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中国蜥蜴第一人_娃娃鱼论文

保护中国蜥蜴第一人_娃娃鱼论文

保护中国小鲵第一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小论文,第一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湖南祁山一位老人在农家水田喂养了4年中国小鲵幼苗,成功地养活1万多尾中国小鲵,然后放归山林,使祁山成为世界最大的中国小鲵基因库。中国小鲵为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也是濒临灭绝的古老动物,堪称“活着的脊椎动物化石”。这位老人因此被誉为保护中国小鲵第一人,成为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台等新闻媒体竞相追逐的新闻人物。这位让海内外震惊的老人,就是湖南省祁阳县挂榜山林场龙塘村党支部书记蒋天民。

保护“怪鱼”,该出手时就出手

今年66岁的蒋天民从小在地处湖南祁山腹地的挂榜山里长大,1996年,年已六十的他还被选为龙塘村党支部书记。当上村支书后,蒋天民整天寻思着如何因地制宜,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为此,他踏遍了挂榜山的山山水水。谁知,他这一踏山,竟与中国小鲵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0年12月10日下午,蒋天民回家途经云仙观时,在观下面的一处水坑里,发现有3对半鱼半蜥的四肢小动物静静地伏在水面上产卵,水中漂浮着成块成块的卵囊。他记得小时候,曾在山上见过这种奇怪的小动物。那时山里人叫它“狗头娃娃鱼”,差不多有60年没见过它们了。

好奇心驱使他走到水坑边。没想到,这些小动物竟然十分温顺,不躲也不闪,任你随意抓摸。蒋天民兴奋地从水中捉出一条,在阳光下仔细察看。他发现这种小动物身体果然颇似“娃娃鱼”,背部十分黑亮,头似狗更似蛇,两只眼睛十分突出,却又乌黑发亮,身后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不停地在他手中摇摆、翻卷;前肢有4个指头,后肢却长有5个趾头;整个身体光亮可鉴,尤其是体背零星散布着银白色小斑点,在夕阳的余晖下,闪闪发光,真是好看极了!天快黑了,蒋天民只得依依不舍地将这条“狗头娃娃鱼”放回水中,然后匆匆赶回家。

听说销声匿迹60年的“狗头娃娃鱼”再次出现在挂榜山,村里人同样兴奋不已。第二天,大伙随蒋天民一同来到云仙观下面的水坑里看个究竟。然而,令他们失望的是,“狗头娃娃鱼”在一夜之间却没了踪影。

两个月后,当蒋天明再次路过云仙观下面的水坑时,突然发现数百条小蝌蚪模样的小家伙在水面上游来游去。他捧了两尾到手里,发现这不是普通的蝌蚪,它长着一对粗细均匀的平衡棒,每根平衡棒后方有着3根外鳃杆。外鳃杆基部较粗,至端部逐渐细尖,躯干背面为灰褐色,背面及鳍褶上分布着许多不规则的深色斑点,尾鳍十分明显。蒋天明想,莫非它们是“狗头娃娃鱼”卵囊孵化出来的幼苗?这时,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的脑海中突然冒出:保护这些濒临灭绝的“狗头娃娃鱼”的幼苗。

然而,蒋天民的保护行动还未来得及实施,就遭到了一场致命的打击。几天后,一个放鸭人赶着一群鸭子路过云仙观,将水坑和山塘里的幼苗吃得所剩无几。望着空荡荡的水面、飘浮着的鸭毛和几尾孤单的幼苗,蒋天民心痛不已。这时,老伴蒋德惠给他出主意,何不把幼苗捉回来,放到自家责任田里进行网箱喂养呢?是啊,网箱既可以防止鸭、鸟等来捕食,又便于自己管理。

第二天,蒋天民把自家面积最大、土质最好的一块有1亩多面积的责任田放满了水,然后买来塑料薄膜、栏杆,在田的四周竖起1米多高的护栏。网箱做好后,他就每天提着桶子,跑到祁山各山顶的水坑和山塘里捉幼苗,捉回来便将它们一尾尾放到水田里。15天后,他试着数了一下,发现竟然有2000多尾。然而,捉回来的幼苗一天天增多以后,他发现每天都会有几尾幼苗莫名其妙地死去,而且身上伤痕累累。

蒋天民心疼得要命。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由于捉回来的幼苗大小不一,孵化出来的时间也长短不一,那些大的幼苗体内的卵黄消耗结束后,就开始觅食。在水中觅不到食物时,它们就“大鱼吃小鱼”,残食更小的小鲵幼苗。

第二天一早,蒋天民先在田里换水,然后再按幼苗的大小,分成5个网箱,实行隔箱喂养。安顿好这些大小幼苗后,它们吃什么也让蒋天民颇费了一番功夫。他往田里丢饭团粒,幼苗理都不理;往田里丢熟玉米,幼苗嗅都不嗅;至于往网箱里放的青草、树叶,它们更是瞧都不瞧,几天下来丝毫未损。情急之中,蒋天民跑到县城的养殖部门和林业部门打听,然而,这两个部门的人都遗憾地告诉他,他们也不知道。因为目前国内没有人喂养过这些怪动物的幼苗,不过他们建议蒋天民给幼苗开开荤。从祁阳回来后,蒋天民就试着给幼苗喂些蚂蚁、蚊蝇、蝗虫。没想刚一丢下虫子,便被幼苗一抢而光。原来幼苗喜爱吃昆虫。再后来,蒋天民在喂食中发现,幼苗最爱吃蚯蚓和碎肉。

此后,蒋天民每天爬山越岭,捉虫子、挖蚯蚓给幼苗吃。然而,时间一长,他体力就开始吃不消了,2000多尾幼苗一天要消耗虫子和蚯蚓1千克以上。每天爬山回来,他都气喘吁吁,累得半天坐不起来。老伴心疼他,便花钱请了一个帮手上山捉虫子、挖蚯蚓。

在蒋天民夫妇的精心喂养下,3个月后幼苗长得圆嘟嘟的,有的还长了嫩嫩的两趾。又过10天后,相继有幼苗出了红红的四肢。一天早晨,蒋天民去田边时,发现网箱的护栏杆上爬满了密密麻麻的幼苗。他捉起来一看,发现这些幼苗四肢刚长成,三对外鳃早已消隐不见,已开始用肺呼吸了。蒋天民赶忙从山上砍来树枝放到水田里,同时试着减小田里水的深度,让这些变态的幼苗逐渐适应新的生活。

惊世发现,“怪鱼”竟是稀世国宝

2002年10月,蒋天民无意中在《科技日报》上看到一篇关于拯救国宝“中国小鲵”的文章。文章称这种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已濒临灭绝,在其发现地湖北宜昌、福建崇安两地已分别有100多年和80多年没有再见过。只有浙江义乌、镇海、萧山、温岭等地尚有分布。为此,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它收入珍稀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对照文中所载的“中国小鲵”的特征和习性,蒋天民不禁吓了一跳,这与自己喂养过的“狗头娃娃鱼”简直一模一样。

2002年11月9日,惊喜之余的蒋天民带着那张《科技日报》和9条“狗头娃娃鱼”活体赶往长沙。在湖南省林业厅野生动物保护处,一位姓姜的工程师热情地接待了他。然而,对照报纸所载的中国小鲵和“狗头娃娃鱼”,这位工程师也难以确定它的身份,便建议他去省珍稀濒危动物救护中心咨询。可该中心的工作人员也拿不准,就指点他去找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动物系副教授邓学建,说邓副教授是研究这方面的专家,可以做权威鉴定。

蒋天民马不停蹄赶往湖南师大。当他赶到生命科学院门口时,连日来的奔波竟使他几乎昏了过去。邓学建副教授听完蒋天民的叙述后,不禁双眼潮湿,被这个山里老人的执著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他决定立即为“狗头娃娃鱼”做鉴定。经过3个多小时的辨认,又对照了大量的资料后,邓学建确定“狗头娃娃鱼”即中国小鲵。得知这一结果后,蒋天民激动得热泪盈眶。

2002年11月25日,邓学建副教授与动物系的另外2名专家组成专家组亲赴祁阳实地考察。考察结果确定祁山核心区的挂榜山为中国小鲵的栖息之地。在对蒋天民人工养殖中国小鲵幼苗进行考察论证后,他们郑重宣告,世界首例人工养殖野生中国小鲵幼苗获得成功,填补了生物学研究的一项空白。由于中国小鲵发现得较晚,动物利用史上还没有记载,故对它的微观研究、宏观研究均属于世界空白,对它的任何一项研究都是创新。这一点是蒋天民做梦都没有想到的。

蒋天民人工喂养野生中国小鲵幼苗的成功,不仅挽救了濒临灭绝的中国小鲵,而且给科学界研究物种起源、生物进化、地质构造、环境保护等提供了崭新的课题和活的标本,其巨大的生态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将给人类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这种意义上讲,蒋天民在祁山为科学家建立了一座世界最大的中国小鲵基因库。

为了让这些珍稀孑遗动物在祁山安然繁衍生息,并得到真正有效的保护,最好的方法是建立中国小鲵自然保护区。为此,蒋天民四处奔走、呼吁,时间持续近二年。祁阳县政府被蒋天民倾力保护中国小鲵的义举深深感动了,当年就以挂榜山为中心,建立了祁山中国小鲵自然保护区。2003年11月,经湖南省林业厅批准,祁山中国小鲵自然保护区升格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4年8月20日,正为在祁山建立国家级中国小鲵自然保护区而奔波的蒋天民,接受了记者的独家采访。他对记者说:“我的目标是把省级祁山小鲵自然保护区推上国家级保护区的行列。让更多的人们关注小鲵,让祁山长久成为小鲵的快乐家园。”

标签:;  ;  ;  

保护中国蜥蜴第一人_娃娃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