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宜州市第三中学 546300
摘 要:本文分别用例子从中学语文“口语交际”的教学中要注意到的“课程标准——理论导向”、“内容设计——以生为本”、“实施教学——交际情境”、“评价检测——强化应用”的角度,谈论如何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有效地组织教学。
2000年,语文教学大纲将“听话、说话”的提法改为“口语交际”,2001年新课标里亦将口语交际教学提升到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同等并重的地位。然而许多语文老师对这一新生的领域并不十分了解,对如何组织开展口语教学感到十分困惑,在实践中也走了较多的弯路,甚至有些老师就放弃了口语交际教学。2003年9月,笔者所在的学校迎来了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机遇,同时我们开始接触一项语文新课程的重要内容——口语交际教学。面对这一新生事物,我们迎难而上,积极探索,在每周的语文课中至少挤出一节课开展口语交际教学。在长期的探索中,收获良多,也积累下许多宝贵的经验。
笔者认为,口语交际教学的开展,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要以《课程标准》为理论导向;二要以生为本进行教学内容设计;三要充分设置情境来展开教学;四要通过评价检测来强化应用。
一、课程标准——理论导向
口语交际教学应该怎么上?要把口语交际课上好,首先必须对口语交际教学有个正确的认识。为了加深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理解,笔者对新课标进行了深入的研读,同时也看了较多的相关的理论书籍。对笔者影响最深的有两本书:一本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走进新课程》,另一本是广西课程教材发展中学组织编写,李福灼、陈玉秋教授主编的《初中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
在新课标对口语交际教学论述的有关章节中,明确了“口语交际”的目标。“倾听”、“表达与交流”、“沟通”、“交往”等这些词语,从此成了笔者在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中的导航。新课标所提出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是笔者每一节口语交际课中与学生共勉的话。
二、内容设计——以生为本
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设计应以生为本,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笔者所带班级的学生有60%来自城区,15%来自厂矿,25%来自乡村,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在小学担任过班干部,语文基础较好,但真正上台讲话的不多,课堂主动发言率不高。
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笔者初步制定这样的三年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目标:
1.总要求:全员参与。
2.总目标:“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
3.学年目标:
这些学年目标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教学实施的条件,使得口语交际教学得以顺利地开展,成效显著。
三、实施教学——交际情境
语文课里的口语交际活动从学科背景来说,不属于一般语言学的范畴,而是涉及语用学的范畴,实际上它强调的是语用,就是语用运用。”口语交际的内容载体是通过语言交际活动实现的,因此,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应充分地设置交际情境,以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情境创设常见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情境。
“口语交际”教学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情境可从家庭、学校、社会中选取,内容能满足学生日常的需要,使学生有话可说,愿意交流。
2.创设合作互动的情境。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应鼓励每一个学生开口交流,积极参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鼓励成员相互合作,并注意小组成员的合理搭配。教学中营造多层次的互动情境,包括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3.创设活动场景的情境。
教学中的活动是学生最喜爱的环节,往往可以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表现。每一次愉快的活动后,学生自然有话想说,有感而发。
4.创设多媒体展示的情境。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设备和网络,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音乐等,使真实的场景得以重现,使学生的感官得以有效调动,让学生有感而发,有情要抒,有话要说。
四、评价检测——强化应用
口语交际的评价是一个难点内容。新课标建议,口语交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评价,常用的具体方法有:
1.情境检测法。
就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语言情境,从而考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 现场评价法。
就是对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的表现作出评价,提高学生的口语素养。这种评价可以让从活动的目标提出要求,让学生明白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3.事后反思评价。
这是一种更为自然的评价方法,也是活动后的小结和教学反思。评价主体可以是专家、领导、同事等。专家们的点评,可以说是口语交际教学探究中的“定神针”。专家的评价引领,同事之间的相互探导交流,能够促进口语交际教学的进一步完善。
总之,在口语交际教学的探索中,我们应该紧紧抓住以新课标为主的理论导向,以生为本设计教学内容,充分创设教学情境,在评价中强化应用,这样才能组织好口语交际教学,进一步提升口语交际教学的效率。
论文作者:岳喜萍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8月总第25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4
标签:口语交际论文; 情境论文; 学生论文; 评价论文; 笔者论文; 为本论文; 互动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8月总第25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