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的阴影:中国校园暴力的透视_青少年教育论文

象牙塔的阴影:中国校园暴力的透视_青少年教育论文

象牙塔里的阴影——透视国内校园暴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透视论文,阴影论文,国内论文,校园暴力论文,象牙塔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纵览国内外的因特网或各种报刊杂志就会发现,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校园暴力都呈上升趋势。青少年犯罪中校园暴力现象的发展趋势已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特别是教育学家、犯罪学家和社会学家都极力呼吁要密切地注意这种犯罪事态发展,同时深入学校、家庭和社会调查研究造成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与条件,以便寻求各种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这种犯罪的继续发展。

校园暴力的具体表现形式

所谓校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校园为背景实施的暴力攻击行为。根据目前校园暴力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校外不法势力对在校学生实施暴力;二是学生间相互实施暴力;三是师生间实施的暴力。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或看到校外的一些社会非法势力对在校的一些中小学生勒索钱财,弄得这些学生往往害怕而不知所措的报道。学生上学受到社会非法势力的勒索和敲诈,这种现象的发生已说明校园暴力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因为这已不是某所中学孤立现象,而是在某些地区或地方较为普遍的一个社会犯罪现象。例如,江西、陕西、山西、江苏、北京等地的中小学都发生过学生被校外不法分子勒索和侵害的现象。据北京市有关部门对一万多名学生的调查统计,约有40%的学生在校内外遭遇过社会违法分子索要钱财。

在校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在青少年暴力犯罪案件中所占的比例很高。在美国,德国校园经常发生枪击事件。在日本每年约有15万起校园暴力案件。从国内各种媒体报道中获知,学生间的暴力频频发生。据200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约有10.5%的学生面临校园暴力的威胁。由于学校暴力的发生,使许多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安全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在学校学生自身的安全得不到保障。有的学生,为了自身的安全,不得不加入不良的群体,以此来反抗校园暴力侵袭。有的学生为了自卫,不得已上学带上刀具,以防不测。有的则采取其他以暴施暴的方法,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校园暴力不是近年来产物,只是这种暴力行径已从一般的打架斗殴的刑事犯罪发展成为杀人、抢劫、强奸的刑事恶性犯罪案件。这一严重的发展趋势不得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校园师生间暴力日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老师和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教师把学生作为犯罪侵害的对象,行为是极其卑鄙,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性也很大,应受到法律的制裁。在学校教学的过程中,有些老师对学生经常进行体罚,动手打耳光、挥拳头和踢学生,使学生身心发育造成很大伤害。此外,有些道德品质恶劣的学生对老师的真诚批评教育怀恨在心,他们纠集他人一起对老师实施暴力,动手殴打老师。我国是一个尊师敬老的古国,尊敬老师、爱护学生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对于这种师生间的暴力犯罪应坚决予以惩治。

校园暴力造成的危害性后果

学校是国家教育培养人才的地方,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而安全的学习、成长的环境是社会和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校园暴力的不断发生,首先严重地干扰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使学生受到校园暴力的侵袭;其次会给他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带来不可避免的有害影响,造成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人格障碍;再有,学生身心的不健康也会使其的家长受到影响,这样就会对其的家庭生活、工作和学习产生很大影响。特别是,使他们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降低。中小学生是校园暴力最直接的被害者,校园暴力给他们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会更加直接。校园暴力还会使某些学生从被害人演变为加害人。

校园暴力成因透视

校园暴力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多方面、多层次的犯罪原因。它同其他犯罪类型的原因基本相同,也像大多数犯罪学者所分析的那样:校园暴力犯罪的形成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以及青少年个体方面的原因。但是校园暴力作为暴力犯罪中一种犯罪形式也有其本身犯罪的特殊原因。

人的潜在本能——攻击性是校园暴力的渊源。从生物学的观点看,人是高级动物,所以人也具有动物的本能——潜意识攻击性。当人的根本利益不能得到满足、受到冲击时,就表现出人的侵略性一面,即使用暴力手段来获得利益的满足和需要。在校园暴力中,我们会发现产生校园暴力的主要诱因之一是青少年的个体攻击性太强。据1996年、1997年对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的调查与研究时发现,80%以上的城市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宠爱,极易染上心胸狭隘、自私、任性、万事以我为中心的毛病。所以在学校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一遇冲突就会把这种不良的心理带出来。这也是造成校园暴力的原因之一。当然造成少年攻击性的因素很多,如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影响以及少年的自身不健全的人格形成均有关联。

在参与校园暴力的学生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少年来自不完整的家庭或者接受不良的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第一个教育场所。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康地形成与家庭的教育很有关系。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根据教育家的观点: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会受益不尽;要是养成坏习惯,就像还不清的债务,并为他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家庭是每个人学会生活基本技能和养成基本行为方法和生活习惯的地方。如果少年的家庭遭到破坏,如父母离异或死亡,就会使孩子过早地失去家庭的温暖,造成孩子心灵创伤,甚至容易形成变态心理。尤其值得强调的是,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成长也极其重要。在研究中,我们也发现许多父母在社会经济文化转轨中自身产生的社会心理疾病,例如紧张、恐惧、冷漠或不安全感等,不仅没有引起重视去积极地治疗,相反他们把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带给孩子,使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人格障碍。家庭环境的不好,会导致孩子性格向病态方向发展,就会使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到阻碍,表现出忧虑、焦躁的心理,这也是校园暴力诱因之一。

学校是教育培养人的重要场所学校的主要功能除了传授知识外,就是要着重对人的道德教育。一切以升学率、成绩为主,师生之间关系简单地变成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被沉重的教学任务以及升学率压着,师生间都处于一种紧张的关系中。特别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他们自然而然地被别人贴上“坏学生”或“差学生”的标签,处处时时地受到别人的歧视。在这种情景下,这些所谓“坏孩子”、“差学生”从内心经常会产生不平衡的感觉。所以从行动上自觉不自觉地站到老师和同学的对立面,尤其在老师对他们进行批评时,行动上易出现攻击性。校园里师生间的暴力行为的发生,即学生打老师的情节大多发生在学习不好的学生与老师之间。

有些地区的某些老师对学生教育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传统的师道尊严,不管对错,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自己管教,甚至个别素质低下的老师对学生教育不是以身作则,而是以打骂讽刺、挖苦或体罚的形式替代教育,致使某些学生身心受到严重的伤害。在这种情形下,由于老师的打骂,极易引起学生的反击,这也是造成校园暴力的诱因之一。

再有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教育也非常重要。但是,从学校目前的情况分析,不少老师在当今社会多变化的时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据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对辽宁省十四个地区168个城乡中学的2292名教员调查结果表明:51.23%的教师有心理问题,31.28%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有心理疾病。教师自身的底下文化修养和不良的心理状况也是校园暴力诱因之一。

青少年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随着我国四个现代化的进程,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当今的社会里,货币在人们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也使某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巨大变化,从而使得有些人对物质的追求和非法占有的欲望越来越强。青少年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转轨的变化时期,市场经济带来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也使他们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例如,越来越多的游戏场所,歌厅、舞厅和游戏机室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从许多调查中已经充分地证明:游戏场所的违法经营也是造成校园暴力的一个重要的诱因。

从对校园施暴者的调查中发现:他们所实施的暴力行为多来自于影视中的模仿。许多犯罪学家认为,暴力行为是社会学习的结果。暴力行为形成与外界的影响有重要的关系,比如,通过暴力影视、不良家庭教育,尤其是有些家长在孩子遇到不良行为干扰时,鼓励孩子用武力来保护自己安全,用武力来解决问题。另外,许多调查也表明,约有40%青少年实施暴力方法是通过看报纸刊登的犯罪新闻获悉。从上述调查中可以看出,带有暴力的影视、书刊和网络渲染对青少年的暴力行为形成的影响很大。

对校园暴力的思考

通过对校园暴力现象、诱因的分析和探讨,我们应认真地从下述几方面思考如何来避免和减少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真正地还给孩子一个安静而健康的学习环境。

加强学校教育和管理。校园暴力经常发生的场所在校园里,加强校园的教育和管理是格外重要。首先应当创立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建立一套行止有效的管理制度。我认为,针对造成校园暴力的管理机制中出现的漏洞,应补充一些新的学校规章。规章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使同学们清楚地意识到,这是做一个人最基本的准则,而且这些规定只要对自己的言行稍加注意就可做到。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一文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这项工作不仅教育部门要做,宣传思想部门、政治部门以及其他部门都要做,全党、全社会都要来做。”这要求我们注意对学生多进行综合素质方面教育,懂得并掌握学生在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特征,要遵循生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以人为本,着重引导。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当人受到挫折时容易引发攻击性的行为。这反映出人的原始本性,即潜在的恶性。暴力行为便是攻击行为的表现形式。当人际之间的需求和交往受到阻力时,人就会产生挫折感。挫折感是暴力行为发生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人的心理不满一种发泄。对此,我们无法阻止。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尽量地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减少和预防学生产生挫折的外因条件。教育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学会容忍,学会勇敢地面对现实,克制由于挫折而引发的内在冲动力。

根据犯罪社会学的理论,青少年暴力行为是在社会中学习得来。青少年好学习,也好模仿,如果我们能减少校园暴力发生,保持校园和周边健康的环境,就会减少学生模仿学习暴力行为机会,这是预防和控制校园暴力的有效途径。

学校教育的主要力量是广大的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的好坏和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响对学生的教育。在校园暴力事件中,无论是学生殴打老师,还是老师对学生实施体罚,关键在老师。如果我们加强对老师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培训,使他们知道在发生师生冲突时,如何运用所学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妥善地解决这些矛盾就能避免暴力事件发生。在学校教育中,要注意教育学生加强自我保护和自我防范的意识。学校要结合社会实践,教育学生一些防范暴力行为的实际方法,并告诉学生,在遭受不法侵害和威胁时,如何运用法律武器进行自我保护,就近向有关部门求救。在这方面,我认为应当向德国、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学习,制定相关少年救护法,明确相关的少年执法机构的职责。

强化家庭的教育职能。当今中国社会,已进入独生子女家庭时代。在青少年人格形成发展中,家庭的教育是非常重要。要号召、鼓励父母学习心理学和生物学方面知识,使他们懂得父母的健康心理对孩子社会化进程的重要性,以防父母不健康的心理传染孩子。其次,要教育父母学习有关的青少年法律。青少年时期正是他们要求独立,逐步摆脱父母、老师束缚的时期。如果这段时期他们遭到暴力的威胁或侵害,父母有责任帮助其摆脱危险,千万不能怂恿孩子通过暴力来反击,用“以暴施暴”的方式保护自己。在平时的教育中,父母应注意培养孩子自我保护、自我防范的意识。要培养孩子辨别是非、正确与错误能力,增强他们自身言行的约束力;养成对人宽容、善解人意的好品质。

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的重要性。为了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建立社区的预防和控制机制。社区的预防和控制机制应充分体现公、检、法、司各部门的有机结合,从预防犯罪和控制犯罪角度出发,关注帮助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弱势人群,特别是他们的子女。另外,对那些生活在离异、单亲或贫困家庭的孩子要给予特别关爱、指导和援助,防止他们走上犯罪道路。再有,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对社区里的学校、商场、民宅、各种娱乐场所、游戏厅等要经常进行检查和监督,确保社区环境的健康,杜绝各种毒害青少年的渠道。

校园暴力问题是一个社会的犯罪现象。它的出现,反映我国社会机制运转过程各方面存在问题。因此,要预防和控制校园暴力,要从各方面来进行综合治理,特别是要改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对青少年不利的影响。

标签:;  ;  

象牙塔的阴影:中国校园暴力的透视_青少年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