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元化的养老救助体系_老年人口论文

构建多元化老龄生活援助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老龄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是全球老龄化的世纪,同时又是人类的长寿时代。在人口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过程中,一方面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求增多,另一方面家庭照料资源减少,老年照顾资源出现断层。解决这一矛盾最佳途径是整合各种资源,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老龄生活援助体系,把所有的老龄群体都网络在这一体系之中,使他们能安度晚年。

老龄问题不仅仅是老人群体的问题,是关系几代人福利的社会问题,也是考察社会是否和谐以及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需要采取全面的预防政策。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广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和谐社会的形成,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另外,《国际老龄行动计划》指出:为全体人民安度晚年做好准备,应当成为社会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这种准备应当包括身体、心理、文化、宗教、精神、经济、保健和其他诸方面的因素。本文从老年群体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出发,充分考虑老龄问题所面临的国内国际大环境,分析老人问题的社会性的同时,在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整合社会资源,构建老后生活援助体系的模型。

一、老龄化过程中老年群体面临的问题

老龄化过程中,在老龄群体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社会保障不足,收入水平低,增长慢

老龄群体面临的第一个风险是失去劳动能力时的收入保障。我国虽然在城镇已经建立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但制度不完善,覆盖面窄,部分老年人的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需求得不到有效保障。到2001年底,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只有12.4%。即使有养老保障也由于新旧制度的差异,退休金参差不齐。退休越早养老金越低(一般只有300~500)。据调查,城镇贫困老人中,有近12%的老人是因为养老金水平过低致贫。同时,有些地区低保资金不落实,救助措施不配套,贫困老人基本生活需求得不到保障。同时医疗、住房等配套救助制度尚未建立。老人生活存在着诸多困难。

另外,城镇人均离退休金的增幅低于在岗职工工资的增幅,1979~2002年的24年间,人均离退休金按可比价格计算,递增5.2%,慢于同期职工平均工资年均递增6.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6.7%的增幅。人均离退休金相当于平均工资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由改革开放初期1979~1982年的94%降为2002年71%[1]。

(二)医疗保障不足,看病养病难,缺乏照顾

老年人的发病率比青壮年要高3~4倍,住院率高2倍,老人因病和高龄而生活不能自理的有一千多万人。而城镇全部离退休人员中只有61%的人参加了医疗保险。已参加保险的人员中,需要个人负担的比较大,约占30%~50%,因医疗费过高,许多老人有病不敢看,就诊率约下降了两成。农村老人由于没有医疗保险,看不起病的现象更严重。贫困地区患病未就诊的达72%,应住院而未住院的达89%,因病致贫和返贫的达50%。

另外,去医院看病也很困难。来回路途中,挂号排队中危险很大。在住院养病的过程中,又缺乏悉心的照料和陪护。有很多老人患有各种慢性病,甚至情况突然恶化,在缺乏社会支持的情况下足以使他们陷入无助甚至危险的境况。据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显示,我国老年人两周患病率和慢性病率分别为25%和54%。与此同时,病后造成的残疾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随之增多。

图1 高龄老年人口中需要长期护理的人数(万人)

资料来源:陶立群、翟德华,我国民办养老设置发展状况的研究[J],老龄问题研究,2004(7)34

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预期寿命也随之延长,中国将会有众多的高龄老人需要长期护理。

图1中显示了今后近一百年需要长期护理的高龄老人数量增长情况。

老年人在利用保健服务方面可能会遇到的障碍,除了财政上、身体上、心理上的障碍外,由于社会对老年人的漠视和对老年人治疗价值的轻视,他们还可能遇到医疗提供服务时的年龄歧视以及与年龄有关的残疾歧视。

(三)生活自理困难

年龄较大,身体不好的老人无法维持正常的起居生活,难以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上街购物困难更大,甚至无法使用楼梯等。更严重的是部分老人连卫生或饮食作息等基本自我照顾环节也感到困难。即使一些身体情况较好的老人,也无法应付居家的一些简单维修等。

(四)孤独感严重,缺乏精神慰藉

空巢独居的老人远离了工作,无事可做,生活中又无人陪伴,他们行动不便,与社会也逐渐接触减少,几乎与正常的社会生活隔离。老年人对人生的期望值和希望值空前降低,孤独感的加重便会引发老年人精神问题,从而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二、老年群体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1.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进而导致老年照顾需要的增长。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老年人口还将以较快速度增长,到201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2亿,约占总人口的14%[2]。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先期进入人口老年型的国家相比,具有老龄化发展快、老年人口数量大、地区之间不平衡、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等特点。

表1显示了大部分发达国家的老龄化过程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而中国的老龄化将要在相对短暂的30年内完成,这种来势迅猛的老龄化,必然带来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

表1 中国与先进国家65岁以上人口比率从7%增长到14%所花时间之比

国家 达到老年人口比率递增年 所要年数

7% 14%

美国1945年 2014年

69年

德国1930年 1972年

42年

瑞典1890年 1972年

82年

英国1930年 1976年

46年

法国1865年 1979年 114年

日本1970年 1994年

24年

中国2000年 2030年

30年

资料来源:刘晓梅,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保障[M].日本:汐文社出版社,2002.94

图2图3中显示了从2000年到2050年我国65岁以上及80岁以上老人人口数量的变动情况,老龄人口及高龄老年人口数量增长十分迅速。

图2 我国65岁以上老人及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增长

资料来源:曾毅,老龄产业实用人口经济分析[J],老龄问题研究,2004(7)23

图3 我国老年人口发展规模(万人)

资料来源:金小桃主编,聚焦中国人口安全[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155

在老龄化的进程中,老年抚养比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这意味着每个劳动人口所要抚养的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当这种增加的态势持续发展时,就会形成“少子高龄化”的社会状况,给劳动人口带来沉重的负担,当社会中的劳动人口无法应对这种负担时,老年群体的生活困难就会凸显。表2给出了我国老年抚养比的迅速增加趋势。

2.经济和社会的变迁致使空巢老人增加,老年照顾资源出现断层。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工作变动日益频繁,人口流动和迁移加速,促使大家庭结构向小家庭转变。随着社会转型加快,代沟越来越突出。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追求精神生活,老少两代人都要求有独立的活动空间和越来越多的自由,传统的大家庭居住方式已经不适应人们的需求,小家庭被普遍接受。同时,随着社会不断前进的步伐,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踏上异国他乡的求学和深造之路,离开年迈的父母,这些都造成“空巢家庭”数字上升的因素。老龄化的快速到来,家庭规模的小型化趋势,意味着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空巢老人对照料需求的连续性、即时性要求,子女也因为工作竞争压力的增大而感到力不从心。同时由于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的老龄化更倾向于少子高龄化,家庭供养资源正在减少,供养能力正在下降。

表2 百年抚养与劳动力人口(%、亿人)

年份

抚养比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

总和抚养比 少儿抚养比 老年抚养比 人数(亿人) 占总人口(%)

1953 77.364.3

13.0 3.00 56.4

1964 86.976.5

11.4 3.41 53.2

1982 70.157.2

13.0 5.51 58.8

1990 56.943.4

13.5 6.79 63.7

2000 49.334.2

15.1 8.47 66.9

2005 50.634.0

16.6 8.73 66.4

2010 5.032.4

18.6 9.04 66.5

2015 52.329.7

22.6 9.26 65.7

2020 55.529.6

25.9 9.26 64.3

2025 61.529.9

31.6 9.10 61.9

2030 71.130.8

40.3 8.68 58.5

2040 78.630.4

48.2 8.40 56.0

2050 86.631.3

55.3 7.95 53.7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人口普查数据和预测,数据不含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和金澎,马主岛屿人口;原野、张秋霞、麻凤利,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老龄问题研究2004,(7),43。

据我国2001年至2005年间《老龄事业发展纲要》资料显示,目前中国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2%以上,而每5个老人中就有一个独居老人。空巢征候群是一个社会现象。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户占全国家庭户总数的20.09%。其中,“空巢老人’户占22.83%。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在所有家庭户类别中,一代户(家庭中只有一代人)的比例为21.70%,两代户(家庭中有两代人)的比例为59.32%,三代及以上户(家庭中有三代人或三代人以上)的比例仅为18.24%。家庭的养老功能通常只在三代及以上户中存在,占家庭户总数81.02%的一代户和两代户家庭中,一般不存在代际间的家庭养老。如图4。

图4 各家庭户类别所占百分比

就整个社会发展而言,老人问题,尤其是空巢老人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现代社会的发展,最终将导致传统家庭模式改变,然而对于历来习惯以四世同堂为荣,儿孙绕膝为乐的中国人来说,“空巢老人”的出现却与传统的养老模式形成巨大的反差,在社会无所作为的情况下,形成了老年照顾资源的断层。

综上,人口老龄化,一方面表现为人们预期寿命增长、身体和心理素质下降,另一方面表现为社会中老人生活照顾的需求增加;而经济和社会变迁带来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导致了老年照顾供给的减少。这种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缺口,将无助的老年群体暴露在无限的风险之中,引发了老人日常生活一系列问题。

(二)老年人个体原因

老人身体机能自然老化,加上年轻时候艰苦工作,往往积累了很多潜伏的长期疾患。进入老年期,人的各项脏器功能开始衰退,老人们面临着各种疾病的侵袭,这使他们产生深重的危机感。从心理学角度,丧失与抑郁直接相关,对空巢老人而言,这意味着子女陪伴的丧失、个人价值的丧失、健康的丧失,部分老人因为腿脚不方便,还丧失了与社会、与周围人的交流。“空巢家庭”老人,最需要全面的照顾。而现实状况是,只有一小部分的老人感受到了精神慰藉,而大多数老人享受不到居家照顾护理、家务服务(含雇佣保姆)、社区日间服务、访问看护等服务。他们找不到适应老年人的活动设施和场所,更谈不上享受文体娱乐服务。一方面,他们需要并渴望他人的关心和照顾,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想给子女造成负担,缺乏自信心寻求协助,往往受困在自己有限的生活空间,这种心态使他们变得更脆弱、更敏感。

老年人作为社会的成员,同样具有强烈的自尊心,虽然年老使他们丧失了部分生活能力,但他们仍希望能够独立、体面地、有尊严地生活,不愿意自己变成子女的拖累。他们需要的不是同情和怜悯,而是社会各个方面为他们提供的支持和帮助,他们将从这个动力系统中获取能量,树立生活的自信,充实完整自己的老年生活,即使年老,仍然可以有尊严的生活。

在一个和谐、进步、以人为本的社会中,老年人不管是否有残疾或其他状况,都应得到公平、有尊严的对待,并且不管他们的经济贡献如何,都应受到敬重并且有获得基本保障的权益。

中国古代的福利思想中已有对老年人的关怀照顾的体现,孔子的《礼记·礼运》中就提出“人不独亲其亲”,“使老有所终”。社会文明发展到现在,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不仅在于经济总量的增长,更关键是促进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进步应该以人民的总体福利的提高为标志,而不是一部分人的,整个社会要实现经济成果和社会成果的统一就不能抛弃老年人。现在的老年人用自己的青春和能量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社会的发展成果中有他们的一份力量,在他们年老的时候,不应被社会所歧视或忽略,他们有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力。整体协调发展的社会才会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

因此,有必要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社会环境,使他们在社会的支持下享受美好的夕阳生活。

三、构建多元化老龄生活援助体系

老年群体在身体、精神等各个方面都是比较脆弱的,他们需要三个方面的援助才能有安稳的晚年生活。即生活上的援助、经济上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慰籍。而且老年人由于个体的情况,消费需求和偏好有较大差异,要实现对老年人完整、贴心的照顾,要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把各种资源整合起来,援助老人,才能满足老人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需求。要求社会中的政府、企业、地区、社区、家庭联合起来,细心协作,为老年群体编织一张安全、舒适的保护网。在这个网中老年人将通过一个多支柱的体系的支撑,完整自己的生活能力和信心,成为有活力的社会中的积极部分。如图5所示。

图5 老龄生活援助体系构造图

(一)家庭和个人的援助

首先,家庭的照顾和援助。家庭内部平等、和谐的代际关系是正式公共福利制度和非正式照顾制度的基础。家庭始终是人们互相交往、终身依赖的基本形式,也是思想感情交流最充分的场所。

社会老年学家戴维·L·德克尔强调:没有一个领域跟我们命运的关系比我们与家庭关系更密切。我们可以退休,却不能退离家庭。他强调居家养老的重要性。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尊老爱老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虽然计划生育政策动摇了家庭养老的社会根基,但家庭所凝固的亲情和世代关系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家庭理应承担力所能及的照顾和关心。作为老人的家庭成员,子女即使无法在老人身边生活,也要经常跟老人通电话,了解老人的情况,关心老人的基本生活情况。从全社会角度来看,家庭也是培养尊老爱老的社会风气的摇篮。家庭内世代间的照顾和团结,有助于社会中形成的“老有所养”的价值方向,对社会融合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次,老年人也要有积极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作为被关怀和照顾的老年人不要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居住空间内,要主动走出家庭,走向社会,遇到困难要寻求帮助,积极呼吁,唤起社会的关心,找到积极、健康的精神寄托,减少寂寞和孤独感。提倡“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生活态度,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余热,再为社会做贡献。

(二)地域和社区对老人的援助

在家庭功能逐渐弱化的情况下,社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家庭承担社会化居家养老功能,为老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1982年维也纳老龄国际问题行动计划》强调:社会福利服务应以社区为基础,向老年人提供预防性、补救性和发展方面的服务。

在多元化的老年生活援助体系中,社区一方面为生活基本能自立的老人通过家庭养护员等形式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包括诸如家务辅助、家庭保健、饮食服务等,也可通过义工、志愿者服务的形式,每天与结对的独居老人有一次问候联系,了解情况,掌握信息,对独居老人日常起居中的生活琐事给予一些照顾和帮助;另一方面,针对老人看病养病的困难,社区为老人提供疾病预防和基层的健康护理,将老人的健康状况登记存档,定期为老人提供健康服务,减少疾病风险,社区护士服务为在家中的老人提供协助服药及简单的护理;在确需住院治疗时,可以由专业的公司提供护理工。

在生活照顾的同时,针对空巢老人精神上的孤独和与社会的隔绝,社区可以成立老年人协会,为老年人建立相应的老年活动室、老人俱乐部等硬件设施,为老人提供活动场所。一方面这些活动场所可以帮助维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社区服务人员可以通过这些场所,实现与老人的沟通,成为老人生活安全动态的第一知情者,成为老人与家庭、单位、志愿者、居家养老服务分中心联系和沟通的纽带、桥梁。

(三)企业和服务组织援助老人

1.企业是社会中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形态,但这并不排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首先,一般企业可以通过员工福利等形式,为年老退休的职工提供各种生活保障,分散老年风险。如企业可以通过企业年金的形式,为职工进行储蓄,减少员工年老时生活困难状况的发生。

其次,通过发展养老产业,把社会资源吸收到养老产业上来,为老人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使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得到实现。企业组织的经营方式灵活、需求导向性强,适当的引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

如不同所有制结构的养老机构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老年人养老的需要,弥补政府兴办的养老机构床位缺乏、服务单一等不足;配送采买服务公司可以为生活基本能自理的老人提供送货上门服务,消除他们出门购物的困难和风险;老人综合服务中心、专业护理服务、老年日托、教育(老年大学)和再就业服务等形式,可以满足老年人生活照顾、精神慰籍的需要,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另外老年旅游业也急待开发适应老年人的新产品,增进老年人福利,帮助老年群体成为社会中积极而富有活力的群体。

2.非营利组织的介入是对老年照顾资源的重要补充。

构建多元化老龄生活援助体系,应该积极培育非营利组织来丰富老年照顾资源。非营利组织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宗旨,可以缓解相对贫困的老年人口无法享受某些服务的状况,使这部分老年群体的权益得到保障;另外,非营利服务组织的服务更多采用人性化服务方式,能很好的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

(四)政府对老人的援助

政府的援助是老人赖以生存的最大经济基础。政府的责任是创造支柱性的环境,使人们能够以健康和幸福的状况进入老年。政府一方面要根据人口、社会和经济情况的变动,为老人提供合适的养老金、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长期照顾等社会福利;另一方面,政府还应利用本身的地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通过制定好政策,建立好体制,从宏观上引导市场向老人服务倾斜,同时在微观上重视给养老产业的经营者以援助,如免费培训职员等,激励他们为老人提供服务。向老年人提供社会保护、保障方面的顾问和咨询服务。

另外,政府还是老年人福利的规划者。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不仅满足当代老年人的需要,也要通过长远的规划,使现在的劳动人口和未成年人在年老时获得足够的保障。

在构建多元化高龄者生活援助体系过程中,政府作为社会福利事业的主导者,应做好以下工作;

(1)补充和完善市场的不足。根据老人这一特殊群体具体的情况做出相应的对策,对已经出现的问题,采取应对措施,解决老人燃眉之急的同时,尊重老人这一群体的权利和利益,做出长期规划使老人能得到长期稳定的适切关怀和照顾。

(2)建立健全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保障老人最基本的生活和健康需求。同时为非正规经济部门工作人员的人们设计具有创新性的社会保障方案,以备他们年老之需。

(3)在对待养老机构尤其是私人养老机构上,政府一方面要通过立法加强管制养老机构的水准,以保障老年人的权益。另一方面应给予协助,提供低息贷款、加强有关照顾老人的培训等,帮助养老机构提高服务水平。

(4)培育非赢利的养老服务组织的发展,适当给予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

(5)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养护员,护理工,通过正规培训,为上岗人员提供资格认证;对各项服务进行评估,保证服务数量更要保证服务环境、内容和质量。

(6)鼓励媒体宣传,让全社会认识到老年人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并因此而尊重和感谢老年人,形成互助、融合的社会风尚。

(7)将对老年人的关怀和照顾渗透于各项政策的制定中,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努力使各项基本设施无进出障碍,以使老年人能够使用各种公共场所、交通和其他服务。

老人问题比较突出的地方,已经有初步的措施来帮助老年人改善处境:清华大学社区将现代化的网络引入社区管理与服务,为一些老人家中安装了呼叫器;在广州,老年人把城里的房子出租了,用租金入住郊外老年公寓,在生活上、精神上都获得了照顾和满足;上海浦东新区建立了“五星助老网”;大连市政府也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先后建立养老服务,养老服务超市,家庭小型养老院,还对内外招商引资,增加养老设施的数量。但是仅仅依靠某一方面的力量和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仍然无法满足众多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提高老年人整体社会福利的,有必要通过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来实现对老年人生活的援助,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总之,政府要建立好制度,完善好体系,调动社会各种因素,发挥这种资源优势,整合养老市场。社会舆论等各方面应当促成尊老爱老的社会风气和习惯的形成,使老年人既能享受到服务,又能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发挥余热、安度晚年,实现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协调发展。

标签:;  ;  ;  ;  ;  ;  

构建多元化的养老救助体系_老年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