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质量、阶段特征与经济转型的关联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征论文,阶段论文,质量论文,经济转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增长质量研究与经济增长数量研究存在较大的差异。就经济增长数量而言,由于经济学为其搭建了坚实的宏微观理论基础,统计学也为其构建了强大的核算体系,因而,经济增长数量研究不仅取得了相当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也能用单一指标从宏微观角度对其进行定量测算。而经济增长质量却不同,虽然经济学也为其提供了微观分析基础,但在宏观上,却由于其内涵极其丰富而难以统一界定,由此,经济增长质量研究多限于定性研究,用单一指标从宏观角度测度经济增长质量难度较大。因而,学术界往往借助多指标对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综合测评。
现有经济增长质量测评研究表明,学者们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基本上都以宏观经济指标为评价对象,突出经济评价的特色,其差异主要体现为对经济增长质量把握的维度不一样。从搜索的大部分文献资料分析,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有从3个维度到7个维度不同的设计,体现更多的是4个维度。例如肖红叶和李腊生(1998)、樊元和杨立勋(2002)、单薇(2003)、杨志辉(2005)、刘海英和张纯洪(2006)等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都是4个维度,4个维度基本上体现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效率、稳定性、协调性与经济增长的潜能,少数涉及资源消耗与环境保护。也有从3个维度设计评价层次的。如彭德芬(2002)从经济运行质量、居民生活质量、生存环境质量方面,钟学义(2001)、李延军和金浩(2007)等从经济增长效率、经济增长稳定性以及经济结构方面设计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5个维度设计指标体系的有赵英才、张纯洪和刘海英(2006)等,主要反映产出效率、产出消耗、产品质量、经济运行质量和生存环境质量。6个维度设计指标体系的有李岳平(2001),认为可以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技术进步的贡献、经济效益、经济结构、居民生活和经济增长的代价方面评价经济增长质量。申世军和邬凯生(2007)等从经济发展水平(或经济运行质量)、经济效益、增长潜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环境质量成本(或社会保障)、竞争能力以及人民生活7个方面建立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1]。上述指标体系都从宏观经济角度评价经济增长质量,并且隐含着经济增长模式固定不变的假设。但事实上,我国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模式转型问题就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并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未来应加速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九五”计划正式提出,将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随后的历次党代会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都将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放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并在这个过程中,尝试性地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忽视经济增长模式的变化,不考虑经济增长模式与经济增长质量间的关系,不足以表征经济增长质量蕴含的新内容,也不足以体现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推动作用。这里突破以往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研究的视角,尝试性地将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与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研究结合在一起,使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研究建立在变化的经济增长模式基础上,是一种新视角的探索。同时,构建了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结构与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关系图,丰富了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研究的内容,也为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研究提供了一个实证分析框架。
一、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与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
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型不断向集约型演进,经济增长也随之由数量型过渡到质量型。因此,经济增长质量随着经济增长模式的演进不断获得充实,是一个变化的概念。测度经济增长质量,从动态角度分析,必须包含有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内容。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以来,期间尝试性地推崇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模式。这两种经济发展模式,本质上属于集约型,能体现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有别于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因而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研究必须突破固定模式,包含新的内容。
以往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研究大多遵循资源投入质量—经济运行质量—产出质量这条主线进行,虽有个别评价研究也注重环境质量,但从评价内容上分析,原有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研究实际上评价的是一种末端治理经济增长模式,注重经济效率。这种经济增长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先污染,后治理”,强调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
而当前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推行的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模式。这种模式从生产源头就开始关注资源与环境,自始至终遵循着减少资源浪费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原则,特别关注了资源的利用。因此,循环经济运行模式与末端治理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绿色经济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但关注物质财富的积累,也关注生态财富的积累;不仅关注人的健康,也关注生态健康,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当前,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突出的瓶颈因素,同时也严重制约与影响了人民生活与生存质量的提高。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走绿色经济发展的道路。绿色经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把追求人的健康与生态健康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与重点追求经济效益的末端治理模式也有本质的区别。
上述两种模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循环经济侧重资源的利用,绿色经济侧重经济增长的目的。在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研究中,指标体系建立在末端治理模式上,反映的就是末端模式的成就与不足,难以凸显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的特色与生命力,达不到促进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目的。因此,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研究必须突破原有评价模式,建立在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研究基础上。
二、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层次结构建立
(一)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测评的目的
第一,要有利于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研究。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研究是我国当前实践界与理论界探讨的重大问题。经济增长质量与经济增长模式间有着深厚的交织联系,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表明经济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化。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研究建立在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下,通过把表征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内容引入到经济增长质量的定量测度中,既能表征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层次性,也能测度出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效果,使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更加贴近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反映经济工作战略重点转移状况,为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研究提供量化依据,从而有利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研究。
第二,要有利于突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当前我国经济工作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资源损耗大、利用率低,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大,人民生活与生存质量难以改善。因此,建立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既要便于通过定量分析和评价,测度经济增长过程中经济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经济结构、经济效益等体现经济运行的宏观指标,也要突出居民生活水平的总体规模、改善状况,特别要突出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影响。防止单纯追求GDP的高速增长,忽略经济效益、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监测和揭示各种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从而为政府职能部门在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制订切实可行的宏观调控计划等及时传输有关信息。
第三,要有利于建立监测与预警信息系统。我国经济增长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国家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理论导向作用。在当前政府把抓经济增长质量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之际,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也应该发挥领先的指向作用。因此,从定量上建立指标体系适时测度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建立包括输入端的物质投入量(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投入量)、运行过程中的产出量、输出端的废弃物排放量、资源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等的合理评价区域,发现问题,突出矛盾,以便及时采取调控手段,使经济社会发展在安全区域内运行。
(二)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层次结构的建立
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层次结构的构建运用层次分析法。层次建构的依据为:
第一,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及评价目的是架构二级指数的依据。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既要包含末端治理模式(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以及绿色经济三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内容,又要突出当前的主要矛盾与问题,同时,还要兼顾原有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的合理成果。因此,二级指数设置4个维度,包括经济运行质量、物质资源运行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及生态环境质量。经济运行质量继承原有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成果,同时,也是所有经济增长模式的内容;物质资源运行质量主要表征循环经济模式的内容,人民生活质量与生态环境质量主要表征绿色经济模式的内容。上述四个方面包含了三种经济增长模式的主要特征,指数大小决定了经济增长质量是由何种经济增长模式决定。
第二,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及二级指数的特征是建立三级指数的依据。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是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的最重要理论基础。这里认为经济增长质量具有丰富的结果性质,同时又是一个过程概念。从结果上来看,经济增长质量必须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增加社会福利为目的,这里的生活质量与社会福利突破以往的单纯物质满足,偏重更高层次的生存质量。因而,结果上的经济增长质量必须以人民生活质量与生存环境质量为重点。从过程上分析,经济增长质量又体现在经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上,包括经济活动的投入资源质量、经济活动的效益、动态性与可维持性。但过程质量主要取决于经济活动是以何种方式组织资源进行经济活动,因此,过程质量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质量上。据此,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层次结构得以建立,具体见表1。
三、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结构与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关系
表1中经济增长质量的二级指数是依据我国当前经济增长模式的特点设计的。在指数测算中,根据某同一指标观测值间的差异程度反映其重要程度的原理,采用差异化赋权方式给予指标赋权。这样,从数据上遵循了不同指标对经济增长质量指数产生的不同作用。因而,二级指数值的大小将反映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结构与经济增长模式转型间存在的关系可以用图1表示。
图一 经济增长质量分指数与经济增长模式关系
在图一中,实箭头线表示经济增长模式主要由何种二级指数决定。该二级指数值越大,表明对应的经济增长模式特征表现越明显。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追求经济效率主要由经济运行质量指数决定,循环经济增长模式着重物质资源的利用主要由物质资源运行质量指数决定,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注重追求人的健康与生态健康主要由人民生活质量与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决定。除了受到主要指数影响外,各种经济增长模式还分别受到其他指数的影响。但判断经济增长模式时以主要表征指数为依据。
四、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测算
(一)指标层的建立
指标层是对三级指数的细化。依据三级指数的内涵,结合当前理论界关于三级指数的已有研究成果,并依据指标检验法对指标进行筛选,最终确定45个指标构成了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下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2]。具体见表2。
(二)数据来源
运用表2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进行实证测评,采用时序数列进行动态评价,以此考察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层次性与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效果。由于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由“九五”计划正式提出,这里考虑将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五年计划作为测评对象,测评五年计划期经济增长质量运行情况以及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情况。因而选取“九五”、“十五”两个五年计划期,同时,考虑每个五年计划期的政策延续性,两个五年计划各向前延伸与向后延续一年,选取的时间段为1995-2006年。所需指标数据来源于两个渠道,物质资源运行质量的数据来源于投入产出表测算后的数据;其余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经计算得到。
(三)经济增长质量各级指数测算
在指数测算前,对指标数据采用归一化处理方式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运用差异赋权思想对指标进行赋权。各级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1)即为第i个评价对象的指数[4]。运用该公式可计算经济增长质量总指数与分指数,总指数及分指数计算结果见表3、表4。
(四)判断标准
对指数值本身而言,根据指数结果,将指数的平均值设计为判断标准,指数值高于平均水平,表示质量较好,层次较高;低于平均值,表示质量一般或较差,层次较低。对于经济增长质量二级指数与经济增长模式转型间的关系判断,依据是图一。
五、测评结果分析
(一)经济增长质量总指数测评结果分析
这里从时序上对我国“九五”、“十五”期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综合测评。两个五年计划期每一年的综合评价结果是测算当年所有参与评价的指标与其权重综合的一个结果。从表3及表4第17行可以看出,“九五”期经济增长质量一般,经济增长质量在较低位运行。“十五”期经济增长质量要优于“九五”期,经济增长质量较好的年份比例较高,波动幅度也较小,经济增长质量表现出较“九五”期更有稳定性,因而整体质量较好。但在两个五年计划期中,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整体上波动起伏,稳定性较差,提升不明显。
图2 经济增长质量总指数趋势
图2是两个五年计划期经济增长质量总指数趋势图。从趋势图分析,“九五”开局之年,经济增长质量有一个明显的跳跃,计划的导向作用明显。但随之,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呈现下滑趋势,虽然这种趋势在计划期即将结束时有小幅提升,却未能保持上扬趋势。而“十五”初期,受上一个计划期的影响较大,经济增长质量指数达到最低谷。但很快计划发挥了巨大的导向作用,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抬升非常明显,且一直延续到计划期的第四年,之后又出现新的转折点。
上述趋势特点说明,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受计划的导向作用较明显,但计划实施后,经济增长却摆脱不了追求经济增长数量的指向,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保持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下运行。
(二)经济增长质量二级指数测评结果分析
二级指数与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相联系。从表3及表4第4、8、12、15行数据以及趋势图三(见下页)分析,四个二级指数中,物质资源运行质量指数历年较低,12年间变化不大;人民生活质量测评结果仅优于物质资源运行质量,位居第三,整体上有上升趋势,且上升速度优于物质资源运行质量改善程度;生态环境质量测评结果在1997年前后表现为起伏状,之后基本稳定并不断得到改善;经济运行质量在四个二级指数中表现出了其独有的特征,不但处于高位上运行,而且与总指数趋势相似,说明在经济增长质量综合测评中,经济运行质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上述四个二级指数测评结果特征说明,我国物质资源运行质量不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滞后,生态环境破坏与治理质量没达到理想效果,经济运行质量经历了下降、趋于稳定到上升的波动状况,经济运行质量不理想。但由于经济运行质量在高位上运行,对经济增长质量指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重心依然停留在如何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上,对生态环境虽然给予了高度关注,但由于资源的利用不理想,导致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相当缓慢。结合图一可以看出,在“九五”、“十五”时期,虽然我国提出了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但转型效果不理想。特别是循环经济增长模式推行以来,发挥的作用相当有限。但由于两种模式对资源环境都给予了重视,促进了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由此说明,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上作用还很小,但已经显示其生命力,随着经济进程的纵深发展,两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必将产生重大作用。
图3 经济增长质量二级指数趋势
图4 物质资源运行质量三级指数趋势
图5 经济运行质量三级指数趋势
(三)经济增长质量三级指数测评结果分析
1.物质资源运行质量的三级指数测评结果分析
从表3及表4第1-3行的数据及趋势图4可以看出,物质资源运行质量的三个三级指数变化趋势都呈现出上升趋势,但物质排放指数历年较低,物质投入与物质消耗指数历年基本相似。说明我国物质投入与物质消耗效率大体相同,逐年提高,但因物质排放治理效果不明显,整体上制约了我国物质资源运行质量的提高。但物质资源运行质量“十五”时期明显优于“九五”时期。
2.经济运行质量的三级指数测评结果分析
表3及表4第5-7行数据及趋势图五显示了经济运行质量三级指数的测评结果。从数据与趋势图分析,两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稳定性测评结果表现出了与经济增长质量总指数测评结果相似的特征。1998年前,经济稳定性指数呈下降趋势,之后经历一个相当平稳时期,到2003年后有上升的趋势。这说明了自1995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主要体现在保稳定上。而对稳定性形成重要影响的是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的变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经济结构与经济效益指数历年相似,且较低,表明结构调整与经济效益提升速度依然是未来改革的重点。“十五”的经济运行质量三级指数稍优于“九五”期。
3.人民生活质量的三级指数测评结果分析
人民生活质量三级指数测评结果表现出与其他三级指数不一样的特征。从表3及表4第9-11行数据及趋势图6来看,基本生存质量与社会提升质量测评结果保持了较平稳的趋势,而生活保障质量测评结果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保障了人民基本生存质量的稳定,给予了人民平稳的社会提升机会,特别是在生活保障方面变化很大,质量不断提高。
4.生态环境质量的三级指数测评结果分析
在生态环境三级指数中,环境治理质量呈现出上升趋势,表明我国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日益明显的成绩。而环境破坏在1999年前起伏不定,之后呈下降趋势,环境破坏有扩大趋势。两方面作用导致我国生态环境运行质量不理想,环境破坏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境治理效率的提高。
六、结论
图6 人民生活质量三级指数趋势
图7 生态环境运行质量三级指数趋势
通过设计包含有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内容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选取1995-2006年为例,测算了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总指数与分指数。总的测评结果说明,“九五”、“十五”两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经历了下滑、平稳增长到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经济运行质量对整体经济增长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生态环境运行质量对整体经济增长质量影响也较大,但人民生活与物质资源循环利用质量对整体经济增长质量影响较小,特别是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对整体经济增长质量作用历年都很小。这说明,两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基本保持了原有的运行模式,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作用力度还很小,但已经表现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计划的导向作用明显,但执行时力度不够。因而,经济增长波动较大,特别是其中的通货膨胀率较严重地制约着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虽然经济结构不断得到完善,但经济效率不高。物质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物质投入与物质消耗效率虽然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二者始终相伴相随,处于一种相互抵消的状态。人民生活质量改善不大,基本生存质量与社会提升质量难以提升,但生活保障质量却不断得到完善。生态环境质量有一定的起伏,近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环境治理质量不断提高,但由于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制约了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见图7)。因此,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两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人民生活改善程度滞后于经济增长,物质资源利用效率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任重道远。民生问题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最棘手的问题,实现民富的目标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同时从测评中也看到,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的提出,务必落到经济增长的实处。
该标题为《改革》编辑部改定标题,作者原标题为《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下的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测评研究》。
标签:五年计划论文; 经济转型论文; 经济指数论文; 经济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环境评价论文; 宏观经济学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