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_世界经济论文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_世界经济论文

中国外贸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新形势论文,新任务论文,外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加入WTO五年来中国外贸得到长足发展

贸易规模迈上新台阶。自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外贸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进出口规模每年上一个大台阶。2001年,中国进出口规模是5097亿美元,其中出口2661亿美元,进口2436亿美元。2006年进出口达到17607亿美元,年均增长28.1%,其中出口9691亿美元,年均增长29.5%;进口7916亿美元,年均增长26.6%。进出口在世界的排名由第6位上升到第3位。

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从商品结构看,2001年,中国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所占比重为44.6%,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为17.5%;进口产品中,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为9.9%。2006年,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所占比重达到56.7%,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达到29%;进口产品中,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上升到23.6%。从经营主体结构看,市场化程度高的民营企业2001年进出口为339亿美元,在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为6.6%;2006进出口达到3077亿美元,年均增长55.4%,在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上升到17.5%,企业抗风险能力提高。外资企业进出口从2001年的2591亿美元提高到2006年的10365亿美元,年均增长32%。国有企业进出口从2001年的2168亿美元提高到2006年的4166亿美元,年均增长14%。

贸易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部分提高。2001年,我国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部分为535亿美元,2006年,国内增值部分上升到1889亿美元。外贸为国家贡献了大量税收。2001年,中国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收入合计为2492亿元,2006年达到6104亿元,年均增长19.6%。外贸发展提供了众多就业岗位,目前与外贸直接相关的从业人员超过8000万人。外贸发展还促进了国家经济安全,2001年底,中国外汇储备为2122亿美元,2006年底达到10663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外贸无论在规模上、结构上,还是在质量上、效益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都得益于加入WTO后,国内外体制环境的明显好转,以及国内企业的发展壮大和世界经济的较快增长。具体来说,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际市场对中国产品更加开放,为外贸快速发展提供了外部制度环境。加入WTO以后,国外对我的限制减少,市场更加开放,中国企业有更多机会平等参与国际竞争。中国享受到了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出口产品的关税壁垒大大降低,其他贸易限制措施也逐渐减少。2005年1月1日起,发达国家的纺织品配额取消,纺织品一体化为中国纺织品出口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此外,WTO争端解决机制有助于中国更好地解决国际贸易摩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贸易争端的不利影响。

其次,我国外贸管理体制不断创新,为外贸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内部体制基础。加入WTO以来,中国清理了2000多项与贸易有关的法律法规,废除了其中700多项与WTO规则相违背的法律法规,同时对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做了相应修改,涉外经济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稳定、透明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逐步形成。2004年7月修订后的《对外贸易法》开始正式实施,外贸经营权全面放开,激发了企业从事对外贸易的潜力。在外贸促进和支持体系上,近年来我们也做了不少工作。比如出口退税,2004年出口退税分担机制改革,以及2005年的进一步调整,可以说给了出口企业不小的支持。比如中央外贸发展基金,在促进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在支持国内企业自主品牌建设方面,都起到了较大的积极作用。

另外,国内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为外贸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一方面,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吸收外资连续15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在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家电、信息等新兴产业的竞争力不断提高。目前,外资企业出口在中国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达到58%,已成为中国出口的主力。另一方面,近年来中国民营经济的异军突起成为外贸增长的重要推动力。2006年,中国出口增长中,民营企业的贡献占到31.3%。

还有,世界经济贸易总体形势较好,为中国外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2002年,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当年世界经济增长3%,贸易量增长3.3%;2006年,世界经济预计增长5.1%,贸易量预计增长8.9%。五年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4.4%,贸易量年均增长5.1%,是近三十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增长期。与此同时,在世界经济、贸易快速增长的带动下,跨国公司利润大幅增长,世界股市持续繁荣,各国纷纷出台投资便利化政策,跨国投资加快增长,2004年和2005年分别增长27%和29%,2006年预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世界经济贸易的快速增长、跨国投资日趋活跃,为中国外贸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中国外贸面临的新形势

2007年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外贸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形势,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存。如何把握机遇、规避风险,是实现外贸持续健康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外贸发展形势,我认为有三个方面是值得我们认真观察、分析和把握的:

一是全面进入加入WTO后过渡期。加入WTO五年来,中国关税水平不断下降,从2001年的15.3%降到现在的9.8%,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由23.2%降到15.2%,工业品平均税率由14.8%降到8.95%。进口配额和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全部取消,大宗农产品关税配额达到承诺的最终水平。服务贸易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运输、电信、分销、保险、证券等行业开放程度大大提升。2006年12月11日,《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开始实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在WTO分类的160个服务贸易部门中,中国根据承诺开放了102个,大大高于一般发展中国家。

进入后过渡期,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投资中的分量更重了,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对中国外贸发展的影响也更大了。比如最近宝钢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确定07年铁矿石价格涨幅,成为全球供需双方的基准价;而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频频对中国纺织品、鞋类等产品发起贸易摩擦,不仅影响出口这些产品的企业,还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和就业造成了影响。在中国与世界相互影响日渐增强的背景下,如何既充分利用外部环境的有利因素,同时有效地规避外部环境的风险,是需要我们的政府和企业共同思考的问题。

二是贸易顺差大幅增加。这是今天我讲的认识中国外贸形势的第二个方面问题。自1994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持续顺差,近几年顺差有所扩大。2004年,中国贸易顺差为321亿美元;2005年为1020亿美元,增长2.2倍;2006年又增长74%,达到1775亿美元。怎么认识中国贸易顺差的问题呢?首先,贸易顺差的扩大,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产物。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国外贸形成了从日本、韩国、台湾省和东南亚进口零部件,向美、欧出口制成品的格局,这种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其次,贸易顺差的扩大,也反映了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产业工人和广大外贸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另外,贸易顺差的扩大,还会增加外汇流入,增强中国经济抵抗外部风险的能力。

当然,贸易顺差的扩大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总体上是产生积极作用的,但顺差的过快增长也导致外汇储备规模大幅增加,引致人民币发行量增大,市场流动性过剩,可能引发投资反弹和通货膨胀,影响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长此以往,必将难以为继。减少过大的贸易顺差,实现对外贸易协调平衡发展,既是国民经济发展大局的需要,更是外贸自身提高发展质量的需要。

三是世界经济面临一些不确定因素。这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中国外贸形势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近几年来,世界经济发展势头较好,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政策也起到了平抑经济波动的作用,如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使美国通胀率保持4%以下的较低水平。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较好,但存在的风险也比较突出,最大的风险是世界经济失衡严重,主要表现在美国的巨大逆差和亚洲地区以及石油输出国的巨大顺差。2006年前11个月,美国贸易逆差7584亿美元,同比增长7.9%。世界经济失衡如果不调整,积累的风险将进一步增加;而如果以一种剧烈的方式进行调整,将会大大拖累各国的经济增长。下一步,世界经济以及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值得我们关注。

国际市场商品价格走势是世界经济的另一个热点问题。本轮世界经济扩张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原油、有色金属等能源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较快。2004-2006年,IMF初级商品价格指数年均上涨25.9%,其中能源类初级商品价格指数年均涨幅达到29.5%。能源资源产品价格上涨,有世界需求扩张的因素,也与投机资本的炒作密切相关。虽然最近一段时间,国际市场上石油和铜等有色金属的价格出现了回落迹象,但下一步走势如何还难以预料。

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外贸健康发展

2007年,我们要采取综合手段,着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吸收外资质量,扩大企业对外投资,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

一、完善宏观调控手段,积极扩大进口,努力实现进出口平衡协调发展。综合运用外汇、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政策,对促进进出口平衡,调整进出口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的扩大,对减缓出口、促进进口起到了较好的作用。2006年,出口增速比上年回落1.2个百分点,进口增速回升2.4个百分点。2006年,国家又对出口退税率进行了结构性调整,对部分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产品征收出口关税,并公布了新一批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合理运用这些调控手段,促进进出口恢复平衡。利用出口退税、出口关税、加工贸易产业准入等手段,限制能源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产品出口。

实现进出口协调平衡发展,还要在积极扩大进口上多下工夫,变单纯的出口促进为进出口双向促进。当前,影响进口扩大的主要因素还是国内替代能力增强和国际市场价格较高,进口便利化程度有待提高、一些地区和部门“重出口、轻进口”的观念对进口扩大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下一步,我们将从转变观念、完善政策、理顺机制入手,为企业扩大进口提供更好的条件。一是完善支持进口的金融政策。二是进一步降低部分先进技术设备和能源、原材料产品的进口关税。三是在检验检疫、海关通关等方面进一步改善环境,提高进口便利化程度。四是完善重要能源资源储备机制,择机扩大进口。五是加强进口公共信息服务,组织进口展览会和企业集中采购,为企业扩大进口搭建平台。

二、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外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一方面要靠“压”,把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压下来,抑制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的过快增长;另一方面要靠“保”,要大力支持和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鼓励企业发展自主品牌。

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要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2000年以来,“科技兴贸”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出口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中国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中,87%是通过加工贸易承接国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真正拥有核心技术的产品不多。2006年,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要求,我们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赋予“科技兴贸”以新的内涵。重点是建设一批出口创新基地和扶持一批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力争用3-5年的时间,培育一支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以中小型科技企业为重点的出口创新梯队。我们已经认定了首批18个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对基地建设的指导,积极扶持出口创新基地开展技术改造和研究开发活动,推动地方政府和社会的配套资金投入,促进创新基地与金融、保险等相关机构的合作。

2007年,中国将采取综合手段,着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吸收外资质量,扩大企业对外投资,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

近年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自主品牌产品出口。评选了“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对出口名牌商品在质检、海关通关等方面给予便利,鼓励银行和保险公司对名牌出口企业予以适当倾斜,提供融资和保险便利。2006年,我们还举办了中国品牌海外行活动,组织国内品牌出口企业到境外参加展览会,宣传和推广中国出口品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一步,我们将下大力气建设品牌促进、品牌评价、品牌推广、品牌保护四个体系,搭建好自主品牌走向国际市场的平台和通道,推动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出口名牌。

三、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提高吸收外资质量。长期以来,我国吸收外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尤其是出口导向型制造业。目前每年流入制造业的外资比重超过60%,流入服务贸易领域的外资比重不到30%;外资企业在出口中所占比重将近60%。而当今世界跨国投资的趋势是,以信息技术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为主的新兴服务外包发展迅猛。很多国家将承接服务外包作为提升产业层次、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如我们的邻居印度,积极承接服务外包,经济增长势头迅猛。要在这场新的竞争中不落伍,我们必须顺应这一趋势,积极承接服务外包,提高吸收外资质量。

2006年,我们启动了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从推动中国服务外包企业承接在华跨国公司服务外包业务入手,逐步扩大中国服务外包市场份额,提高国际竞争力。这项工作的目标是,“十一五”期间,在全国建设10个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推动100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其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育1000家取得国际资质的大中型服务外包企业,实现2010年服务外包出口额在2005年基础上翻两番。我们已经认定了大连、上海、西安、深圳、成都为首批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下一步,我们将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取得国际认证和开拓国际市场,创建服务外包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四、加快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推动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实现原产地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纺织、轻工、家电、电子信息等产业的比较优势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据WTO统计,2005年,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占世界贸易的比重达到24.1%,办公和通信设备出口占世界贸易的比重达到17.7%。这些优势产业是中国顺差的主要来源,有一些还是贸易摩擦的多发领域。从这些优势产业着手,推动企业“走出去”,不仅可以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也可以实现原产地多元化,促进对外贸易平衡。为了解决单个企业规模小、实力弱、跨国经营能力不强的问题,我们借鉴20多年前兴办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做法,积极与有意愿、有条件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协调,启动了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2006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巴基斯坦海尔-鲁巴经济区正式揭牌,胡锦涛主席出席了揭牌仪式。我们将力争每一个合作区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完整的产业链,带动和辐射能力强,既有利于东道国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又有利于我产业对外投资,提高跨国经营能力。

标签:;  ;  ;  ;  ;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_世界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