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晖 南师附中江宁分校 211102
【摘要】高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学习难度较高,教材的涉猎范围较广,这就需要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空间能力,并拥有较强的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从而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因此,本文将重点探索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有效措施,旨在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推理能力,增强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逻辑推理;数学;高中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5-079-01
前言: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受应试教学理念的影响,课堂日益形式化,从而导致学生自身的思维发展受到局限。面对这一具体情况,教师在开展高中阶段数学学科的课堂活动时,应注重培养学生自身的推理能力,引导其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积极发散思维,不断提升自身的空间能力、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
一、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教师在开展高中阶段的数学学科课堂活动时,应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从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促使其积极探索数学知识,提升自身的逻辑推理的能力。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教师在开展数学学科的课堂活动时,应适当地激发学生自身的思维,使其能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式,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教师要想培养学生自身的推理能力,应为学生构建思维活动的时机与场所,使学生能够根据数学问题,开展探索与独立思考的活动,发散自身的思维,探索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提升自身的逻辑推理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函数》这一课节的内容时,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分析,三角函数的图像、性质等知识点,使学生能够对三角函数等相关知识进行初步了解,从而以此为基础,开展探索活动,进行独立思考,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教师再进一步引导,使学生挖掘其中的关系,了解三角函数的理论知识,从而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三角函数相关的知识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培养自身的独立思考的能力,由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使学生能够自主的探索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同时,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独立思考时间、空间,使学生能够利用独立思考,进行有效的逻辑推理。教师在开展课堂活动时,根据课堂内容,精心设计数学题目,使学生能够通过解决和分析数学题,进行有效探索,提升自身的独立思考与逻辑推理的能力,真正的做到举一反三,增强课堂的有效性[1]。
二、循序渐进
教师在数学学科的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自身的逻辑推理能力,应循序渐进,促使量变产生质变,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自身的推理能力,不能在短时间内显著提升,是需要艰辛且漫长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活动时,培养学生自身的逻辑推理的能力,不能在基础知识缺失或薄弱的情况下进行,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知识不透彻,使学生的压力增大,从而不利于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循序渐进,提升其逻辑推理的能力。数学学科中的定义、公理、定理、概念是基础性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是核心内容,学生只有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够进行有效思维,培养自身的逻辑推理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数列》这一课的内容时,培养学生自身的逻辑推理能力,应使学生掌握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点和基础概念,在这一基础下,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展开推理,发散思维,从而处理数学问题,培养自身的逻辑推理的能力。教师在开展课堂活动时,应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发展情况,精心设计系统性的、完整性的培养计划,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在不同阶段设置不同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牢固地掌握数学基础,逐渐提升自身的逻辑推理的能力。当学生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时,教师应检验学生的具体情况,引导其进行一些推理训练,锻炼自身的推理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自身的逻辑推理的能力时,应真正的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能够逐渐提升自身的推理水平,增强推理能力[2]。
三、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教师在开展数学学科的课堂活动时,应充分的激发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探究兴趣,提升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与针对性,使学生能够快速提升自身的推理能力,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增强自身的数学素养。对于大部分的学生而言,数学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从而难以理解,导致自身的学习效果不佳,容易产生抗拒与恐惧的情绪,从而阻碍了自身逻辑推力能力的提升。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在开展课堂活动时,应减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恐惧情绪,激发其探究欲望,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掌握的数学知识,进一步探索相关知识,发挥自身的想象,开展探索活动,从而在这一过程中,提升自身的逻辑推理的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具有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吸引其注意力,促使学生自主的参与到数学知识点的探索中,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比如,教师在讲解《平面向量》这一课节的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利用实践活动,了解平面向量的方向性和相加性,进一步锻炼自身的推理能力。教师在讲解椭圆的概念与定义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一支铅笔,一根绳子,两个图钉,引导学生将绳子和图钉固定,转动笔尖儿,拉紧绳子,从而画出椭圆形状。教师在开展课堂活动时,引导学生亲自体会,能够使学生深刻了解椭圆的概念与定义,从而为提升自身的逻辑推理的能力奠定基础。教师在开展课堂活动时,设置具有趣味性和针对性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自主的开展有效的探索活动,掌握基础的数学理论,探索数学知识的奥妙,发散思维,进行有效思考,从而快速的提升自身的逻辑推理能力,增强课堂的有效性[3]。
总结:综上所述,在高中阶段数学学科的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自身的逻辑推理能力,已成为教师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师为实现这一工作目标,应不断探索教材中推理与探索内容,促使学生进行有效实践和锻炼。同时,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促使学生能够针对数学问题,开展推理与分析,激发自身的推理思维,提升逻辑推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侯卫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J].数学大世界( 教师适用),2010,(9).
[2]王文文.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J].新课程•下旬,2016,(11).
[3]郭雪.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有效策略[J].发现(教育版),2017,(3).
论文作者:纪晖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5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5
标签:逻辑推理论文; 能力论文; 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中国教师》2019年5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