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通感能力维度的内涵及其培养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维度论文,内涵论文,策略论文,能力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实施以来,专题史教学已体现出诸多优点,但也存在着学生历史通感不强的弊端。近年来各地高考逐渐强化了通感的考查,笔者试从2013年浙江省文综39题说起,结合以往教学实践,谈谈对历史通感能力维度的内涵和培养策略的认识。 一、分析方向,明确“通”的内容 什么是历史通感?事实上目前学术界对其概念仍旧众说纷纭,张广宇从史学研究的方法上认为为了把历史问题分析得更加透彻和全面,“需要把相关问题放在一个更大的历史时段(寻找历史通感)内”。①张耕华在评价张广智先生的《西方史学史》写作特色时曾说:“作者着意于历史脉络的前后衔接,总能给人一种强烈的历史通感。”②有教师认为,“‘通贯’着眼于纵向的前后通贯,要能‘一贯体系、一贯精神’,‘上下脉络连贯一气’;‘博赡’……识大而不遗细,泛览而会其通”。③也有教师用列举法将通感解释为“历史知识的贯通、历史素养的通达、历史与现实的融通……是历史课程的核心价值体现”。④分析以上观点,可知历史通感既可以是一种知识,也可以是一种能力与方法,甚至还可以是一种价值观。虽然以上界定着眼点各有不同,但从方向上提示我们“能够在较大的时段中理解历史演进的体系、脉络”应是历史通感能力维度的基本内容。 历史通感在高考中又有哪些能力考查倾向呢?以浙江省2013年高考文综39题(材料略)为例,本题尤其重视通感能力的考查,主要依据是该题通时段:试题材料跨越1750—1850近百年历史,设问又延伸至14—17世纪后期,合计将近500年,要求学生从长时段来探索历史演变的脉络;通领域:试题设定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新视角观察历史,强化对文明发展多维统一性的认知;通空间:设问要求阐发“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将现实与历史、中国与西方,融通一体。如上所述,试题展现了文明发展横纵交错的过程,而“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说法,那就是人类社会里横向之间的交往决定了纵向的历史发展,而纵向历史发展又成为横向的每一个社会的前提。人类社会的横向交往与纵向交往,正是历史发展交响曲的两个交互作用的主题”,⑤所以,能够用纵横思维观察历史也应是通感能力维度的具体内容。 总之,历史通感能力是指:能运用各种方法,实现对历史发展体系化、脉络化、纵横一体化的阐释。 二、善用教法,提高“通”的能力 采用怎样的教学法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历史通感能力呢?笔者在复习教学中曾尝试了以下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大事年表——阶段特征法 这一方法旨在帮助学生通“长时段内某一短阶段历史事件之间联系”,进而通“长时段内历史整体发展趋势”。 例如对浙江省2013年文综39题所考查的1750—1850历史发展线索的教学,可先让学生根据教材完成下页大事年表(已简化处理)。 接着,教师要充分利用大事年表,通长时段内某一短阶段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这时宜围绕某一领域核心事件发散。比如根据下页表,可探究经济领域的英国工业革命,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下几对关系: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的关系,工业革命的开展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关系,英国工业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的关系;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对中国的影响;工业革命对世界政治、文化的影响等。在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调动知识,从纵横两方面,理通以上联系。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将短时段放大,逐渐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长时段(至少百年)历史发展特征,实际上如工业革命这样的核心事件往往会对社会各个层面有影响,其历史过程虽可能在短时段内,但其背景和影响却又会使其绵延至整个长时段,所以只要认真通短时段内的核心事件,了解长时段的阶段特征一般不会有大的障碍。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de2b7515965cb05055789ed5.jpg)
(二)结合时政——链接历史法 为观察社会提供经验,这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功能。它要求学生能用历史的眼光观察现实问题,具备以古通今的通感能力,结合时政——链接历史法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结合时政——链接历史法的关键,是要找到专题之间历史发展的线索来联通古今。例如必修二中的专题实际隐含有中西市场经济发展的主线,而当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相关时政新闻较多,笔者以“201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时政题材,建构了如下有层次的学习环节。首先,要求学生在教材中分组查找与该时政相关的知识点,学生找到的知识相对比较零散和片段化;接着,组织并指导学生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将知识连接成一个个主题,大致如下:经济向全球化发展、改革开放与中国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外自由贸易的发展、上海在中西经济交往中的地位等。这些主题均从时政的某一个侧面阐发,凝结着学生的智慧,是具有较高价值的生成性资源。然后,教师可预先将准备好的某一侧面的史料展示给学生,打通古今联系。笔者出示了以下三段史料: 材料一:自己的自由贸易制度和清朝的垄断制度无法抗衡,必须改变中国的贸易限制政策才行。而经过几次正常途径的出访交涉,英国认为中国没有给其任何谈判的机会和渠道,要使清朝改变贸易制度,只有以武力作为最后的手段……英国对华发动的武力战争在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贸易战争”——马元之:《被遗忘的较量——辛亥沉思录》 材料二:能维系再生产而保证社会群体物质利益的,乃是市场连续和正常的运动……若是市场经济运行故障,则商品过剩、原料短缺、失业严重……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斗争将日益激化,国际商战全面爆发。当关税战、倾销战、货币战和伴随商业角逐的外交战仍不足以达到预期目的时,个别国家很可能不惜军事冒险,因此战争(世界大战)不可避免。——改编自高德步、王珏编著:《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中国通过加入WTO获得了通往国际市场的机遇,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全球北;设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开启中国第二阶段的全球化,通过减少贸易壁垒,加大开放,并倒逼国内加快改革步伐。经过了35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规模上去了,与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的距离缩小了,但与全球发达国家在经济管理体制、社会体制、人生成本等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有待进一步缩减。——姚玉洁、何欣荣:《经济参考报》 设置了如下三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有关鸦片战争性质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你对该观点的看法?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战争不可避免”的根源,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个在二战后期或战后初期针对上述问题制度化的解决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展,简要论述上海自贸试验区获批的意义。 三则材料说明贸易自由化是中国从被动到主动融入世界过程中的重要线索。材料一叙述了在西方工业革命之际,中国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中外贸易,绝对排斥自由贸易,落后于世界潮流,导致鸦片战争中被迫开放通商口岸。材料二告诉我们西方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最终导致世界大战,二战后各国认识到了贸易保护的危害,签署以实现贸易自由化为宗旨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创建,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步伐。材料三提示我们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主动打开国门,2001年又正式加入了世贸组织,积极迎接贸易自由化的浪潮。再到2013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三则材料贯通古今,关联中外,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通感能力。 以上两种教学法都遵循依托相关主干知识,从低到高,层层铺垫,分级逐步培养的原则,这样做既有利于提供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通感训练,又有利于变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为能力的生长区,以期学生能够通过较长的学习逐步形成对通感的认知。 三、激活思维,提升“通”的品质 如果有效的教学法是“通”的手段,激活思维便是“通”的前提。如果没有思维过程,只知死记硬背,即使学生能背熟历史各个阶段的特征、脉络、体系,处理具体历史问题时也会较难形成通感。 引发通感产生的思维有多种,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按需使用。比如笔者在思想史教学中,注重运用多种思维,通过打通思想与思想之间的断点,提升历史通感的品质,仅举《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一课说明: (一)形象描述,暴露断点 形象思维是重要的思维类别,文科班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活跃,通感品质的养成不能忽视这一学情。笔者在复习课起始环节中指导学生画知识树,动手开发形象思维能力,其间也需动脑运用抽象思维能力,两者配合找出学生的思维断点,培养通感。 教学过程为:首先,要求学生参考《历史图册》西周宗法制知识树图,明确树干与树枝的关系;然后整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这一专题的相关人物,画出儒学思想演变的知识树图并说明理由。学生画的过程实质是调动所学知识,领悟思想家思想内在关联的过程。虽然他们已学过相关内容,但在画或解说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不通的地方,尤其是对明末清初时期活跃的思想是否为当时的主流思想无法确定,此外,即使有部分学生准确地画出了王守仁、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的关系,也不能合理解释。所以,通过这一环节实际上为教师开展后续的教学活动提供了目标指向。 (二)联想生发,续接断点 续接断点,可以用联想思维抓住所学知识中的生发点。生发点是有助于知识由此及彼的点,它往往是隐性的,多藏于教材“前后关系”中,需要教师及时捕捉。比如学习《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一课时,较多学生提出为什么明末清初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它和宋明理学有何联系?教材并没有较好说明,这是前后两节课之间的断点。教师应抓住前一课教材中王守仁“人人都有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所以只要识得此理,则满街都是圣人”这一生发点,捕捉四位思想家思想的内在逻辑,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我是这样讲授的:“李贽发展了王守仁心学中致良知后人人都可成圣的观点,提出孔子的圣人身份也不是天生的,是致良知后形成的,因此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到了顾、黄、王的时代,他们在事实上发展了李贽的观点:既然孔子都不是圣人了,那君主也不可能是天生的圣人,君主的言论也不一定对,进而开始否定君主专制,或要求公其是非于学校,或主张循天下之公,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等”。生发点的找寻需要教师提高学科素养,多阅读,多思考,才会有门道。 在以上学习活动中学生激活了思维,形成了对思想发展连续性、脉络性、逻辑性的认知,思维品质也得到了提高,通感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 总之,教师有了对通感能力维度的基本认知,采用合适的教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就能逐渐提高学生“通”的能力和品质。 ①张广宇:《冷战后日本的新保守主义与政治右倾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②沈志华主编:《史学新书评(2000-200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486页。 ③张子辉:《历史教学需注重通感意识培养》,《历史教学问题》2011年第6期。 ④沈纯芳、贲新文:《探寻历史通感教学的有效路径》,《考试周刊》2012年第89期。 ⑤刘家和:《关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统一性问题——对黑格尔曲解中国历史特点的驳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标签:思维品质论文; 思维障碍论文; 空间维度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