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知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觉论文,居民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知觉与旅游心理学研究对象
旅游心理学是将心理学理论应用于旅游实践活动的新兴学科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的规律,包括旅游者和旅游工作者的心理和行为[1]。但通常认为,旅游现象的本质是具有众多相互作用要素和方面的复合体,是一种综合的社会现象[2]。由此可以推知,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相当广泛的,不仅包括旅游者和旅游工作者,而且包括旅游地区居民的心理和行为。有关居民对旅游影响知觉的理论应纳入旅游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体系中。
1.1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知觉(RESIDENTS PERCEPTIONS ON TOURISM IMPACTS)
关于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知觉,现尚无一致性定义。笔者认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知觉就是居民感知旅游影响因素和效应的一种社会知觉。按照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社会知觉是一种过程,它包括对个体的知觉,对自我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以及对社会角色的知觉和判断。知觉是知觉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作为知觉的主体和客体既可以是单个个体,也可以是一个群体。由于旅游现象的“综合性”以及旅游影响效应的日趋突出,要求我们面对居民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居民是旅游影响知觉的主体。旅游影响是存在于居民与旅游者之间交互作用的社会关系结果,它包括旅游经济影响,旅游环境影响和旅游社会文化影响。因此,这种以群体为主体的知觉过程应包括旅游地居民对其自身或对其成员的知觉,居民代表或整体对旅游者的知觉,居民对旅游关系影响的知觉。
实践中,我们通常理解到的居民旅游影响知觉有:居民对自我(成员与群体)知觉,如个体差异,资源优势等;居民对旅游者知觉,如旅游者语言、习俗、文化、国籍等;居民对旅游关系影响知觉,如旅游地区物价,生活方式,交通,自然环境以及地区声誉等。
1.2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知觉的特征
由上可知居民的旅游影响知觉是居民群体感知旅游关系的社会知觉。作为一种社会知觉,它普遍地存在选择性、理解性及恒长性的特征[3]。另一方面按照心理学观点,作为群体,居民具有群体压力与社会从众行为、居民规范和居民凝聚力的特征。因而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具有动态反映的特点,在研究中需要考虑居民的积极反映或消极反映,以及积极反映与消极反映相互转变的条件和过程。尽管任何知觉都是一种发展的认识过程,但本文中还要强调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知觉的动态性或称之为阶段性。这种动态性包含认识过程的变化,感知客体的变化及感知主体的变化所引起的知觉表现。它与主体是群体这一特征相一致。事实上,某地开发旅游资源的起初,是少数居民的代表,如政府官员,企业家等作为旅游倡导者,他们察觉到本地存在的旅游潜力和资源优势,并认为旅游业的发展将大大增加地区社会福利。一旦该提议付诸行动,部分居民将成为旅游接待工作者而参与旅游活动,他们为之付出劳动、时间、智能及至资本,并通过接待工作获取报偿。另外,部分居民则不得不承认事实,接受旅游并试图理解它。此时,居民中将出现不同的感知反映,这种反映,可能是群体感染,可能是自觉意识,也可能有某种体验为基础。这个阶段的知觉指向性不明,乐观、悲观及观望心并存。乃至旅游景点趋向成熟时,原先被强加承认旅游的部分居民开始有机会重新评价并参与旅游活动,这时群体行为趋向一致性。再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居民内部利益分配不公正,甚至居民付出的总体社会成本超过其社会收益时,居民感知的内容发生了变化,表现出消极情绪,而消极情绪又强化这种知觉,此时居民的态度发生波折。因此,可以说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知觉是某地旅游业发展状况的“晴雨表”,这个“晴雨表”对指导旅游政策及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2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知觉的作用
近20年来,世界旅游高速发展,“大众旅游”成为特色。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剧了环境损耗和地方特色消失。于是人们认识到旅游发展目标应符合经济期望目标和环境要求,这不仅要尊重当地的自然与社会结构,而且要尊重当地的居民。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知觉和态度关系到现行旅游市场的运转,旅游政策制定与实施,未来旅游资源规划。居民对旅游负面影响的知觉以至行为表现,已成为当前旅游管理研究的新课题。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仍是传统的以旅游促经济的发展思想,对旅游影响的居民知觉研究涉入不多。
首先,研究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知觉有助于全面理解旅游产品内涵。广义的旅游产品是包括旅游资源在内的社会诸因素,在流通渠道中相互凝聚成特定效用,从而成为综合性的社会商品[4]。它包括广泛的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其中外在条件中包括居民的态度与行为因素。在旅游活动中,居民是很大程度的参与者,是相对旅游者较为稳定的群体,它是“主人”。居民的态度和行为,关系到旅游地形象特征。热情好客、彬彬有礼,赢得旅游者好感;反之,粗鲁、泠漠则是影响旅游接待工作的一大公害。对于旅游地区来讲,不但要广泛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而且要深入挖掘完善自身“素质”。居民的参与意识与友好态度将是未来旅游市场上旅游产品广为传播的先决条件之一。而这一切态度和行为都源自居民对旅游影响效应的综合感知。心理学研究表明,某种态度一旦形成,则不易改变。因此,开发旅游产品时,首先要了解居民的心理和反应,注意引导居民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练好旅游接待工作内功。
其次,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知觉是制定旅游发展战略的新因素。关于旅游现象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以旅游者为主体,以旅游需求为动力,理论与实践中有关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设计,接待服务规范等,无不为满足旅游者需求而服务。这是“以旅游促经济”发展思想的市场导向结果。然而,中国旅游业尽管呈现迅猛势头,但来自许多旅游景点“负面效应”的反映也接踵而至。物价高涨,交通拥挤,超前消费,环境污染,利益分配不公正等潜在问题有所暴露。随着旅游影响问题日益提到重要位置上,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方面进行深入微观分析已成为必需。旅游景点居民的旅游影响知觉是旅游产品供给市场的基本要素之一。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知觉是涉及旅游产品开发、成长、萧条的内在因素。未来21世纪旅游行业效益将不再是靠单方面地满足旅游需求所能达到的。研究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知觉有利于进一步分析旅游业的社会成本,是制定旅游发展战略的环境因素之一。
3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知觉的理论
国外关于居民旅游影响知觉的研究在70年代随旅游影响的研究而有所发展。Allen[5]以及Butler[6]等人曾使用概念模型来解释居民对旅游影响的认识。研究证实了居民的态度与旅游者的接触,居留长短,年龄及语言有关。Allen还进一步证实了居民的知觉与导致这种认知来源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当旅游发展带给个人的利益受到控制时,对旅游发展影响有积极感性认识的居民就支持加速发展旅游及旅游特殊政策。但是,为什么以及在什么条件下居民对旅游影响表现出这种反应,目前,还缺乏解释性研究。国外学者已经提出许多理论来解释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知觉的性质,如:游玩理论,报偿理论,冲突理论;[7]归因理论;依附理论。但没有一个理论能够围绕这种现象提供完善解释。
Allen提出应用社会交换理论来解释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知觉。现代社会交换理论是由Homans[8],Blau[9]及Emerson[10]的研究工作发展而来的,是有关资源在相互作用的个体或团体间交换的社会学理论。霍曼斯(Homans)曾提出“人类交换命题”,他认为社会行为是一种商品交换,一个人在与他人打交道时,他既要付出最小代价,同时又千方百计地想获取更可能多的报酬。在现今生活中可以发现许多应用交换原则的事例,例如:送礼物,婚姻及亲戚关系,组织行为与管理,市场,参与消闲活动及捐赠行为。但是社会交换理论还从未应用在旅游方面。Sutton认为具有社会特征的交换在主人和游客间确立了“旅游遭遇”关系(即旅行社会事务),他认为这种遭遇具有不对称,不平衡的特征。它“可能提供酬劳的或满意的交换机会,可能促使主人开发利用,也可能引起游客的怀疑或憎恨”。Pearce支持这种观点,他认为“时常发生事件的不对称性,利用机会的短暂性以及由于大量文化差异产生的交流困难,这些形成主人对游客消极反应的重要因素”。这种关系趋向于不平衡、不平等,但并不是所有交换行为都对旅游者有利。事实上,游客可能因缺乏足够的知识而上当受骗。
4社会交换过程模型
美国Texas A & M大学的John AP通过研究构造出社会交换过程模型[11],他结合各种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因素,试图理解居民与旅游者之间的动态相互关系,解释居民对旅游影响形成的知觉。模型概括说明居民初始涉及旅游交换,持续交换及最后脱离交换的过程。模型反映的交换过程的基本构成有四部分:需求满足、交换关系、交换后果、不交换。联系各部分间关系的过程有:初步交换(1)、交换形成(2)、交易估价(3)、后果积极估计(4)及后果消极估计(2b、4b)。模型结构如下图所示。
4.1模型基本假设
模型基本假设有四个,即:(1)社会关系中存在社会当事人之间的资源交换关系;(2)社会当事人在交换关系中寻求相互利益;(3)涉及居民知觉的初始交换动机是改善地区的社会经济面貌;(4)从居民的知觉及态度可以预测他们的行为。前两个假设基于社会学理论,第三个假设是模型应用的基础,第四个假设来源于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一致性具有强相关的理论,这是模型推断的理论依据。
4.2模型基本概念
(1)知觉:指居民对旅游活动的情绪反映,而不是态度。知觉与态度有时可以相互替换,区别在于知觉是归结于某个客体,对某物体而言的含义,而态度则表示人们对已有情绪的承受及向某个目标行动的趋向。在居民与旅游者的情景关系中,使用知觉较合适,因为居民不需要足够的知识或承受与之相关的情绪。
(2)当事人:即交换参与者。在居民与旅游者环境中,当事人可能是某个人或团体,如当地居民、工人、企业家、城镇官员、街道委员会、旅游者、旅游机关、发展商、环保人员或投资者。
4.3模型机理及推断的命题
4.3.1需求满足(动机)
当事人的需求满足是从事社会交换的基本理由。需求满足是交换的起点,产生需求满足的动机是驱动交换的力量。由假设(3)可知居民的基本动机是为了增进地区社会福利;而旅游者的动机是为了获得满意的旅行。在模型中,采用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认为行为是动态的相互作用。因此,需求满足为行为起源及解释基础提供了一个环境。
4.3.2初步交换
初步交换是由需求满足到交换关系形成的过程,这种过程一定程度上是假设的。
4.3.3交换关系
交换关系由两个子部分构成,即交换前提和交换关系类型。交换关系的概念最早是由Emerson提出,他认为交换关系可看作社会结构单位来分析。这是研究承受当事人间关系的社会结构的形成和变化的基础。交换关系是一系列暂时穿插性的机会、初步行动和交易。
4.3.4交换前提
前提表示在交换关系中的机会或条件。在交换形成以前至少有当事人一方认为它是机会。
(1)理性:指基于寻求报酬的当事人行为,该行为符合西蒙“有限理性”的观点。研究表明:(命题1a):察觉旅游的报酬越大,当地人对旅游的反应就越积极。(命题1b):察觉旅游的成本越大,当地人对旅游的反应就越消极。
(2)利益满足:这是理性概念的延伸。居民觉察到利益可能超过成本,则很可能继续支持旅游,并维持旅游影响的积极看法。尽管可能存在特殊的“负面效应”,许多研究已证实仍会支持旅游。另一方面,既定的最小利益下,当事人可能减少交换行为,或不再持续交换关系。当居民觉察到的利益达到某一不可接受的水平时,就会出现旅游的消极看法。(命题2a):如果利益达到居民当事人可以接受的满意水平,那么居民就表现出对旅游的积极评价或态度。(命题2b):如果利益达不到居民当事人可以接受的满意水平,那么居民就表现出对旅游的消极评价或态度。
(3)互惠:互惠的概念被认为是交换理论的核心,是“相互满意”的形式。古尔德纳(Grouldner)认为世界上各种社会普通存在“互惠原则”。Emerson将互惠作用表达为交换双方间的结合度。通过交换居民得到与他们付出相等价的报偿,而旅游者得到他们期望的满意和服务。如果出现互惠性的强迫,当事人一方无视、强压或凌架于另一方,那么另一方会感到不平等或被剥削。若居民不平等地回报旅游者,那么旅游者就会对当地居民或服务人员的缺乏热情而表示愤怒或抱怨,导致不满意的游客散布不良的口头信息,并不再重复参观该地区。类似的,若旅游企业没有得到互惠的报偿,那么业主可能迁出经营或出卖、关闭企业。(命题3):当居民与旅游当事人之间的资源交换是互惠性的,那么当事人各方都会积极地觉察旅游影响;反之,当事人各方都会消极地觉察旅游影响。
(4)公正原则:交换中要有公正原则来支配行为。例如,倘若居民没有认识到旅游企业是互惠性的公正,而是剥削当地工人或干扰生活方式,那么居民很可能表现不满或愤怒。居民会对利益和成本分配的不公平可能表示过激行为,如索价高、粗鲁、冷淡、劣质服务、犯罪行为等。(命题4a):当居民和当事人交换的资源价值基本相当时,交易很可能被认为是公平的。(命题4b):当接待方和顾客方之间交换的资源价值一方超过另一方,那么处于劣势的当事人会察觉交易是不公平的。(命题4c):当接待方与顾客方之间交换的资源价值被觉察为公平的,那么,接待方很可能对旅游抱积极的反应;反之,接待方很可能抱消极反应。
4.3.5交换形成
一定的交换前提组合创造了形成交换关系的环境。交换形成是一个双向过程,具有选择性。倘若当事人预期或觉察到交换后果没有报偿或不值,那么就会产生退出交换行为,从而发生不交换。因而交换关系是随时间变化的较长或较短的社会关系。
4.3.6交换关系类型
交换关系中主要的变量有社会力和结合度。社会力源于当事人能拥有或控制别人认为有价值或需要的资源。结合度指双方的依赖程度。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越多,则其社会力越大。双方利益互惠性越多,则结合度越强。根据当事人双方社会力的高低不同,使用二维表可区分四种类型的交换关系,因此有:(命题5a):当接待方与旅游当事人之间处于平衡关系,则任何一方主动采取初步交换行动的可能性是相同的。(命题5b):若接待方与旅游当事人之间处于不平衡关系,则依赖性越强的当事人更经常地充当交换发起人。(命题5c):在平衡互惠型交换条件下,接待方对旅游的反应是积极的;而在平衡无报偿交换条件下,接待方对旅游的反应是消极的。(命题5d):当交换关系类型属于不平衡、不对称时,则占优势的接待方对旅游的反应是积极的;反之,则占劣势的接待方对旅游的反应是消极的。
4.3.7交易估价
交换关系的发展导致当事人之间进行交易估价。交易估价过程将交换关系与交换后果联系起来。一旦某种交换关系出现,当事人之间发生资源转让,那么就可以估价后果。
4.3.8交换后果
事实上,在交换关系形成的阶段,旅游当事人双方已开始估计后果。当不具备前提条件或达不到可接受的水平时,当事人可能消极地估计后,并产生退出行为——不交换。交换关系确定以后,当事人会估计产出、措施和结果。倘若后果是无报偿或负面的,则当事人也会产生不交换行为;若当事人需求得到满足,则交换行为得到强化,以后将继续从事交换行为。模型中,居民对后果的反应主要是经验性、心理上的结果。进行交易估价时,先检测交换产出,再决定取得产出的行动措施,最后评价心理感受结果。例如:产出指旅游收入,经济利益;措施指友好态度,热情好客,彬彬有礼;结果指当事人的心理感受,心理状态描述。(命题6a):当交换后果提供了一种强化性交换经历时,接待方将积极地认识旅游。(命题6b):当交换后果提供了一种无报偿的或无益的经历时,接待方将消极地认识旅游。
5结束语
一旦某地区发展旅游,那么一定的交换必然产生。发展旅游的动力是部分人(居民、市政领导、企业界)希望借此提高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条件;而对另外一部分人来说,则是被强加给旅游。居民可以通过参与吸引旅游者的计划和行动而使该地区面貌改观,扩大游客接待能力,从而通过交换从旅游者那里得到收益。另一方面,居民可能通过反对旅游或向旅游者及旅游倡导者表现出敌意行为而阻挠旅游。当旅游者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当地给予其的质量经验将增加他们与居民间交往的愿望;反之,该遭遇可能给旅游者产生消极印象。旅游者可能因为居民的作用而使其度假受到破坏或增强;居民由于无止境的旅游人群而使其日常生活丰富或错位。
发展某地旅游,其目标就是使居民与旅游者之间达到成本—收益平衡。居民根据他们提供的服务与报酬的成本—收益平衡来估计社会交换的作用。由于旅游是动态持续过程,那么先前被强加承受旅游的居民也有机会重新估计这种交换的作用。当居民发现交换得到的收益比其付出的成本更大时,那么,居民的知觉将转向更积极的情绪。
标签:社会交换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