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新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道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在阐明中国人文生态特点并分析中国城市化特征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新道路,及在城市化新道路中所采取的措施,促使“人口—城市化—资源与环境”这一人文生态系统持续、平衡、协调发展。
关键词 城市化 人文生态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 城乡一体化
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我国是世界人口基数庞大、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之一,协调人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向我国城市化进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城市化蓬勃发展;同时,面临着严峻挑战,即如何促进“人口—城市化—资源与环境”这一人文生态系统持续协调发展。我国城市化应把生产力发展与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把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与城市问题相结合,促进人文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城市化取得良好社会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
1 我国城市化道路的发展背景
1.1 我国人文生态特点与城市化
区域人文生态现状是决定区域城市化进程的最根本条件。所谓人文生态是一个区域的人口与其它各种物质的生产要素如技术、装备、土地等之间的组配关系,以及人们为实现或满足社会生活各种需要形成的彼此间各种关系。关于我国人文生态特征,中科院第一号国情报告作了如下叙述:“中国未来必然受到三大基本态势的制约:第一,人口规模规定了中国现代和未来的消费基础,人口的增长规定了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程度,人口素质规定了对资源平衡和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第二,中国土地资源的开发在其外延上已接近极限,随人均资源的下降,如不致力于内涵上的调整,则“资源—生产—消费—环境”的统一环圈不可避免地要落到恶性漩涡之中;第三,中国生态环境具有先天自危性特征,我国国土平均海拨高出世界大陆平均海拨一倍左右,地势不平坦,水土流失严重,绿色植物区的条件严酷,区域开发的基础成本高,……在牺牲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换取经济效益中,我国付出的代价明显地“昂贵”于世界大多数国家,中国人口将达15亿,人均耕地下降到0.08公顷/人,人均水资源仅为1800立方米,这样以水土为中心的农业资源将接近或达到其承载力的临界状态。”在严峻人文生态特征制约下,城市化必须以发展经济、协调生态环境为前提,以节约土地、节约资源、节约能源为目标。
1.2 中国城市化模式的研究态势
有关中国城市化道路问题,学术界有以下观点:一是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二是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城市化模式;三是中等城市的发展应放在推动城市化的首位;四是小城市是实现我国城市化的重要途径;五是用城市规模大小的程度很难说明哪个是最佳还是不是最佳;六是以区域综合功能为中心,建立专业化明显的、城市职能分工明确、结构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4]。
以上观点丰富了我国城市化道路的内容,也有过于笼统和不全面的弊端。对于控制大城市不能一概而论,如上海、北京等,具有进一步发展成为国际性中心城市的条件;即使部分中等城市也应控制发展协调与大环境的关系;小城镇发展,应通过统一规划和必要的政策措施来引导。
1.3 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城市化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进步的指导原则,更是我国城市化的指导原则。可持续发展即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基础的发展[2]。建设规划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利于工作、方便生活、环境与居住条件舒适的居住区是城市化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既是城市化的保障手段也是其限制条件。我国城市化必须以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城市化既要注重速度又要重视效益;二是城市化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兼顾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基础;三是城市(群)规划不超过区域生物圈的生态限制。
2 我国城市化的特点
城市化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是一复杂的地域社会经济现象,其形成、发展具有自身特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导致人口区域空间的改变和思想、文化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同时改变了生存环境。城市化是世界普遍现象,我国城市化既具有城市化的普遍性又有自己的特点。
2.1 城市化的连续性与不稳定性
我国的现代城市化是从新中国成立开始的,经历了一连续而不稳定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可分为四阶段,第一,1949—1957年的城市恢复和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第二,1958—1965年波动发展阶段;第三,1966—1977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停滞阶段;第四,1978年至今,城市蓬勃发展时期[1]。
2.2 城市化的区域性
2.2.1 宏观上城市化区域差异明显
城市化从现象上看,就是作为区域“点”的城市产生、发展的过程。我国地域广阔,城市化基础不同,城市化动力因素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因而表现出城市化的区域性。不同经济地带的城市化速度和城市化空间发展模式不同。据陈卫民对中国80年代城镇化速度研究,东部快于西部,西部又快于中部[3]。东部大都市连绵带的发展趋势日趋明显,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辽中南等;西部地区城市群带的发展趋势不明显,新兴城镇多以“飞地”的形式也现于广大农村聚落之中[3]。
2.2.2 微观上城市区域发展有别
现代城市都有一个较大的区域,即城市区域包括市辖区与市辖县,城市区域总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不同的风格与特点。由于城市区域微观特征差异,使城市中心再开发、城市边缘区开发、城市规模的扩大因地而异,表现出城市区域发展的多样性。
2.3 城市化的综合性
城市化作为一复杂的地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应包括三方面含义:一是物化了的城市化,主要表现为人口集中、空间形态改变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城市化;二是无形的城市化,即精神和意识上的城市化,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城市化;三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环境的城市化。现代城市化过程使城乡建设、经济开发、精神文明建设、环境保护能协调发展、同步进行,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的政策相一致,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一致。
此外,城市化现象涉及范围广泛,城市化水平测度中其指标应能综合反映城市化状况,仅用一两个指标不能准确反映城市化水平。虽然人口、土地、产业的变化可用量化指标反应,仅是比较直观的反应了城市化速度与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社会化程度;而生态环境指标,如著名的区域科学家瓦·艾萨德所称的“生态商品”指标,从区域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也是衡量城市化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分析城市化时,应给予重视。
3 中国城市化的新道路及其措施
3.1 中国城市化新道路
《中国21世纪议程》作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纲领与蓝图的推出,对城市化提出了新的目标:适当控制大城市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发展大城市的卫星城市;积极适当发展中小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并同时进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组织城乡综合开发与建设。我们应设计一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模式。所谓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是指在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的城市化进程。它是从区域实际出发,在现有生产力水平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有利于人们生活质量与生存环境质量提高的城市化过程。即新的城市化道路是以经济为中心,兼顾区域整体发展与环境质量的要求,达到“人口—城市化—资源与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取得区域整体发展。
3.1.1 健全城市经济功能
城镇是地域经济、社会空间组织的主要依托中心,健全城市经济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城市对区域的辐射作用。人们有意识的加强城市的生产、流通、金融、人才、科技、文教、贸易、交通、服务与信息功能便促进了城市的辐射作用,促进了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使城市—区域得到发展。
3.1.2 完善城镇体系
完善城镇体系的过程是向完美的城镇体系的过渡过程,是通过调整内部与外部某种因素所造成的紊乱现象,提高体系的组织程度实现的。使得城镇体系内部各城镇间、城镇与体系之间及体系与体系之间的各种经济、社会联系协调发展,从而强化体系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与信息循环,促使体系向有序化转化。在完善城镇体系过程中,大城市的卫星城镇建设往往占有重要地位。卫星城镇建设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一是控制大城市的重要措施,可以减轻和防止由于工业或人口过分集中带来的矛盾和问题;二是可以借助大城市的区位优势进行区域经济开发,扩大城市中心作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三是有利于大城市科技与文化的辐射;适应科技改革与进步取得高效经济成果;四是利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如工业卫星城及卧城的建设。
3.1.3 城乡一体化趋势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道路的必然趋势,也是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相一致的。日本学者岸根卓郎先生著《迈向21世纪的国土规划——城乡融合系统设计》提出了城乡融合系统设计理论,即为日本前三次国土规划与城市化的实践经验所得理论。地理学者杰弗逊(Mark Joffe—ron)在很久以前就注意到:城市与乡村是一体的,而不是两回事,如果说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那就是自然环境,而不是人工环境在它之上的堆砌。然而城乡一体化不是追求纯粹的田园城市或绿带城市(garden cityorgreen city),而是把城镇建设成综合的多功能的人类住区,并与周围区域之间保持基本的动态的统一性。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城乡差别虽然存在但根本利益是统一的,因而在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注重因地制宜地把农村人文生态城市化和解决城市问题如城市污染、拥挤等相结合,把城市再开发与农村城镇化相结合,把非农业产业增长极培育与城市文明扩散相结合,把区域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相结合,特别是把县级中心城镇或条件优越的小城镇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安置及大城市卫星城建设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全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特别是减小城乡差别。达到把城市化、区域开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四者协调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生态效益统一,促进区域整体发展。城乡一体化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的重要途径。
3.2 城市化新道路的措施
3.2.1 加强政策管理
我国城市化新道路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我国的人文生态特征决定了城市化的特征,任何单纯以规模或分布特征来控制城市化进程都是不确切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以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的最佳组合为目标,要执行这一新道路,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法制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系。杜绝只顾眼前利益,牺牲过多的生态环境效益换取有限经济效益。
3.2.2 深化区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化本身就是农村地域→城市景观→城市(镇)→城市化;城市→外延扩展→郊区城市化或卫星城镇这一双向过程的总和。因而,区域—城市规划是城市化的前提;同时也是有效防止城市“飞地”出现的有效措施。开展城市总体规划特别是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村镇规划,完善基础设施,与城乡综合开发相结合,发展经济的同时形成了优美的舒适的居住环境而且节约了土地资源。
3.2.3 总结经验、学习借鉴
我国的现代城市化历程40多年,虽有不足,然成绩显著,我们应总结经验、弥补不足、发挥优点。同时,国际上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已进入相对停滞状态;一些发展中国家则蓬勃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
3.2.4 控制人口、深化农村和城市改革
人口增长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是现代城市化进程的重大压力;农村改革取得了辉煌成就,同时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农村和城市经济结构,从农村和城市两个方面的改革来控制人口增长和容纳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使城市化协调发展。
总之,我国城市研究正方兴未艾,关于城市化道路研究是我国城市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城市化新道路是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一致的,是健全城市功能、完善城镇体系、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从宏观和微观、综合与专题、理论与方法等方面,把城市——农村、城市——区域、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研究纳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中。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具有社会、经济、环境的兼容性特征,是在社会、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的城乡共同富裕、城乡共同繁荣、循序渐进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化进程。
NEW REFLECTIONS ON CHINESE URBANIZATION
Meng Qingmin (Geography Department,Lanzhou University)
An Chengmou(Commodity Economy Department,Lanzhou Commercial College)
Key Words:Urbanization,Human ecology;Sustainable developmenturbanization; Ruralurban organization;Regional planning
Abstract
Urbanization is related to many complicated objetive regionalphenomenon such as social economy technology culture and consciousness.There are many opinions about the Chinese urbanization way in academiccircles Discussing the Chinese human ecolog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Chinese urbanization,amd according to the sustainable theory,the essay putsforward the Chinese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way and affective measures in the wayin order to promote" people—urbanization—resource and enviromment"thehuman ecology system sustained coordinated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城镇体系规划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城镇人口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