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晓梅
摘要:英语课堂教学中,母语是否可以介入以及如何合理地使用,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界争论的一个话题。
本文力图以中学生为教学对象,从图式理论、迁移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Krashen的语言习得理论的角度
来说明:“借助”母语的优势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是一条切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尝试性地
发现应如何适当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母语,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母语;迁移;作用
一、引言
英语课堂教学中,母语是否可以介入以及如何合理地使用,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界争论的一个话题。因而,在处理母语使用的方法方面,人们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或依赖或排斥。在18世纪的英语语言教学实践中,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占据了统治地位,母语被大量地使用。然而,斗转星移,最近几十年,限制母语的应用已成为一种趋势。甚至,当今一些教学法提倡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的45分钟内用英语进行授课,以此为学生创造“全英语”的课堂气氛。但是,在中国这个非英语国家中使用这种方法费时过多,且容易使部分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反感,英语教学效果便不如预期的那样令人满意。
二、本研究的目的
所以,本文力图以中学生为教学对象,从图式理论、迁移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Krashen的语言习得理论的角度来说明:“借助”母语的优势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是一条切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本研究的目的还尝试发现母语应如何适时、适地、适量地在英语课堂上得到使用。这样,母语不仅会对英语教学起到促进作用,而且还是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工具。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以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三、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图式理论告诉我们,图式是指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人的一生要学习和掌握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并不是杂乱无章地贮存在人的大脑中的,而是围绕某一主题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单元,各个部分不是简单机械地相加,而是按照一定规律构成的有机整体。构成图式的各个部分即变量有恒定的,也有变化的;当一部分变量取一定值时,其他变量的取值也就受到了约束。图式的加工过程是通过对加工的信息进行拟合、优化、评价而进行的,对某些信息的加工甚至有几个图式相互比拟、进行评估,最后才能做出决策。图式是在以往经验的旧知识与新信息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同化”与“顺应”而形成的,是以往经验的积极组织。图式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把新信息同图式表征的旧知识加以联系。每个图式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同化作用和协调作用而发生变化。它把外界的信息纳入已有的图式,使图式不断扩大。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图式不能再同化新信息,而必须通过调整改造才能建立新的图式。
其次,根据“母语迁移”理论,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正迁移)或消极干扰(负迁移)的作用。在习得过程中,正、负迁移同时存在并共同作用于外语习得。如在英语学习中,指学习者不自觉地把母语的形式和规则套用到英语中,产生生硬的不自然的表达。成人习得第二语言跟第一语言不同。成人在接触外语前,头脑中早已形成了大量的母语概念,因而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模式和语言习惯。在习得外语的过程中,他们会很自然地用大量的母语知识去帮助理解和运用外语。由于母语与外语在某些基本概念和常规用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共同点,所以学习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利用母语来掌握外语。也就是说,母语的正迁移对外语习得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帮助学生找出英汉两种语言的共同点和相似之处,以促成正迁移的形成,不失为一个事半功倍的有效办法。
再次,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人们可以把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认知结构就会发生重组与改造,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四、本研究的设计、工具和结果分析
在本篇论文中,笔者从图示理论、迁移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Krashen的语言习得理论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法和实验法,得到以下结论:在英语课堂上,使用母语进行辅助教学的教学效果将比单纯使用英语进行教学的效果好。当代中国,很多学者也在这方面做过相关的研究。我国近代外语教学虽有160多年历史,但英语教学法以引进国外教学法流派的理论和模式为主。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中学英语界的教学科研工作者们也开始不断探索适合中国中学英语教学的模式,一个主要问题仍是中国中学英语教学是否该用学生的母语——汉语来进行,或者应避开汉语而用全英语式的教学模式抑或是“借助”汉语来进行英语教学。有很多学者肯定了母语的积极作用并研究了它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但这些研究的对象绝大多数是大学生和儿童。以中学生为对象的中学英语教学的相关研究仍是一项空白。本文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探索这片未经开发的领地。
鉴于此,笔者先从理论上论证使用母语辅助英语教学的可行性。
首先,母语的迁移作用中的正迁移将帮助学生轻松学得相关的外语知识。而母语的负迁移,也即干扰作用,并不是第二语言学习中犯错误的主要原因。并且由母语干扰造成的错误可以用母语和外语对比的方法解决。
其次,从母语思维对外语思维的影响这个角度来说,用母语辅助教学也不会对培养初学者的英语思维能力构成阻碍。因为学生在初学外语时,用母语思维是不可避免的。此时的母语思维有助于学生构建外语的知识体系。中学生的汉语思维方式几成定势,此时教师若强迫他们用英语思维,只会使他们感到学英语困难重重。而用母语思维则可以使他们更好地吸收外语知识。当然,随着外语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们的思维方式也将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因此,教师没有必要强迫中学生在课堂上用外语进行思维。
第三,中学生的学习特点也决定了其可行性。学生尚未系统地学习过英语,要想使他们对英语课的内容,特别是语法能理解透彻,教师至少要在英语解释的基础上,用汉语再做些解释。况且,对初学者而言,教师更应偏重对他们的英语语言能力的训练,而不仅仅是让他们懂得应用。这就需要讲解语法。同时青少年也具备了有意识地学习语法的生理基础。另外,对于一个初学新语言的人而言,借助母语与英语的共性来学习英语,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必要的。
第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呈现给学生的“输入”材料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很大。教师所提供的材料不仅要符合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而且必须使他们感兴趣。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乐于与材料“互动”,进而将其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但有时教师会觉得这种符合中学生要求的材料并不好找,而母语在这方面却可提供帮助,因为它可以使材料的难度降低,从而使教师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选择。
五、结论和启示
本研究成果表明:母语在中学课堂教学中仍然相当广泛地被使用。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理想的英语课堂气氛:在这里,学生们任何时候想用母语都可以,但他们不应该过多地使用母语,因为英语课堂应尽量练习说英语。教师应有意识地控制学生使用母语,鼓励他们尽可能多地使用英语。这也是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原则之一。
本研究以英语课堂教学为对象,探讨母语正面、积极的机制,以便正确处理好外语和母语的关系,充分利用学生的母语优势,加深对英语的理解,同时在表达上拓展他们的思路,使其不受有限的英语知识的束缚,以期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但怎样为学生营造这个理想的英语课堂气氛使得他们既可以自由地使用母语,又可以尽量多地使用英语呢?这个问题还有待下一步研究。
注:本研究的理论依据部分主要编录自互联网,在此,谨向原创作者表示感谢。
(作者单位:安徽省无为二中238300)
论文作者:岑晓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7月中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27
标签:母语论文; 英语论文; 图式论文; 知识论文; 外语论文; 语言论文; 学生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7月中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