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资源综合开发的战略重点_石油资源论文

论新疆资源综合开发的战略重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疆论文,综合开发论文,重点论文,战略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疆地处祖国边陲,是一个幅员辽阔、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与周边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8个国家接壤,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新疆具有特殊的地理地貌,自然资源相当丰富,但经济相对落后,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又必须从速发展的重要地区。在党的十四大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新疆实施以“一黑一白”为重点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有效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1990-1998年间,新疆经济以年均10.28%的速度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由274亿元增加到1116.67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48倍。1999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69亿元,比上年增长7.1%。新疆“黑、白”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成为国家税收的滚滚财源。目前,全疆税收收入的近50%来自石油、石化产业和棉花产业。1998年全疆税收收入达到110.6亿元,是1978年的27倍,1955年的100倍。与此同时,新疆在实施“一黑一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新问题,客观形势和市场环境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面对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生着重大变化的新世纪,面对党和政府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新疆如何进一步抓住时机加快发展,依托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贯彻资源综合开发的指导方针,坚定不移地进一步实施把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进而转换为经济优势的战略,带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加快缩小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必须进一步冷静和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这需要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认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尊重有关科学原理,以系统观念着眼于优势资源和关键资源的综合开发,进一步明确战略要点。

所谓“资源”,既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人文资源;既要研究自然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问题,也要研究科教、人才、信息、市场等多种资源有效开发问题。“资源综合开发”在这里与人们通常所说的“资源综合利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资源综合利用一般是指对工业“三废(废渣、废气、废水)和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以及对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资源综合开发则是一个含义更为全面的系统概念,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相关资源的综合开发,形成系统效应;二是对某项重要资源的开发生产和深加工全过程的上、下游,进行必要的配合开发,形成系统效益。这一概念的含义正是本文的根本指导思想。

一、新疆资源综合开发战略重点选择的原则和基准

新疆资源综合开发战略重点选择的总原则是:在准确把握新疆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的前提下,正确选择能带动新疆地区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优势资源和关键资源为综合开发的战略重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地区间产业分工合理化,达到缩小地区差距,真正做到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分析选择资源综合开发战略重点的具体基准,主要是:

(一)从实际出发。

这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在这里这一基准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1.从国情及区情实际出发,认清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明确选择主导或支柱产业的指向,使资源综合开发的战略重点符合形成主导或支柱产业的要求。

“发展就是硬道理”已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的共识。经济发展的实质内容是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发展的过程是生产力逐步提高的过程。新疆经济怎样发展,首先必须认清自身立足的起点——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才能明确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选择资源综合开发的战略重点,形成带动新疆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应与经济发展的阶段相适应。我国经济学家通过人均收入、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和城市化水平这几个重要经济变量的比较,基本上确定了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是实现工业化的起步时期向工业化发展加速时期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应该是以重化工业为中心、附加值高、关联度大的产业。新疆在全国处于欠发达的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目前尚处于工业化起步时期。对于新疆来说,资源综合开发战略重点的选择,实质上就是对地区经济起支柱作用的带头部门的选择。所以,新疆采取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所作主导或支柱产业部门的选择,既要看到全国产业结构逐步高度化的发展趋势,又要从本地区的实际发展水平出发。所选择的主导及支柱产业体系,既应具有起飞阶段主导或支柱部门的特点,又应符合向成熟推进阶段主导或支柱部门的要求,(注:[美]罗斯托认为经济成长有四个阶段,相应地有四个依次更替的主导部门体系:起飞前提阶段,主导部门是食品、饮料、烟草等工业部门;起飞阶段,主导部门是轻纺工业部门;向成熟推进阶段,主导部门是重工业和其他制造部门;高消费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主导部门是汽车工业、耐用消费品工业和城市服务业等部门。)从而能够切实有效地推动本地区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工业化和现代化。

2.从新疆资源条件的实际出发,认真具体分析,筛选出若干真正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资源和制约新疆经济发展的关键资源作为综合开发的战略重点,得以实现将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进而转换为经济优势的战略要求。

所谓优势资源,我们认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明显的比较优势。优势与非优势皆为相对比较而言。某类或某项资源的质和量,与国内各区域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2)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的基础条件。所谓关键资源,这是指国家的战略性资源、稀缺资源或资源供给的瓶颈,以及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性较强的资源。

(二)衡量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这就是说对于资源综合开发战略重点的选择,必须衡量其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加快地区增长极的发展。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

1.具有较强的“联系效应”,能够带动其他部门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根据“联系效应理论”,不发达国家(或地区)要加快经济的发展,只有集中力量,把资源投入到联系效应比较强的部门,由此带动其他部门共同发展。这也正是我们在资源综合开发过程中选择战略重点的目的之一。

2.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反映着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总水平,它将制约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自然和人文资源条件及其开发利用效果对产业结构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可以说,产业结构变化的历史,就是对自然资源的生态环境进行开发、利用和改造的历史,也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以人为主的各项生产要素中的含量不断增长的历史。因此,我们在选择资源综合开发重点的时候,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走出地区产业结构同质化,优化产业结构,重塑区域经济特色,加速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促进地区产业分工合理化。

即着眼国家经济全局,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原则,实现地区产业分工合理化,保障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地区合理分工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地区经济封闭倾向,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地区分工弱化的趋势得到抑制,但一个协调型的分工协作体系有待进一步形成。地区比较优势是地区分工的重要依据。新疆具有一定的静态比较优势,即自然资源条件的比较优势;而动态比较优势,即由社会经济活动造就出来的比较优势较弱。为此,在地区产业分工中,我们只有采取以市场为导向的资源指向型产业发展,通过选好选准有限的资源综合开发的战略重点,充分体现新疆比较优势,并将静态比较优势逐渐转化为动态比较优势,参与国内外经济的分工和竞争,并按照国家发展的全局需要,实现全国地区分工合理化,以保障全国整体的利益和效率,使之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加强,有利于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四)按市场导向,体现供求关系中心的特征。

我国任何地区面向21世纪的经济发展,都必须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必须适应由此带来的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新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求关系为中心”是重点产业部门的主要特征之一。我们在选择新疆资源综合开发的战略重点时,必须考虑产品有着巨大的、现实的和潜在的社会需求,同时该部门又是其他部门的大用户。在这双向的供求关系中,重点部门应居于一个供求的中心环节。只有这样的部门,由于具有广大的市场前景,供求量大,易于组织大量生产,产值比重大,增长快,经济效益也比较高,才能成为地区经济的增长极。

二、新疆资源综合开发的重点指向

运用上述原则和基准,我们将新疆资源综合开发的重点指向简述如下。

(一)综合开发水、土、光、热资源,发展新疆特色农业。

1.以水为重点,综合开发水、土、光、热资源,发展以棉花种植业为主要支柱的新疆特色农业,是符合新疆实际的正确选择。

水是绿洲经济的命脉。地处欧亚大陆中心气候干旱的新疆,据现有资料水资源总量为884亿立方米。这是一个值得十分珍惜的、非常宝贵的数字。我们应该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视为重中之重。塔里木河被南疆人民视为“母亲河”、“生命之源”。可是近40年来,一方面由于自然因素,长期以来塔里木河水系的变迁,降水量偏少,蒸发量偏大等等;另一方面更为直接的原因是由于盲目无序的开发利用和大河治理严重滞后,塔里木河生态环境恶化,水量减少,水质恶化,下游“绿色走廊”危在旦夕,沙漠化进程加快。以系统观念综合治理,迫在眉睫。新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在北疆及南北疆之间同样还有许多重要工作要做。

新疆土地总面积166.04万平方公里,可利用土地面积为土地总面积的47.01%;已利用面积为可利用土地面积的78.06%,其中农、林、牧用地仅为可利用土地面积的33%。故新疆土地总面积大,土地利用率较低,而且结构不合理,但后备土地资源较为丰富。新疆光能资源十分丰富,全年到达新疆的太阳辐射能,相当于3.2×10[11]吨优质煤释放的能量,即为5200-6400千焦/米[2]年;在全年太阳总辐射中,能被农作物吸收利用的光合有效辐射能,从南到北,大致为3300-2500千焦/米[2]年,远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年日照时数全疆2470-3380小时,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作物生长季节(4-9月)日照时数为1400-1940小时,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新疆丰富的热量资源,在时空分布上存在差异很大的特点,可满足各种作物的生产需要。

以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的水资源的合理开发,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十分宝贵和有限的关键资源——水,促进土地的有效利用和充分发挥光、热资源的优势,振兴处于基础地位的新疆农业。以水为重点的水、土、光、热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将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规模的稳定扩大和品种、质量的加速改善,关系着整个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进而,水、土、光、热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也将关系着一个合理生态环境的建立,保证新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发展以棉花种植业为重要支柱的新疆特色农业。

90年代以来,新疆棉花生产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新疆棉花的单产、总产、品种、人均占有量、调出量均居全国首位。新疆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具有年产150万吨的生产能力,其中长绒棉达年产50余万吨的生产能力。新疆还已开发出彩色棉花品种,大面积试种成功。面对市场需求的新变化,新疆应着眼于持续发展、稳固地建立全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基地的长远目标,进行适时的调整和改革。主要是以市场为导向,区分宜棉高产区和次宜棉、非宜棉区,调整棉花种植面积,使新疆棉花种植业的规模,较为集中地稳定在一个合适的水平上。同时,推进棉花流通体制和农资供应体制的改革,建立健全产前产后的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新疆特色农业,棉花是新疆农业经济中不可替代的重点支柱产业。但是,粮食生产不能放松,应该始终坚持做到稳定总产,提高单产,实现区域平衡,略有节余。粮食作物的种植结构,同样也要适应市场的变化,根据国内市场及周边国家对粮食作物品种的需求,在适宜种植的地区,大力发展优质小麦、优质啤酒大麦、优质水稻、高蛋白玉米,并发展具有新疆特色的花芸豆、鹰嘴豆等豆类作物。粮食生产区要围绕发展养殖业和粮食加工业,把着力点放在转化增值上。甜菜、油料等大宗经济作物要瞄准市场,以需定产,以质取胜。尤其应该突出强调的是新疆各地区均应从本地实际出发,确定独具地方特色和地区资源优势的“名、优、特、稀”农产品。诸如:优势特色果品葡萄、杏、香梨、桃、石榴、红枣、核桃、开心果、樱桃以及枸杞、红花、啤酒花、工业用番茄等等。

畜牧业是新疆优势资源产业,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但一段时期内发展缓慢。目前在全疆大农业中的产值比重仅为22%。这种状况与新疆丰富的畜牧业资源优势是极不相称的。从1990年开始,新疆牧民结束游牧实现定居,到1998年底,定居牧民已占全疆牧民总户数的71.1%。1992年起自治区通过开展引智工作选派干部和技术人员出国培训以及加快6个畜牧业引智示范基地的建设等,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到1998年底,共开发人工草地253635亩,改良草地304890亩,围栏草地18000亩,并新建牧草种子基地、引进各类牲畜,新建配种站及人工授精点等。同时,修建各类水利、电力、公路等基础设施。一个现代畜牧业的崭新雏型正在新疆形成。

畜牧业和种植业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正常运转的基本物质生产部门。种植业和畜牧业互为条件、相互促进,是大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的新疆,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潜力很大,建设现代化农业,应当走促进畜牧业现代化、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与结合的道路。

(二)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推进新疆纺织、轻工业的新发展。

1.新疆纺织工业的新起点。

新疆现代工业的起步,纺织工业是重要的“一条腿”,它是新疆解放后最早发展起来的工业部门之一。经过50年的建设,新疆纺织工业已形成纺织、印染、针织等门类比较齐全、初具规模的体系,成为新疆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但是90年代后,全国范围重复建设和以增量扩张为主的粗放型发展的后果进一步暴露,随着国内外市场制约加剧,纺织工业尤其是国有纺织企业成为全国最困难的行业之一。199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纺织工业定为国有企业改革和解困的突破口,实行压锭改造、减员增效,并出台了一系列倾斜扶持政策。经过两年努力,由东到西,完成压锭减员分流和减亏任务,有效地推动了全行业结构调整。新疆纺织工业在全行业改革和调整过程中,既面临严峻挑战,也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新疆是全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在新疆现有纺织工业的基础上,以新的起点将其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棉纱、棉布生产基地及必要的后续加工业,是完全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与长远需要的。针对新疆纺织工业的现状,无论在整体规模、企业经济规模、品种结构和档次、生产成本、经济效益、企业资产负债状况,以及企业深化改革等方面,均需大力改进。新疆纺织工业,必须抓住西部大开发和纺织工业结构调整的新机遇,正确把握改革与发展的辩证关系,重视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主动开创发展的新起点。在纺织企业的产权结构上,努力趋向多元化,改变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比重过大和管理体制行政化的状况;在组织结构上,改变规模不经济以及区内布局分散、专业化和协作化程度较低的状况;在品种结构上,改变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将上乘的新疆原棉“细粮粗做”和深加工产品弱项的状况;在技术结构上,改变技术装备相对陈旧、工艺相对落后、配套性较差的状况;在企业经营管理上,以市场为导向,依靠技术进步,改进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效果。从而,迈出振兴新疆纺织工业的新步伐。

2.因地制宜,发挥各地农产品资源优势,发展特色轻工业。

(1)推动粮食深加工行业的迅速发展。

长期丰产粮食的新疆,粮食深加工工业的发展大有文章可做。这对于北疆非棉区农牧民脱贫致富有重要作用。面粉加工业,应从速开发生产含面筋质高低不同的面包粉、饼干粉、面条粉、馒头粉、饺子粉、家用粉等专用面粉,适应食品工业发展和方便群众生活的要求。玉米浑身是宝,除将玉米淀粉加工成工业用变性淀粉外,仅在食品行业,就可加工成低聚麦芽糖、低聚异麦芽糖、果葡糖桨葡萄糖、麦芽糖醇、山梨酸、维生素C等。玉米经过深加工一般可增值3-10倍,个别达40多倍。目前新疆年产玉米300万吨,产淀粉不足10万吨,而大部分作为初级原料,用于淀粉糖和附加值产品的不足1万吨,发展深加工工业的潜力很大。

(2)抓住新疆制糖工业发展的机遇。

从全国来说,制糖工业是目前压缩总量的重点,但在大调整中却为新疆制糖工业留出了发展空间。新疆甜菜糖度高,在西北、华北有优势。宁夏、甘肃、青海的甜菜生产将基本上整体退出,新疆就可能发挥优势,占领北方的甜菜市场。新疆共有15个糖厂,有几万吨机制糖生产能力,若进行压缩淘汰劣势企业,将优质企业重组为几个集团,加强技术改造,将生产技术上一个层次,则可将制糖工业培育为新的有竞争力的产业。

(3)实现特色农产品原料的转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疆特色农业的发展,更会给特色轻工业就近提供丰富多彩的优质原料资源。例如,新疆具有亚洲最大的枸杞生产基地——精河。在这里完全有可能也有必要努力延伸枸杞深加工,建设新型枸杞加工工业,形成一种外向型优势资源产业。也就是说,新疆枸杞产业的开发将可形成这样一条红色产业链:

① 利用枸杞枝、叶、花和落地枸杞子,养殖滋补用鸡、羊、乳鸽等,以及开发枸杞蜂蜜。

② 包括优质种苗、生物农药、高效植物生长素,新栽培技术、新产品开发、土壤改良等。

③ 开展保健医疗、健康服务、保健咨询等。

④ 凭借枸杞独特的田园特色和观赏性,开发特色观光旅游。

这样一条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并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产业链,对促进新疆工业化、现代化,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新路子,将会对资源丰富的新疆人产生深刻的启示。枸杞产业可以这样红火起来,同样红花产业、葡萄产业、番茄产业等都可以这样红火起来。新疆以棉花为重点的特色农业,将诱发和带动以纺织工业为主要支柱的特色轻纺工业,步入奇光异彩的新时代,也将有力推进新疆工业化和现代化。

(三)重点开发黑色战略资源,大力发展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和石油化学工业。

1.加速建设我国陆上石油战略接替区

中国石油工业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期两次快速增长,从80年代末至今,进入了一个低速增长的阶段。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国内石油需求高速增长。我国石油自给不足的问题将日益突出,中国石油长期以来以东部陆地油区为主,而90年代以来,东部油区的石油产量递减。具有丰富资源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的新疆,势必担当起中国陆地石油战略性接替的重任。新疆石油资源预测储量为208.6亿吨,占全国资源预测储量的30%;天然气资源量10.3万亿立方米,占全国陆地天然气资源的34%。油气资源分布在塔里木、准噶尔和吐哈三大盆地,石油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三位,未动用的石油储量居全国各油区之首。90年代以来,新疆油气资源勘探取得突破性进展。截止1997年末,准噶尔、塔里木和吐哈三大油田获得累计探明储量石油21.58亿吨,天然气3900亿立方米。油田产能和油气管道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大幅度增长。如今,准噶尔盆地油田已成为现实的陆地石油战略接替区,塔里木油田可望成为第二个“大庆”,吐哈盆地勘探开发成绩喜人。同时,新疆的“黑色崛起”,已经呈现带动新疆经济腾飞、强区富民的现实效果。

2.油气并举,延伸下游,建立综合开发利用的新型产业体系

适应未来能源需求结构变化的趋势,必须加快油气开发。首先,要加强勘探,拓展储量控制,提高油气产能。新疆三大盆地油田,现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仅为石油资源预测储量的10%,现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仅为天然气预测储量的0.04%。油气探明程度低,后备有效经济储量不足。石油开采前期开发投资多、成本高。目前新疆正处于高投入的勘探开发关键阶段,资金缺短问题亟待解决。当务之急是筹集资金,主攻油气勘探,相应发展油田产能和油气管道建设,迅速提高产能水平。当前,在确保准噶尔油田原油生产主力地位的同时,加快塔里木油田油气产能建设,逐步形成新的主力油气田。第二,坚持“油气并举,并优先发展天然气”的方针。天然气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和优质化工原料。目前,天然气的开发利用与石油相差甚远,潜力很大。国家已确定把开发利用天然气作为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举措,并将天然气运输管道列入全国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各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京津地区对天然气形成新的能源需求增长点。拥有丰富天然气资源的新疆,应当抓住时机,以国家启动“西气东输”浩大工程为契机,大力发展天然气产业,力争在新世纪的前十年,把天然气产业发展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由于石化产品的广阔市场前景和高收入弹性(注:产品收入弹性是指产品需求增长率和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之比。),9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化学工业以较快速度发展。新疆石油化学工业具有深厚的资源条件,并已建立一定基础。目前,新疆已形成以油田为依托,布局较为合理,初具规模的石化工业。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在总体上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今后需要集中建设资金,加快乙烯、聚脂等下游产品的开发,进一步调整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建成若干个各有侧重、优势互补、竞争力强的大型石油化工企业。从而在新疆构筑起国家级石油化工基地的框架,并着重提高油、气、化结合水平,形成新疆石油产业油气并举、上下游贯通、综合开发利用的新型产业体系。

(四)充分利用多种能源资源优势,发展电力工业,实现跨省区、跨国联网。

新疆除了拥有极为可观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和水力资源以外,还有其它多样丰富的能源资源。新疆煤炭资源总量219万亿吨,占全国预测储量的40.6%,居全国首位。到1997年底保有储量为951亿吨,居全国第四位。风多、风大是新疆地区一大气候特点。全疆年平均有效风能密度在260千瓦时/平方米以上,风能总蕴藏量在9000亿千瓦时以上。虽然风能分布极不均衡,风速季节性差异大,但在全疆风能利用最有前途的有多个地区,这是得天独厚的条件。洁净无比的太阳能资源也十分丰富。50年前新疆电力装机总容量还不到1000千瓦,到1998年底,全疆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88.31万千瓦,年发电量157.76亿千瓦时。新疆电力工业50年的发展,确切地象征着各族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贫穷走向富裕。

从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能源结构向着优质化方向发展,在我国终端能源需求品种构成中,将不断提高电力比重。为适应未来能源结构变化的趋势,新疆电力工业必须再攀新台阶。目前,新疆电力生产和供应尚不能满足消费要求,区域性和季节性缺电现象很严重。面向新世纪,新疆电力工业必须从新疆资源条件的优势和现有工业基础的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多种电源并举,加强对一次电力资源(水、风及其他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优化电源结构的方向发展。要大力开发水电,积极发展火电、加快发展风电以及加大发展气电的力度,还可以在边远缺电的农牧区充分利用太阳能发电。

随着水、火、风发电基地建设的发展,必须相应推进全疆电网建设,加速形成全疆联网的基本格局,并相机进行“东送西出”的跨省区、跨国大联网。

(五)开发丰富多彩的资源,建设新疆富有特色的旅游业。

新疆具有发展为旅游大区的丰富资源和良好条件。新疆地域辽阔,四周环山,地势高低悬殊、跌岩多变,鲜明的地域差异与复杂的自然条件,形成了奇丽多姿的自然风光。在这里,冰峰与火洲并存,沙漠与绿洲为邻,出现各种独特的天然景观。新疆拥有珍贵的文化古迹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加之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全区一个网络化的接待体系初步形成,为大力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基础条件。

综合开发丰富而独特的新疆旅游资源,必须开拓新思维,发展大旅游,营造新疆旅游业的特色形象,建设名闻中外的旅游大区。为此建议:

1.景点、景区的规划设计,突出“西部奇观”、“西域风情”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推出精品。

2.布局上点、线、面合理整合,突出重点。

3.精心组织各种专题旅游和大型主题活动。

4.改革与完善新疆旅游服务体系,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要通过优质服务,在广大游客中树立新疆旅游业优、特、奇的整体形象。

(六)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

目前,新疆人力资源匮乏是导致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也是今后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在新疆地区资源综合开发中,应把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置于突出的地位。

新疆总人口1998年为1747.35万人,少数民族占61.4%。人口结构呈年轻化趋势,劳动力的数量是丰裕的。但是,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活动日益依赖掌握科学技术者的劳动。考察人力资源不仅要从数量方面,更要从质量方面去衡量。“人力资本”成为生产要素中的主要成分。人力资本的形成、转化、升值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期的积累。这种积累的速度和大小取决于社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规模和投资效益以及这种投资的长期性。同时,也与地区的人力资本的流入与流出相关。鉴于目前新疆劳动力质量总体上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企业中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匮乏,人力资本已成为新疆今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建议:

1.加大教育部门的行政改革力度,增加教育投资。新疆人均教育投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由于投资效益欠佳,且历史欠帐很多,教育资产积累很小。基础设施差,教学条件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教育部门从业人员中非教学人员比例过大,同时师生比又小,使得教育经费大部分用于人头费,对硬件、软件均投资不足。因此,要加大改革力度,精减机构,缩减教育行政人员,推进各类学校后勤改革,提高教育投资效果。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是重点。对新疆而言,应将教育投资也包括其中。

2.加强基础教育,特别要加强少数民族的基础教育,提升新疆整体人力资本价值。新疆城镇化水平低,尤其在南疆,居民居住分散,学校小而散,不能保证教育质量。应集中教育资金在适宜的城镇建立寄宿中学。既有利于提高教育资金的利用效率和效果,又有利于高素质教师资源的利用,也可排除宗教对教育的干扰,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政治、业务培训是加强基础教育的关键环节,应纳入规划并有专项资金和制度保证。

3.加速高等教育改革进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大高等教育改革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近期应扩大新疆几所重点院校的规模,政府对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高素质教学科研人才的招聘、办学自主权等给予积极的支持。少数民族学生高校入学标准应逐年提高,在一定时期内使民汉学生入学标准趋于一致,并合班教学。为培育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专门人才,创造更为有效的途径。建议中央允许新疆高校面向全国招生,可以扩大和改善生源,也可以更好地吸引有志青年学成后留在新疆工作若干年。从而使新疆人才的流出和流入逐渐合理化。

4.加速人事制度改革,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新疆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中,有大量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其潜能得不到发挥。在当前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人员分流过程中,应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多向基层和企业输送。既可达到机关精减、效能,又可充实第一线。

5.培育人力资本市场,加速人力资本积累。新疆在这方面要注意两点:一是要体现人才价值,适应拉开各人力素质层次之间的价格。从而引致社会各层面对人才需要的竞争,加速社会人才市场的形成。政府在吸纳人才的分配政策上要有前瞻性,其政策效应是要吸引和留住大批人才,而不是仅能吸引和留住少数精英。二是在人才市场的运作中,要维护公平竞争原则,治理不正之风,使人才的价值在市场竞争中得以实现,使大量人才输入新疆成为可能的现实。

标签:;  ;  ;  ;  ;  ;  ;  ;  ;  ;  ;  ;  ;  ;  

新疆资源综合开发的战略重点_石油资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