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海英 河北省滦平县职教中心 068250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中小学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制约着教学质量提高的大问题。如何运用新的课改理念打造高效课堂?现就自身的语文教学谈一下课堂改革的新问题: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石
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形成会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研究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时间和机会越多,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就越多,有效教学的可能性就越大。可见有效教学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实施快乐教育、愉悦教学,使学生的身心始终处在最佳状态。
为了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必须创造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自由地求实、求索、求真。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业务能力,更取决于师生关系所处的状况。显然,一个学生如果对某位教师有成见,出现师生关系障碍,这个学生就不可能学好这门功课。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要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爱戴,必须首先做到关心尊重每一位学生,这正是创设良好教学环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因为只有在师生互相尊重、和谐的环境中,学生才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将个人的主体力量充分释放。要用心和学生沟通,用爱和学生交流。关怀是一种联系的方式,而不是一套特殊的行为,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都需要尊重,需要经常沟通和交流。因此,教师如果能在具有较高的教学素质的基础上,予以情感投入,用心和学生沟通,用爱和学生交流,采取与学生心理情感相接近或相容的态度和方法,形成与学生和谐共振的情感基调,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那么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自然会水到渠成。
二、教学目标的精准定位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一再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因而,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咬住“目标”不放。
首先,目标确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语文教学目标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不可有所偏废。确定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时,一定要全面考虑三个领域,而在具体的每节课中,教学目标又要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可面面俱到,否则要点不显,失于平庸。
其次,层次鲜明。一个班几十名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都存在着不少的差异。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不要搞“一刀切”,要分出层次来方好。总得来说,要让好的能吃得饱,让差的能吃得下,让中等的够吃。
其三,落实有力。课堂教学中要落实教学目标,必须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来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进行教学评价,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纸上谈兵”不行,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句话,课堂有效性的提高要依赖教学目标的有效实施。
《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人热口的散文,文章如诗,诗意文章。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就想一定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品评语言,通过反反复复的有感情朗读去感受时光的匆匆流逝,感受先生语言的灵动。为此,这节课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贯穿了始终。不论是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读、变换人称读、教师范读、引读等等,都是基于这个目的,品评积累语言,感悟时光匆匆。这节课目标明确,又一以贯之,效果十分理想。
三、优化教学过程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
第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转变。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
第三,培养学生思维的方法。(1)打破定势,反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从中发现问题。(2)曲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曲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能使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曲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拓宽思路。(3)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比重。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就要在教学评价中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的比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重视这种学习方式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文作者:王海英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8月总第16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9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教学目标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高效论文; 思维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8月总第16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