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IS-LM/AS模型分析范式演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模型论文,LM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901.34/.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20(2005)02-0076-08
一、导言
IS-LM/AS模型无疑是宏观经济学中的基准模型之一。但是,从传统凯恩斯主义到理性预期革命,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到新凯恩斯主义,IS-LM/AS模型经历了兴起、沉寂和再兴起的过程。在近三十年不断的批评浪潮中,IS-LM/AS分析框架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创新,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版本,以至于到20世纪90年代,如何认识该分析范式成为宏观经济学中最大的理论分歧之一。一方面,巴罗、金和泰勒等人沿着不同的理论思路认为,IS-LM/AS分析框架不仅存在致命的理论缺陷,而且在形式上也无法适应现代宏观经济运行的特点和实证分析的要求,主张应当将它赶出宏观经济分析和宏观经济学教程;另一方面,科兰德、弗里德曼等人却认为,IS-LM/AS分析框架虽然存在很多缺陷,但其数学推导简单、政策含义明确以及实证分析的可测试性等优点保证了它无法被其他分析框架所替代,同时IS-LM/AS分析框架的各种现代版本完全可以克服传统版本的缺点,IS-LM/AS分析框架依然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基准分析框架。如何看待上述针锋相对的观点,无疑是我国在进行宏观经济学教学和宏观经济分析中应当关注的问题。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回顾IS-LM/AS分析框架演变的轨迹,来说明上述各种争议及进展,为我国宏观经济模型的选择提供相应的学术背景。本文第一部分为导言;第二部分讨论IS-LM/AS模型的包容性及争议;第三部分讨论近些年来新凯恩斯主义对传统模型的修正;最后一部分是简要结论。
二、IS-LM/AS模型的包容性及其主要争议
我们首先从传统的IS-LM模型开始,讨论该模型对各流派的包容性以及种种争议。下列一组方程是希克斯和莫迪格利亚尼原始IS-LM模型的基本内容。[1]各流派的争议体现在:这些最基本的等式能否组成一个有效的“工具箱”,以便更好地理解现实经济的运行,并能够便利地分析当经济受到冲击时的政策反应(如主流凯恩斯主义短期分析)或如何利用反周期的经济政策(如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分析)。
方程(1)表示的IS曲线整合了消费(C)、投资(I)函数的收入恒等式,继承了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中的三个基础心理因素中的两个(边际消费倾向决定消费需求、未来资本产出率的心理预期决定投资需求),由于消费取决于当期可支配收入,因此是一个静态模型;方程(2)表示的LM曲线整合了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理论,继承了《通论》中的三个基础心理因素中的另外一个(流动性偏好),并表明了货币的外生性;方程(3)是短期的古典总供给函数(资本固定,产出Y取决于就业量N的变化),也可以表示反向的劳动力需求函数,该方程并没有继承《通论》中的工资水平由雇主和雇员讨价还价形成的机制(存在工资粘性),而代之以价格和工资灵活的假定。该流派加入了(3)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调和《通论》中失业理论与古典充分就业理论观点之间的分歧,短期中(企业预期价格),经济存在失业,而长期中(工人预期价格),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AD整合了方程(1)和(2)中P与Y之间的反向关系,并与方程(3)一起组成了主流的IS-LM/AS模型(新古典综合凯恩斯主义)。后来,不同经济流派引入不同的假定和预期调整方式,构造了不同含义的IS-LM/AS模型(表1)(注:可能采用IS-LM/AS-AD模型来比较分析不同经济流派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因为某些流派不喜欢IS-LM模型,如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但他在讲授宏观经济学时也曾经使用过IS-LM模型,尽管后来发现使用该模型难以调和自己与正统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因为在正统凯恩斯主义观点中,货币和利率作用的空间太小了。)。
表1 不同流派的IS-LM/AS模型的主要含义[2]
表1中的货币主义是以[3]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的观点为基础的,其主要变化是采用了劳动力市场出清模型来说明经济均衡(注:给定短期劳工价格预期:,经济处于自然失业率状态。),并放弃了方程(3)表示的总供给函数,采用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PC)作为短期总供给函数。货币主义和后来的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学派)都把经济的供给视为经济波动最重要的方面,并以此来与《通论》强调的需求不足的管理政策相对照,以形成自己明确的理论和政策取向。同时,通过引入菲利普斯曲线,解决了原始的IS-LM模型中没有解释价格水平是如何变化的难题,即能够解释通货膨胀的含义。货币主义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IS-LM模型(以下简称IS-LM-PC)继承了IS-LM模型中AD函数的外衣,但采用弗里德曼持久收入假说坚持的消费稳定性替代了凯恩斯主张的边际消费倾向所刻画的乘数原理,用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替代了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的货币需求函数。这样一来,货币能够影响名义收入并造成经济扰动的观点就否定了凯恩斯所强调的名义收入与真实收入之间没有差别的观点,为通货膨胀能否影响产出的分析提供了经验性基础。货币主义另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布鲁纳和梅尔策也发展了附加菲利普斯曲线的IS-LM-PC模型[4],简化了需求函数的变量,并假定债券市场和实物资本市场应该具有相同的收益率(借贷成本),IS曲线和LM曲线同时包含了利率因素,突出了利率在宏观经济变量中的地位(即弗希尔效应的重要性超过《通论》中所说的流动性陷阱的重要性),且名义货币变化通过物价水平的变化(通货膨胀)会影响总需求(IS曲线)。(4)式和(5)式中的M给定,P可从菲利普斯曲线中导出。
IS:Y=f(r,M/P)
(4)
LM:M/P=g(r,Y)
(5)
理性预期和新古典主义的IS-LM模型是由萨金特和华莱士通过引入卢卡斯总供给函数替代菲利普斯曲线或工资价格粘性假定而初步形成的[5]。按照理性预期的IS-LM模型的观点,系统性的货币政策不能够影响真实经济行为,尽管货币冲击能够使产出暂时偏离潜在产出水平。因此,理性预期的AS图解分析在形式上与货币主义的AS分析是一致的,但主要差别在于二者的AS函数不同,即理性预期采用卢卡斯总供给函数(surprising supply curve)替代了货币主义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在IS函数的消费方面,货币主义的持久收入假说则是理性预期消费函数的经典形式(注:R.Hall的研究提供了持久收入消费理论所支持的经验证据。后来大多利用预期构造的消费函数可视为修正了IS曲线中的消费部分,同时,消费的理性预期模型认为,所有能够用于预测收入和利率的因素都应该进入消费函数。);而在IS曲线的投资需求方面,理性预期的引入对传统的IS-LM模型造成了巨大冲击。引入理性预期的投资函数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当采用理性预期的新古典投资函数形式时,货币持续性扩张不会形成传统LM曲线外移导致利率下降的结果。反之,当货币扩张造成预期持续性需求增加时,通过投资的扩张以满足货币扩张带来的需求,结果IS曲线移动,造成利率上升幅度大于LM曲线移动带来的利率下降幅度。在这一点上,传统IS-LM模型由于没有纳入预期因素而受到经济学家的广泛批评。[6]
后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存在不同的观点。[7]一个基本的观点是卡莱基坚持的垄断竞争(与现实观察一致)和成本加价定价原则。在IS曲线上,后凯恩斯主义改进了消费的函数形式,引入了非工资收入部分,坚持方程(2)表示的投资需求函数,与方程(3)共同构成了AD曲线。但该学派认为,在给定利率水平时,货币供给也是一定的,因此,货币供给是由信贷(生产过程)产生的(货币内生)。在AS曲线上,重要的变化是用成本加价方程替代方程(3),同时坚持社会存在过剩生产能力的观点(认为与现实观察一致)。
以上简要讨论表明,IS-LM/AS模型的图解分析可以从形式上包容不同的流派,但各流派对于模型的构建元素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异。这也是为什么经济学家认为IS-LM模型存在一些严重缺陷,却一直是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图解讲授政策分析的重要原因(但可能很多教授讲的不一样)。从上述讨论可以清楚看出,主流凯恩斯主义的IS-LM/AS模型在理论上的主要缺陷是没有考虑预期因素、没有引入价格水平的变化(没有区分名义变量和真实变量)及静态分析。应该说,理性预期在这两个方面都进行了重大修正,但却并未流行。原因在于: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其模型缺乏微观基础,即缺乏动态理论中预期效用最大化所要求的行为一致性条件(注:这一点与戴维·科兰德质疑原始IS-LM模型内在逻辑存在不一致性相似。科兰德反复强调的IS-LM模型微观逻辑不一致表现在:短期和长期AS曲线与AD曲线来源于不同的经济基础,而且短期和长期AS曲线也与凯恩斯总供给曲线不同。达特和斯科特则认为IS-LM曲线满足企业利润最大化和工人预期效用最大化假定,但他们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函数形式,仅在完全竞争的假定下,从企业预期价格等于工人预期价格和市场价格作了解释。);一些经济学家怀疑偏离潜在产出的经济行为是时间序列不相关的命题;许多经济学家(包括货币政策制定实施者)不能接受“政策不相关”的结论。[6]然而,继承理性预期假定和价格粘性假定的新凯恩斯主义依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坚持的反通货膨胀的实际,对IS-LM模型作了重大修正,重构了IS-LM的微观基础,试图用通货膨胀—产出分析范式来替代一直延续至今的价格—产出分析范式似乎正变为流行的新IS-LM模型。
三、新凯恩斯主义对IS-LM/AS模型的修正
在新凯恩斯主义的IS-LM/AS模型中,有一类是保留LM曲线的模型(注:在N.G.Mankiw的《宏观经济学》教材中,完整地保留了LM曲线(AD曲线来源之一)作为政策分析的基本工具。而在泰勒的《经济学》中则采用了这种新分析范式。可见,即使是在新凯恩斯主义的代表人物中也存在重大分歧。)。麦卡勒姆[8]给出了保留LM曲线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由以下一组基础方程来描述宏观经济的结构(注:麦卡勒姆和纳尔逊于1999年再次给出了带有LM曲线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这组结构性方程是依据麦卡勒姆的基础方程得出的,只要依据方程本身确定参数之间的关系即可以得到。但对于新引入的AS曲线(13),作者强调了只是作为一个供给函数,并没有强调其是一个恰当的供给函数,因为有许多类型的供给函数。
):
方程(6)和(10)具备主流IS-LM模型的形式,但利率进入消费函数。麦卡勒姆和纳尔逊假定家庭效用取决于消费和持有的货币存量,在家庭效用最大化的基础上,证明了消费除了与收入(y)有关外,还与真实利率(r)有关,这就在理性人效用最大化基础上证明了布鲁纳和梅尔策提出的消费不仅取决于可支配收入,也取决于利率水平(方程6)的观点,同时使模型具备了微观基础(注:假定家庭效用函数是取决于消费(C)和持有的货币价值(M/P)的时间可分的效用函数,这是分析家庭效用与消费和利率相关的前提。当然,时间可分的效用函数本身并没有一个适合的理论基础,但这种分离性质可以不考虑消费与货币之间的互动关系会带来很多便利。)。方程(7)给出实际利率与收入之间的关系;方程(8)和(9)给出了名义利率(i)对当期和滞后1期预期的通货膨胀和收入之间的关系,方程(7)、(8)和(9)实质上是费希尔方程。与下面要讨论的泰勒模型不同,麦卡勒姆和纳尔逊认为,货币存量(货币余额)是家庭消费效用最大化的构成因素,会影响消费效用,也就因此影响产出水平,需要保留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来达到经济的均衡。在该模型中利率是通过名义利率水平来确定的,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之间的关系通过方程(7)、(8)或(9)来确定。因此,麦卡勒姆和纳尔逊的IS-LM与主流的IS-LM模型的共同点在于:通过预期区分了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并保留LM曲线作为经济均衡的条件,因此,货币存量的调控仍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然而,近年来影响日盛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当属罗默和泰勒提出的无LM曲线的宏观经济学的IS-MP/IA模型(即AD-货币政策/通货膨胀调整模型,泰勒称之为新规范宏观经济学)[9],其要义可以由泰勒的一组基础方程给出:
(14)式表示IS曲线,反映为实际收入(y)与实际利率之间的反向关系。u是需求冲击调整项(如财政政策、出口等),反映非货币政策导致的需求冲击。通过在方程右边加入下一期预期收入,实际收入可以改造成为GDP缺口,引入自然利率水平(从政策角度可以理解为目标产出和目标通货膨胀下的利率水平),那么,当前收入不但受利率影响,也受预期收入的影响。因此,新凯恩斯主义的IS曲线反映的是跨期优化,而不是传统理论中的商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注:(6)式可以由克拉里达等人的跨期效用最大化的一阶条件给出。一个简便的推导为:假定消费满足Euler等式:,以反映最佳消费平滑;假定效用中的消费、真实余额和闲暇是可分的,那么,;如果进一步假定收入都用于消费,则Y=C,可得到,即(14)式。当然,总需求曲线也可更严格地从家庭效用和企业利润最大化中推导出来。参见McCallum Bennett and Edward Nelson.An Optimizing IS-LM Specification for Monetary Policy and Business Cycle Analysis.Jouranal of Money,Credit,and Banking,vol.31,1999;Carl E.Walsh.Monetary Theory and Policy.The MIT Press,2003.)。把(15)式代入(14)式,就得到了表示通货膨胀和产出之间关系的总需求曲线。因此,在新凯恩斯主义的IS方程中,有明确的微观基础,并且利率成为决定性的变量(注:新凯恩斯主义强调利率传递机制目前只能说与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调控行为一致,但由于货币政策的传递机制非常复杂,不同流派持有不同的观点。新凯恩斯主义只是坚持利率传递这一观点,并利用实证来试图证明这一点,而彼得·肯尼迪提出了利率在讲授宏观经济课程中的重要性的8个理由。当然,这一简化最终只能由经验证据来证实其恰当与否。)。与《通论》中所强调的以非价格的调控(财政政策)来应对冲击不同,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通过利率(资金价格)防止产出偏离自然产出率的分析的一个重要信息是,通过利率变化来影响经济主体预期,防止经济产出出现过大波动(逼近潜在产出)。(15)式中的π是通货膨胀率,v是调整项,反映政策扰动。中央银行可根据通货膨胀来提高短期名义利率(联邦基金利率),以提高真实利率。该方程拟合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行为,是泰勒利率规则的简化。参数b反映中央银行反应函数中通货膨胀的权重,且有一定的限制(注:麦卡勒姆指出从经济内生状态变量之间(如价格水平和利率)具有承诺的反馈性规则能够导致确定性的均衡。也就是在理性预期条件下,规则能够导致最优结果,而相机决策则只能导致次优结果。因此,在这一点上,新凯恩斯主义的利率规则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伍德福德给出了一个简捷的证明[10]。(16)式是标准的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w是通货膨胀冲击的调整项),用以描述当实际GDP超过潜在GDP时会导致通货膨胀的经验事实,这一等式可以从粘性价格(或垄断市场定价)的假定中推出。[11]该等式表明新凯恩斯主义接受了自然率假说。通货膨胀表现出滞后一期,以反映粘性价格的传递过程。因此,泰勒提出的最简单的三个方程刻画了新凯恩斯主义IS-MP/IA模型的组成部分:IS等式、货币规则方程和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注:金也提出了三个方程来刻画新凯恩斯主义的IS-LM模型,只是采用了前视的IS曲线(当期产出取决于预期产出和利率水平)、传统的费希尔方程和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与泰勒提出的三个方程具有相似的含义。也有学者采用后视的(Looking-back)菲利普斯曲线,甚至包含三期(前视、后视和混合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这些做法只是拟合现实中人们预期的性质。因此,泰勒的最简单的三个方程基本概括了当前新凯恩斯主义讲授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以罗默和泰勒为代表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用利率规则替代了原来的描述货币均衡条件的LM曲线,并突出了货币政策的作用,这一做法近些年来在货币利率单一规则的倡导下日趋流行(注:泰勒首次用美国联邦基金1984年1月至1992年3月的利率数据拟合了美联储的利率调控行为,受到广泛关注,成为近些年来最重要的货币(利率)规则。克拉里达等人在《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科学》一文中,也没有采用具体的货币供给和需求函数。)。罗默分析了这一做法的理由,包括盯住货币存量的做法不合时宜,固定价格假定不能用于分析通货膨胀等原因(注:传统的LM假定价格固定,因为在流动性偏好理论下,假定在M不变时,Y增加,增加了流动性需求(货币余额增加),利率上升,货币需求因此等于货币供给。应该说,罗默的有关传统模型的价格固定和不区分名义和实际变量的批评早在萨金特和华莱士的论文和麦卡勒姆的著作中有过明确的阐释。但罗默首次系统地阐述了新框架的11个优点,包括能够便利地运用于货币政策和开放经济的分析等。)。同时由于传统IS-LM/AS曲线描述了产出和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罗默认为,兴趣应该放在理解通货膨胀和产出行为之间的关系上,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不利的总需求冲击导致了通货膨胀的下降,而不是价格水平的下降。因此,采用通货膨胀—产出分析范式来替代价格—产出范式很容易与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含义联系起来。泰勒对这一模型作了说明:假定任何时间的通货膨胀都是给定的,在没有通货膨胀冲击时,实际产出高于自然产出率,通货膨胀上升;反之,实际产出低于自然产出率,通货膨胀下降。因此,在IS-MP/IA模型中,通货膨胀是内生的,是由前一期经济的总供给水平决定的(方程8)。由于假定给定任一时期的通货膨胀水平,因此短期AS是水平的(注:短期AS是水平的,这是引入预期后导致的结果。从公式(14)中直接可以写出:时,则有在(y,r)空间下的水平产出线。Taylor给出了两种解释:一是连续的通货膨胀预期;二是粘性价格和工资设定。)。
相对于传统模型,新凯恩斯主义流派在假定理性预期和价格粘性的基础上,从跨期效用最大化导出IS曲线,使模型有了明确的微观基础,能够用于动态分析,并且通货膨胀—产出范式符合美国经济的实际,特别是能够拟合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行为,从而备受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因此,罗默认为,这一分析框架更简单、更现实,而且具有更强的内在一致性,有可能成为新宏观经济学分析框架。
然而,对于无LM曲线的新凯恩斯主义分析框架,弗里德曼指出,这只是迎合了近些年来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行为的现实,无LM曲线意味着无货币需求和供给,就难以引入借贷机构的信贷行为,而这些却是中央银行需要监督的。同时,无货币需求难以刻画家庭、企业和资产管理公司之间的行为;在技术上中央银行如何选择固定初始利率水平(许多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目标区域并不相同)也同样是一个问题[12]。因此,弗里德曼认为,现在说放弃LM曲线为时尚早。Palaclo-Vera则指出除了能够拟合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外,该模型的分析框架与新古典综合的观点很类似,并没有什么新意。[13]
由于能够拟合货币政策行为是新模型的重大改进,因此,实证结果就直接关系到该模型的适用性。对于实证来说,在理论上的问题是泰勒规则利率同时对产出和通货膨胀负责[14]《对于这一宏观经济损失函数的构造并没有统一的逻辑基础,该损失函数可能遵循了不同的货币政策规则[15]。麦卡勒姆[16]利用小型结构性宏观模型模拟的结果也显示货币政策对产出缺口负责的判断是难以观察的。同时,由于该损失函数假定需求冲击的对称性,这也需要经验证据来验证。另一个问题是该模型接受了自然产出率假定,但由于测度自然产出率有多种理论模型和时间序列方法,始终是一个难以达成一致的测度指标,使得实证结论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四、一些说明
本文试图通过对基础性方程的理解来勾画出自诠释《通论》的主流IS-LM/AS模型到现代的新凯恩斯主义IS-MP/AS模型演变的过程。引起这种演变的核心动力在于,世界各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巨大变化,使传统基准模型所假定的经济运行条件与现实发生了巨大冲突,导致传统IS-LM/AS模型无法很好地解决各种新经济问题。这集中体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出现的通货膨胀问题、70年代初期的滞胀问题、70年代中后期石油危机导致的经济周期异样变动问题、80年代各国宏观调控模式和手段的改革,以及90年代初期的结构性调整等问题。这些问题要求要么对传统IS-LM/AS模型进行在传统理论范式内的问题导向性的形式改良,要么从根本上修正IS-LM/AS模型的理论基础,用新的理论范式和分析工具改变IS-LM/AS对社会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解,在各种理论流派和理论范式革命的基础上进行内容性变革。这也是IS-LM/AS在90年代以来版本繁多的根本原因。
当然,任何分析框架都有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所以IS-LM/AS无论是在凯恩斯传统理论框架中的形式改良,还是在新理论范式基础上的内容变革,都难以使之成为适合任何宏观经济问题分析的基准模型。例如,对于货币政策改革的分析,以及对于动态开放问题的分析就是这样。这也是罗默-泰勒的IS-MP/AS模型和宾格尔等人的BMW模型企图从根本上修正IS-LM/AS分析框架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基于这种理由,我们应当认识到,现代宏观经济的多面性已经使宏观经济分析只需要一种基准分析框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在现实宏观经济分析和教学中,我们需要基于不同宏观经济运行特点的基准模型。
[收稿日期]2004-12-01
标签:凯恩斯主义论文; 菲利普斯曲线论文; 货币政策论文; lm曲线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消费函数论文; 宏观经济学论文; 凯恩斯理论论文; 预期理论论文; 曲线方程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性预期论文; 通货膨胀论文; is曲线论文; IS-LM模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