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在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抓住其中存在的问题。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通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最终让学生形成助其成长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与数学有关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当然,这需要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同样的,教师可以将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思维能力及其培养的重要性
1.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其实是一种学习的特定思维,在数学学习中拥有良好的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将数学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对于学生的问题解决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好的思维能力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将数学符号具体化从而达到更好理解的目的,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归纳推理的能力,让学生将学到的具体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在进行抽象的符号化,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建构数学学习的知识框架。
2.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提升学生思维水平首先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因为在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要加强他们的逻辑分析,而这些训练都能够加强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能力。其次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应用水平。很多人认为,数学学习的内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没有很强的实用性,其实,因为数学自身很强的逻辑思维,在理解数学知识的时候需要进行画图或者具体实物的辅助,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经常使用我们生活中的例子做为课堂导入,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这些手段都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
1.依托情境教学,激发思维活力。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课堂教学必须以调动学习兴趣作为主要方法,因此必须学会创设情境,从而让学生产生相应的代入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思维能力建设当中。如在讲授“周长”的概念时,可以选择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而后提问:“如果XX围绕这个物体转一圈,应当按照什么方式进行。大家可以演示一下吗?”由于周长仅仅是围绕该区域或物体绕一圈,本身没有教学难度,但却能够通过直观的演示获得最佳的效果,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意识与能力。另外,由于所选择情境或事物来源于生活,能够让学生直接产生代入感,从而有效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能够自然而然地参与到学习当中。
2.选择教学方法,促进思维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思维情况进行分析,找到共性与个性矛盾,有意识地加以解决。将重点放在共性问题上,从而能够使绝大多数学生得到提升。由于“数据化”、“智慧化”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师根据实际需求,也可以选择相应的平台或软件作为辅助,但要做好跟踪,确保其能够达到相应的效果。如在教授“测量”课程时,可以提供不同的图形,而后将直尺、线绳等工具放置于桌上,请学生选择相应的工具,以便能够有效完成测量。也可以根据图形选择工具,无论对错,都能够激发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会通过认知找到其中的合理性。
3.注重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
教师针对教材编排逻辑与学生发展逻辑不相同这个问题,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要将教材中的抽象内容转换成易于学生理解的教学内容。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对于教学内容要进行加工,虽然内容都是根据教材的安排进行的,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而且要注重教材前后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和逻辑性,有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进度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例如在小数加减法之后教材安排的内容是问题解决的相关内容,然后又继续学习小数乘除法,教师就可以对这里的教学顺序进行调换。
4.拓展思维方式,培养自主意识。
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是思维拓展的重要方式,不仅要让他们能够思考,还要能够将思考的内容表达出来。如在“角”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不同规则的工具放在一起,而后提供相应的图形,让学生使用现有的工具摆出相应的图形,理解“角”的存在形态。在思维拓展时,要通过图形的转化,让学生明确角的真正含义。可以采取“小组学习方式”,组内成员轮流发言,从而达到培养自主意识的目的,而思维能力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促使学习主体不断思维,能够自我解决存在的问题。
5.提升实践能力,推动理论转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动手,因为“动手”既是思考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只有让他们参与课堂教学,才能推动其理论向实践能力的转化。如在讲授“位置和方向”时,在图板上画出目标点和出发点,让学生指出前进的方向,从而让他们对方向有个基本的认知。实践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各种参与的机会,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6.结合生活,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数学知识大多都是根据生活中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但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最终也是为了能够运用于生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运用,从而学会这些知识。而且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的时候,还能够提升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老师在教学生图形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到例子。我们生活中门是长方形,而有的桌子是正方形的,同学们玩的足球、篮球等,在表面看来他们就是圆形的。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图形,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些图形。
总之,教师要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从每一堂课、每一个行为去影响着学生,不断地分析、总结、改进自己的教学,寻求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兴芳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华夏教师,2018,(23)。
[2]罗荣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8,(18)。
[3]邹绮云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探析[J].中华少年,2018,(07)。
论文作者:周易祥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5月总第3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3
标签:学生论文; 思维能力论文; 教师论文; 数学论文; 思维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图形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5月总第30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