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在血管活性药输注异常的应用论文_陈微

株洲恺德心血管病医院 湖南株洲 412000

【摘 要】目的:分析探讨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在血管活性药输注异常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临床护理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4年8月期间我院心胸外科治疗的98例住院患者,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监护,观察组予以综合性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对各病区安装监控系统,动态掌握患者的行为及生命体征,建立护理安全日志制度,动态记录患者的病情及护理操作流程,建立护理安全预警制度,输注方面重点注重耗材的选择,通过培训提高护士的专业操作技能,注意减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对比两组患者输液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输液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16%(4例),显著小于对照组的24.49%(12例);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χ2=10.397,P<0.05)。对照组总满意度为73.5%,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5.9%,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管活性药输注过程中采取有效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可显著降低输注异常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关键词】护理风险;防范措施;血管活性药;输注异常

血管活性药主要指血管扩张药物和血管收缩药物,主要作用机制为通过调节患者血管的收缩状态以改善患者的血管功能,促进微循环及血液的灌注,此类药物在临床重症患者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1]。本文为分析探讨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在血管活性药输注异常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临床护理安全性,特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采取适当护理风险防范措施预后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8月期间我院心胸外科治疗的98例住院患者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49例,其中女性27例,男性22例,年龄分布在37.6岁-74.8岁,平均年龄为(57.3±12.6)岁,疾病类型为冠心病19例、风心病12例、先心病11例、其它7例;观察组患者49例,其中女性25例,男性24例,年龄分布在36.6岁-73.7岁,平均年龄为(56.2±11.8)岁,冠心病21例、风心病11例、先心病10例、其它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性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患者用药的观察是通过监护仪器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监护,观察组予以综合性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应用监护仪器观察患者用药情况,动态掌握患者的行为及生命体征,建立护理安全日志制度,动态记录患者的病情及护理操作流程,建立护理安全预警制度,输注方面需重点把握以下两点:①护理人员加强输液巡视,在患者进行血管活性药输注时护士需加强巡视观察,并检测患者的心率、血压的变化,认真询问患者是否存在不良感觉,根据患者反馈遵医嘱调整用药速度和剂量,对于胺碘酮、多巴胺等药物需特别注意用量及输注时间以免发生局部组织的发炎、坏死;②通过培训提高护士的专业操作技能,为减少输注异常事件发生,护理人员需加强培训,正确掌握专业技能,输注前需连接正确,确保注射泵正常运转后接通患者端,密切关注患者输液情况。除此之外,科室需全面落实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鼓励护士积极主动上报护理风险信息,提高识别护理安全隐患能力,坚持非惩罚性、主动上报原则;重症护理评分系统在不同的治疗阶段需要对患者进行评价,监测患者的病情发展状态及护理质量,为护理人员提供临床引导。

1.3疗效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输液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采取100分制[2],分数越高则满意度越高,可分为非常满意(90分及以上)、满意(80分-89分)、一般(70分-79分)、不满意(70分以下),总满意=非常满意+满意。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输液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16%(4例),显著小于对照组的24.49%(12例),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χ2=10.397,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血管活性药是临床上常见药,由于该类药物浓度高、注射时间长且刺激性大,易导致药物渗漏而引起外周局部血管的强烈收缩坏死,从而引起一系列不良事件[3]。因此,在应用血管活性药时临床上通常借助微量注射泵进行输注以达到有效且精确的用量,然而由于临床上的不当操作加上注射泵本身缺陷、护士责任心不强等多因素影响[4],仍会出现血管活性药的输注异常现象(剂量波动大、输注速度、药液浓度改变等导致患者产生心率及血压的大幅度波动[5]),需引起注意。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为分析探讨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在血管活性药输注异常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临床护理安全性,特选取了2012年2月-2014年8月期间我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98例住院患者,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监护,观察组予以综合性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对各病区安装监控系统,动态掌握患者的行为及生命体征,建立护理安全日志制度,动态记录患者的病情及护理操作流程,建立护理安全预警制度,输注方面重点注重耗材的选择,通过培训提高护士的专业操作技能,注意减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对比两组患者输液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输液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16%(4例),显著小于对照组的24.49%(12例);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χ2=10.397,P<0.05)。对照组总满意度为73.5%,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5.9%,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血管活性药输注过程中采取有效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可显著降低输注异常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郭京,王欣然,韩斌如.血管活性药输注异常的护理风险防范[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3):4-6.

[2] Lovich MA,Peterfreund GL,Sims NM,et al.Central venous catheter infusions:A laboratory model shows large differences in drug delivery dynamics related to catheter dead volume[J].Critical Care Medicine,2007,35(12):2792-2798.

[3] 杨翠芳.PDCA循环在静脉输注血管活性药物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2,10(1):61-62.

[4] 张艳红,郑晓丹,廖爱娇,等.静脉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护理安全问题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2,07(14):198-199.

[5] 吉海燕.心力衰竭患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不安全因素与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5,1(15):55-57.

论文作者:陈微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4

标签:;  ;  ;  ;  ;  ;  ;  ;  

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在血管活性药输注异常的应用论文_陈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