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溯源与理论创新论文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溯源与理论创新论文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溯源与理论创新

李龙鑫

摘 要: 从人类学意义上说,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进化的前提。人类物种产生于自然生态环境,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系统。作为人类实现全面发展的指导理论,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人类历史的实践活动分析,以历史的、唯物的视角看待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主张实现人类与自然系统的和谐共生。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理论逐步深化,着眼于自然与社会协同发展。

关键词: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机器大工业持续扩张、世界人口不断增长,全球资源消耗空前加速,自然生态系统遭遇破坏……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和浙江主政期间就对生态问题进行过积极探索,认为生态问题是经济建设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关乎百姓和民族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党中央就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新的指示,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更要着眼于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思想溯源

生态文明思想从萌芽状态继而不断发展、完善是一个符合认识活动的发展规律的过程。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正是这样一个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了解上升到理论的认识过程。其历史进程经由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意识萌芽,发展到列宁、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再到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者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的一步步发展深化。[1]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批判将生态问题引入公众视野。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批判基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即资本主义制度获得了巨大发展,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资产阶级凭借先进的生产力巩固其统治地位,风靡全球的资本主义模式在创造极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生产方式所带来的环境问题。马克思曾指出,李比希和申拜因等人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农业生态破坏的研究,甚至超越了经济学家加起来的重要性。[2]马克思对其研究加以借鉴后指出,资本主义的进步是“掠夺”式的进步,是一种与“持久”背道而驰的进步。[3]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阐述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4]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到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违背发展的可持续性,会招致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灾难。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环境影响的初步探索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进行的,从而引发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思考。

1.2.3 误同期合闸 发电机并网运行在工程实际中电压、频率和相位的偏差要求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误同期并网对发电机造成的冲击可能比其出口发生突然短路时还要严重.利用三相断路器BRK3开断模拟发电机系统与电网电压、频率、相位不同工况下的并网离网.本文合闸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分别为0.3 s和0.6 s[8-9].

其次,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就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指导国家行为,并形成本国的生态思想。面对资本主义国家在各个领域的围追堵截,新成立的苏维埃共和国首当其冲的任务是加快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并未将生态环境问题置于社会建设的重要位置。但是,列宁、斯大林仍针对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列宁曾提出,人的劳动不能替代自然力,人类只能对自然加以利用。他十分关注河流和空气状况等各种自然环境要素,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使工人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的直接原因。斯大林则提出了“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通过实施对草原区和森林草原区的整改措施,改善旱灾困扰,将生态环境改善与民生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自此,苏联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现在了国家建设的具体实践过程中。

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强度空前加大,社会各界正通过实践徐徐勾勒出一幅幅“美丽中国”画卷。党的十九大对过去5年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各项方针政策有效实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初具规模,重大环境资源问题的解决稳步推进,党和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苦练内功,推进我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提出的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以及历代共产党人生态治理思想的继承,又是新一代党的领导人立足新形势、把握新问题的智慧结晶,具有很多创新之处。

冰再多,也不能繁衍生命,我们更希望能够发现液态水。于是,科学家在凤凰号着陆器的着陆腿上,观察到了冷凝的水滴——露珠。火星夏季的赤道地区,在一些斜坡上,发现了一些奇怪的暗色条纹,可能是融化的液态水,但只是季节性出现,这还不够。要有生命,就要有稳定的液态水体,但火星上一直没有发现。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创新

面对新矛盾、新问题,要求我们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掌握生态建设的重大转折性规律,在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的指导下改革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推进生态系统的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使生态文明建设在体制框架内有效运行。同时,要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动员全民参与环境治理,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保障人民公平地享有美丽的生活环境。

随后,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并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将其发展与完善。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发出了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的号召,提倡“反对浪费”“消灭荒山荒地”,力求改变新中国成立初期山河破碎、满目疮痍的状况。但受限于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国家建设只能依靠自然资源的粗放式发展方式,生态环境不可避免地承担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和后果。“文革”结束后,党中央决定将国家中心任务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同时坚持经济建设与人口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方针。以设立植树节为契机,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到植树造林活动中,优化我国生态环境,强化人民的环保意识;“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减轻了环境、资源承受的压力。面对苏联解体、地区冲突不断、经济全球化等复杂的国际形势,党中央作出了在坚持深化改革同时,将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和统一有机结合起来的决策。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中国借此结合本国实际制定了经济发展方向,指出经济要发展,要健康地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地发展,要让后代享受成果而不是承受代价地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赋予了生态建设更多含义。进入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越发迫切,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总结国内外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反思人类现代化模式的不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构想,用“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原则为生态文明建设定下了基调。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理论的不断升华,对我国建设实践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大伙儿对你磨刀子感了兴趣,听说你要杀人,这不是想劝劝你吗?老冬瓜说。不要杀了吧?到了咱这个年龄,啥仇还不都淡了。

1.凝练新概念定义人与自然的新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认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的一切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人类活动如果凌驾于自然之上,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报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讲话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6],用“生命共同体”一词更加清晰地界定了人与自然关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点的继承与发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7年延安知青生活和在河北、福建、浙江从政、主政期间进行生态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更是当下生态困境“破局”的最新举措。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指针,更铿锵有力地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我国长治久安的“千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用“生命共同体”概念进一步明确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是对“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继承,是当代发展要遵循自然规律的座右铭,更是向人民及其子孙后代许下的建设“美好家园”的庄重诺言。

2.使用新手段应对新时代的“新矛盾”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环境的要求越发迫切,对发展的关注度逐渐加深,对于公平享有的范围逐渐扩大。目前,许多城市存在雾霾严重、垃圾围城、饮用水不安全等直接威胁人民生命安全的恶性环境问题,是对人民公平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诉求的挑战。许多城市人民自发组织绿色运动,这是人民对于生态公共产品迫切需求的意愿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所作的《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报告指出,我们既要尊重事实,明确当下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又要有坚定不移、攻坚克难的勇气。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既要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上下功夫,又在要生活方式上动脑筋,既要将行动落实在当下,更要将思路放得长远,才能确保我国实现永葆活力的发展,才能切实做到惠及人民。此次集体学习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做到细处、做到实处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仅要满足人民的物质精神财富需求,更要为人民提供更优质的生态产品,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以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人、社会和自然三者和谐共生的新举措。结合转型社会中出现的新问题,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环境问题,我们应首先树立“尊重自然”理念,以此为基础才能做到更好地解决当下面临的复杂问题,才能有效保证中华民族的长远大计不脱轨。[5]

2.2.2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龙脑对照品、水杨酸甲酯对照品各适量,加乙酸乙酯溶解,制成含龙脑、水杨酸甲酯质量浓度均为0.1 mg/mL的混合对照品溶液。

3.确立新定位赋予生态文明建设新意义

党中央根据新时代具体实际,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这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从认识到实践的全新定位。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到中华民族实现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高度。这种国家层面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体现了党中央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态度之坚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论”是对人们思想意识领域内的一次变革,是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千年大计”战略地位的理论基石,既告诫我们要将生态环境视作生命之本,又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作出了明确指向。我们需要跳出自己的小家园、小环境,承担起建设共同家园的责任。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千年大计”,用“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统一思想,体现了思想认识和理论方针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对实践要求的进一步强化。

新时代的理论创新具有深刻的意义。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中国历代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环境保护提升到生态文明的高度,扩展了环境保护的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建设目标的描述,不仅是对中国梦的点缀,更是一种殷切期盼。[7]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类和自然界当作一个整体的观点,是对党的前几代领导人生态思想的继承,是系统性和创新型论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注入了新内涵。二是在长期生态建设过程中对新时代民生诉求的回应。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中国在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政治判断,为尽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确立了新的着力点,更是基于当前环境问题对民生诉求的最好回应。

当前,社会处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阶段,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逐渐被淘汰,人们更青睐绿色的发展方式。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承载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有力度、有温度的新方案。其“新”在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不忘根本又与时俱进;“新”在对新时代新形势的正确把握;“新”在回应了人们心中之所盼。有利于全社会生态文明基本理念的形成,并渗透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的实践中,为实现人民之所盼迈出坚实一步。生态文明思想自形成到理论体现了我们党对历史任务和实践过程认识的深化,为我们接下来的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工程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怀兵.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3:24-3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81.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98.

[5]本书编写组.党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55.

[7]杨志明.十九大奠定了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N].中国环境报,2017-11-8(003).

DOI: 10.16653/j.cnki.32-1034/f.2019.017.001

[基金项目: 本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态文明责任观的理论意涵与实践向度研究”(项目编号:18KDBL06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标签:;  ;  ;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溯源与理论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