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各个领域均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更大的提升,尤其在不断加快城市化建设后。如今越来越多的河道贯穿于各个城市中,城市河道治理以及环境修复即成为了社会各界均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简要介绍了城市河道中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的作用于基本原则,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与环境修复的相关措施,以期能够为促进我国城市河道治理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环境修复;问题;原则;措施
前言:城市河道的治理无论对于城市发展而言,或是对于人们的生活质量而言,亦或是对环境修复方面而言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目前城市河道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其发挥作用,对此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已经成为势在必行的事情,虽然我国在此方面一直在不断加大资金、技术以及人才方面的支持,且小有成就,但依然存在不小的上升空间。
1河道治理以及环境修复作用介绍
城市河道对城市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般在城市中,河流对城市来说,有着以下的功能:首先是净化水源,河流是城市水源的重要来源,并且河流同时参与到城市水循环中,因此河流能够帮助城市净化水源,其次就是能够改善生态,河流是生态的一部分,河流流经地区能够形成独特的生态结构,对城市生态来说有一定好处,同时河流流经区域也会形成湿地,对城市的绿化以及空气净化有着非常大的作用,最后则是河流承担着城市一定的历史人文,因此保护河流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的传统以及历史进行保留,对城市的文化来说极为重要。
城市河道生态处理主要依靠生态系统以及生态学,在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符合生态的改造,对河道来说生态处理既能够满足河道抗洪抗涝的功能,又能够促进河道与城市之间和谐的发展,在符合城市发展的基础上,将河道生态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让日后城市的发展对于河道的负担降低,保证河道的生态稳定发展,从而保持城市的生态健康,让城市能够健康的发展。
2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以及环境修复的基本原则
任何生态治理都需要有其基本的原则,这样才能够在治理以及修复过程中不会出现越界的情况,不会因为治理导致其他的生态或者城市的发展受到影响,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因此在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以及环境修复上,应该注意以下原则:
首先是复原河道的基本功能,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河道具备排洪、抗洪、通航以及环保等职能,在生态治理的过程中,需要保障这些功能不被破坏。其次是提高生物多样化,河道生态较为特殊,其更多是由水、陆以及水陆两栖生物构成,因此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对河道特殊生物的保护,保证生物的多元化,并且部分河道生物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甚至河道周围土壤肥沃,能够种植部分经济作物,以此来增强河道对城市促进作用。除了植物,河道中的生物也非常多,河道流经地区往往会形成湿地,湿地和河道一样,有着极为特殊的环境,在河道中往往生活着两栖类生物鱼类等,部分生物较为脆弱,因此在河道治理以及环境修复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此类生物的保护,而河道周边的湿地上,经常会栖息一些鸟类,所以在治理中,也需要保护河道极其周围的生态,从而保护周围生物健康成长以及繁衍。最后则是增强自我修复功能,在一般的情况下,河道都会具备一定的自我修复功能,水源能够在一定程度进行自净,但是一旦河道周围受到较为严重的污染,就会影响其自净功能,因此在河道的治理中,应该着手对其自净功能进行修复,一方面能够减少后期的维护成本,一方面则是能够让生态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3城市河道生态处理与环境修复对策
3.1修护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的修复保护是一项复杂的保护性工程,在保护过程中主要对水质的净化、对河道水量的控制、对河道内物种的保护、对河道周边的植物保护等等。由于大区域的河道湿地保护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并且工程完成的工期很长。为此,我们在项目范围内先选择一片区域进行湿地保护,观察实际的保护效果,以便我们在后续的实施中及时调整保护的方案。
我们可以通过挖土填埋的形式来弥补湿地的缺少,在湿地范围内种植黄菖蒲、芦苇等水生植物,通过水陆过渡带的建设,来将湿地进行分开的保护治理,直到该片区域的治理产生一定的效果。同时,在湿地建设工程中,我们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与城市景观的有机结合,通过栽植香樟、水杉、垂柳及黄菖蒲、千屈菜等,丰富湿地的景观效果,为城市居民打造一处休闲空间,在城市的忙碌生活中也能做到回归自然。
3.2实施人工增氧
河道水质受损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而造成此种局面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废水的肆意排放,更重要的是在废水处理过程中降低了水的溶氧量,换言之,水中溶氧量减少是导致整个河道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重要因素。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此方面问题,可以根据河道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人工增氧的方式,目前在此方面应用极为频繁其效果较佳的主要有:一,修筑水车;二,修筑喷泉;三,使用跌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此种方式所应用的原理是:将河流水体的循环能力进行优化,从而提升整个河道水体的溶氧量
3.3修复生态浮岛
经过不断的发展后,我国在河道治理以及环境修复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并且有越来越多的措施和技术被应用到此方面。生态浮岛即为其中一种,在构建生态浮岛时,主要是以增加浮岛植被的形式为主,如凤眼莲、香蕉、美人蕉等植被均是十分常见的。此方面建设得以实施后,对于改善河道周围生物群落的生存环境而言极为有利,并且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优化河道水生态循环系统,因此此种方式值得大力推广和使用,想必可以起到非常不错的作用。
3.4河道水流路线设计
在河道水流路线的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循河道的自然流向,不能偏向于城市的发展,将城市河道的流水路线进行改变。本来城市河道的目的就是为了调控城市的生态环境,现在由于城市的发展要对河道流水的路线进行更改,这样间接性的就是损害城市的生态系统。城市河道水流的自然流向本来就是曲曲折折,从而在河道的两旁生成了很多的自然景观,也提升了城市的美感。一旦将河道流水的方向进行改变,就会拆毁掉河道两旁的景观建筑。
由于近年来城市内涝情况的加重,有些河道治理者提出将曲折的河流流向改成笔直的流向,这样可以增加城市的泄洪效果。这样做到结果就是城市河道的生态系统收到严重的损坏,河道内的动植物急剧的减少,给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危害,进而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进行河道工程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河道蓝线范围及洪评要求进行设计,并注意保护原生态的河流走向,提高河道两旁的绿化植被效果。结合河道因地制宜的进行景观设计,并对河道两岸的生态环境与城市历史、未来发展进行融合贯通,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3.5护岸的设计
随着近年来巨型洪水和强降雨天气,给城市的河道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在高速流水的冲击下,河岸两旁的护堤会产生坍塌,给河道造成更严重的损坏。为此,我们要对城市河道两旁的自然河堤进行护岸的保护。以往主要通过混凝土及浆砌块石的形式为河岸的两旁建立斜坡式的保护性工程,这样在河道水流增速和水量增多时,在护岸的保护下,河道的河堤就不会出现损坏。从而保护城市河道的安全,维护河道的生态系统。
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及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在进行治理时可结合实际情况,在河岸两旁采取栽植垂柳、紫薇等乔、灌木,地被铺设草皮的方式,对河岸进行固土,防止水流对河岸的冲刷。通过种植绿化的软性方式护坡,不仅能对河岸进行有效的保护,还可以美化城市环境。
3.6断面设计
通过将河道设计成断面模型可以有效的提高河道的生态系统,将河道设计成复式的断面和河滩式的断面,一方面断面性的设计可以为两栖动物和浅层水生动物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通过河滩断面的设计,在断面的周边加入一些景观植物,将河滩建设成一个休闲场所,可以帮助城市居民来此,放松身心减缓工作压力。通过断面设计可以将城市河道的实际效用发挥出来。
3.7河道两侧的景观设计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越来越多的自然景观开始了保护建设,很多的湿地景观和休闲广场开始被建设,人们可以在城市河道的两旁去散步,享受休闲的时光。为了给城市建立起一道绿色的风景线,可以在河道两旁的休闲场地,增设一些景观植物,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城市的绿化率,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达到修复环境的目的。
4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城市河道的生态功能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我国各大城市需要充分了解到河道生态治理的意义,挖掘河道生态修复作用,从而整体治理城市河道生态体系,最终实现城市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张晨旭.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措施[J].现代园艺,2018(22):145-146.
[2]李云冉.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浅析[J].南方农业,2018,12(02):125-126.
[3]张新宇,范美娟.河道生态治理设计易形成的误区问题探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8(09):47-49.
[4]张一楠,马谭均.河道整治工程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对策[J].人民黄河,2017(13):27-29.
[5]向正楠,李旭东.北方干旱区城市中小河道水生态建设规划设计[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8(26):79-83.
[6]荣飞,宋俊,杨硕.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2:240.
[7]李璐.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措施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01):88.
[8]江胜国.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与环境修复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8,30(12):189+191.
[9]梁丽珍.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7,29(05):56-57.
论文作者:敖勇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2/25
标签:河道论文; 城市论文; 生态论文; 环境论文; 湿地论文; 河流论文; 断面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