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药物靶点治疗论文_王鹏 姚兵

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药物靶点治疗论文_王鹏 姚兵

王鹏 姚兵

青海大学 810016

[摘要]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肿瘤之一, 分子靶向治疗是肺癌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本文旨在回顾并总结各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所针对不同靶点。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分子靶向药物;靶点;治疗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是当今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确诊时多属中晚期,为全球癌症死亡的首位。肺癌的分类中非小细胞肺癌占全部肺癌的80~85%[1]。分子靶向治疗就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是以肿瘤细胞过度表达的某些标志性分子为靶点,选择针对性阻断剂,有效干预受该分子调控、并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进展及转移的效果。

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属 I 型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在多种恶性肿瘤细胞中高表达。

1.1 抗 EGFR 单克隆抗体

西妥昔单抗是一种人鼠嵌合型单克隆抗体,可以高度特异地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结合,抑制由内源性配体引起的EGFR活化,使细胞生长周期障碍,即G1期停止,细胞增殖减少,细胞凋亡增加,血管生成减少,侵袭力、转移能力降低。该药是率先获得证实与化疗联合用于晚期NSCLC的一线治疗,能显著延长患者总生存期的针对EGFR的靶向治疗药物。

曲妥珠单抗是人源化的抗Her -2单克隆抗体制剂,肿瘤细胞的Her-2具有高度亲和力,呈高度特异性结合,曲妥珠单抗联合应用细胞毒药物治疗NSCLC的小样本研究已证明有效。

1.2 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EGFR- TKI 主要为小分子喹啉类化合物,能够与细胞内酪氨酸激酶结构域上ATP位点竞争性结合,可逆性、选择性抑制EGFR相关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及细胞内磷酸化过程,进而抑制EGFR下游的信号转导,从而阻断EGFR诱导的体外瘤肿细胞的生长,加速细胞凋亡, 拮抗血管生成,抑制肿瘤转移,阻断肿瘤生长。

1.2.1 易瑞沙是一种口服选择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为首个用于临床的靶向EGFR的TKI,目前批准适应证为NSCLC治疗。其于2002年首先在日本获准用于晚期NSCLC的二线或三线治疗。

1.2.2 特罗凯是一种高效、高特异性、可逆、选择性 、口服的酪氨酸激酶(HER1/EGFRTK)抑制剂。现证实亚裔、女性、腺癌以及非吸烟人群对其治疗更敏感。目该类药物己被列入非小细胞癌的二线或治疗。

1.2.3 盐酸埃克替尼由我国研发、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个国产已上市,前期Ⅰ~Ⅲ期临床研究和“上市后安全数据收集与监控研究”均表明与同类进口药物相比疗效相当,对国人晚期NSCLC的近期疗效确切,见效快,不良反应更轻,价格更便宜。

1.2.4 阿法替尼是一种不可逆的、 强效的EGFR和HER 2双靶点抑制剂,有研究证实:作为第二代TKI s,阿法替尼对第一代TKI s获得性耐药(T790M 突变)有效。2012年的 ASCO会议上:阿法替尼比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作为一线治疗有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5阿帕替尼是一种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由另一种我国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强效选择性VEGFR-2抑制剂,对RET也有很强抑制活性, 2012年Zhang 等[3]研究结果显示了阿帕替尼在NSCLC 三线治疗的良好前景,有待进一步III试验验证。

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VEGF是最强大的促血管生长因子,在细胞中伴随着肿瘤进展水平逐渐增高,且在腺癌中的增高水平明显高于鳞癌。VEGF主要通过与VEGF受体(VEGFR)结合而发挥作用,如促进内皮细胞有丝分裂,控制血管通透性和增加血管内皮的生存等。

2.1 贝伐单抗是重组人源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IgG1型单克隆抗体,能与所有VEGF异构体结合,从而抑制血管表皮生长因子引起的血管增生。2009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推荐贝伐单抗联合铂类化疗方案用于非鳞癌NSCLC的一线治疗。最新研究显示,培美曲赛、奥沙利铂和贝伐单抗的联合治疗方案在未经选择的Ⅳ期NSCLC中具有很好的耐受性,并且有望成为一线治疗方案[20]。

2.2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恩度)是由我国学者自主研发的世界上首个血管内皮抑制素类抗癌新药。是一种内源性抗血管生成因子,分离自血管内皮瘤,它能够阻断多种生长因子诱导的血管生成。2005年9月,恩度在我国上市并联合长春瑞滨和顺铂化疗方案(NP方案)用于治疗初治或复治的Ⅲ/Ⅳ期NSCLC患者,疗效确切,已被NCCN中NSCLC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收入。恩度联合培美曲塞等方案化疗较单用化疗可改善晚期 NSCLC 的近期疗效和生存期,且安全性良好。

3 结语与展望

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为肺癌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越来越多的靶点具有开发的潜力。然而也面临着诸多困难,首先,靶向药物在治疗实体瘤方面难以进入肿瘤内部;其次是抗体药物的价格昂贵,限制临床上的应用,另外,现有的靶向药物对正常细胞还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医学的研究、临床试验和其他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肺癌靶向治疗药物的开发和应用将会达到更加成熟的阶段。

[1] Katanoda K, Yako-Suketomo H.Trends in lung cancer mortality rates in japan, USA, UK, Fmnce and Korea based on the WHO monality database[J]. Jpn J Clin Oncol, 2012, 42(3): 239-240.

[2]Miller VA, Hirsh V, Cadranel J. et al. Afatinih versus placebo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metastatic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after failure of erlotinib , gefitinib, or both, and one or two lines of chemotherapy(LUX-Lung 1):a phase 2b/3 randomised trial[J]. Lancet Oncol. 2012. 13(5):528-538.

[3] Zhang L,Shi MQ,Huang C,et al. A phase Ⅱ,multicenter,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apatinib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onsquamous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after two previous treatment regimens [J]. J Clin Oncol,2012,30 (Suppl) :abstr 7548.

论文作者:王鹏 姚兵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2月第2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0

标签:;  ;  ;  ;  ;  ;  ;  ;  

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药物靶点治疗论文_王鹏 姚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