源与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包括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网站的设计与开发、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等,帮助毕业生在教学媒体资源就业或创业。教育技术系教师通过以市场实际需求为导向,结合学生的不同需求,实行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学生对实践创新活动的参与度与主动性增加,专业学习热情高涨,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实用创新动手能力。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以各种竞赛活动为契机,实行本科生导师作为指导教师负责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新竞赛活动,除了面对面进行各种专业技能辅导,还利用学科技术平台进行网上辅导,线上线下无缝链接,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专业教师的存在,营造良好的专业文化氛围。近年来,学生参赛热情高涨,高年级带领低年级的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竞赛活动,近三年来中南民族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获奖见表2、表3、表4。

微观上的人才培养改革模式除了修订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专业方向,还需要精心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为了逐层递进培养学生的实用创新能力,将学生的教育技术的实践能力进行层次划分:第一层次是基础实践能力,学生需具备基础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能够满足多等级多类别教育教学环境的基本技术技能要求,支撑的相关专业课程包括如计算机基础、C语言编程基础、计算机网络等课程;第二层次是拔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及其实践项目设计能力等,支撑的专业课程包括教学系统设计、远程教育技术应用、动态网页制作等课程;第三层次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与创新实践能力,这个层次对学生要求比较高,要求学生需具备实践创新或参与团队科研的能力,通过学生在校期间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来达到目标[3],支撑的专业课程是大量的动手实践类课程,学生通过学校的实践教学平台和创新创业平台完成此类课程。为此中南民族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修改的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提高了实践学分比例,实践学分已达44.5个,在毕业要求160个总学分中占27.8%。

(三)精心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某公路在2002年开始通车,运营了16年,现阶段,已经完全进入到大修时期,在这16年期间,该公路总共经历数次保小修与中修,路面状况比较差,使得养护维修难度不断增强,再加上该公路路面宽度大,养护过程之中,需要耗费许多人力与物力。为了保证该公路大中修工程养护效率得到全面提升,养护单位需要仔细分析公路路面基础信息数据,并且结合公路施工技术指标,包括公路路面结构特性与以往的养护情况等,对需要养护的路段进行全面勘察,结合公路大中修养护管理单位提供的意见,了解公路养护需求,组织专业的养护人员实施养护。

(四)人才培养的挑战

军民融合,是国家把国防建设有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最大限度地实现军地资源优化配置、互惠互利,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提供丰厚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后劲的活动。国防动员,是国家统一调配使用资源,把国防潜力转化为国防实力,用于应对战争和其他威胁,以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动。两者有一定联系但又相对独立。经研究梳理,主要有五个方面的不同。

1.师资紧张、人才引进迫在眉睫。合理的师资数量和质量是开展正常教学活动的保障,而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存在师资紧张、教师不足等问题,每位教师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进行科研和学科建设,已阻碍了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已在积极引进教师。

2.实验教学条件有限。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还没有专业实验室,在学校的支持下,已经启动与学校网络技术中心合作建设专业实验室的洽谈会。

相对于欧美国家而言,中国的侍酒师人数可能现在还追不上,但是相信只是时间的问题。“与欧洲的侍酒师相比,中国的并不差。长时间以来,欧洲依附于原有的葡萄酒文化优势,又相对靠近世界主要葡萄酒产区,所以该地区的MS和MW更多,当然还有市场的帮助。我相信中国会在这个领域出类拔萃,只是时间问题。现在大中华区已经有5个MS和5个MW,我相信未来还有更多。”João Pires MS表示。

3.实习实践基地不多。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建设过程中,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和实习企业本着互惠互利、双方共赢的原则,正在和多个实习单位洽谈,拟建立了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声音测量本身优势明显,在故障诊断和判断的过程中,做好放电过程中的声音分析。高压电缆的线芯对绝缘层的放电量确定有严格的要求,要求注意的是直流耐压试验测试,对电力故障系统进行判断和分析。电容量达到固定的电压值后,结合听觉对故障位置进行判断。更为重要的是敷设在地下电缆发生故障后,对电缆的走向进行确定,在最大放电声音区域放大设备,对故障位置查找,利用低音器进行电缆走向分析,在各个区域进行仔细的检查。同步分析和检查很重要,在网络规划设计中,进行同步设计,保证网络灵活性符合要求[1]。

五、结语

随着我国民族院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民族院校毕业生的实用创新能力对于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尤为重要,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专业的立身之本,以学生为中心,狠抓人才培养质量,开拓实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视野,从而加快人才培养向实用创新型转变的步伐,促进实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将为推动我国民族院校教育事业改革的深入发展带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南民族大学[EB/OL].http://www.scuec.edu.cn/s/1/t/560/p/7/c/2/d/17/list.htm,2019-04-10.

[2]任友群,顾小清.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之问与答[J].教育研究,2019,(1):141-152.

[3]王志军,王雪.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2):9-12.

Study on the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Undergraduat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Major in Ethnic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Taking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as an Example

HUANG Chuan-hui
(School of Education,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 Today,in China’s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2.0,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talents in ethnic areas is constantly improving.Ethn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main positions for cultivating talent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 China.The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new talent training models in ethn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growing.It must be done.Taking the education technology major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major in ethn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alyzes the strategy of talent training mode,and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undergraduat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ethnic colleges from both macro and micro aspects.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aims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attempt and exploration of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ls in relevant ethn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National colleges;Educational technology;Practical and innovative;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4336(2019)04-0007-05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7年国家民委教改项目“民族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践与经验研究——以委属六所高校为例”(项目编号:17013)、2018年中南民族大学教学改革专题研究项目“面向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CTLD201802)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黄传慧,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管理。

[责任编辑 荷 叶]

标签:;  ;  ;  ;  ;  

民族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实用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