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文学史研究的发展和深化&本报与福建教育出版社联合举办的20世纪中国散文史研讨会_文学论文

促进文学史研究的发展和深化&本报与福建教育出版社联合举办的20世纪中国散文史研讨会_文学论文

推进文学史研究的开拓和深入——本报与福建教育出版社联合举行《20世纪中国杂文史》研讨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福建论文,杂文论文,中国论文,研讨会论文,教育出版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报讯 本报与福建教育出版社最近联合在京举行《20世纪中国杂文史》的研讨会,旨在推进文学史研究的开拓和深入。

文学史研究是近些年学术界的持续热点,无论在观念、方法的更新上,还是在资料的开掘上,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最近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姚春树、袁勇麟撰写的80余万字的《20世纪中国杂文史》便是证明之一。

《20世纪中国杂文史》是学者长年研究的结果,它的背后还有一个坚实的学术群体的有力支撑。作者姚春树、袁勇麟分别是福建师大的教授和副教授。福建师大从1979年开始,就致力于散文的学术研究,从已经去世的老教授俞元桂开始,逐渐形成了一个学术梯队。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学术群体,这个群体完成的《中国现代散文史》《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曾在学术界引起反响。在这次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普遍认为,《20世纪中国杂文史》无论在资料的完备、梳理的扎实、还是阐述的严谨等方面,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林非以“一本丰富多采的书籍”作为他发言的开头,袁良骏从20世纪研究视野的角度肯定了这本书在杂文史研究中填补学术空白的意义。这些意见无不强调了学术准备的充分、扎实,对于文学史研究来说至关重要。

杂文作为一种现代文体,自本世纪以来,伴随着现代报刊的飞速发展而迅速走向成熟,取得丰硕成就。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有关杂文的理论批评显得非常欠缺。本报曾在1957年举行过一次杂文座谈会。在《20世纪中国杂文史》的研讨会上,王景山是惟一的一位曾参加过1957年的杂文座谈会的与会者。很自然地,他将前后40多年的两次会议联系起来谈论,并深感这次关于杂文史的研讨会具有不寻常的意义。

在这次研讨会上,也引发了对杂文的文体界定、杂文的美学特征等一系列理论问题的热烈探讨。由于《20世纪中国杂文史》在写作上就有意采用了史论结合的方式,两位作者在史的梳理和描述中,还充分阐释了他们对杂文美学方面的理论见解,这就给研讨者提供了话题。大家无不认为,杂文理论建设对于发展杂文创作来说,已经是一个需要迫切重视的课题了。与会者对这部具有某种开创意义的杂文史著作也坦率地指出了不足之处。大家认为,杂文史研究还应该向纵深发展。

研讨会由本报总编辑金坚范、副总编辑李兴叶和福建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黄旭共同主持。在会上发言的还有何西来、陈丹晨、温儒敏、王富仁、吴福辉、卢济恩、王春瑜、李庚辰、陈四益、吴思敬以及该书责任编辑任凤生、作者姚春树等人。

标签:;  ;  ;  ;  ;  ;  

促进文学史研究的发展和深化&本报与福建教育出版社联合举办的20世纪中国散文史研讨会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