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月儿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对比论文_梁洪

梁洪

(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 福建 厦门 361000)

【摘要】 目的:分析和探讨新生足月儿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0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为早产儿(胎龄<37周),50例为足月儿(胎龄≥37周),观察和分析两组患者病因、治疗、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两者患儿发病原因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过程中,早产儿组使用NC-PAP和PS比例较高,足月儿组机械通气时间与PS使用时间均高于早产儿组;足月儿治愈好转率高于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肺出血、肺气漏发生率差异显著。结论:两组患儿在病因、治疗、并发症及预后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临床医师应加大对足月儿和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相关知识的认识,及时诊断和治疗,从而有效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新生足月儿;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1-0038-02

clinical contrast of full term and preterm infan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Liang Hong. Xiame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Fujian Province, Xiamen 361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n the full term and preterm infan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RDS) ,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Methods Select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3 were 100 cases of children with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RD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50 cases of premature infants (gestational age < 37 weeks), 50 cases of full term (gestational age 37 weeks or more), to observe and analysis the cause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treatment, complications and prognosis.Results The etiology of two groups of children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In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the use of NC-PAP and PS in premature group a higher. in full-term group,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 and using the PS time was higher. Full term cure rate was higher.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the incidence of pulmonary hemorrhage and pulmonary gas leakage.Conclusion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 for the cause, treatment, complications and prognosis. The clinician should step up to full term and preterm infan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evant knowledge, time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o as 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case fatality.

【Key words】New full moon; Premature infants;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是新生儿科常见疾病之一[1],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缺氧、窒息等症状,主要是由于肺表面活动物质(PS)缺少或结构不成熟所致,早产儿发病率高于足月儿。肺表面活性物质(PS)在胎儿18~20周开始产生,约在36周达到成熟水平,若胎儿提前出生,将出现PS物质不足或结构不成熟等情况,导致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出现。过去认为此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与糖尿病母亲、胎龄小、出生质量低有关,但近年来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逐渐上升,且与早产儿在发病、治疗、预后等情况存在许多不同之处。本文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0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足月儿与早产儿RDS临床症状的异同,为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0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经临床症状、体征及病理检查,全部病例均符合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标准[2]。根据孕龄不同,将10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分为足月儿组(n=50)和早产儿组(n=50),足月儿组男性31例,女性19例,胎龄为37~41周,入院年龄为15min~8d,出生体重2.5~4.4kg;早产儿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胎龄均<37周,入院年龄为8min~7d,出生体重2.4~4.2kg。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重、胎龄)比较(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根据患儿临床症状、血气分析检查及胸片检查等,对出现呼吸困难、青紫进行性加重者,给予合适的氧疗及辅助呼吸,针对Ⅰ型呼吸衰竭患儿,给予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辅助呼吸,Ⅱ型呼吸衰竭患儿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在气道正压通气(NC-PAP)辅助呼吸下,临床症状无缓解,复查血气分析显示Ⅱ型呼吸衰竭,改用为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在整个治疗期间,机械通气患儿急性期采用辅助/控制(A/C)通气模式,撤机前改为同步间隙指令(SIMV)通气模式,同时在治疗时密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治疗前后行常规X线片剂血气分析。在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下,给予早产儿使用猪肺磷脂注射液(肺表面活性物质PS)100~200mg/kg[3],通过气管插管给药。此外进行常规治疗,包括营养支持、抗生素防感染、维持电解质平衡、多巴胺稳压等。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产生的所有数据均纳入统计学软件SPSS17.0中作数据处理分析,运用均数±标准(x-±s)表示计量资料,运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差异由t或x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差异在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发病原因分析

足月儿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相关高危因素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下表1。

2.2 治疗情况比较

足月儿与早产儿治疗情况比较差异显著(P<0.05),详见下表2。

2.3 并发症及预后情况比较

足月儿治愈好转率明显高于早产儿(P<0.05),除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肺出血、肺气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详见下表3。

新生儿RDS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早产儿RDS发病的根本原因是肺部表面活性物质PS缺少或结构不成熟,肺泡壁张力上升,形成内源性肺不张,对血氧交换过程造成一定影响,导致中毒及局部炎症反应出现,进一步损伤肺泡及毛细血管细胞,抑制PS生成,形成恶性循环。而引发足月儿RDS发病的因素较多,如剖宫产、感染、孕妇自身疾病等,与PS消耗过多或间接性减少有关。本研究中,足月儿剖宫产和肺部感染比例为80.00%、54.00%,均高于早产儿组(P<0.05)。剖宫产前产后感染易损伤毛细血管,抑制PS含量增加,进而引发呼吸窘迫综合征。

足月儿组中,有6例母亲患有糖尿病,母亲血液中的胰岛素拮抗肾上腺皮质激素对PS合成具有促进作用[4]。早产儿胎龄小,肺部发育不成熟,入院后应尽早征得家属同意使用NC-PAP及PS,故使用NC-PAP及PS均高于足月儿组,机械通气时间低于足月儿组。足月儿早期代偿能力强,呼吸窘迫症状较轻,容易误诊为肺炎或湿肺,待呼吸窘迫症状加重后,行胸片X线检查才开始使用呼吸机治疗。足月儿PS使用例数显著低于早产儿(P<0.05),这与足月儿选择剖宫产及合并产前感染相关,对外源性PS反应不敏感。同时足月儿体质量大,所需PS剂量大,时间长,加上PS价格昂贵,迫于经济原因家长不愿使用。

由于早产儿RDS缺少PS,肺部发育不成熟,肺部少而血管多,出现肺出血比例显著高于足月儿RDS(P<0.05)。足月儿易发生肺气漏,因足月儿呼吸能力强,肺部内压急剧上升致肺泡破裂而引起气漏,但不能排除因机械通气呼吸机参数过高引起,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两组患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患儿在机械、高氧通气环境中时间无统计学差异相关。足月儿治愈好转率高于早产儿,结果提示近年来医学界加大了对足月儿RDS的认识,且足月儿各器官发育较为成熟,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创造了良好条件。

综上所述,足月儿和早产儿RDS在病因、治疗、并发症及预后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临床诊断与治疗时,医师应加强对两者的认识,准确诊断、积极治疗,从而改善临床症状,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张怡.足月儿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临床比较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32(2):52-56.

[2] 袭蕊.早产儿与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比较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11(6):79-80.

[3] 顾谦学.早产儿与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比较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09(6):545-546,547.

[4] 陈安,施丽萍,郑季彦等.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特点[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9):654-657.

论文作者:梁洪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4

标签:;  ;  ;  ;  ;  ;  ;  ;  

足月儿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对比论文_梁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