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需求与总供给失衡要标本兼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是治本之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才是论文,标本兼治论文,之策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总需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因总需求与总供给失衡所引起的经济波动,从1953年到1990年已经出现过八次。从1991年到1995年是第九次经济波动。每次波动大体上要经历经济回升年(银根宽松)、扩张年(投资膨胀)、回落年(收紧银根)、低谷年(紧缩银根)。1996年经济走势如何?现有种种预测。1995年物价虽有较大幅度回落,但仍然是二位数的上涨率。1996年又是“九五”计划的第一年,为防止出现新的一轮“大干快上”的投资热,国家宏观调控仍将实行适度从紧的方针。争取的目标是在总量适度从紧的情况下,在具体操作上要有紧有松、松紧适度,不要“一刀切”,不要一死全死。广东经济工作仍将继续过紧日子,有这样的思想准备比较主动。我希望1996年完成“软着陆”。紧缩银根过久,付出的代价过大。所以,我殷切希望至迟在1997年实现经济回升,迎接香港的平稳回归。
一、坚持金融调节,改善金融调节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资本与劳动、积累与消费的阶级对立,所以不存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规律。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波动的成因:有计划经济体制上的原因,主要是投资主体缺乏制约机制,容易产生投资膨胀,也有宏观调节失误或失度的因素。但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高增长往往伴随着通货贬值和物价上涨,不单是货币(包括金融、财政)因素所致,而且有深层次原因。我认为,有两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深层次原因:一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二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多年来我们一遇到投资扩张年,即需求膨胀或称投资过热年,就实行“双紧”的宏观调节措施即收紧银根与紧缩投资,这是完全必要的。它在付出了巨大代价之后,也能把总需求暂时压下来,使经济暂时趋于稳定。但是,这是代价过大的治标之策,并非治本良策。
尽管治标之策付出的代价过高:一是在压缩需求的同时也压缩了供给,使物价下落缓慢;二是压缩投资的同时又过度压缩了企业流动资金的正常供应,造成企业再生产循环阻滞,经济景气度下降;三是扩大了国有企业亏损面,并使一部分工人失业或减少收入,而且工人减少收入与物价高涨结合在一起,就有可能成为冲击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看来,宏观紧缩固然必要,但是改善金融调节的机制势在必行。
我向宏观调节决策者们提个建议:改善客观金融调节机制,把投资规模、信贷规模的“死笼子”改为有调有节的“管住一头,放活一片”的双轨调节。
所谓“管住一头”是指管住需求膨胀,管住扩大再生产规模,也就是管住固定资产投资这一头。怎样才能管住?我建议由国家下达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下达固定资产贷款总规模,即习惯称为由国家层层下达“笼子”,当然,“笼子”大小要适度。在体制转轨的现阶段,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用“笼子”管住,无伤经济大局,反而可以保持持续的经济高增长,又能避免大起大落的反复折腾,确保高增长、低通胀,实现发展与稳定的统一。
所谓“放活一片”,是指放活有效供给,放活企业再生产所需资金的正常供应。满足产品有市场的企业的流动资金需要,不是创造社会总需求,而是创造社会总供给,而且是调节总需求与总供给失衡的有效手段。在通货贬值的情况下,压缩总需求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不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使压缩总需求殃及总供给萎缩。
实行“管住一头,放活一片”的前提条件,是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严禁非法挪用流动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比较有效的措施有两条。一是在政策性投资银行之外,再把商业银行分为专营流动资金借贷业务的商业银行和专营固定资产投资借贷业务的商业银行。央行对专营流动资金借贷业务的商业银行,取消贷款规模控制“笼子”,对其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并规定由这种商业银行自负信贷资金平衡与信贷风险责任。央行对专营固定资产投资借贷业务的商业银行,每年下达固定资产投资的贷款规模“笼子”,不准冲破“笼子”,突破规模。二是立一条法,不管企业、部门及政府,凡是非法挪用流动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一经发现,传统没收,并追究决策者或批准者的责任。
二、坚持治标之策,更要强化治本之策
坚持治标之策,更要强化治本之策,即实行两个根本性的战略转变:一是“体制转轨”;二是“增长转型”。“体制转轨”可以从机制上推动“增长转型”。但是,我们,不能等待完成体制转轨之后再实行“增长转型”。实际上,我们没有消极等待。正在实行的是“改革、改组、改造”三头并进的方针。改革从完善生产关系上形成国有经济生机;改组从调整资产配置上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改造从提高国有经济生产力的技术水平上壮大国有经济实力。改革、改组、改造是三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
实行“增长转型”是治理总需求与总供给失衡的治本之策,根据有二:
根据之一就在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它难以避免经济高增长带来高投入和高通胀,难以跳出总需求与总供给失衡的怪圈,经济发展也难以跳出“膨胀—紧缩—再膨胀—再紧缩”的怪圈。
根据之二就在于实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注重内涵扩大再生产——注重技术改造,就能节省投资增加效益,缩短周期。据分析资料表明:我国技改投入一元产出二元,创税利四角到六角。其投资只相当于同样规模基本建设投资的40%,而产出利税却比新建项目高一倍,建设周期要短一半。这就是低投入、高效益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投入低、回收快,可以从根本上避免投资膨胀和通货膨胀。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题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首先要抓什么问题?李鹏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指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个长过程,涉及许多方面。当前首先要正确处理上新项目与利用现有基础的关系。多年来存在着的一种矛盾现象:一方面,不少企业因缺乏资金得不到技术改造,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要求,生产能力放空闲置;另一方面,各地各部门却热衷于铺新摊子,搞了许多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项目。这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也提不高。”我长段引用了李鹏同志的讲话,是因为他的讲话明确指出了企业技术改造是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内容。丢掉了企业的技术改造,也就是丢掉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题。正因为这样,李鹏同志号召:“现在要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到充分搞好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充分挖掘潜力上来。”李鹏同志是针对全国情况说这番话的。我认为这段话的精神完全适合广东的现实情况。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键在改变资源配置结构。 以美国为例, 从1947年到八十年代的三十多年中,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77%以上,因此带来了集约化经济增长方式,技术进步因素占经济增长的80%以上。
广东省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六五”时期最高,曾达到27.8%;1994年广东全社会固定资产2141亿元,企业技改投资只有232亿元,只占全社会固定资产的10.84%。1994年广东全省基建投资851亿元;房地产投资404亿元;技改投资232亿元, 三项合计1487亿元,其中基建投资占57.23%;房地产投资占27.17%;技改投资只占15.60%,显然房地产投资盘子过大,挤了企业技改投资。1995 年1 —10月份,企业技改投资只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1.96%, 又回到改革前的1978年10.93%的水平。这表明广东省以技改为内容的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比重又趋缩小。不能不承认这是省内宏观调节乏力所致。
九十年代以来,广东资源配置中,企业技改投资处于相对下降趋势。1994年同1990年相比,广东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75倍,其中更新改造投资只增长2.92倍,而房地产开发投资却增长11.36 倍(同口径计算,增长也在10倍以上),可见房地产开发投资过度挤占了企业技改投资,责任主要在银行金融秩序的混乱。
四、八十年代广东经历了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黄金岁月
八十年代的“六五”计划后三年,即1983年到1985年,以及“七五”计划的前三年,即1986年至1988年是广东省以企业技改为内容的内涵扩大再生产大发展时期。
八十年代广东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四大主要特点:
⑴广东省政府十分重视企业技术改造。1982年春,中央下达17号文件纠正广东在对外开放中的一些失误。就在这个时刻,广东省常务副省长下去检查工作,提出要突出抓企业技改工作。回来后,省委省政府下达正式文件,强调抓技术改造,并规定省经委负责技改工作,要作出规划,逐项落实。这个文件同八十年代初的改革开放形势结合在一起,推动了八十年代以技改为内容的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大发展。
⑵技改资金来源比较充足
80年代技改资金来源,发生了重大变化。技改投资从单靠财政拨款转变为主要来自银行贷款。银行贷款资金占技改资金的比例:“六五”计划占68%,“七五”计划占37.46%,企业自筹资金占的比例, 也从“六五”计划的27.55%,提高到“七五”计划的45.27%。
⑶资源配置结构有了明显变化
以技改为内容的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投资比重有了明显提高,已从七十年代的百分之十点多提高到八十年代的25.43%和27.8%。 这表明广东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前进了一步。
⑷提高了“广货”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
八十年代的广东技改,以优质名牌产品和市场前景看好的产品为龙头,对重点企业、关键车间和重点行业,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技术改造,以现代技术设备取代陈旧的技术设备,开发了大批国优、部优、省优的新产品。
大规模的企业技术改革,又结合新上项目和引进外资项目的投产,实现了广东经济的持续高增长,为“粤军北上南下”打开了局面,树立起“广货”的新形象,增加了出口创汇能力。
五、九十年代内涵扩大再生产遇到新挑战
第一个挑战,技改的信贷资金不稳定。每遇宏观调控收紧银根,技改就因资金骤减而跌入低谷。这种情况已有两次:1989年至1991年技改跌入低谷,1994年到1995年技改又一次跌入低谷。信贷资金占技改投资的比例,1994年下跌到22.54%,1995年1—10月份又下降为11.90%。
第二个挑战,资源配置结构不稳定。广东企业技术的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不稳定,呈下降趋势。有三点情况:
⑴1981—1985年的“六五”计划,技改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高,达到27.8%,但是也不稳定,其中1981年就下降到18.02%。
⑵1986—1990的“七五”计划,技改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为25.34%,比“六五”时期下降2.46个百分点,其中,1989 年又进一步下降为19.9%,1990年为21.7%。
⑶“八五”计划中1993 年技改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又降为17.14%,1994年再下降为15.35%,1995年1—10月份,又下降为11.96%,比“六五”计划的27.8%下降15.84个百分点。
这种资源配置结构的变化,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正好背道而驰,形势是严峻的。我希望省委、省政府要重视这个严峻形势。
以上两个挑战,主要来自体制和政策的变化过大:
第一条,1981年到1983年广东实行存贷挂钩体制,1984年广东自动退还给中央。但是,后来几年,信贷资金宏观调节比较宽松,仍然为技改提供了大量贷款,信贷资金占技改投资的比重达到68%和42%。后来两度宏观调节从紧,过度收紧银根,导致信贷投入突然大幅度下降。
第二条,原来实行“税前还贷”政策,银行敢贷,企业也敢借。这是企业贷款占技改投资比重大的主要保证。后来取消了“税前还贷”政策,大大影响了技改的信贷投入。
第三条,原来广东省有一定范围的税收减免权,可以对社会效益特好的技改单位或特殊情况的技改单位,给以减税扶持。现这一政策的实施不能继续由省里决定了。
第四条,技改引进的技术设备,海关免税放行。这条优惠政策不久也将取消。
六、必须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国家,主要是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但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上也起很大作用,特别是在企业技术改造资源配置方面,政府起了主导作用。以美国为例,美国政府实行了六项鼓励企业技术改造的调节资源配置政策:
1.美国于1962年颁布了《技术改造投资抵免所得税法》,一直延用至今,其性质相当于我国原来实行的“税前还贷”政策。我国有人以不符合国际规范为由反对“税前还贷”这种说法没有根据。
2.美国于1981年颁布了《经济复兴税法》,规定企业当年开发研究费用支出超过前三年的平均值,其增加部分的25%可减免税收。这比我国“税前还贷”政策更优惠。
3.美国允许企业把应课税的盈利拨出一部分,用于建立企业投资储备金,由企业用于特殊投资。
4.美国颁布的《投资法规定》,企业开发新产品,政府给低息7 %贷款,比一般利息低6—8个百分点。
5.美国有些州规定,企业购置新设备,州政府补贴7%; 企业购置新技术的设备,州政府补贴30%。
6.美国州政府的财政部门发行工业开发债券,其收入以低息贷给企业使用。
现在,我们要结合广东省的实际,在地方财力许可的范围内,适当借鉴美国政府扶持企业技术改造的某些优惠政策。
七、鼓励技术改造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步骤
国家取消了对国有企业技术改造的一些优惠政策,我们根据党中央提出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精神,还可以积极争取新的优惠政策。当前首先要在广东省权力范围内和财力承受能力许可的条件下,研究制定一些新的扶持企业技改优惠政策。这里提几点初步设想,供参考。
1.合理调整广东资源配置结构
房地产要开发,但不宜过量开发,以免占用大量资金收不回来。基础设施建设要超前,但也不宜过度超前,以免占用大量投入。发展城市建设和小城镇建设是必要的,但也要按规划分步实施,不能投入过多过猛。
一个国家、一个省经济实力都在企业。我们把现有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技术改造抓上去,投入少、时间短、见效快,可以迅速增强广东的经济实力。为此,我建议调整资源配置结构,压缩房地产开发规模、基础设施规模、城市及城镇建设速度,腾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支持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这有利于增强国有经济实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步伐。
2.加强对国有企业技改工作的规划与领导
国家经贸委已启动“双加工程”,即加大技改投资力度和加快技改步伐。建议广东也尽快建立“双加工程”,选一批技改项目,相应设立领导小组,由领导挂帅,协调各方关系,以保证“双加项目”投资的落实。
3.国家审批的技改项目,银行贷款要保证及时到位。
4.每年征收的固定资产方向调节税,属于地方财政收入,理应作为内涵扩大再生产之用,划为“双加工程”资金。
5.经省批准的“双加工程”项目,在广东省权力范围之内,建议实行两条税收优惠措施:
一条是技改项目投产后的新增利润,两年内不列为应税所得额征收所得税,这不影响地方税收的基数。
另一条是经省批准的“双加工程”项目投产后,新增加的增值税税基,中央返还地方的25%部分,两年内退给企业还贷。这不影响地方财政收入的基数。
6.要据国家经贸委的要求,省财政每年注入技改投资总额1 %的资本金,广东理应力争办到。
7.人寿保险的结存资金,似可用于“双加工程”项目的贷款基金。据初步统计,1994年全省各种基金收入达200多亿元。 这部分基金大部分应实行财政专户储存管理,其结存部分建议由广东“粤财”集中起来作为企业技改贷款基金。
8.财政厅发行技改债券,贷给经省批准的“双加工程”项目。
此外,国有企业的税后留利、股息、分红收入都要留给国有企业,作为所有者对国有企业的追加资本注入。国有企业要提够折旧基金,提足、留够技术开发基金,扩大国有企业技改的自有资金来源。
有了以上八项措施,商业银行能贷放技改贷款,国有企业就能借款搞技改了。企业技术有了政策、机制、资金的保证,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能落在实处。
标签: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经济论文; 资金计划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社会再生产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