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福建漳州 363005
摘要:城市原本就是以宜居来尊重人性与生活真谛的现代文明的栖息地。以此出发,市民乐得改变曾经“陀螺式”的运转生活,藉由“慢行系统”享有“慢的乐趣”,从而重构一种优雅从容的“慢生活”。而“慢生活”,既是“慢行系统”的旨归,也是“慢行系统”盛行的必要支撑。
关键词:城市规划;慢行系统;研究
引言:
慢行系统因其具有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特点,作为一体化交通及绿色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将成为促进城市交通发展,解决城市交通现有问题的有效方式,故在城市规划中着重进行慢行系统的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城市交通慢行系统的特征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们的出行方式越来越多样,而其中就包含步行和非机动车的出行方式,这种出行方式所占比重在所有城市交通中也最大。“慢行交通”指的就是以步行和非机动车为主的以人力为主要动力的出行方式,城市慢行交通特点如下:(1)为了满足市民的日常生活出行,上班、购物、吃饭等等;(2)对于短距离出行,慢行交通较其他方式有明显的优势;(3)相比其他交通方式而言,占用空间不大;(4)分布广泛,节能环保;(5)在整个交通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事故频发,难于管理。在城市交通的发展过程中,往往较多考虑机动车道,忽略了对于步行和非机动车等慢行交通的关注,慢行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空间的利用和人们的幸福指数有很大影响,所以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设计,方便人们的出行和生活。
2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构建
2.1非机动车交通系统
非机动车交通系统是指以非机动车作为主要交通出行工具(本文所指的非机动车交通,主要是指自行车交通),骑行者享有交通优先权,提供从一个地点到另一地点出行机会的一套与机动车、行人不同程度分离的交通设施和服务体系,包括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专用路、停车设施、过街设施、非机动车信号设施、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等。综合国内外现状看来,城市中非机动车交通发展主要有三种模式:阿姆斯特丹模式——自行车作为主要交通出行工具;巴黎模式——短距离及与公交接驳的辅助交通工具;香港、新加坡模式——自行车交通作为休闲健身工具。
2.2步行系统
步行系统是由城市中所有对公众开放的步行空间,包括居住区、商业区、风景游览区等内部的各步行子系统以及子系统之间的步行专用通道网络所组成。城市步行系统为市民提供的是与机动车完全分离的交通设施和服务体系。
3设城市交通慢行系统的对策思考
3.1公共资源的配置
城市“慢行系统”的建设,首先需要慢行路网,其次需要公共交通和其他公共资源的配套,可以说是一项综合考验。需要说明的,慢行系统主要适用于短途出行。所以,这就需要城市的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便捷、顺畅,从而使慢行和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共同构成市民的完整出行。
此外,市民慢行习惯的养成,还有赖于公园、体育场馆、图书馆、学校、医疗等等公共资源的合理布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以广州为例,广州市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透露,未来五年,广州将投入近21亿元打造“图书馆之城”,其中一个指标是出门步行15分钟就能到。
只有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等公共资源网络化布局合理,从而适合市民通过“慢行系统”抵达,慢行才会成为一种主要的出行选择。否则,某一种必需的公共资源布局较远,而其间的公共交通亦不通达,很多人就不得不选择机动车出行去对接那种公共资源。
3.2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视觉感受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要强调景观享受的慢行,将城市良好的山水、绿化景观与慢行交通结合起来,使慢行出行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活动;强调慢行过程中人的视觉感受,人们在慢行环境当中的景观需求和休憩交往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应成为规划者重点关注的问题,要注意慢行空间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针对慢行交通的主体偏向老年人、青少年等社会弱势群体的特点,在重要的慢行交通节点应加强对慢行者的指示,增加透明度,这也是适应老龄化社会与多元化城市生活的需求。普及无障碍设计,并要求具有亲切的空间,应尽量避免过于凹凸不平的路面。
3.3划分慢行区域
根据城市用地空间的布局,利用快速路、主干路、铁路及江河湖泊将区域划分为多个慢行岛;再以次要道路为边界,对这些慢行岛进行重新划分,在慢行交通发生量较大的区域形成慢行核,如居住社区核、商业办公核、校园核、历史街区核、公园绿地核、工业核等,在慢行核内保障商业服务设施、公园绿地以及交通枢纽的完整性,保证慢行交通者使用,鼓励市民在核内完成出行。
3.4依据城市特征,选择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模式
慢行系统规划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布局特点,考虑多种交通模式和需求特性,主动适应城市发展和交通服务的新趋势,以科学的,具有前瞻性的规划理念,指导城市慢行系统的建设和管理。根据慢行系统的供需分析,结合各种慢行交通设施的特点,慢行交通系统一般采用点、线、面和网多层次、全方位的规划模式。慢行系统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中心放射型、组团并联型和组团串联型等三种,应根据城市布局形态、城市规模、人口分布、设施建设等条件进行选择。
3.5创建慢行空间
创建慢行空间尤为重要,其方式也非常多,比如可以通过完善整体道路交通设计、道路断面设计、控制建筑后退距离和布置停车设施以及积极引进非机动车道路等措施实现。与此同时,在创建慢行空间的过程中还可以将道路断面设置为多样性,体现人性关怀的同时满足不同的不行需求。
3.6建设换乘枢纽
此处的换乘枢纽建设主要是指对非机动车换乘枢纽的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与轨道交通、常规公交等出行方式的换乘,缓解城市交通的压力。一般而言,步行、自行车、机动车交通都会有自己的合理出行距离,因此,换乘枢纽显得尤为重要,非机动车的换乘枢纽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需求及特点应当被重点考虑进去,只有这样慢行系统才能够被整个城市交通体系所接纳,各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3.7构建非机动车与步行系统,架构慢行交通系统双层框架
构建非机动车系统网络是建立多层次的慢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非机动车网络能使得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实现交通分流,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非机动车通行环境。步行系统是不行交通的载体,是慢行交通系统中的重要部分,是城市中步行活动相关的各种物质形态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总和,其中,步行路径和网络主要是依托道路形成的人行道、步行街、休闲绿地、住区、商业区内及不同区域之间形成的供步行者使用的路径,步行设施环境是存在于系统中服务于步行者的物质要素和控件要素。
3.8大措施推进慢行系统建设
在核心区域推进二层连廊/地下通道建设,缓解地面慢行压力;持续优化片区级地面慢行网络,改善步行、自行车出行环境;完善干道立体过街设施,在过街流量大、人车冲突严重、建设条件适宜的拥堵路段内年度滚动增设46座天桥/地道,实现人车分离;研究自行车专用快速通道的规划建设;推进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的建设。
结束语:
慢行交通研究与实践的发展趋势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研究涉及面很广,但由于现有文献资料的局限性,未能对慢行交通系统进行全方面的综合的评析。应通过科学的设计、合理的设置慢行交通系统与公共交通的接驳方式,实现其绿色节能的真正意义,是城市规划者和学者的共同目标。只有完善好慢行交通系统理论体系,找出慢行交通与城市其他方面的联系,并且认识到研究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真正意义,才能正确引导我国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实现。
参考文献:
[1]孙明伟,李季.包头市中心城区慢行系统规划设计策略及实践[J].规划师.2017(02)
[2吴佳璞.城市慢行系统立交节点方案设计[J].上海公路.2018(02)
[3朱鲤.关于城市规划和交通若干问题的探讨[J].交通与运输.2016(06)
论文作者:蔡丽彬,曾琳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8
标签:交通论文; 系统论文; 非机动车论文; 城市论文; 城市交通论文; 方式论文; 机动车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