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的评价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的评价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李婷婷[1]2016年在《基于“肝藏血主疏泄”理论的中医药干预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在对中药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综述的基础上,探索基于中医“肝藏血主疏泄”肝脏象理论的临床研究思路与方案,观测、分析并比较基于不同组方原则的中药复方的干预效果及其差异性,为从西医肝实体病变角度阐释“肝藏血主疏泄”肝脏象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提供一定依据。方法1.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和Cochrane library,纳入符合标准的随机或半随机的临床试验,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提取资料信息并进行方法学质量的评估,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使用了相同中药和相同核苷(酸)类似物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2.采用区组随机、对照、盲法的临床试验设计,将144例患者随机分至A、B、C叁组,分别给予A方(益气健脾、疏肝理气、软坚通络)、B方[益气健脾、疏肝理气、软坚通络、滋阴养血(柔肝)]和C方(模拟剂),进行为期6个月的干预。于干预前、后进行宏观指标(生存质量、证候要素积分、中医症状分值)和微观指标(肝功能、凝血功能、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动力学)的检测。从总体及分层比较(以性别和静止期/活动期作为分层因素)的角度,对A、B、C叁组的宏、微观指标进行干预前、后的组内比较、组间比较,以及叁组各自在性别间和分期间的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中药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系统综述检索到4204篇文献,最终纳入分析的有45篇,共包含3497名受试者。根据中药复方的药物组成,可分为26种中药复方。核苷(酸)类似物有3种[拉米夫定(LAM)、恩替卡韦(ETV)、阿德福韦酯(ADV)]。Meta分析结果提示,同单用ETV或ADV相比,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ETV、大黄蛰虫丸联合ADV和扶正化瘀片联合ADV在降低透明质酸(HA)上表现出更好的效果;扶正化瘀片联合ADV和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ADV在降低层粘连蛋白(LN)上表现出更好的效果;扶正化瘀片联合ADV在改善Ⅲ型前胶原蛋白(PC-Ⅲ)上优于单用ADV。定性分析显示,除白蛋白(ALB)外,联合用药在改善肝组织活检、HA、LN、PC-Ⅲ、Ⅳ型胶原蛋白(Ⅳ-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和肝脏硬度值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没有研究报告生存质量和严重不良事件。2中医药干预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随机入组144例符合纳排标准的受试者,其中,12例脱落,最终纳入分析的有132例。无论分层与否,受试者叁组间的性别、年龄、活动期/静止期,以及基线的宏微观指标均衡可比(P>0.05)。(1)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干预后,叁组患者的慢性肝脏疾病量表(CLDQ)总分值及因子分值均呈现升高趋势。①组内比较:干预6个月后,叁组患者的CLDQ总分值及因子分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有统计学差异者为:A组中的总分值、焦虑(WO),以及男性的总分值、情感功能(EF)、WO,女性的WO,活动期的总分值、WO,静止期的CLDQ总分值、WO;B组中的系统症状(SS)、EF、WO,以及女性的SS、EF,静止期的SS、EF;C组中的总分值、困乏(FA)、EF、WO,以及男性的总分值、FA、EF、WO,女性的FA,活动期的总分值、FA,静止期的总分值、FA、EF、 WO。②组间比较:除FA(C>B>A)外,均无统计学差异。③A/B/C组在性别间、分期间干预效果的比较:男性vs女性:仅有B组的总分值、腹部症状(AS)、FA、活动能力(AC)及WO有统计学差异,以女性的改善幅度大于男性;活动期vs静止期:仅有C组的FA有统计学差异,以活动期的改善幅度大于静止期。(2)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证候要素及中医症状的影响。干预后,叁组患者的证候要素积分及中医症状积分大多呈现降低趋势。①组内比较:A组的气虚、气滞、血瘀、阴虚、阳虚、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急躁易怒-程度、肌肤瘙痒、面-晦暗程度、目涩频次、胁痛-频次、胁痛-程度、胁部不适-频次、胁部不适-程度、恶心、腹痛-频次、筋脉拘挛-频次、筋脉拘挛-程度、厌食油腻和渴不欲饮,大便异常-大便溏泻,以及男性的气虚、气滞、阳虚、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程度、自汗-频次、肌肤瘙痒、目涩-频次、胁胀-频次、胁胀-程度、胁痛-频次、胁痛-程度、胁部不适-频次、胁部不适-程度、恶心、筋脉拘挛-频次、厌食油腻、口渴不欲饮,女性的阳虚、畏寒-频次、畏寒-程度、面色-晦暗程度、胁痛-频次、厌食油腻、口渴不欲饮,大便异常-大便溏泻,活动期的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肌肤瘙痒、面色-晦暗程度、眩晕-程度、胁痛-频次、胁痛-程度、恶心、胃脘疼痛-程度、胃脘疼痛-频次、腰腿发冷-频次、筋脉拘挛-频次、筋脉拘挛-程度、厌食油腻、口渴不欲饮,静止期中A组的气虚、阴虚、阳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程度、急躁易怒-程度、面色-晦暗程度、目涩-频次、目涩-程度、胁痛-频次、恶心、厌食油腻、口渴欲饮-频次、口渴不欲饮有统计学差异;B组的气滞、阴虚、阳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频次、急躁易怒-程度、齿衄-频次、齿衄-程度、肌肤干燥、目涩-程度、胸闷-频次、太息、恶心、胃脘痞闷或胀满-频次、筋脉拘挛-频次、筋脉拘挛-程度、厌食油腻、渴不欲饮,大便异常-大便溏泻,男性的气虚、阴虚、阳虚、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频次、疲乏无力-程度、急躁易怒-频次、齿衄-频次、胸闷-频次、胸闷-程度、太息、恶心、呃逆、腰膝酸软/腰膝酸痛-频次、腰膝酸软/腰膝酸痛-程度、厌食油腻、大便异常-大便溏泻,女性的肌肤干燥、恶心、厌食油腻、口渴不欲饮、多梦、足胫部浮肿-程度,活动期的阴虚、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盗汗-频次、盗汗-程度、急躁易怒-频次、鼻衄-频次、鼻衄-程度、肌肤甲错、肌肤干燥、目涩-程度、恶心、呃逆、筋脉拘挛-频次、筋脉拘挛-程度、厌食油腻、口渴不欲饮,静止期的阳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频次、急躁易怒-频次、齿衄-频次、面色-晦暗程度、太息、恶心、厌食油腻、盗汗-频次、大便异常-大便溏泻有统计学差异;C组的气虚、气滞、阴虚、阳虚、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频次、疲乏无力-程度、少气懒言-频次、少气懒言-程度、手足心热、畏寒-频次、自汗-频次、盗汗-频次、盗汗-程度、面色-晦暗程度、太息、恶心、呃逆、腹胀-程度、腰膝酸软/腰膝酸痛-频次、腰膝酸软/腰膝酸痛-程度、腰腿发冷-频次、腰腿发冷-程度、筋脉拘挛-频次、筋脉拘挛-程度、厌食油腻、渴不欲饮、失眠-程度,以及男性的气虚、气滞、阴虚、阳虚、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频次、疲乏无力-程度、少气懒言-频次、少气懒言-程度、午后低热、畏寒-频次、畏寒-程度、盗汗-频次、盗汗-程度、肌肤瘙痒、面色-晦暗程度、胁部不适-程度、恶心、腹胀-程度、腰腿发冷-频次、腰腿发冷-程度、厌食油腻、口渴不欲饮、失眠-频次、失眠-程度、多梦、女性的阴虚、面色-晦暗程度、恶心、腰腿发冷-频次、筋脉拘挛-频次、筋脉拘挛-程度、厌食油腻,活动期的气虚、阳虚、湿热、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肌肤瘙痒、肌肤干燥、面色-晦暗程度、胁部不适-程度、恶心、呃逆、胃脘疼痛-频次、腰腿发冷-频次、腰腿发冷-程度、厌食油腻、口渴不欲饮,静止期的气虚、阴虚、阳虚、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频次、疲乏无力-程度、少气懒言-频次、少气懒言-程度、情绪低落-程度、面色-晦暗程度、恶心、腰腿发冷-频次、腰腿发冷-程度、筋脉拘挛-频次、筋脉拘挛-程度、厌食油腻、口渴不欲饮有统计学差异。②组间比较:仅气虚(C>B>A)、疲乏无力-频次(C>B>A)、目昏(C>B>A)、腰膝酸软/腰膝酸痛-频次(C>B>A)、腰腿发冷-频次(C>B>A)、腰腿发冷-程度(C>B>A),男性的午后低热(C>B>A)、女性的腰膝酸软/腰膝酸痛-频次(C>B>A)、腰膝酸软/腰膝酸痛-程度(C>B>A),活动期的盗汗-频次(B>C>A)和盗汗-程度(B>C>A),静止期的气虚(C>A>B)、疲乏无力-频次(C>B>A)、疲乏无力-程度(C>A>B)、食欲减退-频次(C>A>B)和食欲减退-程度(C>A>B)叁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A/B/C组在性别间、分期间干预效果的比较:男性vs女性:A组的阴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目涩-频次、目涩-程度、太息、腰膝酸软/腰膝酸痛-频次、腰膝酸软/腰膝酸痛-程度、腰腿发冷-频次、腰腿发冷-程度、厌食油腻、失眠-频次、失眠-程度有统计学差异;B组的气虚、阴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频次、疲乏无力-程度、少气懒言-频次、少气懒言-程度、足胫部浮肿-频次、足胫部浮肿-程度、眩晕-频次、眩晕-程度、胸闷-频次、胸闷-程度、太息、胁痛-频次、胁痛-程度、嗳气、呃逆、腰膝酸软/腰膝酸痛-频次、腰膝酸软/腰膝酸痛-程度、腰腿发冷-频次、腰腿发冷-程度、嗜睡-频次有统计学差异;C组的中医症状总积分、午后低热、紫斑、足胫部浮肿-频次、足胫部浮肿-程度、面色-晦暗程度、眩晕-频次、眩晕-程度、恶心、呕吐、口味异常-口甜-频次、口味异常-口甜-程度、失眠-频次、失眠-程度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比较发现,A方和C方对男性上述表现的改善幅度均大于女性,而B方对女性的眩晕-频次、眩晕-程度、太息和胁痛-程度的改善幅度优于男性。活动期vs静止期:A组的疲乏无力-程度、口味异常-口苦-频次、口味异常-口苦-程度、夜尿频多有统计学差异;B组的盗汗-频次、盗汗-程度有统计学差异:C组的气滞、疲乏无力-频次、疲乏无力-程度、情绪低落-频次、情绪低落-程度、急躁易怒-频次、急躁易怒-程度、食欲减退-频次、食欲减退-程度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比较发现,A方(除疲乏无力-程度外)和B方对活动期患者上述表现的改善幅度均大于静止期,而C方对静止期的上述表现的改善幅度均优于活动期。(3)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影响。干预后,肝脏蛋白质的代谢功能均有较明显的改善。①组内比较:A组的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碱性磷酸酶(ALP),男性的ALB、PA、胆碱酯酶(CHE)、TBIL、IBIL、ALP,静止期的DBIL、 TBIL、IBIL、ALP有统计学差异;B组的ALB、A/G、PA、DBIL、TBIL、IBIL,男性的ALB、PA、DBIL、TBIL、IBIL,女性的白蛋白/球蛋白(A/G)、Y-谷氨酰转肽酶(GGT),活动期的ALB、PA、DBIL、TBIL、IBIL,静止期的GLB、TBIL、IBIL、ALP有统计学差异;C组的PA、CHE,男性的CHE,静止期的A/G、PA、DBIL、ALP有统计学差异。②组间比较,男性的ALP (B>A>C),女性的A/G (A>B>C)、CHE (A>C>B),活动期的DBIL (C>A>B)、 TBIL (C>A>B)、IBIL(C>A>B)干预后叁组间有统计学差异。③A/B/C组在性别间、分期间干预效果的比较:男性vs女性:A组PA;B组PA, GGT, TBA, CHE, ALT;以及C组GLB, A/G, ALB, PA, AL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比较发现,A方对于男性PA的改善幅度大于女性,而B方在改善女性GGT、TBA、ALT上优于男性。活动期vs静止期:A组的DBIL、TBIL、IBIL、ALT、AST、GGT、TBA;B组的DBTL、TBIL、IBIL;以及C组的TP、DBIL、TBIL、IBIL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比较发现,A方对于活动期患者肝脏胆红素代谢功能的改善幅度优于B方,而B方对于静止期患者胆红素代谢功能的改善幅度优于A方。(4)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脏凝血功能的影响。干预后,叁组的凝血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①组内比较:A组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女性的PTA,静止期的PT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有统计学差异;B组的PTA,男性的PTA、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比值(INR),静止期的PTA有统计学差异;C组的PTA、APTT、FIB凝血酶原时间(PT)、INR,男性的PTA、APTT、FIB、PT、INR,女性的APTT,活动期的PTA、APTT、FIB,静止期的PTA、INR、PT有统计学差异。②组间比较,男性的FIB(A组优于B组优于C组),女性的APTT(C组优于A组优于B组))在叁组间有统计学差异。③A/B/C组在性别间、分期间干预效果的比较:男性vs女性:C组中的FIB在性别间有统计学差异。A方和B方在性别间均无统计学差异。活动期vs静止期:A组的PT、INR、APTT;B组的PT、PTA、INR、APTT、凝血酶时间(TT)、FIB;以及C组的FIB在两期间有统计学差异。A方在改善活动期患者的PT和INR上优于静止期,而B方在改善静止期患者的PT、PTA和TT上优于活动期患者。(5)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干预后,叁组的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①组内比较:A组中男性的门静脉内径(Dpv)有统计学差异;B组的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Vpv)和门静脉血流量(Qpv)有统计学差异。②组间比较,叁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③A/B/C组在性别间、分期间干预效果的比较:男性vs女性:B组的VPv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比较发现,男性优于女性。活动期vs静止期:A组的Dpv和B组的脾静脉内径(Dsv)和脾静脉血流量(Qsv)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比较,A方在改善静止期患者Dpv上优于活动期患者。B方在改善静止期患者Dsv和Qsv上优于活动期患者。3两方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效应趋势的差异分析及启示通过进一步对A、B两方的干预效应趋势予以分析发现,两方对宏微观指标的改善幅度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对而言,A方对男性和活动期患者宏微观指标的改善幅度较大,B方对女性的改善幅度较好,但对活动期患者较差。结论(1)基于文献研究,中药联合核苷(酸)类似物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治疗较单用核苷(酸)类似物具有一定的优势。(2)经叁方治疗后,叁组的宏微观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部分有统计学差异。但是,叁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A方对男性和活动期患者宏微观指标的改善幅度较大,B方对女性的改善幅度较好,但对活动期患者较差。(4)根据A、B两方对男性、女性及静止期与活动期的效应差异,可为阐释中医“肝藏血主疏泄”的理论及指导临床运用中医药干预该病提供一定启示,即在临床上运用中药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这种具有复杂病机的疾病进行治疗的时候,还须在全面考虑疾病的不同阶段(如静止期与活动期等)和患者的个体差异(如男、女等)等所导致的不同综合反应状态的基础上,调整用药。

王立芹[2]2010年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趋势及患者的生命质量与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呈世界性分布,20亿人曾受感染,约3.5亿人处于慢性感染状态。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之一,情况更加严重,约有7亿人曾受感染,1.3亿处于慢性感染状态,并且其发病率每年呈上升趋势。限于目前医疗水平不能有效清除乙肝病毒,致使病程迁延难愈,对其疗效很难用治愈率或生存率来评价。因此,在深度挖掘以往的发病率信息,掌握其发病规律,提高预测准确度,制定科学预防措施的同时,全面评价慢性肝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就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临床研究指标如生理、生化检验结果、治愈率等指标已经不能全面反映疾病对患者的影响,对患者实际的功能状况及个人健康感受的反映很差,疾病的迁延往往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健康造成非常大的影响,而生命质量评价则着重于患者的主观感受,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患者的健康状况。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建立数学模型,提高石家庄市乙型肝炎发病率的预测准确度。同时评价该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命质量,寻找相关的影响因素,包括基因水平的因素并寻找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为临床上全面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提供帮助。第一部分数学模型在石家庄乙型肝炎1999~2009年发病趋势与预测研究中的应用目的:建立乙型肝炎发病率的预测模型,对今后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石家庄市1999~2009年乙肝疫情进行分析,用动态数列法、回归分析法、ARIMA模型法建立数学模型预测2010年的发病率。结果:动态模型、回归模型、ARIMA(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模型预测的2010年石家庄市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分别为82.28/10万、111.78/10万、69.01/10万。为了验证模型的实用性,用模型预测1999~2009年的发病率,结果ARIMA模型与实际发病率吻合程度最好。结论:1999年以来石家庄市乙肝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动态数列、S型回归及ARIMA模型比较,ARIMA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吻合程度较好,预测2010年石家庄市乙型肝炎的发病率为69.01/10万,该模型可以作为乙肝预测预警的数学模型,为疾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第二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命质量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目的: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命质量的现状,比较不同流行病学特征的生命质量的差别,了解临床治疗前后生命质量的改变,评价不同临床治疗措施的对生命质量的影响,筛选慢性乙肝患者生命质量得分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住院治疗的430例确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患者自填方式,填写课题组自编的流行病学调查问卷、美国医学结局研究组开发的普适性SF-36生活量表、昆明医学院万崇华等开发的慢性肝炎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ICD-CH(V1.0),并记录患者的病程、家族史、入院时间、身高、体重、肝功及乙肝五项检验结果、HBVDNA、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情、合并其他疾病的情况、所采用的治疗方法等。结果:共发放430份问卷,回收407份,有效407份。SF-36量表调查发现:与常模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各维度得分均降低,P值均小于0.001,降低程度最大的是RP维度,最小的是VT维度,与常模比较降低幅度在11~29%之间。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性格、人格类型、情绪稳定性、就业、饮酒、病情、患病后社会能力、患病后工作能力、以往住院情况及合并其他疾病情况共13个特征,在SF-36量表生命质量的得分表现出不同维度的差别,患病后工作能力特征的RP维度生命质量平均分最好与最差相差58.6分。QLICD-CH(V1.0)量表调查发现:五大领域得分均在70分左右;十小方面IND方面得分最高(77.3±22.2),AAS方面得分最低(58.4±27.2)。临床治疗后,QLICD-CH(V1.0)量表得分五大领域中SOD领域降低了,其余各领域均升高了;十小方面在AAS、SSS方面得分下降了,其余均升高了。抗病毒治疗在4个领域(PHD、SOD、SPD、TOT)8个方面(IND、PHS、REC、ANX、DEP、SEC、SSS、SOE)有改善,保肝治疗在3个领域(PSD、SPD、TOT)8个方面(IND、PHS、REC、ANX、DEP、SEC、SSS、SOE)有改善,退黄治疗在3个领域(PSD、SPD、TOT)5个方面(PHS、REC、ANX、SEC、SOE)有改善,支持疗法在3个领域(PSD、SPD、TOT)5个方面(IND、REC、ANX、SEC、SOE)有改善。平衡了治疗前的差别后,组间比较显示:抗病毒治疗方法改善了患者的4个领域(PHD、SOD、SPD、TOT)3方面(IND、REC、SSS),其他治疗措施未发现差别。多元线性回归筛选出的生命质量各维度、领域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其中出现频率较多的有性格偏向、病情、肝功能指标、家庭经济情况、患病后工作能力与社会能力、性别等。外向型性格、家庭经济情况良好、患病后工作能力与社会能力不受影响为生命质量的保护性因素。病情严重、肝功能指标异常增高为危险因素。结论: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命质量全面降低。2.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命质量在13个特征上存在差别。3.临床治疗前后比较, SOD、AAS、SSS方面得分降低,这说明患者的家庭和社会角色、心理压力的影响比治疗前更突出,并且目前的临床治疗措施对此改变不大,因此提示我们在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加强家庭和社会的关心,进行心理疏导,这将较大幅度地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4.抗病毒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生命质量。5.外向型性格、家庭经济情况、患病后工作能力与社会能力不受影响为生命质量的保护性因素,病情严重、肝功能指标异常增高为危险因素。第叁部分ACE、DRD4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命质量关系的研究目的:研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多巴胺D4受体(dopamine D4 receptor,DRD4)基因48bp可变数目串联重复(variable number tandem repeat,VNTR)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命质量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07例、健康对照162例、乙型肝炎无症状携带者92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ACE基因、DRD4基因的多态性,比较其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将ACE基因型分两组(I/D基因型与DD基因型合并为一组),DRD4基因型分为长序列和短序列两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基因型生命质量的差别。结果:ACE等位基因频率,慢性乙型肝炎组:Ⅰ53.7%、D46.3%,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Ⅱ12.7%、ID82.2%、DD5.2%,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χ2=162.95,P=0.000;健康对照组:Ⅰ62.7%、D37.3%,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Ⅱ39.4%、ID46.7%、DD13.9%,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χ2= 0.013,P=0.909;无症状携带组:Ⅰ52.7%、D47.3%,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Ⅱ27.2%、ID51.1%、DD21.7%,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χ~2= 0.010,P=0.920。叁组ACE基因型的比较,χ~2= 90.698,P=0.000,叁组ACE基因型分布有差别,两两比较,健康对照组与乙型肝炎无症状携带者组比较,χ~2=4.906,P=0.086,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它们与慢性乙型肝炎病例组比较,χ~2值分别为71.831、44.000,P值分别为0.000、0.000,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DRD4基因检测出2*2、3*3、4*4、2*4、2*5、4*5、2*7共7种基因型,DRD4的4*4出现频率最高,叁组分别为64.0%、66.4%、69.0%,叁组基因型比较χ~2=14.068,P=0.296,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ACE、DRD4基因型无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的差别。ACE不同基因型SF-36量表的生命质量得分PF、RE维度得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II基因型比I/D+DD基因型分别平均高8.4、15.2分,QLICD-CH(V1.0)量表PSD、SPD、TOT领域生命质量得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II基因型比I/D+DD基因型分别平均高7.1、4.5、4.4分。DRD4基因型SF-36量表的生命质量只有BP维度得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短重复序列得分平均高12.2分,5大领域生命质量得分差别均没有统计学意义。ACE不同基因型治疗后得分的变化只有IND方面有统计学意义,II基因型与I/D+DD基因型治疗后均升高了,II基因型比I/D+DD基因型升高幅度多,二者相差7.5分。DRD4不同基因型治疗后得分变化均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ACE基因多态性可能是慢性乙型肝炎的患病有关,ACE基因缺失(D)型可能增加慢性乙型肝炎危险。DRD4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的患病无关。2.ACE基因的II基因型生命质量得分较高。DRD4基因短重复序列基因型生命质量得分较高。3.治疗后的生命质量,ACE的II基因型比ID+DD基因型升高的幅度大。4.未发现DRD4长序列与短序列基因型治疗后的生命质量变化的差别。第四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命质量的相关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目的:探索ACE、DRD4基因多态性与相关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应用析因设计的统计分析方法,探索ACE、DRD4基因与患者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的交互作用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结果:ACE基因型与饮酒状况、病情、吸烟3因素的交互作用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命质量有影响。ACE基因型与饮酒交互作用对GH维度、SOD领域、SOE方面生命质量有影响,饮酒使II基因型GH、SOD、SOE分别下降了19.6、19.0、29.5分,而ID+DD基因型只下降了0.3、1.6、3.9分。ACE基因型与病情的交互作用对PHD领域、IND方面有影响,重度及重型病情使ID+DD基因型PHD、IND分别下降了16.2、18.5分,而II基因型反而有所升高,分别升高了6.4、12.2分。ACE基因型与吸烟的交互作用对VT维度有影响,吸烟使ID+DD基因型VT维度生命质量降低了2.8分,而II基因型反而升高了10.9分。未发现DRD4基因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结论:ACE基因与饮酒状况、病情、吸烟存在交互作用。1.饮酒使II基因型生命质量的降低速度快。2.随着病情的加重,ID+DD基因型生命质量逐渐降低,II基因型生命质量反而升高。3.吸烟使ID+DD基因型生命质量降低,II基因型生命质量反而升高。

岑瑜[3]2008年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研究现状》文中认为在新的医学模式下,生存质量(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OL)无疑是评价健康的重要发展方向,它作为患者躯体功能、心理状态、社会适应和环境因素指标的一种反应,能全面体现患者健康水平,有助于综合评价疾病及医疗措施对患者

刘玉红[4]2008年在《逍遥散加味合甘利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生存质量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我国属慢性乙型肝炎高发区,尤其是华南地区,病毒性乙型肝炎控制急待加强。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反复波动是发生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高危因素之一。然而目前常用的降酶成药存在降酶作用不持久,易反复的不足,这就需要寻求有效的中药联合降酶,控制慢性乙型肝炎病情稳定。中医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与否由内、外两个因素决定。考虑气候、饮食习惯及人群体质等因素影响,华南地区慢性乙型肝炎证型基本以肝郁脾虚型为主,治疗当考虑以疏肝、健脾为主进行论治,大量中医临床文献报道以逍遥散加味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转氨酶升高有良好成效,用之加减治疗华南地区的慢性乙型肝炎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生活质量是近年来西方医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然而目前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主要是用中医症候,少用生存质量来观察评价中医药的疗效。以此为切入点,将现代生存质量研究与中医疗效评价相结合,把生存质量研究引入中医疗效评价体系,有利于从更高的人性关怀角度对中医临床疗效进行客观、量化、规范化的评价。研究目的:本文章旨在观察逍遥散加味联合甘利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生存质量及疗效评价情况。研究对象:78例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病例。研究方法:将符合西医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及转氨酶(ALT)异常标准,中医证候属于肝郁脾虚证型标准的78例患者,分层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中药逍遥散加味汤剂,每日一剂,联合西药甘利欣;对照组仅予西药甘利欣治疗。采用中医肝病PRO量表,结合患者疗效自评进行生存质量的观察;中医症候观察采用自拟积分量表进行重复测量;治疗过程重复监测ALT值。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量表积分及ALT值,将所有资料输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用SPSS软件包进行管理和统计分析,观察治疗前后两组量表积分及ALT值的变化情况,用尼莫地平法计算两组治疗有效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治疗后患者生存质量总分及相关领域和相关方面得分较治疗前均有所升高(P<0.05);两组比较治疗组QOL得分高于西药对照组(P<0.05);中医症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P<0.01);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对照组为75%,经卡方检验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在降酶治疗上,治疗组ALT复常有效率90%,对照组68%,经卡方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据治疗后患者对病情变化的自评分作统计,治疗组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转氨酶升高之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优于单独西药治疗方案。研究结论:逍遥散加味方合甘利欣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转氨酶升高(肝郁脾虚型)尤其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及中医症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降低转氨酶疗效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说明西药结合中医药整体辨证论治在治疗慢性肝炎转氨酶异常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对上述不同疗效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生存质量观察结果与中医症候所得疗效率相一致,因此将生存质量和中医症候联合进行评价,可作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疗效评价标准。

周俊霞, 陈洁, 王娟[5]2013年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调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调查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我管理问卷对13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生活质量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本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社会支持总体处于中等水平;焦虑情绪阳性者16例,占12.12%,抑郁阳性者18例,占13.64%。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不高,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有社会支持、疾病认知、经济状况、病程等。

李广松[6]2011年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影响因素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和总结2009年01月至2011年01月我院收治的8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患者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各个指标进行对比,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病程越长、乏力越明显、饮食不当、精神紧张、腹腔感染和或内压增高、经济乏力等是造成病情反复发作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消除或减少影响因素,积极治疗原发病是预防反复发作的有效措施。

孙娟[7]2012年在《肝硬化患者生命质量调查及干细胞治疗对其生命质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SF-36量表为测评工具,对乙型肝炎肝硬化(LC)患者进行生命质量测评,同时研究应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治疗对乙肝肝硬化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第一部分,应用SF-36量表和自制问卷对250例LC患者进行调查,从生理功能(physical functioning,PF)、生理职能(role-physical,RP)、躯体疼痛(bodilypain,BP)、活力(vitality,VT)、社会功能(social functioning,SF)、总体健康(general health,GH)、情感职能(role-emotional,RE)、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MH)八个维度反应乙肝肝硬化患者生命质量情况。第二部分,选取108例应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乙肝肝硬化患者为治疗组,其中男性75例,女性33例,年龄25~67岁,平均年龄44.87±9.09岁,平均病程15.13±8.66年,Child-B级者68例,C级者40例,合并腹水52例,无腹水56例,HBVDNA阳性58例,阴性50例;另外选择10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作为对照,其中男性65例,女性35例,年龄29~69岁,平均年龄45.73±10.76岁,平均病程15.43±9.41年,Child-B级者63例,C级者37例,合并腹水49例,无腹水51例,HBVDNA阳性55例,阴性45例。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疗程3个月,应用SF-36量表评价、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2周及1年生命质量变化情况。同时,依据SF-36量表的结构模型,将8个维度分属于“生理健康”(PhysicalComponent Summary, PCS)和“心理健康”(Mental Component Summary,MCS)两个大类,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肝功能分级等作变量,分别作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SF-36量表总分、生理健康总分和心理健康总分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1.与常模相比,乙肝肝硬化患者生命质量显着降低(p<0.01)。2.乙肝肝硬化患者SF-36量表各维度得分普遍较低,尤其是在GH、VT、RE、SF、MH维度。男性样本和女性样本各维度得分无显着差异(p>0.05)。3.经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示年龄、婚姻状况、病程、肝功能分级、腹水、HBVDNA定量6个因素为影响乙肝肝硬化患者患者生命质量的主要因素。4.患者经常规治疗和UC-MSC治疗后生命质量均有所改善,但是UC-MSC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且在治疗后1年其作用仍然持续在较高水平。5.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婚姻状况、病程、肝功能分级、腹水及HBVDNA定量是影响经人脐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乙肝肝硬化患者生命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生命质量显着降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加强家庭、社会支持,增强自信心,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优质护理服务均是有效提高乙肝肝硬化患者生命质量的方法。经UC-MSC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能够有效改善,和患者的临床实际表现相一致,表明生命质量评价有望成为临床治疗过程中评价治疗效果评价的新途径。

刘景春[8]2014年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影响因素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2013年收治的7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资料,按照患者复发次数分为反复复发组(观察组,38例)和稳定组(对照组,32例),从患者的一般情况、生活方式及治疗方式等方面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总结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复发的高危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复发的因素有家族史、精神刺激、肝损药物、过度劳累、饮酒、甜食摄入、手术创伤、HBV-DNA定量高、病程等。结论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反复发作的因素多样,有效对高危因素进行消除并对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在乙型肝炎性肝硬化反复发作中有重要意义。

乔慧, 刘秀英, 任彬彬, 杨静[9]2008年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与心理状况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心理状况,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0例病例和100例对照进行生存质量测定量表(SF-36)、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定,以评价病例和对照的生存质量和心理状况。将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生存质量与心理状况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用多因素逐步回归的方法研究心理状况与乙肝、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各纬度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生存质量总评分以及各纬度(躯体健康、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功能、心理健康)分值均降低;病例组的SAS总分和SDS总分均高于正常健康人群(P<0.05);乙肝、肝硬化患者焦虑、抑郁得分与其生存质量的各个纬度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乙肝、肝硬化患者焦虑程度与躯体角色功能、活力、情绪角色功能得分呈负相关;抑郁程度与躯体角色功能、总体健康、活力、情绪角色功能得分呈负相关,抑郁主要与社会功能和心理健康存在多元线形关系,焦虑主要与情绪角色功能有关。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生存质量较正常人群低,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可能影响其生存质量。

林莹[10]2016年在《我国现行乙肝免疫预防策略的成本效果分析及可支付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普及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的同时,对HBs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同时注射HBIG,是我国现行的乙肝疫苗接种策略,简称乙肝母婴阻断策略。采取成本效果分析方法,明确该策略的经济学合理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目的是,构建决策分析马尔科夫模型,分别从全社会和支付者角度,对该策略的成本、效果及其经济学价值做出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引入成本效果可支付曲线,对该策略的可负担性进行探索,从而为更好的实施该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决策分析和期望效用的理论和方法,以乙肝母婴阻断为研究策略,新生儿普种和不接种分别为对照策略,量化综合孕妇HBsAg阳性率、免疫依从性、接种后结局等影响因素,构建符合我国乙肝疫苗接种策略的决策分析马尔科夫模型。纳入模型的参数主要采用全国性调查或Meta分析结果。以我国2013年出生人口数为队列人群,利用Tree Age Pro 2015软件实现模拟运行。成本计算仅考虑乙肝免疫预防成本(支付者角度),或同时考虑接种疫苗后仍发生乙肝相关疾病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成本(全社会角度);效果包括减少的乙肝相关疾病人数、挽救的寿命年和获得的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策略间比较采用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作为经济学评估指标。获得基线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分别通过一维、多维和概率敏感性分析,对模型中各参数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成本效果和财政预算,分别通过可支付曲线和成本效果可支付曲线,对现行策略的可负担性做出评价。结果:我国现行乙肝免疫预防决策树模型包括叁个决策分支,每个决策分支后设置多层机会节点,形成的策略路径归属叁类结局:乙肝免疫预防后获得保护、hbv易感和围产期感染,分别连接相应的马尔科夫模型。除马尔科夫模型参数外,共有8类34项参数纳入模型。从全社会角度分析,与不接种策略相比,在2013年我国出生的1640万新生儿中,实施乙肝母婴阻断策略可避免hbv感染1014.3万例,其中急性和慢性乙肝分别为90.4万例和212.1万例;在减少的慢性乙肝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分别为100.3万例和63.6万例;共减少因乙肝死亡150.1万例。实施乙肝母婴阻断策略人均可节省成本37829.7元,人均可增加寿命年和qaly分别为0.5362和0.6397,每多获得一个寿命年和qaly分别可以节省70551.5元和59136.6元。即与不接种策略相比,乙肝母婴阻断策略既可增加健康收益又具有良好的经济学价值。与新生儿普种策略相比,实施乙肝母婴阻断策略可多避免4.6万例hbv感染,增加0.0040个寿命年,多获得0.0049单位qaly。实施乙肝母婴阻断策略人均可节省成本239.8元,每多获得一个寿命年和qaly分别可以节省59950元和48938.8元。即与新生儿普种策略相比,乙肝母婴阻断策略虽然相对成本较高,但仍可增加健康收益且具有良好的成本效果价值。一维敏感性分析发现,孕妇hbsag阳性率和乙肝疫苗接种费是乙肝母婴阻断与不接种策略比较时最敏感的参数,而hbsag筛查费和hbig接种率是乙肝母婴阻断与新生儿普种策略比较时最敏感的参数。悲观分析法和概率敏感性分析获得的成本效果散点图和成本效果可接受曲线均提示,基线研究获得的结论可靠。从支付者角度看,乙肝母婴阻断与新生儿普种策略相比,可多获得0.0049单位qaly,但需要多支付成本16.2元,icer为3306.1元/qaly,小于我国2013年人均gdp(4.33万元),表明乙肝母婴阻断策略具有成本效果价值。拟合成本效果可支付曲线发现,当支付意愿达到17000元/qaly,国家财政总预算达到32800万元,乙肝母婴阻断策略具有成本效果价值并可支付的概率就可以达到100%,表明在现有的经济社会条件下,无论从支付者个人或国家财政能力来看,乙肝母婴阻断策略的实施均具有可负担性。结论:1.本研究构建的决策分析马尔科夫模型,对我国乙肝母婴阻断策略成本效果分析具有良好的适应性。2.与不接种策略相比,实施乙肝母婴阻断策略人均可节省成本37829.7元,每多获得一个QALY可节省59136.6元;即乙肝母婴阻断策略既可增加健康收益又具有良好的经济学价值。3.与新生儿普种策略相比,实施乙肝母婴阻断策略人均仍可节省成本239.8元,每多获得一个QALY可节省48938.8元;即乙肝母婴阻断策略虽然相对成本较高,但仍可增加健康收益且具有良好的成本效果价值。4.孕妇HBsAg阳性率和乙肝疫苗接种费、HBsAg筛查费和HBIG接种率分别是乙肝母婴阻断与不接种策略、与新生儿普种策略比较时最敏感的参数。悲观分析法和概率敏感性分析结果均提示,基线研究获得的结论可靠。5.从成本效果可支付性分析看,当支付意愿达到17000元/QALY,国家财政总预算达到每年32800万元,乙肝母婴阻断策略具有成本效果价值并可支付的概率就可以达到100%,即在现有的经济社会条件下,无论从支付者个人或国家财政能力看,乙肝母婴阻断策略的实施均具有可负担性,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基于“肝藏血主疏泄”理论的中医药干预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D]. 李婷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2]. 慢性乙型肝炎发病趋势及患者的生命质量与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 王立芹. 河北医科大学. 2010

[3].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研究现状[J]. 岑瑜. 内科. 2008

[4]. 逍遥散加味合甘利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生存质量观察[D]. 刘玉红.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

[5].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 周俊霞, 陈洁, 王娟.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6].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影响因素探讨[J]. 李广松. 中国实用医药. 2011

[7]. 肝硬化患者生命质量调查及干细胞治疗对其生命质量的影响[D]. 孙娟.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2

[8].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影响因素探讨[J]. 刘景春. 中国医药科学. 2014

[9].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与心理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 乔慧, 刘秀英, 任彬彬, 杨静. 宁夏医学院学报. 2008

[10]. 我国现行乙肝免疫预防策略的成本效果分析及可支付性评价[D]. 林莹. 广东药科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的评价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