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文学发展轨迹——神话、传说、故事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轨迹论文,神话论文,故事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神话、传说、故事,乃民间文学中的三大叙事性文学。自古以来,它们因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而被人们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文学。其实从文学角度看,它们之间是互有联系的,而且这种联系又正好体现了叙事文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为便于论述,我们拟以侗族的神话、传说、故事为例,对它们进行比较说明,看看它们是怎样体现叙事文学的产生和发展的。
一、神话 神话是人类最古老的叙事文学,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钟敬文教授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中说:“神话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是远古时代的人民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1〕侗族神话在侗族各地都有流传,但是较有代表性的是《捉雷公引起的故事》,这个神话是龙玉成同志从侗族北部方言区搜集上来的,现载于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侗族民间故事选》里。
神话说:从前有四兄弟,老大叫长臂手;老二叫长腿脚;老三叫顺风耳;老四叫千里眼。四兄弟为了取雷公胆给母亲治病,设计把雷公引下天来,捉住,关在铁笼子里。本当想等长腿脚从东海找盐回来,就将雷公开膛破肚。谁料就在这时候,雷公悄悄跟挑水路过铁笼边的丈良丈美要了一口水喝后,即破笼而出。在回天上之前,雷公为了报答丈良丈美的救命之恩,特送给他们一颗葫芦籽。他教他们把葫芦籽种在地里,并口授几句催生咒语,就逃回了天上。在天上,雷公发下洪水来淹灭人类。丈良丈美因坐在雷公教种出的葫芦瓜里,才得以幸存。四兄弟看雷公逃回天上去发洪水,立即坐上木排去追赶雷公。却说天王见人类被洪水淹灭,也着了急,当即放出十二个太阳来把洪水晒干。丈良丈美回到了地上。丈良看天上太阳太多,晒得地上酷热难受,于是带着竹矢弓箭爬上别名叫“上天梯”的马桑树去,一气射掉了十个太阳。剩下两个在丈美的劝阻下留了下来,它们就是今天的太阳和月亮。由于人类被洪水淹灭,剩下丈良丈美。为了繁衍人类,兄妹俩在各种动植物的劝说下,再加以滚磨占卜,终于违心地结了婚。婚后,丈美生出个肉团团。他们把这肉团团砍烂,然后拿去到处乱撒。不料这些砍烂的肉团撒到哪里,哪里就有了人烟,他们也因此成了人类的始祖。从这个神话内容看出,其情节比较曲折复杂,人物形象也较突出,加上人们在讲述时分别倾注了不同的感情,使之听起来非常的生动感人。正是从这个角度说,把神话看成是人类古老的叙事文学是当之无愧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神话这种叙事文学不是出于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创作出来的。它的目的主要为了探索人类缘何而来的秘密,特别是古代人类为什么会有兄妹结婚的现象。这种探索原本属于科学的活动,它与文学活动有本质不同。那么这种科学活动为什么会变成文学活动?究其原因,是人们在探索人类来源的秘密时,由于缺乏科学的依据。于是便以自身或生活为依据而人们自身或生活与探索人类来源的科学依据毕竟不是一回事,为了在人们自身或生活与探索对象之间找到一个弥合之点,古代人类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这样就把科学的求知变成了文学的描述活动。但这种文学活动又没有完全摆脱对人类来源的探索,在人们的描述中,还处处受着探索的约束。这一点突出表现在:神话中的故事情节基本上是围绕着人类起源的解释来展开的。解释是神话的一大特征。历史上,很多民族的神话都是以解释的面目出现的。侗族神话虽然文学色彩很浓,但它仍然是以解释为核心。即为了使兄妹结婚在不合伦常道德的观念下能被人们理解,附会了一场洪水,造成人类被灭绝后,仅剩下一对兄妹。为了繁衍人类,这对兄妹不得不违心地结婚,成了后来人类的始祖。另外,神话围绕着解释来展开故事情节,从神话中一些偶发性细节也可以看出来。在侗族神话中有一个细节,就是雷公被捉后,四兄弟不立即将他开膛破肚,而是非要等长腿脚从东海找盐回来才进行不可。按神话开头的描述,四兄弟捉雷公时,是经过了相当周密的筹划,但为什么就没有把盐纳入考虑的范围。还有,当长腿脚去东海取盐时,几个负责看守雷公的兄弟突然都睡着了,让两个偶然过路的丈良丈美兄妹得与雷公相遇,雷公利用丈良丈美的好奇心理,骗取了他们的水喝,使浑身充满了破笼而出的力量,雷公出笼后,竟然没有忘记报丈良丈美的救命之恩,送给他们一颗葫芦籽,并教他们种下,才逃回天上。几个负责看守雷公的兄弟直到雷公逃走后才醒过来。说明这个细节不是按事件发生发展的实际过程来描述的,而是为了使解释得以成立,而生硬地虚设了这样一个细节。像这样的细节在其他民族的神话也有,只不过在具体编造时,有的民族编造得比较自然,有的民族编造得比较生硬。说明,神话作为古代人类的叙事文学,它只是包含了叙事文学的因素,而它本身还不属于纯的叙事文学,它是叙事文学和科学的结合体。在这种文学中,叙事文学对于科学还处于从属地位,以致人们在创作其文学时,一直处于不自觉的状态。
二、传说 传说是在神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叙事文学。从整体上看,传说基本上仍继承着神话解释的特点,即人们在创作传说时,都抱着要回答自然或社会中某一现象的疑问来进行。但是同神话相比,传说已不再把探索自然或社会现象的奥秘作为主要目的。在传说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只是以探索自然或社会现象的奥秘为创作的起点,实际上在具体描述时,重点转向了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试以侗族的《金鸡山》为例,这是一个解释“金鸡山”名来历的风物传说。在解释中,作者先提出米贝河下域的高山为什么被称为“金鸡山”的疑问,然后针对这一疑问,来描述了一个佃户与寨主斗争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凶恶的寨主,名字叫山孤狸。他家有一个佃户,名字叫二毛。有一天,二毛收工回家,路上遇见一只金鸡被山孤狸家养的鹞鹰打伤。二毛把金鸡救起,并给它治好了伤,就放回了山林。却说这只金鸡有一个妹妹,因感激二毛的救姐姐之恩,特变成个美丽的姑娘来与二毛成亲。夫妻俩在姐姐的帮助下,过着十分幸福的生活。不料这事后来被山狐狸知道了,他想方设法要来霸占二毛的妻子,于是带着管家冲到二毛家门口,他硬说二毛欠他的租谷,打伤了他的鹞鹰,要拿二毛的妻子作抵偿,说着便冲上去抢二毛的妻子。说时迟,那时快,二毛的妻子立马现身为金鸡,慢慢向米贝河上飞去。山狐狸和管家不管三七二十一,也跟着往河里追。金鸡在河面上且飞且停,山狐狸和管家越陷越深,最后被河水淹死。从这个传说故事可以看出,它整个是按佃户与寨主斗争的过程来描述的,里面已经没有那种因解释的需要而编造的痕迹,只有到故事快要结尾时,作者为了照应前面提出的疑问,才把这个故事与“金鸡山”名的来历联系起来。不但如此,这个传说故事还非常深刻地揭示了作者的思想:善者得到神的资助;恶者受到神的惩罚。以此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创作这个传说故事的目的性和自觉性。说明从神话到传说,虽然还没有完全摆脱对自然或社会现象的探索,但是人们在具体创作传说时,其目的已经在逐步发生转移,以致传说中的叙事文学因素越来越突出。
三、故事 故事是纯叙事文学出现的标志。它的特点是彻底摆脱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转向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目的。文学发展到故事,意味着纯的叙事文学已经出现,以后如小说、评书之类的叙事文学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故事作为一种纯的叙事文学,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传说的大量发展为基础,即人们在借着解释来反映社会生活时,渐渐提高了人们创作故事的能力,以后人们一旦撇开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而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目的,故事就出现了。当然,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说,故事是在传说消失之后才出现的。实际上,故事产生以后,传说仍在继续发展。传说和故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是并行前进的。只有到后来,由于传说受解释的限制,使它越来越不适应于表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其数量才相对有所减少,这个时候,代之而起的是故事。
故事出现以后,就彻底克服了传说反映社会生活的局限性,使人们在文学创作上进入了自由自觉进行的过程。故事也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使它能够从更高层次上去对社会生活作出高度概括的反映,造成其作品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都超过了传说。
侗族故事内容十分丰富,有揭露社会黑暗的,有反映阶级斗争的,有描述爱情生活的,有批判世俗丑态的,等等。为便于比较,我们这里只举一个揭露社会黑暗方面的故事,标题为《郎付和三公主》,是从贵州的黎平、广西的三江等地搜集上来的。具体内容为:从前,有一个单身汉,名字叫郎付,是一个以打柴为生的樵夫。有一天,郎付在山上砍柴,看见地上有一块又细又密的磨刀石。他把磨刀石带到附近的一个龙潭边,磨其砍钝的柴刀。他在磨刀石上磨呀磨呀,潭水忽然翻滚起来,水响处,一个姑娘在对着他骂,并警告他不要再磨刀。他本想与姑娘争辩一番,不料转眼一看,那姑娘不见了。第二天,他又照常到龙潭边去磨刀,又同样遭到了一个姑娘的指责。第三天,他再去磨刀,从潭里出来一个漂亮姑娘,向他心平气和地解释了那磨刀石是块雷公石,他在上面磨刀影响潭中龙王的身体。解释罢,她主动邀请郎付到龙宫去玩。据她自己说,她是龙王的三女儿,名字叫艳妮,前面两个姑娘是她的姐姐。在艳妮带郎付到龙宫去的路上,艳妮悄悄告诉郎付,无论她父亲龙王送他什么,都不要,就要放在墙角里的那把绿伞。郎付把这话记住了。到告别龙王,准备返回家那天,龙王让他到自己的金库银库里去随选几件礼物带走。结果郎付什么都不要,就要墙角里的那把绿伞。刚开始,龙王有些犹豫,但看郎付那忠厚老实的样子,也就同意了。郎付把伞带到家里。一打开,里面跳出三龙女。郎付惊讶不已,等三龙女告诉他,她是来嫁给他的,他这才转忧为喜。郎付与三龙女结成了夫妻,过上了幸福生活。后来这事被到这一带来游山玩水的皇帝知道了,他想方设法要来霸占龙女。于是给郎付出了三道难题:第一要郎付第二天送一百条鲤鱼进宫,这鲤鱼要条条两斤半重,不多一钱,不少一两。第二限期要郎付交出三百条绿蛇,三百条红蛇。第三因郎付在皇帝百般刁难的情况下,随口说出了“无耐何”三个字,皇帝硬要郎付把“无耐何”拿出来,看是什么东西。其中前两道,郎付在三龙女的帮助下,轻易地对付过去了。第三道,三龙女去请求父亲的帮助,才对付了皇帝的无理要求,并且还把皇帝一伙给消灭了。
从这个故事内容可以看出,它与前一个传说故事非常相似,都是描述穷人与异物的结合。但这个故事是作者彻底摆脱了解释的束缚以后来自由自觉地创作的。这就使它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显得要高。
首先,这个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复杂。情节是叙事文学的重要构成要素,一个叙事性作品情节曲折与否,常常显示出作品艺术性的高低。在这个故事中,从郎付与三龙女的结识,到他们结成夫妻后起来反抗封建统治阶级,都经过了几番周折和反复的较量,让人们看后,觉得其事件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发展中有变化,变化中有发展,起伏迭岩,扣人心弦。
其次,这个故事比较注重人物形象的刻划。这里有两个方面,一是故事中刻划人物形象的细节大量增加;二是为了突出人物形象,作者有意采用了一些艺术手法。在这个故事中,作者用以刻划人物形象的细节共有六处之多,这是过去的传说故事极少有的现象。通过这些细节刻划,使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突出,更加鲜明。作者采用艺术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主要表现在:作者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先描述大龙女和二龙女的粗暴表现,然后再来描述三龙女说话轻言细语,心平气和,以此突出了她的温柔贤慧和富有同情心的特点。
此外,这个故事还通过奇特的想象,把个现实中没有的龙宫世界描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让读者看后,如临其境,如见其形,这就大大地提高了故事的艺术魅力。
至于故事的思想性方面,这个故事不仅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横行霸道,蛮不讲理,更重要的是它通过皇帝三次刁难郎付的描述,深刻提示了被压迫阶级与压迫阶级之间的斗争根本没有调和的余地。按说,皇帝两次向郎付提出无理要求,都被郎付对付过去了,他应该就此善罢甘休。然而他不但不甘心,反而提出了一个更荒唐的难题,要郎付把“无奈何”这个概念性的词语当成实物拿出来,以致郎付和三龙女不消灭他,就没有办法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说明劳动人民在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下,根本没有办法过上幸福生活,即使过上了幸福生活,也没有办法巩固下去。这就要求人们在追求幸福生活的同时,还必须与反抗阶级压迫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追求幸福生活的目的。
结论 通过上述神话、传说、故事之间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叙事文学是经历了一个在想象的解释中产生,依赖想象的解释而发展,最后彻底摆脱了解释而进入自由想象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以自身或生活为依据去对自然或社会现象作想象性的解释,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们在解释中,由不自觉地反映社会生活,到半自觉地反映社会生活,最后到完全自觉地反映社会生活。加上在这种反映中,人们通过自己的想象,一步步地将其主体因素渗入到被反映对象中去,从而使被反映对象变成一个主客体高度融合的有机体——艺术形象。说明叙事文学作为一种审美的社会意识形态,虽然也和其它艺术一样起源于劳动,但是它从产生到发展,最后形成一门独立的艺术类型,是经过了一个复杂的过程。
注释:
〔1〕钟敬文主编:《民间文学概论》第1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