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_农业论文

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_农业论文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经济发展论文,农业产业化经营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农村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出现了一次飞跃,随着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将会出现第二次飞跃,这就是通过适应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济,逐步壮大集体经济。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仅仅局限于农产品的生产和初级原料的提供,产前、产中、产后脱节,种养加、产加销、贸工农和农科教分离,这样农业不仅效益不高,而且取得的效益也难以返回,农业扩大再生产能力受到严重制约。转变生产经营机制日趋紧迫,农业产业化经营便应运而生,随之提上重要日程。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要求,从加快实现农业的两个根本转变出发,在保持联产承包责任制稳定不变的基础上,面向国内外市场,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按照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原则,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作为经营整体,科学、合理地配置生产要素和资源,因地制宜,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地发展富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实体,从而在地区之间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化体系。实践表明,农业产业化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走上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其基本特征是:依靠科技进步,构建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产业组织模式。其主要功能是:把千家万户农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起来,把农村的各种生产要素优化组合起来,把生产与加工、流通有机衔接起来。这样,既保持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稳定,又可形成上规模、上水平的产业群、产业链,实现农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多次增值,大幅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推动农业逐步走上规模经营的轨道。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是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增加农民的收入为目的。因而,无论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可以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

在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以加快农村规模经济步伐为前提,把发展规模经营有机地纳入产业化发展中,从解决农民经营规模狭小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矛盾入手,大胆探索,积极推行农业产业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山东省是我国最早推行农业产业化的省份,在省委、省政府组织领导下,围绕产业化发展,建立“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套实施办法”的“五个一”管理体系的县、市已达40%以上,全省已有30%的县、市的主导产业和产品实现了产业化经营,粮食、油料、蔬菜、肉类、果品、水产品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共有1300多个,带动农产品生产基地330多万公顷,联结农户700万户。该省的青州市实施“市场牵动、龙头带动、科技推动、基地拉动”的产业化发展战略,全市共投资1.32亿元,建成以城区为中心,各乡镇驻地为支撑点,乡村集贸市场为补充的市场体系,先后依托产业培育了花卉、皮革、蔬菜批发市场等18个专业市场;以“大”(不断壮大规模)“高”(高起点、高档次)“外”(龙头外向、产品外销)“强”(强带动、强辐射力)“多”(多形式、多层次)等为着力点,集中发展外联市场、内联千家万户,集信息、科研、加工于一身的龙头企业群,全市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已发展到364家;全市形成了以政府科技组织为前提, 民间科研组织为补充,龙头企业科技推广为主体的农技服务网络;通过靠专业户、专业村带动,依托名优产品,引进新品种,按照区域化等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基地12个,从而带动了全市323个专业村、6.4万个专业户,全市生产基地的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目前,青州市已形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和市场为龙头,以主导产业的生产基地为龙身,以千家万户为龙尾的花卉、蔬菜、果品、商品鸡、牛羊、生猪等六条龙,推动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1995年该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93.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130元,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第60位。上海农工商集团积极推行产业化经营,使农业成为高效产业。近几年,他们从调整农业经济、生产和产品结构起步,组建优质米、乳制品、柑桔、肉禽、特色水产、鲜切花等六大生产基地,实行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1995年,该集团从事农业人员仅占1/10,创造的经济效益却占1/3, 农业职工人均年收入高出集团内工商业职工50%以上,粮食平均亩产突破900公斤,连续6年超过上海郊区的平均水平。

同东部地区比,位于我国中部的农业大省,则是依托规模化的粮棉油肉等主要农产品生产优势,以发达的种植业为基础,以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为突破口,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呈迅猛发展趋势。河南省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着眼于发挥省内发达的种植业优势,以变农业大省为经济强省为目标,大力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抓出了成效,建成了以春都、双汇、郑荣三大集团为龙头的全国最大的肉类出口、火腿肠、肉罐头生产基地,这三大集团年加工几百万头猪,不仅带动河南省、甚至带动起周围的四川、陕西等省的养殖业发展,从而促进种植业的进一步发展。该省温县是北方著名的“吨粮县”,1990年以来先后投资1.5亿元,建成小麦加工、玉米加工、 饲料生产和豆类加工等“四条龙”430多家企业,吸收劳动力1万多人,年加工能力达13万吨,约占该县年粮食生产总量的50%多,其中小麦生产总量的2/3 通过深加工销售,建成了10个豆类加工专业村,1995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产值达6亿元, 利税达5500万元。湖北省京山县从当地资源条件出发,实行种、养、加、菌四大产业的配套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开发建立100 万亩林果特基地,安排了7万多农村劳动力,促进了粮棉油稳定增长、 农业增产增效。吉林省在13个粮食生产县市试点,先后建立起120条龙型经济, 全省通过培育发展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化。

西部地区虽然经济、技术和资源等综合实力不及东、中部,但实施产业化经营仍取得显著成效。地处沙漠边缘的甘肃临泽县新华猪场依托甘肃农业大学,引进现代化养殖技术,实行集约化、规模化养殖,采用“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合同的方式,农户负责商品猪育肥,公司把饲料生产、种猪饲养、仔猪繁育、商品猪收购、屠宰、冷冻及加工有机地连成一条龙,辅之以防疫等服务,把产业化和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紧密结合,取得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种产业化模式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带动张掖地区10个万头猪场、5个千头肉牛育肥场和5个万只肉羊育肥场等集育肥、繁育、收购、加工和技术服务一体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广西贵港市龙宝集团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以龙眼生产、加工为龙头,围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带动全市新形成15.8万亩龙眼种植规模, 连结8万多农户,已初步发展成为一个集科工农贸为一体的集团企业,充分显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巨大活力。

从各地实践看,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经验和做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明确发展战略,策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一种既能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又有利调整改善农业生产关系的经营方式。但产业化经营涉及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部门的利益,是一项综合性强、结构复杂的系统工作,不是单个的部门、企业或分散经营的农户所能承担的,必须有明确的发展战略。山东省委、省政府在国内最早明确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措施发展,策动全省30%的县、市实现了主导产业和产品的产业化经营。

(二)选准龙头企业,牵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作为一个长产业链条,龙头企业就是它的火车头,龙头企业水平越高、规模越好,其牵动力就越强,产业化成效就越好。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龙头企业是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湖北省的做法是把培植龙头企业作为产业化发展的重中之重,实行国家、集体、个体、独资、合资、合作一齐上,谁有能力谁牵头,不拘一格选龙头的办法,在资金、能源等方面给予重点保证,组建既可跨地区,又可跨行业,甚至跨所有制的大型龙头企业。

(三)建好商品基地,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建立在农产品商品生产基础上的,通过产前、产后和产中的有效衔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产品商品生产率,为龙头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料,是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各地的共同经验和做法,一是充分发挥国家商品粮和优质农产品基地作用,挖潜增能,提高规模经营水平和商品率;二是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区域性商品生产基地;三是龙头企业按市场需求,和农户实现契约式建商品生产基地,鼓励支持大中型工商企业建基地;四是引导农民在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基础上,加强联合协作,发展规模经营。从目前发展看,凡是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成规模、上水平的地方,农业产业化都发展较好。

(四)培育市场体系,驱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联结小生产和大市场的有效途径,其最大的特点是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要以市场为导向,市场的取向决定产业化发展方向,产业化发展成效要通过市场来检验。所以,培育、完善市场体系,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这方面比较有效的做法是采取国家、集体、农户相结合,多渠道、多形式地建设配套、完善的各级各类集贸市场、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加快商品流通。同时,注重依托产业优势,打破区域分割,减少中间环节,从政策、资金、管理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和扶助,培育跨区域的市场体系,努力扩大商品生产的范围与空间。

(五)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动力。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经营方式,要求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作为整体化发展,这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来保证。一是依靠科技高起点、高水平发展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二是依托科技力量,内研外引开发新产品,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实力;三是依靠科学管理和科技素质的提高,包括企业管理、合理组合,培养、引进人才,对劳动者进行各种形式的有效培训等。

(六)强化社会服务,助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使农业由原来传统的单纯的生产扩展到加工、销售、贸易等领域,交叉增多,综合性增强,要求社会化服务水平和能力提高,以保证农业产业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比较有效的社会化服务方式是强化信息服务,为农民提供市场变化信息,帮助农民掌握市场、了解市场,提高农户驾驭市场能力,减少市场波动对农户生产的影响,保护农业生产和农民利益。其次是加强配套服务,从政策、技术、物资、资金、基础设施等多方面提供综合配套的系列化服务,强化与产业化相关行业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提供优质服务。

我国正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产业化将会有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虽然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已经起步,并取得了可喜进展,但毕竟是新生事物,而各地农业发展也不平衡,还有许多亟需探索和完善的地方,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逐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1.尽快制定规划,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农业产业化是一个牵涉面广、层次多、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产业化经营,一方面要依靠市场导向,另一方面要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组织协调,这样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各种力量、各种优势的集成配套。目前应当下力量重点进行农业产业化政策及发展规划的制定,用规划来引导产业化发展,用技术政策来调整布局、确立重点、突出优势、增加效益。

2.加强引导,实现规模化发展。农业产业化与传统小农生产方式的根本区别在于规模经营,包括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一系列环节的规模化、企业化。规模经营程度直接影响产业化的效益和水平。因此,就我国目前农业产业化规模较小、资源、力量分散的状况,应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大力扶持、引导向规模经营方向发展,形成集团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应鼓励、支持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实行经济联合与协作,实现优势互补、综合集成,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3.正确处理好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农户间的利益关系。实行产业化经营,必然要进行资源和生产要素重新配置;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必然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效益的提高必然带来利益的重新分配;在重新分配利益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的是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保护农民的利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参与,合理的利益分配对调动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建议通过产业化,把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合理地返还给农民,特别是从事种植业第一性劳动的农民,同时也要充分兼顾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的经济效益,达到利益共享,风险共当。国家应加强这方面的立法与监督,切实保护农业和农民利益。

4.调整农业科教结构,向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科研、教育体系转变。首先,科研、教育必须服从经济建设需要,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因此,必须重视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科教结构调整,由原来的单纯产中扩展到产前、产后,由单纯的技术扩展到技术、信息、工程、经济、社会等,实现教育、科研、推广的一体化和综合化,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农业产业化对农业科研、教育不断增长的需求,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依靠科技进步的程度和管理水平。一方面应创造条件推动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的改革、调整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应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创造条件发展自己的科技和教育组织,使科教兴农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

(顾晓君同志也参加了本稿的撰写)

(收稿日期1996-07-03)

标签:;  ;  ;  ;  ;  ;  

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