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家训中的官德教育论文

宋代家训中的官德教育

张熙惟

【摘要】 宋代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繁荣期,家训教育独有千秋,家训文献卷帙浩繁。寓于家训中的官德教育以修身养性、志存高远,忠孝立身、倾心报效,廉洁奉公、勤政为要为基本内涵,流风遗韵,泽被后世。

【关键词】 宋代 家训 官德

今山东邹城市铁山公园孟子书院内,矗立着一通明代石碑,上刻北宋名臣陈瓘的十六字家训——“事亲以孝,事君以忠,为吏以廉,立身以学”,简明扼要地展示出宋代家训文化中“修齐治平”的深刻内涵与“家国天下”的抱负情怀。

猫眼女人看着他。她用指头沾点地上的血,举到鼻子上闻了闻。她明白了什么。她说那你等着吧,我叫人送钱来!猫眼女人打个电话,一辆黑色的奔驰商务车开过来,嘎地一声在他跟前停下。车上下来几个穿黑衣黑裤手里拎钢管的大汉,揪着大福的脖领子问那疼。大福手指指腰,钢管就砸到腰上;大福手指指腿,钢管就砸到腿上。直砸得他浑身青肿,跪在地上求饶才罢手。

“天下之本在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训则是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教科书,正所谓“人必有家,家必有训”。广义的家训,不唯有建章立制、形诸笔墨的传世文献,还有言传身教、耳提面命的躬身示范。家训既具劝谕性,也具约束性。宋代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繁荣期,家训教育独有千秋,熠熠生辉。家训文献体式浩繁,有片纸短章式的警句格言如《包拯家训》,有卷帙繁富的辑录之作如《温公家训》,有流传甚广颇具社会影响力的童蒙读物如《童蒙训》,有家训总集的编纂如《戒子通录》,还有数以千计的家训诗赋如《集事诗鉴》等,撷英集萃,蔚为大观,成为家训文化兴隆昌盛的显著标志。

对于fx并不能区分2FSK和4FSK信号,所以需要fx3来识别2FSK和4FSK。对于2FSK信号,特征参数fx3=1;对于4FSK信号,特征参数fx3=0.36。根据这两个不同的值可以区分出这两种信号。

宋代家训因家庭或家族各异,训诫内容千差万别,各有千秋,但对敦亲睦族、修齐治平的训诲,却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修身正己、为政以德亦成为家训中官德教育之主旨,流风遗韵,泽被后世。

官德修养之基:修身养性,志存高远

“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尽孝尽忠,崇尚官德,移家风于庙堂,体现着“家国情怀”中爱家与爱国的统一性。宋代家训已把家庭教育与天下兴亡、国家盛衰、家庭荣枯紧密联系在一起,家训教育注重指向道德养成、人格塑造,强调价值引领,弘扬忠孝理念,以“家国情怀”为安身立命之所,熏染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令之感受神圣而皈依。《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孝是立德之本,也是教化之源。“孝慈,则忠。”宋代家训即把忠孝立身作为官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范质《诫儿侄八百字》诗曰:“戒尔学立身,莫若先孝弟。”范仲淹《家训百字铭》首句云:“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仁宗朝宰相贾昌朝在《戒子孙》中提出为官四准则“居家孝,事君忠,与人谦和,临下慈爱”,把忠孝教育置于家训之首。叶梦得《石林家训》指出:“夫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故孝必贵于忠。忠敬不存,所率皆非其道。是以忠不及而失其守,非惟危身,而辱必及其亲也。故君子行其孝,必先以忠。”陆梭山在《居家正本》中说:“今行孝悌,本仁义,则为贤为知;贤知之人,众所尊仰。”司马光则提出“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的教育思想。

因为是星期六,范坚强一离开,一风公司的员工便作鸟兽散。范坚强临时交办几份急需文件,雪萤便留下来处理。还有一位刚来公司的陈姓前台,被要求留下来招呼一杭。见一杭站在门口,她轻轻把宽大的“V”领毛衣往后提了提,站起来把一杭迎进了范坚强的办公室。

忠孝教育培育倾心报效的道德情怀,涵养忠诚为公的官德。宋代家训以“以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己任”作为训教目标,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教育为至高,培育人应有的担当和责任感。若忠孝不能两全时,家训往往明确教诲子孙要先国后家、先君后亲。叶梦得在《石林家训》中说:“忠敬不存,所率皆非其道。是以忠不及而失其守,非惟危身,而辱必及其亲也。”这充分体现了宋代士大夫深知“家国一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

宋代家训专注把做人要诚信、立志要高远作为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如《二程遗书》载:“欲当大任,须是笃实。”“学在诚知诚养。”“至诚可以赞化育,可以回造化。”又说:“学贵信,信在诚。诚则信矣,信则诚矣。不信不立,不诚不行。”胡安国在家训中教育子弟要“诚实无私”“以忠信为本”,提出“为政必以风化德礼为先,风化必以至诚为本”的思想。袁采在《袁氏世范》中特别强调忠、信、笃、敬的修养,说:“人贵忠信笃敬。”“言忠信,行笃敬,乃圣人教人取重于乡曲之术。盖财物交加,不损人而益己,患难之际,不妨人而利己,所谓忠也。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所谓信也。处事近厚,处心诚实,所谓笃也。礼貌卑下,言辞谦恭,所谓敬也。”程门四先生之一的谢良佐在《训子求同理》中云:“莫为一身之谋,而有天下之志。莫为终身之计,而有后世之虑。”南宋理学家胡宏在《知言》中也说:“一身之利无谋也,而利天下者则谋之;一时之利无谋也,而利万世者则谋之。”这清晰地表现出家训中志存高远、益世济民、励志教育的丰富内涵。

古人云:“德者,事业之基。”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俭以养德”,俭是修身养性的必由之途。俭用养廉、尚节崇俭是为官清廉的基础,是入仕为官必备的品格,历来被各氏家训奉为美德。唐代李商隐就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诗句。宋代家训中的官德教育尤为注重对子孙“民生艰难”的教育。如仁宗朝宰相陈尧佐即以“居家以俭约为法”训诫子弟。在《宋史》中被称为“布衣宰相”的范纯仁得其父范仲淹之教,以廉俭、忠恕立身,提出“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的教育思想。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说,“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认为治家之道“以俭素为美”,反对“以奢靡为荣”,认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黄庭坚《家诫》中有“无私贪之欲,无横费之财”之训。赵鼎《家训笔录》认为“节俭一事,最为美行”。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更是把节俭视为持家第一要务,说:“夫俭者,守家第一法也。”彭龟年也有“治家以俭”的教育思想:“惟俭与廉,治家及身。”倪思《经锄堂杂志》则说:“俭者,君子之德。世俗以俭为鄙,非远识也。俭则足用,俭则寡求,俭则可以成家,俭则可以立身,俭则可以传子孙。奢则用不给,奢则贪求,奢则掩身,奢则破家,奢则不可以训子孙。”

宋代“崇文右儒”“以文治天下”,科举制成为最基本的选官之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成为普遍的社会共识和追求。署名宋真宗的《劝学诗》已直言不讳地将富贵利禄作为读书向学的诱饵。读书入仕成为不同阶层家庭子弟通向荣华富贵的便捷之途,“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并非虚幻的社会现实。正缘于此,宋代家训把励志勉学、成才报国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

通过三维遥感解译可以获取地质灾害的要素信息,确定滑坡、崩塌的类型、规模、分布特征,建立基于三维虚拟环境的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及分布数据库。

a的计算公式不难解释,b的计算公式从何而来?教材甚至连来历都不作介绍,就这么堂而皇之地摆在那里.或许编写者像金庸笔下的武林高手一样,要学生先把“武功秘诀”背下来,待到武功修为达到一定境界后自然就会领会.问题是学生将来如果学习相关的专业,这些对于他们就是不值一提的常识性问题,如果不学习相关专业,这些就是很快就会被遗忘的毫无价值的东西,因为,他们不仅不知其所以然,甚至不知其然,如何让他们在忘记公式之后还能领会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方法?教材用一句推导公式比较复杂,这里不作要求一带而过.这个公式的推导还真的非常简单,只是学生还没有学习多元函数微积分而已.

居官入仕之本:忠孝立身,倾心报效

宋代家训以“修齐治平”为纲,立足于修身,着重培养具有理想抱负、志向高远的人格品质,把勤学、立志、谦恭、节俭、功名、诚信等作为修身养性、为官之德的具体教育内容。

南宋学者程大昌在《演繁露·学官》中说:“官者,管也。”马端临在《文献通考自序》中也说:“役民者,官也;役于官者,民也。”两者皆从管理与被管理的视角作了官、民的区分。所谓“官”,既含有道德属性,也具有职业属性。官与民的区别,实质是职业分途而非身份地位的高低。权力,治国之公器。“所谓官德,也就是从政道德。”为官操守、从政之道要求为民谋福利,而非为己营私利。哲宗朝宰相苏颂在《训子孙诗》中云:“操守不坚纯,久必成缁磷。”

宋代家训中多有修身立志的教诲,强调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宋初宰相范质在《诫儿侄八百字》中说:“戒尔学干禄,莫若勤道艺。尝闻诸格言,学而优则仕。不患人不知,惟患学不至。”欧阳修在《诲学说》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以读书增长知识,改变人的精神气质,教诲子孙。陆游则站得更高,他教育子孙要树立以天下为己任、读书为大众的思想:“万钟一品不足论,时来出手苏元元。”(《五更读书示子》)朱熹在《朱子家训》中也劝诫“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

为官从政之道:廉洁奉公,勤慎为要

宋代家训强调忠孝并重、移孝于忠。宋祁《庭戒》中有“入以事亲,出以事君”之教。三朝宰相韩琦《戒子侄诗》云:“仁睦周吾亲,忠义报吾主。”吕本中《童蒙训》说,“事君如事亲”“处官事如家事”“故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宋代抗金名臣李纲家族“世禀义方,教子以忠”。彭龟年告诫其子曰:“吾仕于国,无一世勤。乃于尔身,受一世恩。是恩欲报,悲忠不可。倘忠于君,即孝于我。”《宋史》记江西新喻刘氏家族“唯知事君,内省不愧”。吴越会稽钱氏家族“家传忠孝,世袭簪缨”。河南洛阳程氏家族“家传忠孝,世受国恩”。“岳母刺字”是忠孝家教的光辉典范,文天祥在《哭母书》中说,“母尝教我忠,我不违母志”,与岳母教子“精忠报国”可谓一脉相通。平生留下二百多首家训诗的陆游,在其生命将尽的冬日里写下遗言《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传播最广的家训诗,鲜明体现了“家国一体”的情怀,饱含了尽忠爱国的教化意蕴。

廉为政本,政从廉始。宋代家训教育子弟为官从政,以清廉为第一要务。贾昌朝根据为官经历,在家训中阐述为官从政之道“清廉为最”,认为缘此始“能守素业,使门户不辱”。范仲淹要求其侄“清心做官,莫营私利”。胡太初《昼帘绪论》论“莅官之要曰廉与勤”。朱熹训子为官以清廉律己、洁己清心、爱民勤政为急务。被蔡襄誉称为“四贤”之一的余靖在《从政六箴》中指出:“抱公绝私,是为率职。”只有公而忘私,方能尽职尽责;只有持正公平,方能勤政廉洁。

廉能兴邦,贪则丧国。官廉则政举,官贪则政危。宋代家训注重清廉勿贪的教育,如自幼接受母训“清廉志行”教育的欧阳修,教育其子居官坚守清廉,存心尽公。苏轼的《六事廉为本赋》则曰:“事有六者(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笔者注),本归一焉。各以廉而为首。”他提出“功废于贪,行成于廉”,视廉洁为从政做官的至高准则。自少便受父辈“廉直忠孝、世载令闻”教诲的陆游也告诫子孙:做官“一钱亦分明,谁能肆谗毁?”家颐《教子语》有“惟可使觌德,不可使觌利”之教。包拯说:“廉者,政之本也,民之表也;贪者,政之祸也,民之贼也。”他在家训中告诫:“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曾从后蜀孟昶的《颁令箴》中摘出“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四句诏告天下,训诫百官。南宋初年,高宗命黄庭坚书写这一祖训颁于各府州县,刻石立铭,告诫官员要奉公守法,严禁贪赃枉法。迄今在山东邹城市铁山公园孟子书院内,仍矗立着黄庭坚任邹县令时所书《戒石铭》碑。

勤政是为官之本,从政之道。赵鼎在《家训笔录》中提出:“凡在仕宦,以廉勤为本。”“一门四宰相”的官宦世家韩亿家族尤为注重官德教育,韩亿在《与子书》中即有“服勤职业,一心公忠”之训。胡安国在家训中教育子弟为官处政“当一日勤如一日”。王迈撰有“爱民以仁、事亲以孝、临政以勤、律身以俭、听言以公、制事以断”等六箴。真德秀在《西山政训》中把“廉、仁、公、勤”作为“为政之本领”——“律己以廉、抚民以仁、存心以公、莅事以勤,而某区区实身率之”。他举东汉东莱太守杨震“怀四知之畏”而拒不受金之典故,告诫子孙“力修冰蘖之规,各厉玉雪之操”:“凡名士大夫者,万分廉洁,止是小善,一点贪污,便为大恶。”“当官者一日不勤,下必有受其弊者。古之圣贤,犹且日昃不食,坐以待旦,况其余乎?今之世有勤于吏事者,反以鄙俗目之。而诗酒游宴则谓之风流娴雅,此政之所以多疵,民之所以受害也,不可不戒。”

史载真宗朝宰相王旦“以清慎训诸子”,诸子秉承家训,“亦恬于进取也”。余靖把“清、公、勤、明、和、慎”作为家训箴言,提出清廉是从政的最大操守,是为政的重要原则,强调一心为公、勤政为民。吕本中在《童蒙训》中说:“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则知所以持身矣。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清四库馆臣为此评价:“清、慎、勤三字以为当官之法,其言千古不可易也。”康熙皇帝曾御书“清慎勤”三字刻石,赐内外群臣。

宋代家训中的官德教育还包括处事公正、民为政本等思想。如彭龟年即训诫其子为政之要是“处事以公,举职以勤,御吏以正,抚民以仁”。朱熹在《朱文公政训》中云“为守令第一是民事为重”,告诫子孙“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提出“平民近民,为政之本”的恤民思想。刘子寰在《寿张仓》写道:“乔木端由有世臣,传家事业饱经纶”,道出了家训对传承家风、励志成才的教化作用。家训是中华传统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是陶冶情操、提升人文情怀的珍贵文化资源,也是历经风雨沧桑、砥砺积淀而成的中华文化基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图分类号】 K24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责编/刁娜 美编/杨玲玲

标签:;  ;  ;  ;  

宋代家训中的官德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