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中人的主体性研究的基本特征_哲学论文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中人的主体性研究的基本特征_哲学论文

现代西方人文哲学对人的主体性研究的基本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体性论文,对人论文,基本特征论文,人文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现代西方人文哲学对人的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呈现出总的势态与特点:即对人的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使人的主体性失落了,其原因在于其特点上。笔者认为其特点有三:个体存在的至上性;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决定性;“意义”的绝对独立性。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哲学与人文哲学都以人为研究的出发点,但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科学哲学着重分析人的理性因素,人文哲学着重分析人的非理性因素。由于这种不同,使得现代西方哲学对人的问题,特别是对人的主体性问题的研究成为热点和核心。

现代西方人文哲学,一方面是对近代人本主义传统的继承,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又是在对近代人本主义否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表现出与近代人本主义不同的特征。近代人本主义反映的是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要求用人性代替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的愿望。现代西方人文哲学则反映了20世纪以来资产阶级逐渐走向腐朽没落时代对人性沦丧的悲叹,它抛弃了近代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传统,否定了人对自然认识的进步意义,对科技的发展采取消极的态度,丧失了对人类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从这一思潮发展的重点时期——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社会背影来看,它正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激化了的各种矛盾所作的歪曲反映。它把政治、经济的危机和意识形态的危机看作是由人的精神本性与社会专制的矛盾造成的。因此,它撇开资本主义制度去谈论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对人性的压抑,撇开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解放去谈论人性的解放。所以资本主义高度的物质文明是以人性的丧失为其代价的。自然人的个性被泯灭,人格造成分裂,人成为片面的人、单面的人、畸形的人。一句话,人的主体性失落了。这便是现代西方人文哲学对人的主体性研究的总态势。其具体特征是:

首先,个体存在的至上性。强调个体存在的至上性,这是现代西方人文哲学的根本观点之一。如在萨特看来,自为(即个体存在)在原则上是可以绝对自由地选择一切的。他曾就这一点专门指出过:“自为是这样的一种存在——它之作为存在,是没有任何支撑、没有任何根据的。”①他断言人的存在的突出特点是个别性,强调每一个人的独一无二性。依据这一基本思想,萨物认为人就是要与众不同地过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发挥自己的个性。海德格尔对这一点有更深刻的认识。他强调个体存在对其它一切存在的根据,只有从个体存在出发,才能理解其它一切事物的存在,而对个体存在的理解却不依赖于其它事物的存在,个体存在是通过其自我存在本身而被领悟的。这便是对‘在’的领悟本身就是‘亲在’的‘在’的规定”②。雅斯贝尔斯也认为,世界万物的统一性在于个体的存在性。人是一切事物在其中和通过它完全成为真实的那种东西,排除人的存在,就意味着陷入虚无。

诚然,存在主义并不完全否认人的社会存在,也承认每个人总是生活在某种环境之中,即个人必然要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关系。而一旦这种关系发生时,个人就会受到他人的摆布和社会的束缚,个人混同于他人和他物,并消融于社会之中,从而丧失人的独立性、个性及本质,人也就不成其为真正的人了。如果从此出发去考察人,就不能揭示人的个性和本质,所以萨特强调,一个人在与他人和社会的交往中如何保持自我的独立性、个性及本质,如何把自己与他人和社会隔离开来或孤立起来,不被他人、他物和社会同化,则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存在主义虽然不否定个人必须生活在世界之中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但他把个体与他人、与社会对立起来,空谈个人的独立性与个性,把孤立的个人自我存在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这一方面否认了与社会的真正关系,没有真正认识到社会和自然界是每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可以不断改善和改变这些条件,但不能摆脱这些条件,人的个性和本质必然和这些条件相联系,并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形成和发展。因此,把人孤立起来考察的结果,必然导致片面性和形而上学。另一方面,个人不能代表整个世界,哲学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理论体系,撇开整个世界只把个体自我存在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作为全部哲学的出发点,显然是有失偏颇。以存在主义为代表的现代西方人文哲学对人的主体性的错误理解说明,对人的主体性的深入研究和正确把握,必须以对主体的本质的正确把握为基本前提。

还应注意的是,我们说把人的主体性归结为个体自我存在的至上性是错误的,并不意味着对其关于个体自我存在的观点的完全否定。因为现代西方人文哲学思潮中对具体主体的主体性研究,对主体的全面的主体性研究,还是存在着有价值的思想和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的。

其次,情感体验、“里比多”等非理性因素的决定性。现代西方人文哲学在对人的主体性问题研究上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无意的东西,生物的本能、欲望、冲动、激情和意志等作为人的心理的主要内容来代替人的理性因素。即把意识、智慧、思维降低到了从属地位,而凌驾于它的之上的是意志、直觉或一般的无意识。

在海德格尔看来,个人的亲在(人本主体)即“在世”是通过内在的情绪和心情来实现的,是在“烦”的情绪中和周围的一切融为一体的。与物打交道时体验到的叫“麻烦”。而人的理性、知识只是“亲在”与外物或他人打交道时产生的形形色色的“烦”的一种。这种情感体验在雅斯贝尔斯那里称之为“临界状态”,萨特称之为“呕吐”。即把人的心理体验看作是人这一主体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标志,是体验个体存在的唯一途径。

弗洛伊德在心理分析系统中没有给理性以任何地位,单纯地把无意识的本能、欲望、情绪,特别是“里比多”压抑放在了其思想的首位,认为人的行为和活动的动机不受理性的支配,而取决于意识的本能、欲望,特别是性本能。尽管弗洛伊德在压抑论的系统中并不否认社会因素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制约性,但他曲解了社会因素在人的心理和行为中的地位。认为社会因素不是个性的本质特征,是与个性、特别是与无意识相对立的力量。社会和个人的关系是压抑与被压抑的关系。

显然,弗氏的观点是把整个心理活动中的意识过程和无意识过程分离开来。我们当然承认无意识的心理过程,但还必须承认人的行为和活动在一般情况下总是在意识的调解下进行的。这恰好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和绵羊不同的地方只是在于:意识代替了他的本能,或者说他的本能是被意识到了的本能。”③因此,否认意识对人的行为和活动的支配作用,实质就是把人和动物混为一谈。还有,弗氏把人的本能、欲望看成人的活动的决定因素,把文明说成是“里比多”升华的产物,认为人的创造性根源于“里比多”压抑,这显然有失偏颇。

事实上,在人的主体性所表现的人的创造性、能动性和自主性等各个方面。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是统一的、共同起作用的,在这一统一体中,理性因素居于支配作用。因此,夸大人的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把人的主体性归结为非理性因素的“里比多”压抑等是错误的。

第三,“意义”的绝对独立性。即是把人的主体性归结为客体“意义”的依赖性和“意义”的绝对独立性。

胡塞尔在考察“先验自我”的本性时,着眼点在主体意义活动和意义表达的本质上。他通过先验还原,把现象学的考察限定在“纯粹意识领域”,又通过本质还原,把现象学引向对“纯粹意义”的本质的考察,引向对“意义”的考察。胡塞尔认为,通过还原,我们终于发现了“先验自我”的存在,即“意向的我”和“构造的我”。这里的“意向”是指一种意识活动总是意指某物,或总有一个对象为其目标。在胡塞尔看来,在意识活动中被理解的不是活动本身,而是“意向性行为”,是意识活动所要表达的意义。正是“意义”使一种意识活动成为可以理解的活动;也正是“意义”才使我们有可能超越经验领域的限制,而理解意识活动所指的东西。那么,胡塞尔所说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东西呢?为说清楚它的含义,还得从意义的授与和实现说起。

意义的授与和意义的实现是意识活动的双重作用。意义的授与(meaning-bestoning)是指意识活动把意义投射出来。这投射出来的意义是一种单纯的观念或形式,这种观念或形式还要由感性材料来充实。这种充实观念或形式的活动就是意义的实现(meaning-fulifilments)。举个例子来说,在意义的授予活动中,投射出“树”这个观念或形式,在意义的实现活动中则成为具有感性内容的松树、杨树等等。意义的实现可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但授与的意义则是不变的。显然,胡塞尔所说的意义无非是指事物的本质。而他之所以绕许许多多弯子来说明“意义”,就在于他想把“意义”作为他“纯粹自我”构成经验的一切东西的工具和中介。把经验到的一切东西看作是由“意义”规定的,并把“意义”归结为“纯粹自我”的产物。这样,本来一个事物的本质(意义)与经验到的现象是不能分开的统一体,在胡塞尔那里,却失去了其独立存在地位而成为“意义”的附属物”。“意义”因而也成为作为主体的人在对客体的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根本属性,即人的主体性。

胡塞尔证明意义是由意识活动产生的和现实的东西是由意识活动构成的用意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无论是物质、物质的运动,还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都是客观的范畴,它们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的。胡塞尔既不能证明观念的东西是先验的纯粹的自我构成的,也不能证明现实的东西是先验的纯粹的自我构成的,把人的主体性归结为“意义”的绝对独立性也是错误的。

总之,现代西方人文哲学对人的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具有普遍性,其特点具有鲜明性与局限性:把人的主体性归结为个体存在的至上性,明显他反映了西方人文哲学对“自我”存在的关注,认为人的本质、人的各种特征是由作为纯粹主观性的人造就的。这就把自我存在推到了绝对至上,自由的境况。同样,把人的情绪、欲望、冲动等当作人主动存在的决定因素,认为就人本身了解人,从人的内心世界寻找人,才是对人的主体存在的最有力说明,这就把人完全个性化,抹煞了人的存在的社会性。然而,现代西方人文哲学把人作为研究的主题或重要内容,适应了现实的、客观的历史条件的要求,在某种尺度上表现了现代人的意识和精神,也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当然,本文只就现代西方人文哲学对人的主体性研究的特征作了初步分析,就人这一主体的研究还不是本文所能完成的。

注释:

①萨特:《存在与虚无》,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39页。

②《西方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第36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页。

标签:;  ;  ;  ;  ;  ;  ;  ;  ;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中人的主体性研究的基本特征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