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经验举隅论文_周美群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经验举隅论文_周美群

周美群(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干部科,浙江省富阳市富春街道北环路429号,311400)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临床经验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所著《脾胃论》,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用以治疗脾胃气衰,元气不足,阴火独盛所致的“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等症。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予以发挥,使它成为应用于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的著名方剂,在临床实际中经常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多种疾病,颇有效验,现举验案三则如下。

案例1:胡某,女,31岁。患者因“容易出汗1月余”于2010年7月24日就诊。患者平素脾胃虚弱,食后易腹胀,稍有饮食不慎易腹泻。刻诊:脸色偏黄,神倦乏力,汗出较多,动则为甚,胃纳减少,夜寐可,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脉弱。中医诊为“自汗”,辨为中气不足,卫外不固,营失内守之证。予以补中益气,调和营卫,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生晒参9克,炒白朮6克,炙黄芪12克,陈皮9克,柴胡6克,炒当归6克,炙甘草3克,防风9克,桂枝9克,炒白芍12克,干姜6克,茯苓15克,炒杜仲30克,山茱萸30克,煅牡蛎15克。每日1剂,水煎,上下午分服。服药7剂后患者出汗明显减少。

按:脾胃为仓廪之官,后天之本,位居中州,灌输四旁,是营卫气血生化之源,清浊升降之路。该患者平素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必然导致化源不足而营卫气血俱虚。中气不足,卫外不固,营失内守,营卫失和,腠理不固则津液外泄,表现为汗出,动则为甚。综观舌脉诸证,此乃内伤虚劳之候。根据 《内经》“虚者补之,劳者温之” 的原则,处方予以补中益气汤调补脾胃,益气升阳,用防风取玉屏风散之意固表止汗,用桂枝、炒白芍、干姜取桂枝汤之意,调和营卫,用山茱萸、煅牡蛎收敛固涩止汗,诸药合用,卫外得固则汗出自止。

案例2:姚某,女,62岁,患者因“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数年”于2010年9月18日就诊。近几年患者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每月至少发生一次,平时饮食不慎易致腹泻。刻诊:口角长疮,舌边有小溃疡,时有头晕,腰背部酸痛,伴反酸、嗳气,胃纳一般,大便偏烂,夜寐尚安,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中医诊断为“口疮”,辨为脾胃气虚,阴火上炎之证。予健脾益气,潜降阴火,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太子参15克,炒白朮6克,炙黄芪12克,柴胡9克,升麻3克,陈皮9克,炙甘草12克,煨葛根30克,川芎9克,桂枝6克,赤芍12克,浙贝母15克,海螵蛸15克,煅瓦楞子30克。每日1剂,水煎,上下午分服。服药7剂后患者上述症状明显好转,口疮及舌边溃疡渐愈。

按:脾胃位居中焦,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化生营养物质的重要脏腑,脾开窍于口,脾经挟舌本,散舌下,因此口疮的发生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所以治疗口疮以调理脾胃为主,或兼调他脏。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理与中医脾的生理功能有密切关系。《灵枢•脉度篇》曰:“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输布津液,上润于口,则口腔得以濡养。若中气不足,脾虚不运,湿邪内生,蕴而成热,热毒上熏口腔而成溃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方中太子参、炒白术、炙黄芪、炙甘草补气健脾,升麻、柴胡引清气上行,桂枝、葛根、川芎、赤芍舒经通络,浙贝母、海螵蛸、煅瓦楞子制酸和胃。诸药合用,脾胃健运,能运化水谷精微,输布津液,阴阳清浊升降运动如常,则机体恢复正常。

案例3:孟某,女,20岁,患者因“面部反复长痤疮1年余”于2010年11月13日就诊。1年来患者面部反复出现痤疮,为红色丘疹,微痒,部位以额头及两颊处为主,上述症状此起彼伏,经前加重。刻诊:额头及两颊长痘,多数为陈旧性,少数为新发的,疲倦乏力,胃纳减少,大便不畅,2~3天一次,质偏干,小便可,夜寐欠安,舌红,苔薄黄,脉沉细。中医诊断为“痤疮”,辨为清阳不升,阴火上冲之证。予补中益气,升阳散火,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太子参20克,炒白术6克,炙黄芪12克,炒当归15克,升麻3克,陈皮9克,柴胡9克,炒杜仲30克,枸杞子15克,制军9克,枳实9克,厚朴9克,野制首乌9克,无柄赤芝9克,川芎9克。每日1剂,水煎,上下午分服。服药7剂后患者痤疮未再新出,颜色变淡,大便通畅。

按:痤疮产生的原因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一为睡眠不足,导致心火上炎,此为心火;二为情志抑郁,肝失疏泄,郁而化火,此为肝火;三为过度疲劳,耗伤元气导致阴火上冲,此为气火;四为过食辛辣厚腻之物,导致肠胃燥结,中焦积热,此为胃火。本案患者因工作劳累,耗损元气,而致阴火炽盛,阴火炽盛更能耗散元气,此属气火,正如李杲所言“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中气不足,清阳不升,使得水谷不能转化为精微,随之下陷变生浊阴,郁而化热,产生阴火,上冲于面,加之患者大便闭结,肠胃燥结,中焦积热,此属胃火,郁于面部皮肤,发为痤疮。肺者气之本,方中炙黄芪补肺固表;脾者肺之本,太子参补脾益气;炒白术燥湿健脾,陈皮理气,当归养阴和血;升麻升阳明清气,柴胡升少阳清气,阳生则万物升,清升则浊阴降;枳实、厚朴、制军、野制首乌理气导滞,润肠通便,加川芎行气活血,无柄赤芝安眠。诸药共用,清阳得升,浊阴得降,则诸症可除。

体会: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据《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原则而创制的,以甘温为主的培中举陷之方。组成方义是重用炙黄芪,味甘微温,入肺脾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配伍人参、白术、炙甘草补气健脾为臣,与黄芪合用以增强其补中益气之功。血为气之母,气虚日久,营血亏虚,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协参、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并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为佐使药。正如柯韵伯曰:“胃中清气下陷,用升麻、柴胡之清而味之薄者,引胃气以上腾,复其本位,使能升浮以行生长之令矣”,又曰:“求东垣治脾胃之法,莫过于升降,而升降的关键又在于升清,升清降浊非升、柴莫属”。炙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诸药合用使气虚者补之,气陷者升之,气虚发热得此甘温益气而除之,元气内充则诸症自愈。临床实践证明,凡见到头晕神疲,气短懒言,四肢无力,面色无华,心烦虚热,纳差便溏等脾胃气虚,清阳不升,乃至中气下陷而致的多种疾病均可应用该方加减治之。上述3个病例临床诊断均不同(案例1为自汗,案例2为口疮,案例3为痤疮),但中医辨证均属于脾胃气虚,中气不足之证,故三者均采用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方,随证加减,最终获得良好的效果,这正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异病同治的思想理念。

论文作者:周美群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4

标签:;  ;  ;  ;  ;  ;  ;  ;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经验举隅论文_周美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