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拜偶像要防走火入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走火入魔论文,崇拜论文,偶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见刘德华,今生不嫁人”的极端追星族见诸报端后,引起种种议论。一位28岁的兰州女子16岁开始痴迷刘德华,常年不上学也不工作,朝思暮想就是要见刘德华。家人卖房举债,倾家荡产,两次让她去香港寻找刘德华。当然,都没找到。可她还不甘心,以至于她父亲要“卖肾”让她第三次去香港。可她万万没想到,刘德华知道这件事以后,批评她“不孝、不健康”。偶像的当头棒喝,也许能让她幡然醒悟:爱偶像可以,但前提是要爱自己和家人。
客观地说,崇拜偶像能满足某些心理需要,对成长有一定的好处。特别对于青少年而言,随着年龄增长,自我意识增强,父母和老师的权威减弱,但自身还未真正成熟,所以需要有新的参照和学习对象。由于娱乐明星外貌或才艺出众,而且总处于大众关注的焦点,显得很风光,所以很容易成为青少年追随和模仿的对象。崇拜偶像也有一定的情感寄托作用。青少年逐渐脱离对家人的感情依赖,但是青春期情绪波动不稳,仍需要有外在的情感依托和情感表达对象。对偶像适度的追随和模仿,有助于使青少年确立自我认同,宣泄和平衡情绪,并为进入成年角色做好准备。而且,欣赏喜爱的影视歌作品,本来就是一种精神享受。所以,每个人或轻或重都当过追星族。
但是,追星是一种非常情绪化的行为,容易理想化、浪漫化、绝对化,出现极端、冲动甚至疯狂的情绪和行为,危害身心健康,拖累家人。所以在肯定崇拜偶像有一定积极作用的同时,应该防止崇拜偶像走火人魔。以下方法有助于达到这个目的:
第一、要明白偶像的优点只在某些方面,其它方面也很普通。喜欢的歌星,欣赏他的歌已经足够,没必要成天关注他和唱歌无关的杂事。
第二、不要把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偶像身上。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森田正马指出,大多数心理疾病的原因都是“精神交互作用”:对某些片面信息注意越多,越容易把它看得很重,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心理障碍。
第三、要培养多种兴趣爱好,比如运动、书画、音乐等。当从许多活动中都能得到乐趣时,就不容易执着于某一种乐趣。而且当某种活动受到挫折的时候,还能从别的途径获得乐趣,从而保证心理状态不失去平衡。
第四、阅读一些好的传记,了解各领域的杰出人物,从而把人生榜样从娱乐明星拓展到更有内涵的人物上。
第五、多与身边的人交流。社会性是人的本性,通过真实的人际交流,感情得到抒发和共鸣,认识得到展现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