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第十四中学 蔡美萍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所以语文教学大纲把“培 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定为教学目的之一。中学语文教学它荟萃 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 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 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 源优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并通过阅 读范文,分析内容,说写训练等各种形式,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 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这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推 动学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阅读范文中充分感受美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适 于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的课文很多,所以课文内容则是学生耳听, 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阅读范文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 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1.激发美的情趣。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 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 出一种导向,即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诱发他们全身 心的投入其中。比如教学高尔基的《童年朋友》,老师在介绍作品 相关内容后,范读课文激发学生阅读作品的兴趣。实践证明:朗读 课文是激发情趣的关键。通过朗读,课文中的美学意蕴得到了初步的揭示,美学价值得到了相应的开掘。
2.树立美的意识。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潜移 默化逐步确立起来的。教师要分外珍惜,精心呵护,要在阅读范文 上下功夫,花气力。阅读范文既有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更有学生 富有表情的朗读。如前者是导径的灯,后者则是寻路的杖。学生在 寻路之时则能把教材中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通 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体味出作品的美感,从而进入作品中特定 的意境,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 术效果,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发现美,感受美。
3.增强美的感受。范读不仅要再现课文的情境,更要能深刻体 会课文的情感,只有真正体会到课文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 受。中学生正值青春萌动期,内心世界一刻也不会平静,他们渴望 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而教师的作 用就在于因势利导,使其从作品中吸取营养,产生爱心,升发美感。 比如课文《春》,教师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再现了坚韧的青草, 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璀璨的春花等形象,使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景。再如《童年的朋友》,教师通过平和温情的朗读,使学生 从平实的叙述,诚恳的报答,深情的思念之中感受到平凡而伟大的 外祖母的美好形象。
二、在课文分析中正确鉴赏美
中学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如苏州 园林的优美,松树风格的崇高,等等。教师通过文章的语言美、形 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 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1.抓住美的语言。有位大家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 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 中获得美的享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荷塘月色》语言优美、流畅、生动,以细腻 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哀愁,而这种情绪都是通过对月光的描写传达来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 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象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韵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当教师讲析到这段文字时,一幅光彩相间,淡雅朦胧,明暗相宜的月色荷塘显现 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语言的中介使他们感觉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 至深的意境,激起了活跃的想象,升发出喜悦和满足。这正是美的 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
2.抓住美的形象。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 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 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 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如魏巍的《我 的老师》中的蔡老师,她外貌温柔美丽,心地慈爱,爱孩子,关心孩子的甘苦,及时为孱弱的孩子排除痛苦悲伤,是一位老师的美好 形象,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
再如《人琴具亡》中的兄弟情,《背影》中的父子情,《回忆我 的母亲》中的母子情,《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均是通过生动而 丰满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这些都是课文审美鉴赏的关键。抓住 人物形象,并深刻体验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情感,细心揣摩,反复 品味,必能使学生作出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从而使审美鉴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3.抓住美的意境。 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 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 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实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 联想。课文《荷塘月色》的重点就是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要让 学生想象出在清幽,寂静的夜里那流水一般的月光,月光下那绰约 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淡雅。然后在进入 作品所描绘的意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想,你可曾在生活中遇到 类似的意境。于是作品的艺术美唤起了学生心中生活美的回忆,从 而加强了对《荷塘月色》作者创设的意境的理解。
再如苏轼的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给学生 的想象和联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的分析点拨,学生读着 这雄伟的诗句,仿佛看到了历史上的无数英雄豪杰,为中华民族的 兴盛和发展英勇奋斗的雄姿。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不仅会感受到诗人描写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奇景色,还浮现出一条历史人物的丰满画廊,也进一步鉴赏到词句的意境美。
三、在说写训练中创造美
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和发展与他审美能力的深化 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决不能光用教师 的范读和讲析去代替学生的朗读和理解,用教师的鉴赏代替学生的 鉴赏。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成为 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
如学完《我的老师》这篇课文后,即布置同题作文,要求学生 按照范文仿写。同学们饱蘸情感的笔触,描述了自己的老师慈母般 的形象,赞美了她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关怀备至的高尚情怀, 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一片挚爱之情。
总之,语文教材中这样的例子不少,举不胜举。教学的艺术, 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本领,更在于鼓动、唤醒、鼓舞。所以,教师要 善于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要给学生留有想象的余地。只要我们真正 认识到作为现代人,如果不懂得美,不追求美,不会欣赏和创造美,那么可以说在精神气质或在能力上是有着严重缺陷的人。美与文 明、美与人类幸福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我们必须把在语文教学中对 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看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自觉地担负起这一历 史重任,利用这些好教材,对学生进行“熏陶渐染、潜移默化”的 美学教育,为祖国未来培养有智慧的感情丰富的一代新人。
论文作者:蔡美萍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
标签: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意境论文; 教师论文; 形象论文; 作品论文; 情趣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