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日本的城市化现状与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近年论文,现状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五十年代以来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大大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过程,使日本很快成为世界上城市化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城市化经验。近年日本城市不仅在地域结构方面又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而且在研究理论方面亦有了新的观点。
1 大都市圈理论
城市化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土地利用空间的变化。即随着城市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与各种企事业单位向原有城市地域的迁入,使之出现向城市周边扩散的郊区化现象,也带来土地与住宅、交通等城市问题。也正是由于这种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往往使大多数城市的经济活动超越了城市的行政界线,而且,城市越发达,城市的经济活动涉及范围越广泛。因而在把握城市化过程时,只以行政上的市域作为研究对象,就很难准确掌握真实情况。鉴于此,许多学者在研究城市化问题时,提出了超越单一城市行政区域的大城市概念,即着眼于城市日常活动空间的城市圈(都市圈)概念。其一般包括中心城市及其与之有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的周边地区(郊区),共同组成的统一都市圈。各国学者对此的定义并不相同,著名的有美国的“标准大都市统计圈”(Standard 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s)、 英国的“标准大都市劳动圈”(Standard Metropolitan Labour Areas)等。日本则有总理统计局的“大都市圈”、“都市圈”标准;富田和晓的都市圈标准;川岛辰彦的“机能都市核”标准;三菱总研究院的都市圈标准,以及山田浩之和德冈一幸的“标准大都市雇用圈”标准(表1)。 近年以山田和同志社大学德冈的标准“大都市雇用圈”(Standard MetropolitanEmployment Areas)观点比较新,其定义为:作为核(core)的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域(郊区Ring)所组成的社会,经济相联系的统一地区。成为大都市雇用圈的条件由以下三方面组成:
(1)具有以下四方面条件的城市称为中心城市(core)。
①常住人口(夜间人口)5万人以上;
②除矿业以外,非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占全体常住就业人数的75%以上;
③昼夜间人口比1.0以上;
④向其他特定中心城市的通勤者占全体常住就业者的比例在15%以下(流出就业者比率)总流出就业者比率30%以下。
(2)郊区(Ring)的设定标准
具有以下二条件的市镇称为该中心城市的郊区:
①除矿业外,非第一产业就业者数占全体常住就业者75%以上(非第一产业就业者比率);
②向该中心城市的流出就业者比率10%以上。 但流出就业者比率10%以上的中心城市为二个以上时, 其市镇可以视为流出就业者比率最高的中心城市的郊区。
③作为标准雇用都市圈的规模要求,其中心城市与郊区总人口应在10万人以上。
表1日本大都市圈设定标准
中心城市 周边地区(郊外) 大城市
人口规模 其他标准 向中心城市 城市性质
通勤比率
圈规模
1.总理统计局
政府指定
城市
大都市圈
(100万人
以上)
都市圈50万人以
上
2.富田和晓都市 30万人以 昼夜间人口 10%以上
圈 上
比1.0%以上
3.川岛辰彦机能 10万人以 昼夜间人口 5%以上
非专业农
都市核 上或县厅 比1.0%以上
户75%以
(Functional所在城市 ,非专业农户 上
Urban Core) 75%以上
4.三菱总研究
5万人以 非第一产业 3%以上
非第一产
院都市圈
上
就业人口75% 业就业人
以上 口75%以上
5.山田·德冈
5万人以 除矿业外, 10%以上 除矿业外, 10
标准大都市雇
上
非第一产业
非第一产业 万
用圈就业人口75
就业人口75 人
(Standard
%以上,总通
%以上
以
Metropolitan勤流出比30
上
Employment %以下
Areas)
2 日本的城市化过程与现状
从日本东京,名古屋和京阪神等大都市圈的人口迁移变化来看,日本的城市化过程,自50年代以来,大致经历了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分散——再集中的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过程。其具体表现为:从50年代到60年代人口,产业向东京、大阪、名古屋等主要大城市地区转移的集中化特点;60年代以后,则发生了大城市的人口与产业分散化现象。在主要大城市地区,表现为郊区比中心城市发展更快的郊区化特点,人口与产业从中心城市向城市外部的分散迁移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从80年代开始,由于地区经济差异及地价变化在以东京圈为代表的大城市地区,又出现了人口向中心都市与郊区再次集中的再城市化现象。
就城市化的发展过程,日本学者山田浩之(1983、1988)、德冈一幸(1995)还提出了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发展理论,并用坐标模型予以表示(图略)。
广岛大学森川洋(1991)则从人口及就业增加率等分析入手,就日本城市化发展类型提出了衰退城市型、中间阶段、成长城市型、周边市镇成长型等观点,并给出了近年日本各主要中心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和类型(表2)。
表2近年日本日常都市圈成长类型(简表)
衰退城市型中间阶段成长城市型
北九州、函馆、青秋圈、山形、新鸡、 札幌、广岛、仙台、
森、下关、旭川、姬 富山、福井、静冈、 福冈、横浜、郡山、
路、和歌山、高松、 冈山、福山、德岛、 长野、水户、字都
久留来 高知 鹿川岛、横宫、前桥、高崎、浜
须贺 仓敷 松、松山、大分、 八
王子、大宫、千叶
相模
周边市镇成长型
东京、名古屋、神
户、京都、大阪、金
泽、宫崎、盛冈、甲
府、岐阜、丰桥、熊
车、那霸、长崎
3 中心城市及周边市镇的主要从业者变化趋势
近年日本城市人口除数量上和地域间的变化外,在职业构成方面也表现出新的变化。据森川洋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中心机构从业者变化
近年在中心城市及周边市镇的中心机构从业人员的变化趋势表现为:大城市比率增加较高,而中小城市化比率较小。如东京23区的中心机构人业人员增加率为9%,大阪5%,名古屋5%,一般大多在5~10%之间。同时,大城市周边市镇的增加率也较高,高于全国该类地区的平均增长率(2.2%),如3大都市圈(东京、名古屋、京阪神)的周边市镇增加率达6.5%,甚至较一般中小中心城市的增加率(6.3%)都高。其中大宫市(16%)、千叶市(11%)、横浜(11%)等城市的中心机构呈现出明显的增强趋势。而与此相应,另一些中心城市的周边市镇的中心机构从业者增加率则明显低于全国水平。此外,在全国的贩卖,服务行业就业者中,贩卖者减少了0.3%,服务业从业者增加了7.5%。
3.2 中枢管理机构从业者
中枢管理机构从业者是指专门技术职业者、管理者及相关事务从业者。同时也包括部门中小企业的一般工作人员。这一类人员的增加变化趋势也呈现为大城市增加率高(40%),而中心城市低(27%)的特点。而且,3 大城市圈的周边市镇的中枢管理机构从业者的增加率相当高,达到32%,特别是东京圈的周边市镇增加率最高,具有一极化集中的倾向。
3.3 制造业从业者
就近年日本制造业从业者的增加率来看,中心城市中的中小城市增加率比较大(8~10%),而大城市却表现为下降趋势(-4.1%)。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中小城市的周边市镇是制造业从业者增加率最高的地区,达12~17%左右。
收稿日期1998—04—27
标签:国家中心城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