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思想解放与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深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解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78年是中国历史上特别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5月展开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充分的思想和理论准备。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和去年党的十五大的胜利召开,经过三次思想大解放,中国终于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道路。二十年过去了,我们党以三次思想解放为先导,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越来越深刻地认识。三次思想解放的成果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提炼,以指导未来的实践。
一、第一次思想解放,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阶段的科学定位,突破了“两个凡是”教条主义的困扰
第一次思想解放是从真理标准大讨论开始的。众所周知,1978年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是针对当时“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展开的。“两个凡是”继续维护毛泽东同志晚年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邓小平同志以彻底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政治胆略,旗帜鲜明地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他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魄力,有力地支持和推动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深入开展。他指出,这场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在1978年12月13日所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中,他明确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41页)“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希望。”(同上第143页)这篇讲话成为开创新时期的宣言书,为新时期的思想解放打开了闸门。
邓小平同志引导全党解放思想,一直是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的。1980年,他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12页)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前面用了“甚至包括”的说法,表明这个问题在当时是不容置疑的禁区。邓小平却多次指出,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所以邓小平同志带领全党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不懈地探索。
邓小平同志针对当时社会上盛行的从书本出发看待中国的社会主义的观点,首先指导全党端正认识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他反复强调认识社会主义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本本出发。他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页)“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3页)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同志从思想路线上,从高层次的哲学高度对中国现实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定位。这个定位使全党从对社会主义的僵化的教条主义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在端正思想路线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又引导全党结合中国实际对社会主义作更深入地探讨。1980年,他说:“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14页)邓小平同志把生产力是否发展作为评判经济政策的根本标准,是实践标准在社会领域的运用。他在讲上述那番话的前一个月就说过:“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同上第312页)以后他用更清晰的语言表达了这个思想:“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3-64页)1987年又说:“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页)而传统观念却是从本本出发,离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静止地看待社会主义,认为只要建立了公有制和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建立了纯粹的,合格的,完全形态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振聋发聩的论述,使我们从那种空讲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正是有了这个思想解放,才有了以后“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的科学判断。“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阶段的科学定位。这个科学定位为党制定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提供了客观依据。党的十三大制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使社会主义建设有了基本的行动路线。
二、第二次思想解放,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界定,使改革突破姓“资”姓“社”的困扰
第二次思想解放从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讲话开始。当时中国处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社会上姓“资”姓“社”的困扰使改革迈不开步子。在这个历史关头,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谈话,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问题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这个科学概括既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又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他针对长期以来形成的离开生产力的发展空谈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只有发展生产力的任务而没有解放生产力的任务的错误观念,突出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首先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观点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整个历史阶段,尤其是初级阶段特别需要注重生产力发展的迫切要求,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还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体现出社会主义面临资本主义严峻挑战所必须采取这样的战略决策的时代要求,阐明了社会主义要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目标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廓清了抽象谈论姓“社”姓“资”的糊涂观念,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邓小平同志在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总的概括的同时,又提出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使社会主义的本质更便于具体理解,更便于在实践中操作。“三个有利于”标准使改革开放从姓“资”姓“社”的困惑中解放出来,明确了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东西,都应当大胆加以采用,要敢于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经济有益补充的私营经济、“三资”企业,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反映现代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形式和管理方法。
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本质特征的思想束缚,使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在邓小平同志这个思想的指导下,党的十四大明确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阶段,取得巨大成就,到十五大召开前走过了辉煌的五年。
三、第三次思想解放,深化了对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认识,突破了姓“公”姓“私”的困扰
第三次思想解放从十五大开始。十五大不但对邓小平理论作出了新的概括和阐述,而且在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同志把初级阶段的特征概括为“不发达的阶段”,十五大对这个“不发达阶段”从九个方面作了更深入、具体的剖析,表明我们党对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进了一步。在此基础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使党的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中加以展开和具体化,因而在现代化建设中更具有可操作性。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下个世纪前十年必须解决好的两大课题之一。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但是传统观念认为,经济改革主要改革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而不能改革所有制现存形式。所有制领域被视为改革的禁区。十五大突破这个禁区,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同时提出,“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概括和表述,突破了过去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仅指占统治地位的公有制的传统观念,而有限度地确认现阶段的经济基础是“综合经济基础”,非公有经济由“补充”上升到“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这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认识的重大发展,也是“三个有利于”标准在新形势下的运用和深化。
改革所有制结构,需要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有关问题。首先是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十五大第一次提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这一“成分”论,是对传统的笼统而纯粹的公有制观念的突破。在认识公有制主体地位上,第一次提出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公有资产要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个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第一次把公有制同公有制实现形式区别开来,提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进而提出,“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十五大在公有制理论上的重大创新,突破了传统的姓“公”姓“私”观念的困惑,使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更加切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同时也更符合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这些认识,不仅注意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特色,也具有世界经济发展的时代特色,表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经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三次思想解放的过程,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由“不是很清楚”的抽象、笼统、模糊而走向越来越深入、清晰、具体,从而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更便于在实践中运用和操作。运用就是发展,因为运用是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飞跃。毛泽东同志说这第二个飞跃的意义更伟大。三次思想解放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三次历史性飞跃。江泽民同志指出,能不能把理论和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是理论上和政治上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引自胡锦涛1998年3月20日在中央党校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三次思想解放,使我们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了越来越清晰的思路,标志着我们党在理论上和政治上逐渐成熟。尽管我们前面的路并不平坦,还会有各种困难和风险,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在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能够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