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协作精神及培养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协作精神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5.5
一、大学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在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及发展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协作精神是否重要?在高等学校全面探索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问题上,大学生协作精神是否具有特殊意义?笔者认为,强调大学生协作精神至少有以下四方面的考虑。
1.这是当前大学生协作精神现状的要求
目前,大学生协作精神相对较差,主要表现在学习中缺乏必要的互助,只顾个人埋头苦读;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入学后常常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及不适应;在班集体建设中,越是到高年级,集体观念越是淡漠;以及大学中有组织的科研协作活动进展迟缓等等,不利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贯彻实施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当引起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2.这是现代科技发展的要求
当今科技飞速发展,各门科学又多相互渗透,科学上的重要课题都牵涉到许多方面,个人的力量总属有限,极难单独完成。因此,加强现代科技研究,就必须培养相互尊重、乐于协作的科学品德,大学生作为未来从事科技工作的主力军,这一点尤为重要。这是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内在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尤应具有的风格。
3.这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协作精神教育及培养并不是要“另起炉灶”,孤立地进行,而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并在德育工作中,提出要“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在智育工作中,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在体育工作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等等,都从不同侧重说明了这一问题。
4.对于大学生来说,协作精神既有社会成员的普遍意义,又有自身的特殊性,也是国际化趋势之一
大学生是未来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与中学不同,在大学中,协作精神既是教育培养又是实践过程,针对大学生来谈协作精神及培养对策,具有较好的前提条件。
二、大学生协作精神的涵义及内容
什么是协作精神?这是一个有待认真界定的概念,协作精神弄清楚了,大学生协作精神也就迎刃而解。
“协作”在字典中常解释为“共同合作”,“精神”即“主观世界,包括思想、作风等,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协作精神”作为两者的组合,可以说,既有心理学的内容——是一种优良品质;又是社会学的概念——即与社会生活及集体活动密不可分;还有教育学的特点——在教学及科研这类高层次人类活动中,协作精神必不可少。为此,笔者将其定义为:协作精神是以事业心为核心,以谦虚好学为基础,深知学海无涯、永不满足一己之见;是把别人组织在为完成共同事业的合作集体中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优良品质;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在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中,自己的个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才能获得个人的成功。
用系统论的观点来说,协作精神是层次性的概念,它的基本内容如图1。
图1 协作精神的层次性
图中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这也是协作精神培养的三个不同阶段。
正确理解协作精神的涵义及内容,还必须弄清它与几个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包括:
(1)协作精神与独立观念的关系;(2)协作精神与竞争意识的关系;(3)协作精神与创新精神的关系。
从严格意义上讲,以上三对关系中,只有第一对是同一层面的对应关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观念是当今人才必备的精神,而由于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和信息的迅猛增加,当今的科学研究往往非个人能力所及,因此协作精神同样极其重要,竞争具有对抗性和排他性,正确引入竞争机制,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才能防止损人利己、影响团结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从而有利于协作精神的培养,至于协作精神与创新精神的关系,两者不是同一层面的概念,协作多针对独立而言,创新则与保守相对。有些研究认为,从影响学生创造性的因素说,“合作的精神是应有的一种心态”。
综合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大学生协作精神是指在大学阶段应当教育及培养大学生具备的协作精神。
三、大学生协作精神的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今年6月至7月,笔者针对厦门大学进行了600 份关于大学生协作精神的问卷普查,学生主要取自本科生部分,以工科、政法类、文科、经济类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别,本次问卷回收率及有效率为87.5%,调查基本数据如表1至表6:
表1 对大学中协作精神重要性认识
很重要58.57%较重要30%一般10%
不重要1.4%无所谓及其他0.03%
表2 协作精神重要性原因(可复选)
A、知识经济的要求 52.86%
B、科学研究及学习过程本身需要 34.29%
C、前人的经验及历史事例证明12.86%
D、现代社会的人们离不开相互交往及合作 47.14%
表3 协作精神领域调查情况
A、自然科学比人文科学重要30%
B、人文科学比自然科学重要11.43%
C、两者差不多55.71%
D、其他 2.86%
表4 对大学生四项具体领域中协作精神重要性认识
程度
很重要
较重要一般无所谓
不重要 其他
学生 37.14% 35.71%20%2.8% 0 4.2%
生活 45.71% 25.71% 22.86%0
1.4% 4.2%
社会工作75.71% 15.71%
4.2%1.4% 0 2.8%
科学研究72.86% 14.29%7% 1.4%1.4%
2.8%
表5 在大学生个人经历中,对协作精神的看法及协作比例情况
态度 无所谓
领域 愿意 不愿意及其他
学生 72.86% 5.6%21.43%
生活80%
4.2%15.71%
社会工作87.14% 4.2% 8.57%
科学研究82.86% 2.8%14.29%
协作 没有及
比例很大 较大 一般较小
其他
学习10% 27.14%38.57%15.71%8.57%
生活 12.86% 30% 40%
7.1% 10%
社会工作31.42%34.29% 20%
1.4% 12.86%
科学研究22.86%18.57%34.29%8.57% 15.71%
表6 大学生不愿意进行协作的原因分析
没有协作必要31.43% 不知如何协作 18.57%
大学人际关系复杂,完善自己就好 14.29% 其他(各种原因)35.71%
分析以上的六个表以及综合问卷与访谈中了解到的情况,可以得出大学生以下三个协作精神现状的基本特点:
1.一致性
从以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协作精神的认同度较高,能充分理解协作精神的重要意义,在协作精神的具体领域中看法比较一致。
2.多样性
在一致性的前提下,不同种类、院系学生由于自身专业特色等原因对同一问题有不同选择,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如对表3的看法中, 认同A比例最高的为工科类(55%),认同B比例最高的为经济类(16.67%),认同C比例最高的为政法类(66.67%),这就与专业倾向性密切相关;又如认同“跨世纪的人才,一要创新,二离不开协作”观点比例最高的为文科类(78.57%),其后依次为政法类(61.11%)、工科类(45%)、经济类(44.4%)等。
3.复杂性
这一点既反映在大学生对协作精神理论上的高认同度与实践上一般认同度上,也反映在大学生不愿意进行协作原因的反差上,还体现在大学生对协作精神的涵义及培养对策上多种多样又缺乏新意的理解上。
另一方面,分析大学生协作精神的现状也应考察影响它的因素。我们知道,影响大学生协作精神的因素首先是影响协作精神的一般因素,即心理因素(人们在心理上相互依赖的“天性”);社会因素(人们在社会生活及集体活动中需要彼此协调关系);文化因素(现代化大生产决定文化观念的开放性及多样化,并促成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前提)以及经济因素(有必要开展协作的物质条件的具备)等;其次还包括针对大学生特点存在的特殊因素,主要有:
1.内部因素(主观因素)
包括大学生入学后的心理适应性、对协作精神的认识程度以及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即大学生从观念上认为协作精神有无必要?在大学人际关系的问题上是选择独善其身,还是积极交往的态度上?
2.外部因素(客观因素)
包括教师队伍的协作精神状况;学生班集体管理的民主程度;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有意识采用需相互协作的教学方法;针对大学生的协作精神,有无保障或评价机制;在培养大学生协作精神的前提下,教师有无传授必要的协作知识等等。
这两方面因素是培养大学生协作精神、分析现状的基本出发点。
四、大学生协作精神的培养思考
南京大学曲钦岳教授在《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与高等教育改革》一文中指出:“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基础扎实、知识渊博、才华出众、富有献身精神及创造能力及合作精神的‘跨世纪人才’”。北京大学陈学飞教授也把“高等学校将更加注重学生的选择,注重人文及广博知识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与合作精神和能力的人才作为21世纪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十大趋势之一”。因此,积极探索大学生协作精神的培养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应当重视大学生协作精神的理论研究
大学生协作精神的研究既涉及到心理学的内容,又联系到高等教育管理的问题,还是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近几年来,国内外在实践方面有许多肯定性的操作措施,理论界也重视到协作精神的作用,称之为跨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是人文素质教育、道德品质、“EQ”、非智力因素等问题研究不可忽视的方面。但从一个专题比较系统的研究如大学生协作精神的基本概念、具体领域、影响因素及培养对策等问题上还远远不足,相对于创造精神蓬勃开展的研究来说,还有较大的差距。今后有必要针对性地加强本专题的研究,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的步伐。
2.大学生协作精神的培养是一项跨世纪的系统工程
既应重视从大学生四项具体协作领域入手,调节人际关系、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德育工作及开展协作科研等;也应强调不同实践途径的培养,在这一问题上,家庭、社会、学校三种不同途径同样至关重要。积极组织学生为社会服务,大力发挥家庭的作用都同样必不可少。
3.大学生协作精神的评价问题不可忽视
大学生协作精神能否考核?有无合适的量表可以测量?协作率的概念如何界定?这些问题对于具体的实践都非常重要,这又是当前研究中最薄弱的方面,亟待认真关注。
4.要培养富有协作精神的大学生,就必须培养协作型的教师
知识分子中“文人相轻”的传统陋习以及借师生之情、上下级之名进行的所谓“合作”更是大学生协作精神培养的严重阻碍。作为协作型的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把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辅相成;把严格纪律、遵守常规的课堂气氛转变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气氛,这是培养协作精神的基础。其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促进学生在学习、研究中的参与、合作能力,是培养协作精神的保证。最后,教师间良好的协作关系是学生中无声的“教材”,是教师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不可忽略的重要课题。
收稿日期:1999-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