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的人性化设计探讨论文_陈超

公共建筑的人性化设计探讨论文_陈超

泛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湖北设计分公司 430014

摘要:随着城市人民生活水平和层次的提高,市民对于公共建筑设计的要求和品味已经不止停留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层面而是向更高的精神层面发展,公共建筑所涵盖的区域对于现代城市居民已不再只是单纯的活动场所还是进行精神和情感交流的地方。而人们日渐对公共建筑人性化设计的重视便是这一诉求的直接体现。文章以服务公众为主要诉求的公共建筑进行人性化设计的基本原则出发,对如何具体实施其设计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公共建筑;人性化设计;空间

引言

公共建筑在很大程度上是城市文化内涵和精神面貌的体现,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城市化建设不断加速,而以服务公众为主要目的的公共建筑在现代城市功能的实现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公共建筑数量的不断增多体现出城市综合发展的势头,具有地域特征和现代风貌的公共建筑同时也是地区文化和精神力量的集中体现。公共建筑需要人性化的设计,表达对公众的人文关怀。

一、人性化设计的内涵

人性化设计是一种以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融入到设计中的设计方式,也可称作“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以人为本”是设计恒久的主题,也是设计目标的回归。公共建筑是人们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公共建筑文化是植根于人类文明之中的一种文化形式,在其概念发展和完善的全过程中都有人的参与和完善,对于表现一定的生活方式具有显著的作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是进行公共建筑设计的要求之一,为了达到满足人类城市生活的需要,公共建筑的设计不仅仅是关注建筑本身,更要结合其城市自然环境、城市文脉和城市肌理,达到对公共建筑各种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提升,并同时寄托公众的情感与价值观。脱离公众体验感的公共建筑设计只能是概念的堆砌和个人设计思路的糅合,起不到其作为公共生活容器的作用。

二、公共建筑人性化设计的具体原则

(一)细节性原则

基于人性化设计的公共建筑设计本身要求的要素较多,其不是某个创意表现的单独呈现,而是在人性化要求的框架下对设计目标的综合实现,部分来自于众多细节恰到好处的安排,而好的设计细节往往体现出设计者对设计作品的用心,对环境的审慎把握和对公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关爱,对弱势群体如残障人士、老年人的使用的考虑,使他们也能参与社会生活,享受平等的权利。仔细考虑的通用性的设计细节能创造方便适用的良好环境。

(二)愉悦性原则

良好的公共建筑设计不能给人压抑和无聊的感觉,这要求公共建筑在设计的时候具有良好的格局和内部空间感,具有空间的趣味性和活跃感,运用一些设计手法如欲扬先抑,回环曲折等方式创造不一样的现场氛围,让人愿意来此参与公共活动,并能激发人们互动交流的愿望并促进其实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共享性原则

在公共建筑中通过整体空间的设计促使人们能够对建筑进行共同并无差别的使用,特别是拥有一种能容纳许多人共同举行或进行某种活动的较大空间,在此空间中人们能够形成联系、相互交流,增加使用者之间的接触,通过“人看人”“人听人”等设计理念,带来丰富的建筑体验。通过共享性原则可以增加公众在公共建筑内彼此信息的交换和思想的交流,让参与者真正体会到现代公共建筑带给人的关怀与理解。

三、公共建筑进行人性化设计的具体策略

公共建筑是人们的社会活动的主要承载,包括火车站、图书馆、博物馆、市民中心等在内的公共建筑几乎涵盖了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更好将基本的建筑设计理念与人性化设计原则相结合,实现公共建筑的人性化,可以使用一些具体策略:

(一)人性化离不开地域性和本土性

公共建筑在地域性和本土性上都有一定的特点,就像人在一个地方成长具有与生俱来的当地特质一样,具体的公共建筑往往代表的是其相应地域的文化特性,离开了地域性的公共建筑就仿佛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法接地气,当然就不会接“人气”。因而在对地域性的表达上,公共建筑需要着力寻找当地的精神特质的物质化表现,在建筑外观、室内装饰及室内外材料上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和转译,用新的手法和材料合理嫁接传统工法和材料,表达当地的精神内核,让人能联想和感受到自小生活的环境,有亲近感,能传达对土地和传统的依恋。

(二)注重“仿生学”的利用

人作为生物圈的一部分,对生物圈的一切有良好的感知,亲近自然是人的基本属性之一。仿生学是基于生物学和技术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仿生学设计要求相应的设计在形态上贴近自然状态,在功能上达到丰富,在结合公共建筑进行设计时,要明确设计思路,要求作品在外观设计和功能设置上达到某种精妙设计的人工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成”,在设计时要充分把握公共建筑的具体作用与呈现方式,比如外观上采用海洋生物的流线型轮廓感和挺拔充盈的体量感,在构架设计和内部梁板造型上隐约的生物骨架感,自然呼吸的双层玻璃幕墙,利用光感效应的可移动遮阳模拟向日葵的转动机理,利用豹和狼等动物的眼睛设计的自适应灯光系统为读者提供良好的阅读体验,在车站等公共建筑内利用来自蛇的仿生学效果实现热感应检票、安检等设计。诸如此类的设计是实现公共建筑良好人性化体验的重要部分。

(三)注重内外空间的衔接和统一感

内外一致,表里如一的人和事物给人诚实、实在的感觉,不会产生违和感。建筑也是如此。作为一种供人活动的空间的存在,公共建筑在实际的空间利用上要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包括内在一致性的需求。具体而言,公共建筑的外观和室内的设计都应该注重空间感的营造,在室外能聚集和吸引人,在室内能让人乐于停留和走动,在室外能想象到室内,在室内也能感受到室外,内外空间情景交融。室内应是外观的另一个面,是外部体量和外部材料往室内的自然延伸,如此更能显出建筑和设计的整体感和一致感。

结语

随着现代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一些公共建筑不再能满足人们的差异化要求及更高层次的需求。人们将视角放在了公共建筑的空间感、细节和使用体验等层面,通过对现代公共建筑领域的不断挖掘与拓展,本文进行了公共建筑设计的人性化设计探讨,提出了具体的设计原则和实现策略,为公共建筑设计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参考文献

[1]黄选美.当代公共建筑空间的设计伦理探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2]潘亦佳.城市街道空间的人性化设计[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论文作者:陈超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3

标签:;  ;  ;  ;  ;  ;  ;  ;  

公共建筑的人性化设计探讨论文_陈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