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高校教育的主旋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书育人论文,主旋律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K107.8 文献标识码:A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人。大学教育的任务是使受教育者得到人格和素质的完善。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在一次学术报告中指出:“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一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二是教会学生如何思维;三是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高层次的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这三点当中,我认为做人是最根本的。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极其复杂的工作,教书育人无疑应当放到高校一切工作的首位,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和永恒主题,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这一宗旨。
高校教育是人生教育中的一个独特阶段和独特场所。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一阶段和场所,让青年学生“学知(learning to know)”,“学做(learning to do )”, “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together)”,“学会做人(learning to be)”。这四个方面的学习被“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称作“教育的四个支柱”。其中两个支柱(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都是和教书育人密切相关的。“学会共同生活”就是要首先教会学生有爱心,要爱自己的国家,爱所在的集体,爱父母,爱教师,爱同学;二是教会学生和同学和睦相处、乐于助人,关心他人。尽管未来社会的竞争是异常激烈的,但在成就事业的过程中,善于与人合作,营造和谐向上的人际关系,则显得尤为重要。“学会做人”重要的是要有健全的人格,人格体现在方方面面。人格的核心是有骨气、诚实、守信。“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千古不朽的格言及震聋发聩、撼人心魄的著名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对人格的最好写照。试想,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学财会的成了贪污犯,学经济的帮助外商坑害国家,学法律的执法犯法,学电脑的成为高科技犯罪者……那么我们的教育当然就是失败的。所以,我认为要想把我们的大学生培养成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书育人就是我们高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事关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人民的祸福,切不可掉以轻心,漠然处之。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这个问题。
一、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首要任务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力量,在教书育人工作中有着不可低估的地位和作用。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更是美好心灵的塑造者。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战线上的同志应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又指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要重视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大学教育是学生踏上社会,承担社会义务,肩负历史重托前陶冶高尚人格的一次重要机会。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的形象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我们民族未来的形象;大学生的素质就是我们国家未来竞争力强弱的标志。正因为这样,我们毫不夸张地说:与其说未来操纵在政治家手中,不如说掌握在教师手中。
教书和育人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不能割裂为二。《礼记》一书中曾经指出:“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离开教学,就是一种没有手段的目的。”他进而断言:“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一条不可逆转的定则。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教育性”命题,韩愈提出的“文以载道”的宝贵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这也充分说明了教学过程始终贯穿着育人的任务。但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认为,传授了知识就提高了学生的觉悟,培育了道德品质。教书的工作可以用课时来定量,用考试来检查,而却没有任何尺度可以衡量教师的热心负责态度和崇高的献身精神。更何况育人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人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这个道理。这不仅需要我们牢固树立持久作战的思想,而且更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深入仔细的、耐心而扎实的工作。我们必须认识到,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好坏,专业水平的高低,应用专业知识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关系到现代化伟业的成败。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他们在思想上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盲目性和迷惑感。尤其是我们目前正处于社会迅猛发展、多元文化猛烈碰撞的时刻,他们更有诸多的疑问与困惑。他们对周围环境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和各种诱惑,不仅有好奇心,也更存在着盲从和效仿。有人把学生比做工厂的产品,但这是一种极特殊的“产品”。他们有生命,有大脑,有思维,更有鲜为人知的复杂的内心世界。因此,这是一种活生生的“产品”,而要把他们培养成受社会欢迎的、利国利民的“产品”,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付出比工人师傅多十倍甚至几十倍的心血和劳动。因此如何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他们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抵制各种诱惑的自觉性,培育他们的高尚品德,就是高校教师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天职。更何况知识永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社会,又能殃及人民。对此门捷列夫一针见血地说道:“知识如果掌握在没有道德的人手中,犹如疯子握有一把利剑。”可见,教会大学生做人,为大学生导向引航显得尤为重要。“书师易得,人师难求”,学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他们日后是事业的接班人,还是事业的掘墓人,实则是教师工作成败的最清晰的折射。
二、教书育人的必备条件
1.关心爱护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书育人工作做得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是否了解,是否有爱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高尚的、诚挚的理智情感。它不是个人好恶的流露,而是事业心的体现,是一种有压力的责任感,是教师对祖国是否忠诚、对未来是否充满信心的反应。试想,党把她的希望,国家把她的栋梁,社会把它的期盼托付于教师,这是多么光荣的使命,这是何等艰巨的重任。爱能够创造奇迹,爱能撼动学生的心灵。乌申斯基说得好:“如果你不热爱自己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一开始就结束了。”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中被视为“皇帝”,过惯了比较优裕的生活。他们第一次远离家庭父母,开始自己独立的生活。这些告别了家庭、父母对他们关爱、呵护的学生面对大学校园的新环境,大部分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那么教师就应当是他们大学生活中最好的监护者、指导者和知心朋友。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对学生要有满腔的热情,要用真心去爱护学生,要像爱护自己的兄弟姐妹、自己的亲生儿女那样去爱护他们,关心他们,教育他们。这种爱不仅体现在对学生学业方面的关心,还应体现在对学生思想、生活、身体等方面的关心和帮助。教师在课余时间应尽可能多地和学生接触,广泛地和学生谈心,了解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并给予及时的指导与帮助;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爱好和特长以及家庭状况等等。这种爱还应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和信任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面,使学生有心里话想和你说,愿和你说,敢和你说,做学生的“生活导师”和“人生顾问”,教育学生在人生的路上,走好脚下的每一步。如果说今天的育人工作收效甚微,恐怕与不研究、不了解教育对象不无关系。正因为这样,势必导致教师说的与学生想的相距甚远,不入耳何以入心!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热爱学生,就使教育找到了基点,教师的爱憎能在学生内心引起相同的心理体验。由于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那么学生就会自觉地将教师当作自己的榜样和楷模。
2.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做学生的典范。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应有之义,为人师表就要忠诚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就要敬岗爱业,任劳任怨;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教师不应仅仅把教书作为谋生的手段,而应把它看成是自己参与社会创造,造福当代,泽被万世的一个主要形式。他能从这一平凡、琐碎的工作中体验到奉献的快乐。那些受拜金主义影响,一心想跳出校门之人,那些奈不住清贫,奈不住寂寞的人不仅谈不上为人师表,其行为在学生中造成的恶劣影响也是不能低估的。
为人师表,首先自己必须是个品德高尚的人。他公正、友善、严格、宽容并关心、理解和尊重学生;他有良好的仪表,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表现出良好的素质和修养,其本身的模范行为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师才有道德上的权利来教育学生。因为教师劳动的特点之一就是示范性,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方面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通过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治学方法,通过清白做人、规矩做事的处事态度,教会学生怎样做学问,怎样做人,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
教师历来就是一种清贫的职业,他们对社会的贡献是不能完全用金钱和时间来衡量的。所以教师特别需要敬业精神。同时,教师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处在严格的监督之下。他的思想观点、道德行为、意志品质、语言特点、仪表风度都可能被学生认同或模仿,甚至成为学生崇拜的对象。学高才能为师,身正方可为范,灵魂只有用灵魂去塑造,情操只有用情操去陶冶,品质只有用品质去培育,道德只有用道德去感染,人格只有用人格去锤炼。因此,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就是为人师表的最好体现。因为,教师的劳动不同于工农,他们用手中的工具创造物质产品,而教师的劳动工具就是他们自身。同时,为人师表又是一种责任,一名好的大学教师应自觉地承担起这种责任,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典范。一位外籍教师曾对教师的工作做过这样的概括:“如果把勤奋和忘我同耐心和希望结合起来,再加上热忱与自尊,那就组成一束鲜花,而它,正是现实生活中教师形象的展现。”
3.严格管理、严格要求是教书育人的根本保证。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经济增长方式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生产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劳动力基本素质的提高。这就为我们的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更严的要求。所以高校的育人工作应该从高起点出发,进行深层次的工作,达到高素质的目标。我们应当看到,当前大学生中纪律松懈、道德滑坡、学习懒惰、我行我素的不乏其人。有的学生既不刻苦学习,也不关心集体,学校活动不愿参加,上课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有的铺张浪费,把家长用血汗换来的学费挥霍一空。这些现象虽然不能代表学生的主流,但是怎样管理好、教育好这批学生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我认为,要想使这些学生尽快地摆脱不良习惯的影响,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来,以良好的思想素质、优异的学习成绩圆满完成学业,除了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外,严格管理、严格要求是极其重要的。“两严”不仅体现在教育思想上,还应体现在建立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学生日常管理制度等方面。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在教学方面除了提高教师授课质量外,还应注意抓好学生各个学习环节的管理。如做好上课考勤记录;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制定学生专业群体能力和非专业群体能力达标制度;考试时严格掌握标准,不送人情分,不送关系分;该不及格就不及格,该留级的留级,该不毕业的就不毕业。这些措施和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的作风和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能督促他们更加努力学习,为毕业后参与社会的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反之,如果视若罔闻,放任自流,我们不仅愧对家长,而且也必将丧失人民教师的起码良知。
三、精心设计教书育人的形式,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
教书育人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和形式来实现。除了专门设置的政治理论课和德育课外,育人的工作应更大量地渗透在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和管理活动中。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优秀的教师由于自己知识渊博、阅历丰富、品德崇高而在学生中享有威信。这种威信就是育人的有利条件。在强化课堂教育这一育人主渠道的同时,育人工作还应围绕学校各阶段的中心任务来精心设计。例如,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经常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人格教育、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人文教育、榜样教育等。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来规范今天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另外,鼓励学生走出校门,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奉献爱心,陶冶情操等,也是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一系列的有益活动,培养学生形成一种自觉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良好道德风尚。同时,教师作为精神财富的生产者,广泛和学生开展谈心活动,对学生多鼓励表扬,少批评指责,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等也是育人工作不可缺少的方面。
以上这些行之有效的工作并不是只有学校的各级领导、任课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才有责任去做,应该说在学校工作的每一位员工都是教书育人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因为不论我们的岗位是行政人员,是教辅人员,是图书管理员或者是炊事员,但是在学生面前都是老师。高校的育人工作是全体教职员工的事,这是由教育的内涵和性质所决定的。因为育人是个知、情、意、行诸环节紧密联系的完整而复杂的工程,人少了是不行的。但我们常常只重视道德认知的灌输,而忽视了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意志的磨炼。因此,育人工作如果不重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往往会陷入围追堵截的被动局面。要扭转这种局面,就要建立一支涵盖全校每个教职员工的育人队伍,并通过这支队伍发挥全校教师、干部和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热情和作用,逐步实现育人队伍网络化、育人内容系列化、育人手段多样化、育人方法科学化。在高校工作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要自觉地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担,通力合作,形成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局面,把教书育人的重大使命贯彻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以大合唱的雄伟气势让教书育人的主旋律响彻整个校园。
收稿日期:1999—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