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表丛林中的殿宇特色及影响
达 亮
一、岭表丛林:僧以寺名,寺因僧显
在东汉、三国之交,佛教已传入广州地区,为全国当先。据记载,“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佛经翻译家安世高于东汉建和元年(147)来中国,就是由海路到广州,后北上江淮。”据《高僧传》卷九之《晋洛阳耆域》记载,西晋初期,继安清(世高)之后又有一名印度高僧——耆域抵达广州。以上这两位富有传奇色彩的高僧都曾抵达广州,并由此开创了岭南的佛教之始。这一时期,先是僧侣游历广州,后是高僧来此翻译佛经,接着创建广州早期佛寺中的其中一所——王园寺。史载岭南之有寺,始于三国。时虞翻舍宅,初名制止寺,又因此地原为西汉南越王玄孙赵建德府邸,至今有1700多年的历史。
在魏晋南北朝长达300多年的时间里,广州地区的佛教有了初步的发展,进入广州宣讲佛法或从事翻译的域外梵僧渐多,如支彊梁接、强梁娄至、迦摩罗、耆域、昙摩耶舍、求那跋陀罗、智药三藏、达摩祖师、真谛三藏、般剌蜜谛、不空、法度等,皆在岭南开山说法、经典迻译、译经布道、驻锡弘化,广州已成为佛教沿海路传入中国的重要门户。佛山得名、塔坡寺创建也是在这一时期。其次,粤中地区的番禺一带已兴建不少寺院,如魏晋时期出现的三归寺、仁王寺、白沙寺、塔坡寺、王园寺、宝庄严寺(刘宋代时代所建)等。粤北地区的始兴郡(即韶州)曲江县所建佛寺有灵鹫山寺一座,粤东、粤西未见有佛寺分布。该时期广东的佛教寺院主要分布在粤中的番禺。六朝时期岭南地区由广州至岭北的交通要道上兴建有佛寺37所,主要集中在广州和始兴郡(即韶州)两地,其中广州19所,始兴郡11所。
南朝梁武帝初年,天竺僧智药三藏浮海至广州后,溯北江而上,在曲江先后建宝林寺和月华寺、檀特寺,宝林寺即今南华禅寺的前身。历史上,韶关地区是佛教尤其是禅宗弘法和传播的重要策源地和据点,故有“韶之梵宇独多他郡”之说。由于南禅祖庭、云门宗禅寺同在韶州,五代韶州佛教势力极盛。
近5年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读者类型、不同专业的借阅占比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在确定了基础的采访资源配置之后,需要对读者流通借阅数据、荐购数据以及预约数据进行动态更新,并依据结果反映的需求变化规律对既定的采访资源配置、采访方法进行及时调整。目前各个学院参与我馆采访工作的教师仅有5~7名,学生数量则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同时这种配置和采访参与方法是基本不变的,不利于采访工作有效开展。此外,3.3小节的分析结果表明,读者在不同的月份借阅量分布是存在明显规律的,图书馆采访人员应该合理安排采访时间,确保借阅高峰期间的图书能够得到有效提供。
在晋代,潮阳县西已建有西岩寺,是目前仍有实物遗存的寺院。潮州开元寺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潮阳灵山寺建于唐贞元七年(791)等宫殿式的建筑群,可知唐代佛寺建筑已初具建筑规模与水平。敕建的潮州开元镇国禅寺的历代住持,都是南禅的子弟,一直沿袭到现在。岭东禅风正是由大颠禅师开启的。
唐代广州岭表丛林,除法性寺(光孝寺)外,尚有宝庄严寺(六榕寺)、开元寺(后改元妙观)、蒲涧寺(在白云山)、华林寺(今下九路华林正街)、大通寺(在大通涪)、慈度寺(在海珠岛)。唐代中外交往频繁,信徒众多,佛寺建设有增无减,不仅数量多,规模也越来越大。这一时期的寺庙主要分布在白云山、越秀山一带,还有靠近航运港口的城西6座、城东1座。这座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光孝寺,是连接着中印两大世界文明古国的文化与友谊的桥梁,是成为中外高僧往来传法的重要基地。
独立学院《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初探……………………………………………………………………………王东起(4.73)
清代佛教又恢复往日的发展,形成广州“五大丛林”,包括光孝寺、华林寺、大佛寺、海幢寺和长寿寺,而当时的六榕寺还未形成丛林的规模。清代广州寺院大致分布在白云山、越秀山一带、南濠至清水濠东堤一带、珠江南岸沿江一带、东面城墙内外一带、城西西关一带。当时佛寺与园林结合发展,亦寺亦园。
梅州灵光寺与千佛塔都是唐代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灵光寺的惭愧祖师信仰,不但深入到粤东地区的乡村,而且随着粤东地区客家人的大规模迁台,也传到台湾与海外。
2015年,以四车道标准建设的川藏高速公路北线汶马段每公里投资达2亿元以上,由于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灾害体具有典型高位、远程、隐蔽和群发特征,造成了巨大的施工难度、安全隐患、建设成本和工期压力,对崩塌危岩的形成机制和处治显得非常迫切。
2.2.2 助漂剂对微丸8 h漂浮率的影响 分别以十六醇、十八醇、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为助漂剂,按“2.1”项下方法制备微丸,并按“2.2.1”项下方法考察不同助漂剂对其8 h漂浮率的影响,平行操作3次,结果见图1。由图1可见,采用十八醇作为助漂剂制得的微丸具有较高的8 h漂浮率,因此选择十八醇为助漂剂。
五代时南汉国诸帝佞佛,从烈祖刘隐到后主刘 ,在岭南各地大建寺庙,并在兴王府城内大扩寺院,如长寿寺(今六榕寺)“横直绵亘面积实逾二里”,并环城建有28寺,分东西南北各7座,南7寺和北7寺分别位于珠江南岸和北岸,除南7寺之一千秋寺(今海幢寺)和北7寺之一新藏寺(今大佛寺)外,其他均已湮没。南汉时期已有许多寺观,如乾亨寺(即今光孝寺)、净慧寺、华林寺、开元寺、长寿寺(今六榕寺)等。
民族武术社与通背拳研究会由于社团性质的根本区别,传承空间也截然不同.民族武术社的生源大多来自于牛街及附近地区,学校及社区等地合作范围有限,传承空间相对较小.而通背拳研究会是由通背拳各个派系传承人组成,教学范围遍布北京市多数地区,不断发展各个派系的通背拳.因此,与民族武术社相比,通背拳研究会的传承空间更加广泛.通过交谈,在询问张斌教学地点时,他无奈地说道:“怎么说呢,就在马路边,因为这个是事实,没有空间.你要想在商场开,一年都得上万,你弄一场地,我哪弄的起啊.”
明清时期,佛山镇(现禅城区旧区)的狭小范围,佛教寺庵多达160多处。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老年人因机体功能下降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老年脑出血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与脑血管病变有关[1],病人会出现运动障碍、呕吐及意识障碍等症状,如果术后康复的效果不好,严重影响病人以后的生活质量[3],因此从我院选出脑出血病人180例,为病人提供不同的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Ymin:终端上参数Y设计为可配变量,按照路灯行业感知要求,统一上电后30minAPP可监测上线,建议按照Mod10分组后,Y设置为3min。
17世纪末18世纪初,广东鼎湖山庆云寺是岭南地区的一大名刹,与越南莲宗和莲宗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岭南与越南佛教文化交流史上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绍治四年(1844),越南僧人福田在北宁端明寺翻印了反映岭南禅宗肇庆鼎湖山系的重要典籍《鼎湖山志》。由此可见,广东与越南的佛教因缘之深已可知可见。
唐代佛教在中国臻于鼎盛。芜城东南的屯门开始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上一航站。唐至德二年(757)前,莞城一直是东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因而早期的东莞佛教寺庙均修建于莞城周围的海岛上。而广州不仅是来自西方佛国的高僧的登陆之地,也是东方僧人经海路西行求佛法启程的港口。
清末,两广总督岑春煊大行“庙产兴学”之策,光孝寺也在之列。至清末民初,广州五大丛林已无一保存完整,所谓“五大丛林半劫灰”(《羊城竹枝词》1920年版)。据有关资料统计,广州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近200所寺庵,至民国24年(1935)尚有11寺、39庵堂。
按所处位置区别,广东地区的佛寺主要可分为山林佛寺和城市佛寺两种。其中山林佛寺以韶关南华寺为代表,包括清远飞来寺、潮阳灵光寺、梅县灵光寺、陆丰定光寺、新兴龙山国恩寺以及肇庆庆云寺等;城市佛寺则以广州光孝寺、潮州开元寺为代表,包括广州六榕寺、华林寺、大佛寺以及海幢寺等。韶关南华寺和清远飞来寺为代表的广东山林禅寺有建筑结合自然、轴线长而灵活的特点,以自然景观为主。广州光孝寺和潮州开元寺为代表的广东城市佛寺有轴线较短而严谨、轴线以外的建筑布局较为自由的特点,以人造庭院和人文景观为主。
六榕寺因其久远的历史、独具特色的佛教建筑和历代高僧驻锡而备受尊崇。古老的广州,六榕寺花塔以独特的佛教建筑艺术成为岭南佛教传播的象征,也成为六榕寺的标志性建筑。
古往今来,众多中外高僧往来驻锡传教,文明互鉴,中印交流,西来初地译经诃林伽蓝场;六祖惠能在此披剃瘗发,禅宗祖庭,大觉胜境名至归。故经云:“佛子住此寺,即是佛受用。”
二、岭表丛林中的古寺特色及影响
大型寺院内大都建有辉煌的殿堂楼阁或者设计精巧的园林,如光孝寺大雄宝殿的规模宏大,为岭南地区之最;海幢寺的藏经阁“壮丽甲东南”,其园林与长寿寺西园都深得士人推崇;华林寺的五百罗汉堂独具特色;大佛寺则以寺内的大佛著称;六榕寺现存的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六祖殿、观音殿、花塔和碑廊等,“寺以塔显”的六榕寺花塔,是抗战爆发前广州城内的制高点和著名的地标。光孝寺、华林寺、海幢寺与六榕寺被称为广州佛教四大丛林,均具有久远的历史,是佛教文化在岭南传播与发展的历史见证。
1.广州光孝寺:译经诃林伽蓝场,禅教遍寰中,祇园开岭表
岭南之有寺,始于三国。时虞翻舍宅,初名制止王园寺。制止乃翻宅之易名,王园为西汉南越王玄孙赵建德府邸,至今有一千七百多年。故广州民谚云:“未有羊城,先有光孝”。赵佗为南海尉,选诃林以为园,及东晋隆安中,昙摩耶舍从西域来,爱其地胜,乞以建梵刹,名王园寺。唐贞观中改王园为法性寺。南宋绍兴七年(1137),称报恩广孝禅寺,二十一年又易广孝为光孝,沿称至今已八百多年。
印度梵僧求那跋陀罗建戒坛于法性寺,天竺梵僧智药三藏种菩提树于戒坛且曰:“百七十年来,有圣人出。”于此开法,度人无量。印度梵僧达摩初至于五羊,卢祖惠能露颖于风幡,宝林开墓,曹溪衍派,光昭日月,道破寰宇。
光孝寺译经事业,上起东晋昙摩耶舍尊者,下迄唐武后梵僧般剌密谛三藏,三百多年,西来僧侣,居此译经,代不乏人。陈时梵僧真谛于此译《唯识论》,早于玄奘译此经一百多年。唐相国房融于此寺笔受《楞严经》释译,传播甚广,为历代禅门所重。
六祖惠能得黄梅衣钵,隐迹十五年。至仪凤初,因风幡之辩,脱颖而出,果披于树下,登坛受戒,推为人天师,于此开演东山法门。自尔法幢竖于曹溪,道化被于寰宇,至今称此为根本地。故憨山大师题云:“禅教遍寰中兹为最初福地,祇园开岭表此是第一名山。”
智药菩提树、达摩洗钵泉、六祖瘗发塔、南汉双铁塔等,昭示着古寺历史之悠久,文化之深厚,影响之甚巨,地位之崇高。
十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上午,吕凌子再次揣着5万元现金来到十四楼。1402号房不知何时换了新的防盗门,朱红色,门中央有一个巨大的中国结图案,看上去异常喜庆。给吕凌子开门的是一位表情似笑非笑的中年男人。吕凌子不认识中年男人,转身欲走。你是不是找原来的房主?中年男人普通话不甚标准,冷不防地问了句。吕凌子回头望着中年男人,目光中充满戒备。搬走了,中年男人说,两口子办了离婚,把房子转卖给了我。中年男人说完,呯地一声关上了防盗门。
寺为选佛之场,僧乃传法之宾,三宝具足,乃称佛寺。故名山古刹与高僧大德互为依托,僧以寺名,寺因僧显,古刹名寺必有高僧大德主持其间,摄受四众,领众熏修,方可化导一方,传诸久远。故经云:“佛子住此寺,即是佛受用。”
2.韶关南华寺:寺因僧显,溪以师名;“岭南禅林之冠”和“岭南第一山”
知识库由数据库、规则库和实例库组合而成,具有信息数据处理和利用的功能。对于施工升降机导轨架快速设计系统,知识库是最核心的一部分,是实现知识为动力的基础。施工升降机零件的知识库结构图如图1。
我国地质灾害遥感研究在过去几十年内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长期以来,遥感技术由于具有宏观性强、时效性好、信息量丰富和非接触等特点,已经成为对区域地质灾害及其发育环境宏观调查的不可缺少的先进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防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南华寺为南禅祖庭,禅宗的主要道场,向有“岭南禅林之冠”和“岭南第一山”之称。它除具有宗教历史和建筑文化上的重要意义外,寺内还保存了许多珍贵文物,最著名的如六祖真身、千佛袈裟(又称摩衲袈裟)、唐元明圣旨、北宋木雕五百罗汉造像(现存360尊)、唐代铁铸观音像、六祖在黄梅舂米时的坠腰石、北宋铜佛造像和万斤铜钟、清代南华寺铁塔(又名“降龙铁塔”)等。
曹溪在前,寺名在后,曹溪在中国佛教历史上声名远播。六祖惠能驻锡曹溪弘扬南宗禅,以佛法化岭南,而传马祖兴于江西,南华寺成为禅宗祖庭,声闻国内外。“寺因僧显,溪以师名”,曹溪已成为中国人“明心见性”的印鉴。
祖庭开象鼻山前,可谓是庄严福地;曹溪祖庭殿堂雄伟壮哉,立万年之香火而不衰。由此,南华寺作为禅宗祖庭及在岭南乃至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韶关云门寺:禅林中“云门天子”
开山祖师文偃在寺说法二十七年,创立禅宗五家之一的云门宗,寺因而成为云门宗的祖庭。文偃在岭南传教近四十年,云门宗风向以孤危险绝、艰深玄奥著称,禅林中比之为“云门天子”。虚云老和尚对于弘扬宗风、中兴祖庭云门,功莫大焉!南华、云门两寺的格局、建筑规模都是出自虚云之手,他为韶关的佛教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医务人员院感知识认知正确率逐渐增高,这个结果与邱湖海等[15]在2015年的研究报道是一致的。不过不同文化程度的医务人员对医院污物处理认知程度上并没有显著差异,平均认知正确率仅有66.36%,说明即便文化程度较高的医务工作者对于医院污物处理的认知也是不足的,提示在以后的医院感染培训中要着重加强医院污物处理方面的培训内容。
4.广州华林寺:佛教禅宗的开山之地
广州西关寺院以华林寺的历史最为久远,它的前身为达摩创建的西来庵,又称西来堂。西来庵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开山之地,亦是早期中印文化交流的有力见证。西来庵历经隋、唐、宋、元、明诸代,传灯不绝。华林禅寺为清代广州五大丛林之一,又与中国佛教禅宗始祖达摩初抵东土之事迹有密切关系,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六榕寺
5.广州六榕寺:六榕寺花塔以独特的佛教建筑艺术成为岭南佛教传播的象征
南朝宋代广州六榕寺称广州宝庄严寺。宝庄严寺在刘宋时已声名传赞,并在萧梁时吸引名僧昙裕法师携至尊的佛祖舍利驻锡,成为岭南佛教传播的重要场所,寺内现存的六榕花塔、六祖铜像及清代佛教造像,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碑记(《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都是弥足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
寺院的标志性,首先在周边街区的街巷名中反映出来。广州各大寺院,周边大都有以寺院名字命名的街巷,如龙藏寺(即大佛寺)旁的龙藏街、寺前街;净慧寺(即六榕寺)旁的花塔街、净慧街;光孝寺前的光孝街;长寿寺附近的长寿大街、长寿西街、长寿直街;西来庵(即华林寺)旁的西来初地、寺前街、华林北街、华林新街、华林南横街、华林北横街等。
本文在常规边界层风洞中实现了大比例雷暴冲击风剖面的模拟,并以输电塔气弹模型为对象,对比分析了不同风场下输电塔的平均位移特性,主要结论有:
6.广州海幢寺:亦园亦寺,外销画中的岭南文化特色的寺院公园
海幢寺是明清以后一座集宗教、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的非常特别的寺院。海幢寺位于河南南华西路,始建于南汉时期(905-971),迄今有一千多年历史,是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的寺院。海幢寺以寺貌庄严、殿宇雄伟、高僧辈出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广州“五大丛林”之一,是现时广州的“四大丛林”之一。在清代,时僧众逾百。寺产之多,寺内僧人之众,又为当时“五大丛林”之冠。
(1)与“十三行”一江之隔:在十三行发展的过程中,广州因此衍生了不同的本土文化,有河南庙(海幢寺)与十三行佛教文化的传播,这都丰富了岭南文化的内涵。广州十三行的出现便掀开了广州对外贸易史上辉煌的一页。
(2)承接招待外国使团的任务:海幢寺知名度很高。“河南寺(Honam Temple,即海幢寺,西方人称此寺为河南寺)是中国南方最大的佛教寺院之一,坐落在珠江的南岸。”海幢寺在广州“一口通商”时期,还承担接待外国使团的任务。十九世纪末接待过两个使团:—个是英国使团,一个是荷兰使团。清光绪十七年(1891)四月五日,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来到广州,他的船是靠在河岸的,嗣后他参观了海幢寺。
(3)海幢经坊:海幢寺曾经是集书籍编辑、印刷、出版、发行、赠阅等于一体的文化传播机构,但其作用和传播内容已经超出佛教之外。广东自唐代至清代佛教文献印刷出版的历史轨迹,其中提及海幢寺是清代广东刻书最多的寺庙之一,列举其刻书29种。
(4)戏曲基地:清光绪三十年(1904),程予仪等人和兴中会同志,陈少白、李纪堂等发起组成“天演公司”在海幢寺诸天阁办了第一间粤剧学堂。招收十二至十六岁青少年80人,专门训练和教授戏剧表演技巧。这是有史以来广东第一间粤剧学校。
其实,清代海幢寺与当时流行歌曲《茉莉花》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因缘:约翰·巴罗(John Barrow,l764—1848)于清乾隆五十七至五十九年(1792—1794)间,任英国驻华大使马戈尔尼伯爵的秘书,是一位地理学家和旅行家。他曾随大使在承德避暑山庄受过乾隆皇帝的接见。他返英后将在中国的见闻撰写成《中国游记》(Travels in China)一书。该书提到《茉莉花》及其曲调,而这首歌的曲谱及翻译歌词却是巴罗在广州(海幢寺)完成的。其实,《茉莉花》在当时为广州当地的出家人改编后纳入寺院梵呗。
(5)寺庙园林:海幢寺是广州地区最大的寺庙园林。另外,广州很多佛寺与园林相结合的也有很多,海幢寺亦寺亦园,曾作为海幢公园;能仁寺与风景秀丽的白云山景色融合在一起,园林化景观与寺庙建筑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在对外交流史上,海幢寺被地方政府选为接待外宾地点,又是官方指定外商游玩之地。清嘉庆年间,清廷对前来经商的外国商人防范甚严,海幢寺是指定的外商外出游览的两个景点之一。
人们在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中积极性不足,这就要提醒相关部门注意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使公民可以定时参加相关会议,且其提出的意见可以得到政府的关注。另外,在决定重大事件时,有关部门要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将民众的意向归总作为以后决策的根据,使他们可以随时了解事情的变化情况。同时,如果公民有补充性意见,可利用网络通道,在国家平台上进行交流与解惑,最终由全民投票得到最终决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至关重要,它不仅是人民利益遭到破坏时的坚强后盾,也是可以牵制内部人员关系的有力武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各种职责更加分明,在相关负责人遇到问题时也可以更直接有效地解决,避免互相推卸责任情况的发生。
7.潮州开元寺:百万人家福地,三千世界丛林
潮州开元寺为廊院式中的横联三院式佛寺,主院为五进、中轴式对称结构。寺通衢四达,规模雄伟宏大,殿堂楼阁壮观,圣像妙相庄严,且唐、宋、元、明、清文物奇珍众多,如唐代石经幢、木鱼,宋代木龙、大铜钟,宋代遗构“日本大佛样”建筑天王殿,元代云版、陨石香炉,又具国内最完整的清乾隆版《大藏经》及民国时期智诚和尚沥舌血书八十卷《华严经》,以及教育界中太虚大师创办的岭南第一座佛教院校——岭东佛学院。佛学院的创立,标志着潮汕甚至广东佛教从传统丛林式教育向现代学院式教育转变的开始,在粤东现代佛教史上留下重要的一页,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并有出版界中标新立异的民国佛教名刊《人海灯》,音乐界中潮州佛乐禅和板,国际交往的中泰联谊纽带泰佛殿和东渡学密第一僧纯密和尚等,不一而足。“人以地传,地以人重”,开元寺亦然。
潮州开元寺是一组较完整的唐代宫殿式四合院建筑群,为粤东地区第一座千年古刹,素有“百万人家福地,三千世界丛林”之美誉,也是联结海内外佛教文化的纽带与圣地。潮州开元寺既葆有唐、宋、元、明、清各朝代宫殿式的建筑风格,又凝结宋以后各朝代的建筑艺术,当之无愧于“岭南地标性古代建筑艺术明珠”。
8、庆云律宗开岭表:庆云寺师承关系和法嗣的开放性是该寺一大特色
鼎湖山庆云寺乃岭南一支重要的法系,它的创建与演化,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明末清初曹溪禅法的中兴,突出地体现了明清之际岭南禅宗的鲜明特点。
肇庆的律宗渊源,还可以追溯到唐开元年间(713-741)路经此地的鉴真、荣睿一行。鉴真和尚即为唐代律宗高僧,他东渡日本也是为了传弘戒律。庆云寺建成后,初祖栖壑和二祖弘赞都尽力于律学的复兴。栖壑被尊为庆云寺初祖,他所制订的寺门法旨和规矩,寺中僧人遵循至今。持戒精严成为庆云寺的一大特点。庆云寺第六代住持圆捷一机和尚谓栖壑禅师:“力弘博山之道,更严净毗尼……禅、净、律三教并行。自有佛法以来,未有如吾师之兼善者也。”
“岭海之间,以得鼎湖戒为重”。“百城烟雨无双地,五岭律宗第一山”。庆云一派,禅、净、律兼持,其僧侣以戒律精严、行解相应著称。清康熙中叶至民国初,岭南佛教衰微,寺庙多荒废,而庆云寺香火旺盛。
庆云寺作为岭南曹洞宗的传法基地,其影响一直到现代。其嗣法子孙不仅在广州、南海、番禺、顺德多个寺院的住持,而且南宁、港澳至今仍有多个寺院的祖师堂供奉着庆云寺某代住持及其弟子。如庆云寺第七十四代住持印载筏可是香港宝莲寺第二代住持,也是任期最长的住持,共历四十二年;庆云寺第七十代住持印洁质良的传法弟子慧因曾主持澳门普济禅院等。
(作者单位:《广东佛教》编辑部)
标签:丛林论文; 中国佛教史论文; 《高僧传》论文; 广州地区论文; 安世高论文; 翻译家论文; 东汉论文; 记载论文; 《广东佛教》编辑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