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发展动因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因论文,探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受托经济责任论
受托经济责任论认为,审计产生的前提是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确立,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确立是基于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而产生的。有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便会有经济监督的客观需要,审计就是基于这种监督的需要而产生的。审计与受托经济责任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受托经济责任,就没有外部监督的需要,就不会出现审计。同样,没有审计,委托者无法考察受托者履行受托经济责任的情况,受托者的经济责任就无法落实,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就难以维系。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不断发展导致了审计的发展与变革,审计方法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基于评价内容日益复杂的受托经济责任的客观要求而产生的。例如:账表导向审计方法是与评价简单的受托经济责任相适应的;系统导向审计方法是与评价复杂的受托经济责任相适应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是与评价全面的受托经济责任相适应的。因此,审计与受托经济责任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
二、代理论
审计需求的委托代理理论,是在詹森和麦克林所倡导的委托代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按照委托代理理论的逻辑,审计的存在是代理关系中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共同需求,审计的本质在于促使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最大化。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最大合理效用的追求者,然而他们各自的利益目标不一致,因此必然存在利益冲突。委托人希望管理当局能够不遗余力地履行好自己的经营管理责任,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的价值,增加投资回报,同时又希望付出尽可能低的代理成本。但是,公司的资产和信息却控制在管理当局手中,股东作为投资者,除了通过管理当局的财务报告外不能通过其他的途径来考察管理当局的工作业绩。代理人追求的是最高的经济利益和名望,如何实现这一目的,与公司的激励制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从有效契约的角度出发,如果用有激励性的报酬制度再配以独立审计,则既能激发管理当局的工作热情,又能遏制他们虚报业绩的行为,从而使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于是管理当局便会主动聘请审计人员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进行鉴证,向股东表明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及其有效性。这样,管理当局一方面可获得满意的报酬,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第三方的鉴证而提高自己的职业声誉和在经理人市场的价值。可见,审计不是财产所有者的单方需求,而是财产所有者和财产经营者的共同需求,即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共同需求。
三、信息论
审计需求信息理论认为,之所以存在对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的需求,是因为审计具有提高财务信息质量、改善财务资源配置的作用。其立论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假设股东及利害关系人广泛依赖财务信息,将其作为决策的依据,但是同时他们又不具有判断财务报告是否真实、公允的能力,因此就必须聘请专业的会计师来进行审查和判断,进而做出鉴定证明并予以报告。
不可靠或不完整的信息常常导致投资者决策的失误和经济上的损失,因此就产生了对信息的提供加以管制以提高信息质量的要求。信息论认为,审计就是信息管制的一种形式,是提高信息质量的一种保证机制。如果没有审计这样的信息管制,企业管理当局就可能会尽量减少信息的提供量,或从有利于管理当局的立场出发选择信息的发布,从而造成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因此,信息论认为,对财务信息进行审计可以减少信息的不对称,降低信息风险,提高财务信息的可信性,提高投资决策的质量,使市场更具效率,使社会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审计作为社会的一种特殊机制,免去了众多的信息使用者自行获取和求证信息质量的麻烦,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财务信息如同被打上了“质量合格”的标志一样而价值大增。
四、信号论
审计需求信号理论是基于竞争激烈的资本市场提出来的。信号理论认为,企业上市融资同样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其为了能够在这种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向市场传递信号以表明自身所具有的高素质。也就是说,高素质的企业可以低成本地实施某类行为,而低素质的企业却不行。这样,高素质的企业就可以利用这类行为,把自己和低素质的企业区分开来,以达到某些特定的目的。审计就被认为是这样一种可以将高素质企业与低素质企业区分开来的信号显示机制。实证会计理论已经证实了这一点,即聘请高素质会计师事务所的企业,在股票的首次发行中,能够得到较好的市场定价。
五、保险论
保险论认为,审计是一个把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风险降低到社会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之下的过程,审计的本质在于分担风险。它在降低财务信息风险的过程中不仅强调审计的鉴证机制,而且强调审计的风险转移机制,认为审计兼具信息价值和保险价值。
保险论是建立在风险转移论基础上的,属于经济学分配理论的范畴。在这一理论下,审计本质上被看作是一种保险行为,是一种分散或转移风险的活动。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信息使用者承担的信息风险大大降低,信息使用者为此支付费用,而这些费用通过产品的销售转移到全社会的消费者身上,使巨大的风险转变为对全社会来说可以接受的风险。注册会计师为此收取高额的审计服务费用,其代价也是昂贵的,注册会计师必须承担揭露欺诈和预警经营失败的责任。一旦发生审计失败,注册会计师就要为此付出高额赔偿,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被审计单位的投资者和其他利益关系人的经济损失,减轻了他们所承受的风险压力。
六、冲突论
冲突论认为,审计是解决各种利益冲突的需要。首先,财务报告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利益不一致,他们之间存在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例如贷款银行对于借款企业资产的审查,通常采取比较稳健的态度,申请贷款者对于自身的经营前途则倾向于进行乐观的预期。由于两者存在利益冲突,企业管理当局所提供的财务报告及有关资料可能存在粉饰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情况。因此,财务报告使用者期望外部独立专家对财务报告实施独立、客观、公正的鉴证,并发表意见。其次,由于公(下转第20页)(上接第19页)司管理部门与股东之间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股东对公司管理部门提供的财务报告常常抱有怀疑,因此也需要进行审查,以证实其可靠性。再次,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之间也可能存在利益冲突。比如,股东可能期望得到丰厚的现金股利,而债权人则倾向于不发放股利。为使财务报告为每一个预期使用者所信赖,财务报告必须保持中立,即不能以牺牲一方利益为代价而使他方受益。基于这一考虑,也要求由独立于利益关系各方的审计人员对财务报告予以鉴证,以维护各方利益关系人的利益。
上述对审计动因的六种解释,从各自的角度来说都是正确的,它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比如,受托经济责任论认为审计源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形成,之所以形成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由于“两权”的分离;代理论认为审计之所以出现是由于代理关系的存在,代理关系的双方都需要第三方的鉴证;信息论认为市场经济的运行需要足够、可靠的信息,审计就是一种信息管制,其目的是避免信息提供不足和市场失灵;信号论认为审计就是一种可以将高素质企业与低素质企业区分开来的信号显示机制;保险论认为审计存在的价值在于分散或转移风险,审计是将风险(主要是信息风险)社会化的过程;冲突论认为审计产生的前提是经济结构中各参与方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其中最主要的利益冲突表现在信息的提供者和信息的使用者之间,为了消除由于利益冲突可能对信息质量造成的不利影响,需要有独立的一方对信息予以鉴证。通过比较各种观点可以发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产生了对独立监督的客观需求,由此审计产生了。而社会经济发展对审计监督的客观需求主要表现为对高质量信息的需求,并且为适应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对独立监督提出的新的要求,审计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因此,审计的本质还是监督,是通过鉴证经济信息的质量而对经济活动进行的监督。
标签:财务报告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审计目的论文; 管理审计论文; 审计职业论文; 注册会计师论文; 企业责任论文; 经济学论文; 财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