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的学习到能力建设_人才理念论文

从人的学习到能力建设_人才理念论文

从人学到能力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能力建设论文,人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能力建设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深入领会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有必要从理论上廓清能力建设的背景、内涵、特征、规律、目标和意义,从而在实践上找到适应时代要求和中国国情的能力建设的方式方法。

雷鸣:韩老师,自1983年以来,您一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人学和人的问题,先后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入学思想发微》、《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哲学的当代形态——人学》和《人学——人的问题当代阐释》等著作,您因此成为新时期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学研究领域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但近几年来,您的学术研究经历着从哲学到人学再到人的能力和能力建设的历程。请您首先谈一谈这种研究历程转换的背景和原因,好吗?

韩庆祥:好的。从理论上说,哲学史本质上就是人逐步从认识外部世界再走向认识完整自我的历史,是解决围绕人而发生的各种矛盾关系的历史,哲学的出发点、前提和根本立场取决于对人的不同理解。可以说,哲学在本性上就是对人及其人所面临的生活世界的历史性反思。哲学作为这种历史性反思的思想体系,在当代其主题形态主要是人学。我对哲学与人学的关系做了两个限定:一是哲学并不是在任何时代和历史时期都是人学,只是到当代,人学才在哲学中突出出来,所以我用“当代”二字;二是哲学并不只是研究人而排斥对人以外的其它问题的研究,而是说哲学在当代研究的主题和重心主要是人的问题,研究人离不开外部世界,研究外部世界也要有“人”的眼光和尺度,所以我用“主题”二字加以限定。同时需要说明的是,把哲学的当代主题形态看作是人学,并不意味着要抽象地夸大人的地位和作用,而是说当代哲学要加强对人的问题的科学研究,以对人的问题做出具有当代水平的科学理解,其原因在于一直作为哲学隐蔽主题的人,随着人的主体性、价值和意义等问题在当代获得全面展现的同时,人本身却又陷入了重重困境,这使得人的问题进一步凸显为哲学探讨的主题,而人的问题本身成为贯穿整个当代西方哲学演进的主线,就是明证。人学作为哲学的当代主题形态,它所注重的既是在学理上全面完整地说清人,更重要的是它力求在提升时代精神的基础上锻造核心价值理念,为当代中国人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价值支撑和精神支持。由于第一,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核心内容之一;第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基于这样的一个事实;即在农业社会,土地和体力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在传统工业社会,资金和设备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而在高科技的知识经济社会,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成为经济发展运作的关键要素;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突出能力因素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第四,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根本上是人的创新能力的竞争,而且对于具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讲,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能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键;第五,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对“物”的高度关注,而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理想社会则把“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作为目的本身。所以,为了推进当代中国人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就应树立“能力本位”的核心文化理念,大力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总之,从哲学到人学再到人的能力和能力建设的研究,既是哲学和人学发展的内在必然逻辑,也是时代和实践的必然要求。这也正是促使我研究人学进而研究能力建设的深层学术动因。当然,在我的学术研究中,哲学、人学和能力建设这三个主题是依次递进而又相互缠绕、内在相关的,是彼此相互理解的。

雷鸣:韩老师,您是我国理论界较早从哲学和人学的角度来研究能力和能力建设问题的学者。请简要介绍一下您目前在能力建设问题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韩庆祥:能力建设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性课题。目前在理论上如何界定能力建设,以及实践上如何进行能力建设,在国内外理论界还缺乏专门、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这一课题除了可以借鉴前人的一些思想资源之外,更多的还是一种开拓性的工作,学术研究的任务复杂而艰巨。我从1992年开始关注能力和能力建设问题,着重对能力建设的背景、能力建设的理念、能力建设的内涵、能力建设的内容、能力建设的目标、能力建设的规律、能力建设的方式和能力建设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先后出版了专著《能力本位》(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版)、《能力改变命运》(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和《建构能力社会》(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参与了戚鲁主编的《人力资源能本管理与能力建设》(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一书的编写,发表了《能力本位论与当代中国发展》、《能本管理》、《“能力建设”:一项迎接时代挑战的宏伟工程》、《论能力建设的一般规律》、《能力建设与社会体系创新》等数十篇有关的学术论文。

雷鸣:的确,在您及其同仁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目前理论界和社会上逐渐关注起能力和能力建设问题。这不仅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学研究的新的理论生长点,也大大推进了我国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近年来,您先后提出了“能力本位”、“能本管理”、“能级制”、“能力社会”和“能力建设”等一系列在理论界和社会上引起反响的理论观点。请简要谈一谈您的这些观点和看法,好吗?

韩庆祥:“能力本位”论的提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本质要求,是知识经济本质特征的反映,是在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过程中总结中西方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而得到的启示,是对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和13亿人口大国的国情的深刻反思而得出的结论,当然,说到底,能力本位是由于资源配置方式的根本变化决定的。资源配置方式不同,社会发展理念就不同。传统计划经济的逻辑是:权力配置资源;既然如此,就必然注重权力,就必然形成了“官本位”的价值观。今天我们实行的市场经济具有自己的逻辑:由市场配置资源;据此,就必然注重平等的市场竞争;市场竞争实质上是能力竞争,这意味着人要凭能力贡献立足,有为才有位,实力决定地位,发展决定空间,能力实现价值;这就应该进一步注重人在遵循一定规则前提下的后天努力奋斗、有所作为、发挥能力和提高素质。由此,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确立与“官本位”和“钱本位”相对立的“能力本位”的核心价值观,要求内在树立能力因素主导论、后天作为论、实践生成论、做事效果论和人才成长论的思维方式。“能力本位”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能力本位”是一种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它要求人的能力与岗位达到合理的配置,按能配岗,按能配工;(二)“能力本位”是一种价值取向。它要求冲破“官本位”、“钱本位”等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确立凭本领立足的观念;要求由注重外在因素走向注重内在素质,由注重狭隘的“人情关系”走向注重“机会公平”和“竞争规则”,由注重非能力因素走向注重能力因素;(三)“能力本位”是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树立尊重人的思维方式(尊重能力,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创造精神,尊重人的独立自主性,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确立实践生成论的思维方式;确立注重后天作为的思维方式(尊重人的后天努力奋斗和有所作为);确立注重做事效果的思维方式;(四)“能力本位”是一种机制。它要求竞争上岗,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五)能力本位还是追求公正的一种自觉努力。它力求打破由非能力因素(“人情关系”、特权门第、背景出身等)造成的不公平,倡导根据人的能力贡献配置资源。显然,这种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当代中国的发展。

“能力本位”是一种理念或价值观,提出之后需要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经受检验,不断得到修正、完善、丰富和发展。把能力本位运用于管理上,就是要求当今我国必须实行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理念、以对人的能力管理为核心内容的“能本管理”。在中国,“能本管理”,是人本管理发展的新阶段。能本管理在具体操作上,就是要实行“能级制”。所谓“能级制”,就是通过在组织内部确立一种科学的、公认的、可行的能力测评的标准体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组织成员的能力进行客观而合理的评定,给予合理的岗位定位定级,并建立起与行政职务阶梯相匹配的且同等重要的、适当的、有序的、开放的、流动的和有活力的业务(技术)能力阶梯,据此赋予组织成员以不同的责、权、利,从而有利于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各尽其能、各尽其才和各尽其用,调动各自的积极性,有利于组织达到有序并富有活力的一种管理机制和方法。“能级制”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测评能力;二是配置与使用能力;三是开发能力。

我们确立“能力本位”的核心理念、实行“能本管理”,目的在于建构“能力社会”。“能力社会”是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一种社会形态,主要是从价值角度来讲的。能力社会是以能力正确发挥为文化价值导向和制度选择目标模式的社会。要建构能力社会,就要把“能力本位”作为当代社会发展的核心文化理念,就要建立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内容的发展观,就要使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按照能力为本的理念来运作和设计,就要进行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文化创新,就要采取能本管理和自我塑造等有效方式和对策。建构能力社会,实质就是要从人身上寻找改革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和方式,就是要充分、有效发挥人的积极作用和独创个性,实现能力主导社会和能力运作社会,从而最终推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雷鸣:这里涉及到如何理解和看待“能力本位”的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能力本位似乎就是个人本位;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能力本位是一种精英主义,容易造成社会差距拉大和新的社会不公正。您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韩庆祥:这种顾虑是可以理解的,是出于善意即对我的关心,所以我也是认真对待并反思我的观点的。实际上,在我始初提出能力本位的观点的时候,我就明确认为能力本位与个人本位是有本质区别的:第一,个人本位容易忽视创造而注重个人索取,而能力本位首先注重对社会的创造,强调创新能力;第二,个人本位容易排斥社会和集体主义原则,而能力本位注重能力恰恰是为了更有效地为社会、组织和集体而做事、而贡献,实现人的社会价值;第三,个人本位往往把个人作为观察事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能力本位则把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的统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第四、个人本位不是强调人凭能力在社会中立足,而能力本位强调每个人要凭自己的能力贡献立足;第五,个人本位没有把对人的尊重、以及注重后天努力、实践生成和内在素质当作应当树立的思维方式,而这些思维方式正是能力本位所强调的;第六,个人本位并不强调社会要凭能力来配置资源,而能力本位严格强调不能凭“人情关系”和“特权”配置资源,必须凭能力贡献配置资源;最后,个人本位强调的是个人价值的至高无上性,而能力本位则强调人(人类、群体、个人)的能力在社会发展中的本质作用,这个作用在过去我们没有完全认识到和做到。

另外,能力本位首先是针对由于非能力因素(血统、出身、门第、人情、关系、特权、金钱)造成的不公正而提出来的一种强调机会和“回报”公正的理念和理论,它强调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注重人的后天作为,尊重每个人的独立人格、能力、创造个性和权利,倡导每个人凭能力立足,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在这些意义上它体现为一种社会公正。当代中国基本上还处在从前现代走向现代性的过程和框架中,封建文化遗毒的影响根深蒂固,我们还没有完全享受现代性的积极成果,现代性依然是我们未竟的事业。所以强调能力本位和能力发展战略依然是时代的强音。虽然在实行能力本位和能力发展战略中会付出一定代价,但从来没有不付出代价的发展,虽然这种代价已经出现,但还是利大于弊。现代性问题对当代西方发达国家是“黄昏”,但对当代中国却还是“黎明”。能力本位和能力发展战略也是解决弱势群体生存境况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为弱势群体说话的。弱势群体之所以在社会处于弱势地位,一是由于自己主观努力奋斗不够和素质相对不高,具有极大的脆弱性;二是社会为他提供的、他所面临的客观条件相对较差。针对第一个原因,应加强他们自身的能力建设,由能力脆弱性造成的问题还需要由能力建设来解决。针对第二个原因,能力本位要求他们要靠自己的拼搏进取、努力奋斗和能力发挥来改变自己不满意的处境,要求培育他们的“造血”能力,即社会要为他们的能力提高和发挥创造有利条件。能力本位意味着,一个面临客观条件比较差同时也没有“背景”和关系的人凭自己的努力奋斗和能力发挥而有所成就,他就应得到尊重和回报。当然,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倡发展社会慈善福利事业,加大对富人阶层税收的力度,也是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一些方式与途径,但这必须以中国社会发展为基础、前提和条件,而能力本位和能力发展战略是促进中国发展的根本性理念和战略。其实,强国、富国与弱国、穷国之间的差距主要是由人力资本和人的创新能力的差距造成的,弱国、穷国要赶上强国、富国,要改变自身的生存处境,就必须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实行能力发展战略。因此,解决弱势群体问题不能靠取消能力本位和能力发展战略为代价,反而应以加强能力建设和能力发展战略为基础和条件。这一道理对弱势群体同样适用。

雷鸣:应该说,“能力本位”、“能本管理”、“能级制”和“能力社会”这些概念为能力建设提供了理念和实践上的支撑。不过由于“能力建设”是一个崭新的时代性课题,应加强研究。您认为目前从理论上研究能力建设问题,其难点和深层次的问题是什么?

韩庆祥:确实应加强对能力建设问题的研究。过去我们谈过道德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依然要坚持和强调。然而,过去我们没有明确提出能力建设问题。其实,能力建设是我们最需要的,又是做得不够的。中央提出应大力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意味着能力建设问题的迫切重要性。

能力建设作为一个新课题,我认为目前能力建设研究的难点和深层次的问题恰恰就是最基本的问题——即如何界定“能力”和“能力建设”。因为对它的界定;涉及到能力建设的性质、内容、目标,以及方式、途径和标准等根本问题。马克思主义没有专门论述能力和能力建设问题,国内外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基本发展能力不足,而从非政府组织(NGO)进行援助的角度来谈能力建设的。总体来说,目前国内外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只是开始,取得的一些零星成果,还不够深入和系统。

我们认为,能力建设概念内涵的界定基于对能力的理解。长期以来,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给能力下了许多定义,但由于能力本身的复杂性,至今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总的来看,人们大多是从心理学上定义能力而忽视从哲学和人学的角度考察能力,这不仅低估了能力的意义和价值,也不利于揭示能力和能力建设的本质内涵。我们认为,从哲学与人学角度来理解能力,它具有八方面的内涵:一是从能力的基础看,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在实践中的外化表现。这里,能力具有显现性。二是从能力的内容看,能力主要包括:潜能,体力,智力,意志力,实践能力(含专业技能)和道德力。这里,能力具有全面性。三是从能力的水平看,能力是指人驾驭各种活动的本领大小和熟练程度。这里,能力具有可测性。四是从能力发挥的合理性看,能力是受道德和理性引导的。这里,能力具有受动性和方向性。五是从能力发挥的效果看,能力是指人的实际工作表现及其所达到的实际成效。这里,能力具有功能性。六是从能力发挥的载体看,能力是人在现实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实际能量。这里,能力具有经验观察性和可确证性。七是从能力发挥的价值看,能力是实现人的价值的一种方式。这里,能力具有本位性。八是从能力发挥的作用看,能力是左右社会发展和人生命运的一种积极力量。这里,能力具有属人性。简要言之,所谓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在现实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正确驾驭某种活动的实际本领和能量,是实现人的价值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社会发展和人生中的积极力量。

由于具有一定素质的“主体人”和客观的“人的活动的现实展开”是影响人的能力发挥与实现的两个重要因素。与之相应,“人”(能力的主体承担者)和“人的活动的现实展开”(能力发挥和实现的手段),便构成能力建设的两个基本方面或基本维度。换言之,能力建设,实质上就是对能力人的培育和对人的能力充分正确发挥所赖以进行的条件体系的创造。前者是指把人口资源、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转化和提升为现实的能力,这是一种“转换能力”,涉及到能力建设的过程与目标;后者指的是服务于能力建设过程和目标的条件体系的建设,实质是注重培育和提高人口资源、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开发本身的能力,这是一种“开发能力”,涉及到能力建设的方式与途径。总的来讲,能力建设,就是主体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与手段,把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再进一步转化为人才资源,从而形成能力人和人力资本的一系列能动活动过程。

具体来说,能力建设的目标可确定为:它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即培育人的能力;一个从潜在到现实的过程:即发掘人的潜能;一个从小到大的过程:即提高人的能力;一个从片面到全面的过程:即发展人的能力;一个从不健全到健全的过程:即完善人的能力;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即配置人的能力。同时,能力建设也是一个从个体能力向群体能力转换的过程,一个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提升的过程。

“能力建设”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发掘每个人的潜能。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不断解放人、开发人进而释放人的潜能的过程,而现在中国人的许多潜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释放,还有一个进一步开发和释放的问题;(2)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这涉及到如何把人选好用好的问题。基本思路是因岗选人、按能配岗、按能配工、岗能相宜;(3)培育人的创新能力。把中国的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再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最根本的方式与途径,就是培育人的创新能力。我们中国人不是没有能力,但较缺乏的是创新能力,如何培育民族的创新能力,就成为能力建设和能力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4)善待有一定素质的“能人”。当代中国正在爬坡、创业、竞争和经受各种挑战,这就迫切需要一大批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能人,而且这样的能人才是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先锋。所以,如何既从制度上为能人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又从主观上不断改造能人的主观世界进而全面提高和完善能人的素质,就成为能力建设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容;(5)凝聚社会一切积极力量。社会的各种力量如果能得到有效的凝聚,就会成为推动中国发展的动力,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凝聚,一盘散沙,互相抗衡,就有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自然,能力建设和能力发展应包括凝聚社会一切积极力量。

一般来讲,我国的能力建设可采取以下途径与方式:(一)加强领导和管理。即进行人力资源能力状况的调查研究,制定能力建设的战略规划,抓好能力建设规划的落实、评估、检查和督促工作;(二)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力建设的成功最终依赖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只有从社会细胞着手,在个人、家庭、学校、组织和社会中找到结合点,把能力建设转化为个人、家庭、学校、组织和社会的自觉行为,把它落实到人们的价值观念、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等环节之中,能力建设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取得成效。(三)进行创新:(1)制度创新:确立以人的能力为本的制度体系。主要的是实行“德为前提、能为本位”的组织人事制度,即确立一种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制度;实行按能绩分配并以各尽所能为目的的分配制度。(2)组织创新:建立能力型组织。组织创新就是基于知识经济社会要求组织更具灵活性、适应性和创新能力的趋势,建构能力型组织,形成有利于能力发挥的能力场。使得组织由原来重视资产与规模走向注重自身核心能力的提升,使得组织不断为其成员提高和发挥能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3)管理创新:走向能本管理。管理创新包括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管理理念;形成以能级制为核心的、科学地测评能力、合理地配置和使用能力和有效地开发能力的运作机制;建立合理的社会流动机制和有效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机制。(4)教育创新:推进素质教育。只有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实行以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才能造就出适应时代和实践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雷鸣:那么,能力建设具有怎样的特征和规律?

韩庆祥:我认为,能力建设具有如下特征:第一,系统性。能力建设不仅涉及人力、科学、技术、文化、资源、组织等方面,还包括体制改革和环境营造等内容。它要求我们必须以全面、系统、持续的观点来对待能力建设,而不能只看到近期的或局部的方面;第二,多样性。能力建设不仅注重增强人的能力水平,也重视降低人的脆弱性程度;不仅注重人的一般能力的提升,更重视人的潜在能力的挖掘和特殊能力的培养;不仅注重个体能力的提高,也重视一个国家、社会、组织能力的扩展。第三,人文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对人的尊重的基础是增强和充分发挥人的潜在能力。因为这些能力一旦释放出来,就能使人有一定程度的选择和意志自由,就能进行创新,从而开启改善自己和人类命运的各种可能性。因此,能力建设不仅仅是进行具体技能方面的训练,更重要的是要唤醒对人类生活的可能前景的认识或者说培养人的理想人性意识,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能力建设具有自己的一般规律,这种规律是在对能力建设过程中的内在联系的把握中揭示出来的。它包括五大规律:即与时俱进规律;依赖于个人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占有的规律;“为”和“位”的因果规律;市场运作方式规律和岗能配置规律。当前,我国进行能力建设的目标主要包括:发掘人的潜在能力,增强人的学习能力,培育人的创新能力,提高人的专业技能,完善人的交往能力,培养恪守制度和规范的能力,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等等。

雷鸣:2003年12月19日至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就必须进行能力建设,把能力建设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主题,把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这里,把能力建设与人才开发与培养结合起来了。请您谈谈这一科学决策的根据和意义。

韩庆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而做出的重大科学决策,这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把能力建设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主题,主要有两个背景:一是人才资源成为第一资源;二是当今时代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以往,不少人把资源理解为物质资源和自然资源,一说资源就是资金、设备,就是开发自然资源,随着时代和社会实践的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地位和作用日显突出;人是发展生产力当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人才资源已成为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全面开发人才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全面开发人才资源应成为强国富民的首要国策;全面开发人才资源是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新观念就被确立起来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这里的人才资源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人的品德、知识、能力,尤其是人的创新能力。

当今时代越来越需要具有品德、知识、创新能力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人才。长期以来,我们对人才的认定是按照1982年提出的标准,即“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的人员”。按照这种人才标准观,大量有才之士因为没有学历和职称而被置于人才“大门”之外。时代发展要求突破这种人才标准观,从注重人才的外在名分走向注重人才的内在本质。日趋逼近的知识经济时代日益突出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创新能力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来越突出能力因素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当前我国诚信和社会公德出现某种危机的情况下,人的品德问题也日益显得重要。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与时俱进,确立了新的人才标准观:“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力,不唯身份”。这种“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标准观,突出了“能力和业绩”在人才标准中所具有的核心地位,也意味着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积极贡献,人人都能成为人才。这的确是一种历史进步,它将为有用之才拓宽新的发展空间。

雷鸣: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从根本上取决于人才工作制度、体制和机制。您认为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的价值导向应是什么?

韩庆祥:我认为,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和环境的核心价值取向与理念,应主要“以能力和业绩为本”。因为这种价值取向有利于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有利于解放人和开发人,有利于人才成长和人才创新。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是一个体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第一次对这一创新体系作了全面阐述,这种阐述是立足于解放人和开发人:(1)从建立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为核心内容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入手,建立健全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2)从确立以能力和业绩为核心的价值导向入手,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总的来讲,就是以建立健全竞争机制,选贤任能机制、考核机制、用人机制、监督管理机制、合力机制和导向机制为重点,以制度的科学化、民主化为目标,着眼于制度建设的系统性、规范性、理性和刚性,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真正把各方优秀人才凝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3)从完善教育体系入手,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4)从建立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入手,形成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5)从尊重业绩入手,建立健全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6)从改革和完善人才保险制度和福利制度入手,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

此外,人才资源能力建设,还需要形成一种鼓励人才干事业、干成事业和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我们身边的社会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阻碍人才健康成长的因素。有些人不是积极努力去“琢磨事”,而是全身心去“捉摸人”。为了促进人才资源的开发,就必须努力营造一个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和帮助人才寻好事业的氛围与环境,这就是用一种机制和价值导向保证那些凭能力干事业、干成事业、干好事业的人才不仅能脱颖而出,充分发挥作用,而且得到尊重和回报。

标签:;  ;  ;  ;  ;  ;  ;  

从人的学习到能力建设_人才理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