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现状分析_中亚民族论文

中亚现状分析_中亚民族论文

当前中亚形势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亚论文,形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亚是指从苏联母体独立出来的位于中亚的5个国家, 即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 中亚五国,面积400万平方公里,人口5500万, 与中国共有边界3300公里。苏联解体后大国及周边邻国纷纷进入中亚。中亚成了外部力量撞击的平台。这个平台凸现在全球层次上,聚交着各国的战略;在地区层次上,各国以政治、经济、文化等手段展开了角逐。

一、全球层次:一超二强的交点

中亚被誉为“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是古代丝绸之路和今天新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路,在维系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中亚油气资源丰富,据初步探测,中亚是仅次与中东和西西伯利亚的世界第三大油气储区。而中亚与中东地理相连,有望成为世界“石油心脏地带”。这双重“心脏地带”地位将中亚带到21世纪舞台的前台。

在当今世界格局中,中亚正处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俄罗斯、中国三种力量的交汇处。这三方面的关系将中亚构筑成在全球层次上受力的平台,其中美俄关系具有对抗性。

美国的全球战略中,欧亚大陆是“最重要的地缘政治目标”,并已成为第一个非欧亚国家控制欧亚大陆的国家。在东面,是以美日同盟为核心的安全网;在西面,是“民主的欧洲”;在南面,美国在中东保持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在这种战略态势下,中亚不可避免地成为下一个目标。在美国的中亚战略中,美国支持中亚各国对俄罗斯的独立倾向,力图协调对中亚有重大战略利益的俄、中、伊、土等国间的关系,达到地区平衡和政治多元化的目标。“帮助确保没有任何一个大国可单独控制这一地缘政治空间,保证全世界都能不受阻挡地在财政上和经济上进入该地区”。(注:[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97页)。 这种“不受阻挡”,对实力强大的美国最有利。如果美国完成了其中亚战略,不仅可以南制伊斯兰地区,北挟俄罗斯,而且达到了东西两面钳制中国的地缘效应。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地缘政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东面,俄丧失了几个重要的出海口,与咄咄逼人的北约接壤;在西南面,因乌克兰、高加索和中亚国家的独立,退回到了19世纪的边界;在东面,虽无领土和政治变化,面对的已不是落后的亚洲,而是发展强大的亚太国家。俄罗斯在全面倾向西方的政策碰壁后,重新重视一度被自己抛弃的独联体国家,力图保持在原苏联地区的传统影响,以平衡西方势力的“东扩”。而中亚,一方面,处于俄罗斯的“软肋”部,历史上异族多次入侵就是经过中亚这个通道。俄将其视作隔绝伊斯兰主义复兴运动和阻挡北约东扩的战略屏障;另一方面,中亚将是俄油气出口的竞争对手。

可以这样说,美国将中亚视为“战略利益区”,俄将其视为“切身利益区”。双方的竞争导致了外力对中亚持续增长的输入,但并未达到中亚的承载权限,这表现为西方的经援和投资在总体上虚多实少,且附有严格条件:而俄罗斯在政治上不足强大到能把意志力强加于人的地步,经济上没足够吸引力吸引这些国家。双方尚不足以填补这“力量真空”,西欧、波斯湾国家以及日韩等国纷纷介入其中。

中亚对于中国有着特殊的战略意义。在地缘上,中亚五国的独立在中俄间形成了一个缓冲带,中国可以安心地在西北边疆裁军了。在资源安全上,中亚丰富的油气资源可作为未来中国战略燃料进口的重要来源。目前,中国石油进口主要从中东经远洋运输到达,航途遥远缺乏远洋舰队保护,并易受尚未解决的台湾问题和南海争端的干扰。1999年,中国从中亚进口原油为49.1万吨,仅占原油进口总量的1.34%。(注: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第164页)。 “中国愿本着互利互惠、讲求实效的原则,积极发展我们之间的经济合作。”(注:《江泽民在五国会晤时发表讲话》,《人民日报》海外版1998年7月4日第1版)。中国对于中亚的关注更出于自身安全,尤其是经济发展的考虑。

二、地区层次:各国的角逐

地区层次是全球层次的具体化。在这个层次上,中亚由“战略平台”转化为直接受力的平台。大国及周边邻国贯彻战略的行动,使之承受更大的压强。

这些行动表现为:

经济上。传统上中亚一直作为苏联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独立后,这种经济结构尚未有根本改变,俄一直是各国最大的贸易国家。而西方财团不甘示弱,“美对中亚出口每年翻番,已达10亿美元”。“(美)成功控制哈多数基础行业,包括哈多大的田吉兹油田。据统计,哈30多家冶金、能源等大型骨干企业控制在西方财团手中,其总产值约占哈国民生产总值的70%。”(注:严正、孙勇军:《中亚:美欧大国瞩目》,《人民日报》1998年1月24日第6版)。当然。不能混淆投资者与西方国家的外交政策的区别,但至少他们在建立怎么样的经济秩序及其价值取向的问题上无疑拥有重要的发言权。

文化上。中亚五国的独立使伊斯兰世界多了5个穆斯林兄弟。 伊斯兰复兴运动潮水般地涌向中亚各国。伊朗、土耳其、巴基斯坦、海湾国家在中亚帮助修建清真寺,捐赠宗教书籍,发展学术交流,以填补“精神真空”。另外,其他宗教在中亚地区发展迅速,“根据哈萨克斯坦媒体的说法,在哈将近40种宗教信仰中,只有伊斯兰教多少还在国家的管理和控制之下,其他宗教全部都受外国宗教势力的控制和支持,并且他们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注:吴宏伟:《中亚地区宗教的复兴与发展》,《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1期,第19页)

民族问题上。土耳其宣扬“泛突厥主义”,一度在中亚突厥语族国家引起广泛回响。土以经济、文化等手段,推行“土耳其模式”,试图建立“突厥国家联盟”,以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 另外, 在中亚尚有900万俄族人。 俄罗斯一直要求中亚国家承认境内俄族人的双重国籍身份,并在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取得了成功。双重国籍的承认一定程度缓和了移民潮,但也会成为俄干涉中亚国家内政的借口。

安全上。俄推进与中亚五国一体化进程,签署集体安全协议,提供军事援助,增加在中亚的军事力量,组建联合部队。目前,俄已基本控制了中亚的外部边界。而北约,1994年与土、哈、吉、乌签定协议,四国成为北约的“和平伙伴关系国”。北约国家向中亚国家低价出售军备,帮助训练军官。1997—1998年,北约国家多次在中亚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借以向俄炫耀北约的力量,表明它在中亚的要求和权利。

各种外部力量不断碰撞、摩擦、对消或叠加,中亚“平台”产生了裂缝。有人认为,“目前情况是,大国在中亚形成了各自的重点影响国家,如美国重点影响乌兹别克斯坦,伊朗重点影响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中国已在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具有绝对影响力,土耳其重点发展与土库曼斯坦的关系”。(注:刑广程:《东京中亚国际会议值得注意的一些观点》,《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1期, 第95页)。这引起人们对中亚局势可能出现“巴尔干化”的担忧。值得指出的是,虽然中亚国家强调把发展与中国的关系放在“优先”位置,中国仍然将其视作“一般友好国家”。中国对中亚出口以传统的轻纺产品和食品为主,进口以原材料为主,商品结构单一。中国在中亚投资主要集中在贸易、餐饮业等。1998年起双方一些大型和长线投资项目开始实施,如石油开发、输油管道铺设等。中国与中亚经贸关系目前只是区域性的。1998年新疆向哈、吉、乌出口总额占全区出口总额的44.79%(吉占21.2 %,哈占20.64%),而从中亚进口额占全区进口总额的63.69%(哈占 54.33%)。(注:资料来源:《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99/2000 》第401、376页,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中国与中亚的贸易现状双方都不满意。

三、一体化:中亚对外部力量的回应?

中亚在“巴尔干化”吗?这个问题使中亚地区化(一体化)显得尤为重要。中亚与巴尔干相比,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外部力量介入的历史不同。在巴尔干,16世纪时相互敌对的外部力量就在巴尔干发生了战争。而中亚,19世纪被沙俄侵占后至苏联解体,一直没有另一方强大力量介入其中。

地区化,是要在共同的价值观基础上,各国自愿聚合成新的具有超国家机构的行为主体。中亚70%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混居,这是形成共有价值观的有利条件。但是,这种文化亲和力恰恰由于民族国家的成立而消退。各国独立之初都大力宣扬民族主义,力图确保国家至上的原则。“国家的创立,……暗含有一段时间内,国家的发展更内向,地区性的水平暂时下降”。(注:赫特、索德伯姆:《地区主义崛起的理论阐释》(袁正清译),《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期第67页)。当前,国家作为推动地区化唯一重要的行为主体,本身也反映了中亚地区化处于“原始”阶段。而要形成行为主体的多元化,又面临着市民社会发育不成熟和力量薄弱的状况。由于各国经济结构相似,互补性较弱,难以形成各国市民社会间强有力的经济纽带。同时,各国政府在处理双边或多边关系时,存在签约多、履行少的问题。各国相互依赖的模式偏向于利用,而不是建立在地区意识上的合作和相互促进。如哈乌两国暗中较劲,土库曼在1995年被联合国承认为“永久中立国”,对于地区事务不愿过多参与。“行为体注视着更大的外部体系而不是地区,他们没有‘同坐一条船’的感觉”。(注:赫特、 索德伯姆:《地区主义崛起的理论阐释》(袁正清译),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期第68页)。中亚各国经济复兴、社会稳定都不能借助外部力量。当前,中亚国家不完善的政治管理体制和未健全的市场法规,恰恰起了限制自身进入任何一种地区化的程度。摆脱落后,建立开放高效的市场体系,以达到较高的地区化程度,这需要中亚各国友好合作,更需要外部力量在竞争中重视中亚的利益,形成合乎国际道义的规则。

标签:;  ;  

中亚现状分析_中亚民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