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与生态保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旅游论文,生态保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生态旅游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张扬,而是“天人合一”传统伦理的深化
“生态旅游”的正式提出是在1986年墨西哥召开的国际环境会议上。它是通过对保护原始岁月的景观和较少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的人类生活区的游憩,使旅游不仅能获得妙不可言的舒畅和丰富的自然、历史、人文知识,而且借古朴、纯真、优美、险峻的环境,陶冶旅游者情操,怡养身心。与此相关联的问题是,我们发展生态旅游的对象是极具价值的生态环境资源,这些资源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自然及历史成就遗留下来的人类还没来得及或没完全破坏的遗产。搞不好,旅游热潮可能使它们陷入不可恢复的境地。因此生态旅游还要体现人类对大自然的欣喜、关爱和回报。时至今日,人对地球的影响,某种程度上己可与地质活动的作用和威力相提并论,人类活动足以导致生态系统的毁灭。随着现实的演进和科技的深化,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类无法离开生态系统而单独存活,但人类绝不是生态系统中可主宰一切、号令一切的“主人”,应回到他的“本位”上来,摆正自己在自然界的位置,人类是大自然的成员。那种把人以外的世界都看成是没有主动性、没有创造性、没有目的、没有智慧,只是受人主宰的对象的观念已经落伍。美国科学家罗伯斯顿曾提出,生物和自然有评价能力。人类应当承认它们生存的权利,承认生命和自然界的道德地位,道德传统,人与自然界本来就是“一体”的。
生态旅游是一项产业,既然我们要做,就应做好,使旅游者有投入大自然怀抱、“天人合一”的享受,又使大自然能感受到人类的关爱,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同时还可得到不菲的效益。没有创意,不搞设计、极少投入,这种低层次资源“开发”只是一种体能的消耗和资源的浪费。当然,另一种倾向也不可取,如近来,张家界、九寨沟、敦煌石窟、泰山等著名风景区纷纷告急,开发过度,客流过大,建设强度过高等问题的存在也比较普遍,星级宾馆已建到了泰山玉皇顶,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不言而喻的,就连本不是旅游地的哈尔滨市的后备水源地——西泉眼水库周围也建起了60多家宾馆、饭店,仅10个月就接待游客20万人次,致使本应非常洁净、优美的“生命之源”变成了垃圾、废物遍地及湖水污秽的低档旅游区。面对如此发展的旅游业;我们人类是否更应自律、自爱一些,为了自然,更为了自己。
二、生态旅游应有创意,有规划,有序发展
生态旅游要有序发展,必须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既包括旅游区域和线路的总体布局规划,又包括景点内容和项目规划;既包括行、游、住、吃、购、娱等要素的整套服务,又要包括近期建设和远期创意设计;既包括游憩自然风光,更要增加社会人文游玩情趣。规划和建设高质量的线路和景点,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生态旅游不能只把注意力盯住“自然”,更不能套用城市园林的建设模式,破坏自然风貌。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规划的市场分析、定位和预测等,涉及经济、管理、地理、历史、文化等若干门类,如何合理布置网点、线路,全面提升旅游业的质量已成当务之急。有了好的规划和创新,才能有好的产业和服务。必须在全面了解地区的地理资源、历史文化遗存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旅游市场的动态变化,进行创新。
规划水平不高,景点建设无序,产业定位不准,单纯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这是当前旅游规划建设的通病。一方面表现是景点无规划,不报批,景点内零乱搭建几个棚厦,修条土路,虽然景观保存较好,但交通不便,食宿不便,很难形成规模,只能是“小打小闹”,项目单一,低层次运转。如齐齐哈尔扎龙自然保护区内即有数十家这样的景点,小兴安岭中一些江河漂流点也多如此;另一方面则是在有山有水的景点不论如何规划的,都有很多机关、单位、个人,通过合法和非法渠道,纷纷抢占地盘,大兴土木,破坏山林、水面,拔地而起的“疗养院”、“培训中心”虽档次不低,但利用率很低,有些甚至完全闲置。有的把一个自然风景区建成了“新城市”。哈尔滨名扬国内外的太阳岛,张家界的五丈原等,成为今日之状虽然不是好的规划范例。其结果是破坏了环境,还吸引不了游人,内容无创意,项目单一。2001年国庆假日,某有名的旅游山庄,宾馆上客率仅为1%,国内很多著名旅游景区,上客率至多为60%~770%,有些地区的一些景点,价格定位不准,缺乏想像力,山地只发展冬季滑雪,湖泊只有夏季游,每年只有二三个月左右时间,某些甚至只把目光盯住几个“黄金周”。镜泊湖是世界著名的高山堰塞湖,加之周围的火山熔岩地貌、渤海国古迹、朝鲜族聚落等,自然、人文景观极其丰富,但每年只6-9月,游人较多,除了坐船游湖,其他项目很少,内涵贫乏,而到了冬季,则许多客舍皆闭门谢客。其实这里完全可以大力发展成一条黄金线路,冬夏长“热”。五大连池也是如此,这需要创新,要有创意的规划和建设。
要建设,就要有投资。统一规划,分头建设,独立经营,也可解决部分投资不足的问题;当然还可招商引资,只要提出有创意的项目、好的政策和很好的发展前景,国内外投资也会吸引到这里来,关键要有好的创意和规划,要有好的管理和服务。
创意和规划的目的是发展旅游业,但其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决不应忽视。对旅游区和景点的开发极限和旅游人数要有限制,尤其是一些土木工程项目和旅游旺季的安排,要有严格的计划和控制措施,避免景观破坏和人满为患。一般而言,要搞出一个较好的旅游规划,涉及资源、生态、城市、林业、地理、历史、文化风俗、文物、政治、经济、交通、旅游、建筑等学科和人员。只要多学科结合,对资源进行科学评估,对环境资源科学开发,对市场准确预测,对产品准确定位,生态旅游一定会有序而蓬勃发展。
三、生态旅游效益核算应重视其外部效应,资源环境成本应得到体现
据某地方媒体报道,某市2000年前十个月利用水利资源(观光水面)发展旅游业,接待游客达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亿多元人民币。类似的数据和消息经常见诸国家和地方媒体报道和领导者的讲话中,本文无意也无力评论这些资料虚实对错,这里要讨论的问题是,这个账到底应该怎么算,投入应该如何分析,如何认识环境资源和生态固有的价值,如何对待资源环境损耗的社会成本等等。这些不仅是我们评价旅游业的效益时应该考虑的,国民经济其他行业也应如此,只是行业不同,情况会不完全一样。
传统的价值论(西方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认为只有人的劳动才创造价值,对此我们也深信不疑了许多年。依此理论,自然的土地没有价值,原始森林没有价值,大海和其中的生物没有价值,野生动物没有价值,等等。这种认识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在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我国多年来所实行的一些自然资源无价、低价政策,已造成了资源浪费的严重恶果。必须说明的是,资源的价值绝不仅是由劳动创造的。因为经济资源,只要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广义的),而且它又是有限的(稀缺的),那么它就是有价值的。这个价值可包括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劳动价值”,自然界物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自然价值”,也可称其为“生态价值”,以及在社会交换过程中体现的“社会价值”。如果再深入一步即可了解,自然界物质不仅对人类有价值,而且也有其自身内在价值。所有的生命都追求自己的生存,在自然系统的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的情况下,这个内在价值是通过适应自然来表现出来的。面对日益发展的生态旅游,“原始环境”中大量人流的涌入,相应的建筑设施、交通设施的增加,所造成的森林草地的破坏,空气水质的污染,动物的迁走,生物多样性受到的损害等,必然打破自然界的原始稳定状态。对旅游者而言,可能他们并没有直接拿走一草一木等有形资源,但直接或间接的景响则要使旅游对象付出代价。比如我们对一块湿地开展生态旅游,那么这块湿地原本天然和谐的状态由于人类的到来被破坏了,水、空气、土壤等不同程度被污染了;一些野生生物迁走了,甚至灭绝了;由于修路、建房、搞服务业,完整的湿地系统受到了严重的分割破坏。这些损失都是发展这里的旅游业而产生的“成本”,或称“外部效应”,按理它应该在旅游业效益中体现出来,也就是说,计算生态旅游的效益,仅计算吸引了多少人,卖了多少门票和拉动了其他行业,增加了多少收入,这里远远不够的,必须计算包括环境资源退化和资源损耗在内的社会成本。这种计算制度必须能够全面反映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间的损益关系,将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对生态、资源、环境破坏和损耗作为负的GNP从经济效益中扣除。生态旅游因为与生态环境的特殊关系,更应利用资源价值规律来调节其供需关系,实现高效配置。
由于社会经济活动(包括旅游业)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很难在市场上反映出来,加之经济学对资源环境退化的研究不足,所以至今还没有一个国家对此有一个完整有效的计算制度和指标体系。比如一块湿地、一片森林,其价值是多大,破坏到什么程度,其损失又是多少?一个旅游区由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使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消失一个物种值多少钱?由于人对山体的践踏,水土流失程度增大了,损失1cm表土有多大价值?如此等等,问题很多,且极其复杂,但是,这些问题并不是不可解决。据资料介绍,国家林业总局采用直接收益资本化和间接效益成本分析法,核算出我国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总量7万多亿元。方法是否科学,结论是否准确,我们不能妄加评论,起码这是个很有意义的尝试。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对此也在不断探索,虽然多是在微观经济学水平上,对宏观价值评估还很不足,但也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政策上的建议。主要采用的方法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采用替代市场的方式,例如通过空气污染对资源环境价值的影响来对空气污染影响的价值进行估价,通过旅行费用观察分析休闲娱乐场所的价值等;二类是通过调查访问等方式来建立一个虚拟市场,以决定人们对环境收益的支付意愿,这种方法尤其适和于野生物种中濒危物种的定价;三类是通过物理剂量反映关系来定价。例如先确定某水体的污染情况,然后通过市场价格或其他方式来确定污水净化所需费用。尽管上述方法做起来并不容易,许多参数很难确定,但事实证明还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