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理性增长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进展论文,理性论文,理论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031(2009)08-0027-05
[修回日期]2008-12-26
城市理性增长的基本理念是整合土地和交通资源、平衡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强调地方政府公共财政能力、呼吁社区社会力量的重要性以及强调公众参与的重要性。理性增长已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行动纲领,是一种较为科学的发展模式。通过系统总结城市理性增长的理论模型,美国城市理性增长在土地利用变更、社区复兴、住宅偏好及选择、耕地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实践效果,以及理性增长的中国化进程,希望城市理性增长理念能够为中国城市规划、管理和发展的改革创新提供参考,促进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 城市理性增长理论模型
国外学术界主要从规划角度研究理性增长与城市蔓延,包括理性增长与土地利用、交通运输和生活质量等方面[1-3],经济学者尤其是城市经济学者则倾向于支持边际变动研究[4]。特纳首次从城市经济学角度出发,通过构建零售地和居住地同时决定的理论模型,探讨零售地和居住地的均衡及最优利用模式[5]。以下对其模型进行基本介绍。
1.假设条件
2.均衡模式
图1提供了三种住宅地和零售地的均衡模式:空地模式代表没有居住地和零售地开发,低密度模式表示仅有居住地(单位迁移者占两块地),高密度模式有居住地(单位迁移者占一块地)和零售地开发。其中区域1距离就业中心足够远,为空地模式;区域2距离就业中心较远,因为能提供大地块居住地以补偿通过机动车实现零售服务的效用损失,开发呈低密度模式;区域3距离就业中心较近,对居民有一定吸引力,如果有较近的零售商,开发呈高密度模式,否则呈空地模式;区域4距离就业中心足够近,开发为高密度模式;区域5距就业中心较近,如果有较近的零售商,开发呈高密度模式,否则呈低密度模式。区域3和区域5处于城郊,均衡状态不止一个,其开发模式取决于与零售地距离和地块大小偏好两者间的权衡。
图1 均衡模式
3.最优模式
在禁止零售商进入的约束条件下,最优开发模式(图2)相当于均衡开发模式的特殊情况,也即区域3的开发为空地模式,区域5的开发为低密度模式,其它与均衡开发模式一致。进一步放松约束条件,假设允许零售商进入城郊,则最优模式(图3)与均衡开发模式呈现较大差异,在该情况下,区域3和区域5的开发为高密度模式,并且原来区域1的空地模式和区域2的低密度模式也变成高密度开发模式。
图2 最优模式(禁止零售商进入)
图3 最优模式(允许零售商进入)
4.模型结论
将均衡模式和最优模式图形叠加,两种模式差异在阴影部分(图4),最优开发模式的Ⅰ-Ⅳ区域将呈现出高密度开发和近距离零售商;而均衡模式中Ⅰ为空地,Ⅱ为低密度开发,Ⅲ为空地或高密度开发,Ⅳ为低密度开发或高密度开发。可以发现最优开发比均衡开发的开发密度更高,并将拥有近距离零售部门的高密度开发定义为理性开发,而将依托机动车的低密度开发模式定义为蔓延扩张。理性开发模式是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结果,蔓延开发模式则是社会次优结果,因此,低密度开发造成的福利损失巨大,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对占有多块地征税或对占有单一地块补贴。该模型肯定并综合了城市经济学家和反蔓延主义者的观点,也适用于地区公共物品的开发模式。
图4 均衡模式和最优模式叠加图
二 城市理性增长实践——以马里兰州为例
2007年10月,美国举办“理性增长十周年”会议,吸引了众多土地利用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者、国家和州立法者、政府官员、房地产开发商以及环境保护主义者参与。该会议系统检查、严格审视了马里兰理性增长运动实践十周年取得的效果并进一步指导未来政策制定。会议主题包括:理性增长与土地利用变更、理性增长与社区复兴、理性增长与住宅偏好及选择、理性增长与耕地保护、理性增长与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①。
1.土地利用变更
戈茨等人基于卫星影像数据监测住宅及商业用地的扩张,运用元胞自动机模型测算土地变更的类型和比率,并基于城市扩展模型预测当前发展方案和理性增长方案下马里兰州未来发展趋势。模拟结果表明:当前发展方案将带来蔓延式开发和土地高消费,理性增长方案将促进集聚式空间开发并减轻对空间景观及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
汉隆等人考察马里兰州弗雷德里克县的土地利用变更特点,进而利用多项式逻辑斯蒂土地利用模型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更的热点区域。结果表明:农用地—住宅用地变更比率取决于农业地块大小、农业地块与城市距离、农业地块与公路距离、农用地生产能力以及是否位于优先资助区域,针对马里兰州某些面临转化为住宅用地巨大威胁的农业地块,建议通过额外政策或奖励措施以保持这些农业地。
阿温等人研究发现马里兰州理性增长可能导致经济增长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并且从中心城市向边缘城市的增长转移非常显著。增长转移的潜在后果是:发展进一步向边缘城市蔓延和扩张、“卧城”的发展模式趋于明显、更长的通勤时间和成本、就业分散在小型的“边缘城市”、开敞空间和农业活动的减少等。
2.社区复兴
努南等人发现1997-2007年间理性增长工具箱里的用于社区复兴的所有项目都获得了州政府的大量资金和行政支持。进一步开展问卷调研,发现几乎所有的地方政府对理性增长持积极态度,理性增长项目拥有足够的财政资金来支持社区复兴。由此得出重要结论:马里兰州理性增长对于旧社区发展新住宅区和商业区的意义重大,尤其在优先资助区域的社区复兴项目成效最为显著。未来在理性增长项目管理中仍有大量工作要做:投入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社区复兴,引导私人投资用于社区复兴,培育社区复兴的理念,简化行政审批等程序,协调与其他社区增长的利益关系。
3.住宅偏好及选择
威利基于马里兰物业数据和蒙哥马利分区数据,研究马里兰州蒙哥马利填充式住宅开发模式,数据表明,1997年马里兰理性增长和邻里保护开拓法令政策对于鼓励填充式住宅开发或限制非填充式住宅开发有一定效果。然而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特定的填充式住宅开发分区,填充式开发的建筑密度往往较低,因此填充式住宅开发能否成为应付未来住宅需求和减缓蔓延的方式还有待进一步论证。
麦克劳克林选择马里兰州优先资助区域研究理性增长能否增加居民的住宅选择,州际模型表明,1998-2004年间,马里兰州并没有与其他州呈现出显著差异;州内模型则表明,1998-2004年间,有效的优先资助区域法令能增加马里兰州住宅的选择,尤其是在优先资助区域内开发程度更高的县会呈现出较高的多家庭房屋比率,这表明马里兰理性增长运动能够鼓励开发商建设多家庭的住宅,提供了住宅选择多样性。
科皮特斯等人介绍过去35年马里兰州单家庭住宅的地块大小的发展趋势、分区制限定的密度对地块大小的影响程度以及居民住宅偏好对房地产地块大小等其它住宅特征的影响,得出研究结论:理性增长最主要的障碍是低密度的开发模式,尤其是居民倾向于偏好更大的地块,并且政府分区制往往设置较低的平均开发密度。
4.耕地保护
丹尼尔斯比较了马里兰州和宾夕法尼亚州的耕地保护政策,发现两州政府都投入了大量公共财政资金用于耕地保护,但是马里兰州土地保护基金会需要借鉴宾夕法尼亚州的做法,如简化业务程序,保持或增加州政府用于耕地保护的财政支持。此外,马里兰州土地保护基金会必须通过研究确定各县农业区被保护的耕地数量和面积、被保护耕地数量超过500英亩的地块、在优先资助区域边界被保护的耕地数量和面积。未来25年,马里兰州土地保护基金会与农村遗留纲要仍将成为减少蔓延、维持农业生产力、保护切萨皮克湾和促进紧凑式开发的重要项目。
理查森等人将1992-2002年间马里兰州和新泽西州、特拉华州、弗吉尼亚州和西弗吉尼亚州的农业普查中有关农庄数量、农场面积和农产品价值等数据进行对比,研究表明马里兰州的理性增长运动和以往的耕地保护运动一样,主要保护农业的传统土地利用工具,未能充分考虑农业经营的盈利能力和生产能力,对于耕地保护远远不够。未来马里兰州理性增长必须超越单纯的耕地保护,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
5.基础设施建设
克利夫顿等人从1988-2007年马里兰州交通预算支出着手,研究马里兰州理性增长运动是否改变了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模式。研究发现:州政府逐渐将高速公路的投资项目向城市公交投资转移。并且马里兰州对于交通运输改善计划的资金支持远远高于美国其他州。这表明马里兰州正在按照理性增长原则,为替代汽车提供更多的交通选择,但是由于理性增长区域法令对于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定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完善。
科恩回顾了1997-2006年马里兰环境局对地方供水和排水项目的资助,发现其中84.4%的资金用于公共排水相关项目,但是大量水质保护资金投资用于优先资助区域以外的区域,考虑到这些项目的资助目的在于解决公共健康问题、减少生物营养物污染,因此与马里兰理性增长法令并不矛盾,相反,州政府排水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引导优先资助区域的增长。研究进一步认为:州政府需要为切萨皮克湾重建计划中的排水污水处理厂升级提供更多资金资助,设计出营养物交易许可程序,或者引进废水再利用项目。
6.未来展望
尽管马里兰州理性增长运动取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众多荣誉,但其未来仍面临五大威胁:纲领性平衡、城市控制、基础设施融资、土地保护、法定框架等。针对未来马里兰州理性增长面临的挑战和威胁,美国理性增长国家研究中心主任科纳普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对于指导马里兰州理性增长改革具有一定代表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制定全面综合的发展规划;建议将优先资助区域转换为城市增长边界;要求各县在优先资助区域外执行更严格的农业和自然资源分区;建议马里兰州为增长区域制定一项基础设施融资计划;确保州政府财政支出和地方发展规划的协调一致等。
三 中国城市的理性增长
1.理性增长概念的引进
张雯在本世纪初较早引进“精明增长”概念②,总结了美国“精明增长”发展计划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实践框架。认为“精明增长”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共同发展,强调对现有社区的改建和对现有设施的利用,强调生活品质与发展的联系,是一种较为紧凑、集中、高效的发展模式[6]。
梁鹤年认为“精明增长”理论为政府创造出一个既能满足开发利益又能满足环保责任的局面,其精明之处就在于其遵循“坚持政府开发决定的公平、预知和效应”。这就要求城乡政府在基础设施和开发管理的决定中,应该沿着基础设施对土地进行最高最好用途的开发,以实现通过最低的基础设施成本去创造最高的土地开发收益,打通环保利益和开发利益之间意识和机制的瓶颈[7]。
较为系统地将理性增长运动引进中国的是2007年4月出版的《理性增长——形式与后果》。该著作试图揭示城市发展的形式、后果和应采取的行动之间的逻辑关系,并通过理性思辨,讨论未来城市发展的道路[8]。
王丹、王士君进一步解读“精明增长”发展观,总结出“精明增长”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包括:与原有法律和政策的冲突、居民的不信任与反对、政策与机构改革庞大而缓慢以及本身的缺陷[9]。
2.理性增长的中国化
马强、徐循初认为“精明增长”理念的核心是在“区域生态公平”的前提下倡导“科学与公平”的城市发展观,是对城市发展空间结构、用地模式、交通体系的综合考虑。并呼吁借鉴国外“精明增长”战略,为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进行理念更新:必须将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系统的生存发展置于同等地位;必须将以外延扩展为主的城市空间扩展趋势向内涵更新优化的方向演化;必须将城市的外延扩展与大运量公共交通体系联系起来;必须把依托于公共交通系统的“适合居住”的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构成单元[10]。
刘志玲、李江风、龚健指出我国城市空间扩展借鉴“精明增长”理念时,应注意中西方城市成长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背景存在差异,并进一步强调必须结合中国城市发展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借鉴“精明增长”原则。具体建议包括:强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积极开展城市土地内涵挖潜;建立城市边缘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规划管理工作;将土地利用规划与交通系统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倡导“公交优先”;实行公众参与机制[11]。
丁成日、孟晓晨指出一个理性的城市空间模式一定是能使城市的资源(土地、资本、劳动力)得到最大利用的模式,一定是能使城市的交易成本最小的模式,一定是能使城市的集聚效应最大化的模式,一定是能使经济、环境、社会等多方面平衡发展的模式。中国目前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借鉴美国的城市理性增长理念得到解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学习国外经验应着眼于具体做法背后包含的理性思辨和逻辑,符合中国国情的具体理性增长模式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12]。
3.理性增长在中国的实践
刘洪彪、甘辉认为精明城市是针对城市过度蔓延、粗放增长而提出的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协调发展地上地下空间的一种立体集约型城市发展路径。他们并以重庆市为例探讨了城市规划过程中以城市精明增长为目标的指导原则,合理高效利用地下空间的条件、方法和现实意义[13]。
李王鸣、潘蓉认为精明增长中提倡的紧凑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对于提高空间利用集约度、反对空间无序蔓延、保护城市郊区环境等思想对浙江省城镇空间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因此提出借鉴精明增长的实践特点,走以资源的优化配置、人文理念的充分体现、环境要素的合理保护和社会利益公平分配的保证为前提的集约型城镇空间增长道路[14]。
付海英、郝晋珉、安萍莉以山东省泰安市为例,构建了城市发展偏好模型和耕地损耗模型,判别泰城“精明”的空间扩展方向,探讨平衡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护的规划方法。同时指出必须进一步整合耕地损耗系数、景观格局指标与影响城市扩展方向的经济、社会、自然、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空间关系,构建全面、完整的“精明”城市发展方向分析体系[15]。
四 结语
城市理性增长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共同发展,目前已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行动纲领。中国国内学者自21世纪以来就开始引进并推广美国理性增长理念,理性增长对于揭示城市发展的形式、后果和应采取的行动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对于追求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未来中国城市的发展、管理和规划需要以经济学尤其是城市经济学的理论模型为指导,充分借鉴城市理性增长理念所包含的理性思辨,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系统研究符合中国国情的具体的城市理性增长模式。
注释:
①“理性增长十周年”详细会议内容请参阅作者文章《理性增长十周年回顾及展望》(国际城市规划,2009)。感谢美国马里兰大学城市理性增长国家研究中心提供会议论文,会议论文集请参阅:http://www.smartgrowth.umd.edu/smartgrowthat10/smartgrowthat10.htm。同时感谢丁成日博士为理性增长运动在中国的推广和传播做出的贡献。
②“Smart Growth”在国内学术界既有译作“理性增长”的,也有译作“精明增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