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商业银行在投资决策中的作用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条件下论文,不对称论文,投资决策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投资不足问题探究
在股票市场中,与公司内部人相比,外部投资者总处于信息弱势:他们并不了解融资公司的类型,也无法辨识可靠的信息和虚假的信息。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他们所能采取的唯一措施就是,在公司进行股权融资时,对拟发行的所有股票均报以低价,此时,优质公司就可能放弃股权融资,即当面临净现值为正,但必须由股权融资支持的项目时,优质公司可能会放弃项目投资。这样,股票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了优质公司的逆向选择行为,并最终导致了投资不足问题的产生。
信息经济学中对逆向选择问题的研究始于Akerlof对二手车市场问题的分析。Akerlof认为:在买卖双方对二手车质量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购买者的逆向选择行为使帕雷托最优的交易无法实现,并最终导致二手车市场的消亡。将该思想运用到资本市场上,其结果为:当外部投资者未能有效获取公司信息时,潜在的股票发行者会考虑降低融资的规模和频率,甚至放弃股权融资。Myers和Majluf在深入研究了信息不对称对公司的项目投融资的影响后认为:当外部投资者和公司管理层之间存在有关公司现有资产价值及投资项目预期收益方面的信息不对称时,优质公司为实施投资项目所发行的融资证券有可能被低估,其结果是导致优质公司的逆向选择,即优质公司退出融资并放弃项目投资,亦即导致投资不足问题。
投资不足对整个社会来讲是一种福利的损失,应当被消除,其根本的解决途径是缓解股票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目前,缓解股票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信息强制披露和外部审计制度,然而从实践来看,在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的框架下,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不准确、不充分、不及时等问题;另外外部审计的独立性,特别是在美国“安然事件”发生之后,也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怀疑。
国外的许多研究表明,金融机构在参与公司治理以及缓解信息不对称方面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对我国而言,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中资金融通的主要中介,他们在上市公司中拥有较大的贷款份额,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监督和信号传递作用,以缓解股票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是一个较为可行的办法。
二、商业银行监督对缓解股票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作用分析
相对于普通的外部投资者,商业银行在监督上市公司方面具有诸多的优越性。
1.商业银行可以对上市公司实施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程监督。商业银行通过对事前、事中和事后监控对上市公司管理层发生着持续的影响。所谓事前监控,是指银行利用所掌握的各种信息对借款人提出的投资项目的盈利能力,风险程度,以及借款人本身的信用度,组织管理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估。事中监控,是指银行将资金贷给公司投入项目后,跟踪监督贷款资金的使用和借款公司的其他经营活动。事后监控,指在公司陷入财务危机时,商业银行评估其长期发展的前景,并根据判断结果做出继续支持公司发展的校正性措施或宣布接管公司日常经营业务、改组撤换管理层或宣布公司破产等惩罚性措施。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了解公司支付结算账户的管理了解公司的现金流向,通过观察公司短期贷款还本付息的情况,了解资金周转状况等信息,及时掌握公司经营状况的变化,甚至在某种不利因素尚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2.商业银行有利于对上市公司实行专业监督。投资者普遍不愿意花费时间、精力、金钱学习专业知识,因为在监督成本与监督收益不对称的情况下,这一投资会导致监督成本的提高,他们更多的寄希望在“搭便车”的可能性上。普通投资者监督知识的缺乏反过来会给上市公司管理层创造更多的“自利”机会,从而进一步提高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代理成本。此时特别需要有一个具有专业知识的商业银行代理投资者从事监督工作,以获得明显的净监督收益。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利息差额,这一利差的一部分补偿监督成本,包括他们对上市公司的研究成本。对商业银行来说,监督收益和监督成本是对应的,他们不但有能力开展监督工作,也有动力投入时间、金钱、精力学习专业知识以便更好的承担监督工作。
3.商业银行监督有利于上市公司降低融资成本。商业银行代表广大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实施监督会节约投资者的总监督成本和平均监督成本,监督成本的节约相应的降低了投资者所要求的最终投资回报率,这样,上市公司的股票融资成本就会随之下降,同时,上市公司与商业银行保持密切关系,特别是经常能够从商业银行获得大量贷款,这表明上市公司已经接受了银行的监督并且获得了银行的信任。因此,银行监督可以帮助上市公司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提高他们在股票市场上的信用度,缓解信息不对称引起的股价低估,降低公司的股票融资成本。此外,与银行关系密切的上市公司不必注重现金流对未来投资机会的约束,因为他们随时可能以比较低的成本获得银行贷款满足项目投资的需要,而不必持有大量收益率低但流动性强的资产,资产的充分运用也可以间接降低他们的融资成本。
4.商业银行监督有助于上市公司保持商业秘密。银行监督还可以帮助上市公司间接传递一些不宜公开的私人信息。比如,某公司迫切希望获得外部融资以支持某一重大投资项目,但他们又不希望竞争对手获知该投资项目的重要信息,此时,他们需要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既能树立投资者的信心,从而鼓励他们对本公司进行投资,又能保持这一信息的私密性。此时,公司可以通过与银行分享这一私人信息,鼓励银行根据这一有利信息向自己发放贷款,同时接受银行的全面监督,来解决这个两难问题。在银行参与监督、给予贷款的条件下,其他外部投资者就可以大大减少监督成本,他们只需根据特定的银企关系就可以做出一定的投资决策,而不必拘泥于获知并辨识公司的特定信息,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担忧。
三、商业银行贷款在股票市场中的信号传递作用研究
Spence在1974年提出:市场上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可通过某些有成本的信号向信息劣势方传递信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或者消除信息不对称,从而解决逆向选择问题。该信号传递理论,可作为解决投资不足问题的指导思想。
在上述指导思想下,中外学者提出了多种信号传递方式。John和Williams,Ambarish,John和Williams提出公司可以把股利政策作为信号;Allen和Faulhaber,Grinblatt和Huang,Welch提出公司以IPO低价发行作为信号;Choe,Masulis和Nanda提出公司可以通过项目延期来发送信号。另外,在理论上,Krasker提出项目规划(project scaling),即公司主动削减项目投资规模,也是一种有效的信号方式;Giammarino和Lewis则提出优质公司设定偏高的定价来传递信息。国内关于股票市场的信号选择和传递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股利政策的信号作用上,俞乔和程滢,陈浪南和姚正春等都对此做了理论和实证研究。他们发现:就我国上市公司而言,股票股利有着明显的信号传递作用,而现金股利则非有效信号。另外,还有学者认为,外部投资者可以通过间接了解商业银行对企业发放的贷款的质量,来判断公司的信用状况。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此我们提出一种新的信号方式:在现行的金融体系下,优质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控制商业银行贷款规模,来主动发送信号显示自身类型,从而解决投资不足问题。该信号机制的原理是:与一般外部投资者相比,商业银行在了解公司信息以及监督公司行为等方面具有优势,相互竞争并且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银行会针对不同类型的公司要求不同的贷款成本,该成本差异将影响不同类型公司的贷款规模,从而外部投资者可以通过观察上市公司获得的商业银行贷款规模来了解公司的类型。由于公司进行商业银行贷款都要付出融资成本,而且,相对于优质公司,次级公司的单位融资成本更高,所以,次级公司更不愿意在项目融资时进行贷款,或者次级公司只愿意将贷款规模控制在很小的水平上。因此,优质公司可以通过控制贷款规模来发送公司类型的信号。
为了进一步阐述以上信号传递机制,我们构造了以下的银企博弈模型。
假设:市场中存在若干相互竞争的商业银行,它们的作用是为公司提供贷款支持,并且次级公司的贷款成本高于优质公司。为简便起见,在模型中将所有的贷款成本归结为利息成本。
公司与外部投资者的博弈过程如下:公司首先发送信号,外部投资者根据公开信息及接收到的信号,形成对公司决策的信念集。各类公司管理层依据外部投资者的信念计算在不同行为选择下本公司原有股东的收益,并做出最优选择。如果公司的最优选择与外部投资者的信念一致,则序贯均衡成立,否则均衡不成立,该信念被剔除。
考虑如下分离均衡:优质公司接受项目并进行贷款,次级公司接受项目但不贷款。
分离信念及其收益矩阵
若此分离均衡实现,即可认为商业银行贷款具有显示类型的信号作用。
均衡成立需满足条件:
由(1)式可得:D<D[,1],其中;由(2)式得:D[,2]≤D≤D[,3],其中
其中,a=i[,b](1+i[,L]),b=-(A-B)-i[,L](A-I)-Ii[,g],c=(A-B)I。当参数满足时,那么优质公司可将贷款规模控制在D∈[D[,2],min(D[,1],D[,2],I)]内,使得融资的分离均衡实现。此时,优质公司通过一定规模的贷款融资来显示自身的类型,从而在股权融资时外部投资者要求的是针对优质公司的较低的最终资产分配率;次级公司直接通过股权融资来支持项目投资,外部投资者要求针对次级公司的较高的最终资产分配率。两类公司都进行项目投资,并使原有股东的权益最大化,从而解决了投资不足的问题。
标签:投资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信息不对称论文; 银行论文; 投资决策论文; 金融论文; 逆向选择论文; 股票市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