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展示学生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培养学生论文,学生学习论文,思维能力论文,过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九义大纲明确提出“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知识与智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智力是在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形成的。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必须通过一定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等活动,而这种种活动即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能力形成和智力发展的过程。可见,学生的学习过程越展开,学生的思维就越活跃,思维的发展也就越充分。因此,我们要将重“结论”教学变为重“过程”教学,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经历一个探索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使学习知识与发展智力同步进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进行了“充分展示学生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探索和实验。
知识作为认识的结论,经历了一定的发展过程。每一门类知识都有其自身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教学,就是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1.指导学生认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发展学生思维。
知识在知识结构中是纵横交错、相互联系的,每一知识既是前一知识的延伸和发展,也是后续知识的基础。教师要弄清教材的编排意图,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纵横关系,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水平、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结构,确定教学新知识的起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使学生尽快地捕捉到新知识的生长点,体验新知识的发生,从而达到形成知识网络、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节,学生已掌握了“约分”、“通分”和“同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知识,这是学生认识结构中新知识的生长点,是学习新知识的起点,新旧知识的联系是:同分母分数加减、约分、通分,只有抓住这个联系,才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可先设计基本练习导入新课。
让学生找出①②两组题有什么关系。(第一组题中的加数和减数约分后就是第二题:或第二组题中的加数和减数通分后就是第一组题。)然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导入新课;“这第二组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异分母加减法。”(板书课题)从而顺利地实现新旧知识的过渡。
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既体验了新知识的发生,又体验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发展,从而形成知识网络,这是“充分展示学生学习过程”教学的重要一环。
2.体现学生“不会”到“会”的认识过程,内化知识,发展思维。
知识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学生理解、内化知识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是教师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过程,这个教学过程必须充分展示。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根据新知识的特点,运用最佳教学方法和手段,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亲自获取新知识,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新旧知识的转化,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以达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一节。学生除已有“面积的定义……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等基础知识外,还掌握了一个重要的技能,即用割补法把新图形转化成旧知图形,来推导新学图形的面积公式。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和本节课知识的特点,可以进行了如下设计:
先做基本练习,再要求学生简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导入新课后,教师拿出一个三角形问:“同学们,我们怎样计算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呢?”学生借助原有的知识想到用割补的办法化成学过的图形再推导。接着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三角形进行动手拼摆,并出示思考题:①认真观察说说拼成的图形与原三角形有什么关系?②试着写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由于学生已有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经验,所以能够顺利割补成功。主要思路有二:
第一种方法是完全由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迁移而来,大部分学生会用此种。第二种方法是用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这种方法的思路新颖、有创新。学生拼好图形,根据思考题观察、分析,弄清新拼的图形与原三角形各部分有什么关系,从而顺理成章地写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一个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体现出学生由“不会——会”的认识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内化知识、才能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3.巩固运用知识,形成能力。
巩固练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所学知识继续深化的过程和把知识转化成技能,继而形成能力的过程。所以,巩固练习应达到以下目的:①对知识的巩固,理解和深化;②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实现知识向技能的转化,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巩固练习要展示“以训练为主线”的学习过程,做到:纵向训练成系列,横向训练成网络。
(1)纵向训练成系列:就是从基本题,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在一系列解题中,沟通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可先练基本题:把的分子分母同时缩小4倍是多少?再练习发展题:
,最后练较难的题:分数
的分子增加3,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母应增加几?
(2)横向训练成网络:就是通过类比找出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开拓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如学习了“比”后,让学生进行“比、除法和分数”的横向比较练习。填表:
比 前项
除法除法商
分数分母
再如:学习“梯形认识”后,可设计:按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四边形的关系填写下图:
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共性,辨析差异,达到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的目的。总之,我们要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认真组织教学,充分展示学生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