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教育论文,核心论文,体系论文,价值论文,现状调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5X(2014)04-0123-05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都强调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再次号召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阶段,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任。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从基础教育阶段抓起,积极教育和引导中小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了解当前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现状,以求探索一套卓有成效的融入教育路径、方法,近期我们采用严格的抽样问卷方法,调查了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宁夏、云南、山西、河南等省市自治区2600名自小学五年级至高中三年级中小学生,其中收回有效问卷2532份,并对其进行了统计分析。此外,为更准确、客观地衡量学生的价值观,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还以问卷中可以比对的题目对上述省份216名从事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或思想政治课的教师做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以及我们的思考报告如下,供从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同仁参考。 一、当前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整体情况向好 (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较为了解 1.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方向。调查发现,大部分中小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较为了解。有62.5%的中小学生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共产党宣言》的作者;57.0%的被调查者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两大创始人”。对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高达78.1%的人回答正确。从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常识性问题看,大部分中小学生能正确回答。 2.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凝聚全国人民智慧和力量、创造美好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回答“您觉得中国应该走哪条发展道路”时,68.3%的被调查学生和83.7%的被调查教师认为中国应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您同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理想吗”这一问题,有59.9%的学生表示“同意”;对“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的信心”,表示“有信心”的学生高达80.9%。 3.关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精神支撑。对此问题认知情况的调查发现,中小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歌和国徽的认知度高。74.0%的中小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回答正确;88.0%的学生能准确地回答国歌歌名。88.7%的学生对“作为一名中国人,是否感到自豪”的提问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另外,学生中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程度,“非常强烈”(78.3%)和“一般强烈”(17.4%)的高达95.7%。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还预设了一些情景,以考察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状况。对于“如果国家遇到了危险(如敌人入侵),您会怎么做”的问题,42.8%的学生选择“如果需要,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50.7%的学生选择“尽个人力量给予帮助”,而选择“不管它,自己的生命要紧”的仅为3.6%。当问及“如果您有条件并考虑出国留学,您的动机最可能是什么”,52.2%的学生回答“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回来为国效力”,23.0%的选择“感受了解异国文化,丰富自己”,10.1%的选择“为了增强将来回国求职的竞争力”。调查显示54.2%和36.4%的中小学生“经常”和“偶尔”“通过各种渠道(新闻联播、报纸、网络等)了解或关注国家大事”。调查中有个问题是:“如果身边有人组织针对‘钓鱼岛事件’的合法的爱国主义游行示威活动,又是周末,您是否会参加?”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表示“肯定会”的39.4%;“有可能会”的33.3%;“视情况而定”的11.3%;“不会”的仅16.0%。这些数据表明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较为强烈。 同时,绝大部分学生认同“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分别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核心”。其中,85.0%的学生认为“爱国主义”应该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70.4%的学生肯定“改革开放”应该作为我国“时代精神”的核心。此外,分别有高达84.6%的学生知道“一国两制”的提出者,有76.5%的学生知道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同志。 4.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调查显示,大部分中小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够知荣辱、辨是非。譬如:在被问及“如果您在公共汽车上刚找到个座位,看到旁边站着个老人或孕妇,您会怎么办”时,87.1%的学生表示“立即让座”;对能否帮助父母做家务,学生中“经常帮”和“偶尔帮”的分别为50.0%和47.0%。对于市场经济下拜金主义思潮对中小学生的影响,调查发现多数中小学生仍然坚持正确的金钱观。在回答“如果您取钱时,银行的自动取款机出了毛病,多取了500元,您会怎么做”时,被调查者中表示将钱还给银行的占总人数的76.2%。又如“如果给您1万元,条件是您必须跟您最要好的朋友绝交,您是否愿意?”高达79.2%的学生选择友情,不愿与好朋友绝交。调查发现,在学校生活中,多数学生能够遵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如“您最好的同学让您在考试时帮助他作弊,您怎么办?”52.5%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不帮他作弊”,而明确表示“帮助他”的只占10.2%。再如,对上课要迟到时会不会践踏草坪抄近道的问题,63.0%的被调查者回答“不会”。另外,对“您认为道德对一个人来说重要吗”的回答,多达93.5%的被调查者选择“很重要”,仅有3.4%、0.8%和2.3%的学生认为“不太重要”、“不重要”和“说不清”。当然,知未必能行,但也能反映出中小学生对以公德为基本内容的荣辱观较为认同。 (二)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性、必要性的认同度较高 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赞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中71.2%的学生对中共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发展中的重要性持肯定态度。具体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认可度,调查结果也是令人乐观的。例如对定期举行升国旗仪式,94.9%的同学认为“非常必要”(75.1%)和“较有必要”(19.8%);对“生活水平提高了是否还有必要提倡勤俭节约”问题,91.1%的学生认为必要(其中“非常必要”63.9%,“有些必要”27.2%);对于做人是否应该讲诚信,86.2%的学生持肯定态度;对经济发展了是否还需要艰苦奋斗问题,71.9%的人认为“很有必要”,另有23.7%的人认为“有必要”。对这些体现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肯定,显示了中小学生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重要性、必要性有较高的认同度。 (三)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判断、选择能力较强 评测价值观判断、选择和践行能力,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为了解中小学生这方面的真实情况,我们设计了一些客观性问题,以期获得较为真实可靠的数据。统计数据表明,多数中小学生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观念的判断、选择能力较强。这一评价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数据:一是大部分中小学生能够将价值观、道德观外化于行。如体现荣辱观的公德方面,前文述及87.1%的学生在公交车上能“立即让座”,还有8.6%的人“勉强让座”。为比照调查结果的可靠性,我们又设计了“据您观察,您的同学中多数人在公交车上,遇到老人或孕妇会怎么办”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能“主动让座”的也有63.5%,“勉强让座”的21.0%。另一个问题是“在向社会献爱心的活动(如捐助灾区或贫困生、义务劳动等)中,您身边的同学们是怎样做的?”对此84%的学生回答“非常积极”或“比较积极”。二是对价值观行为大部分能够做出正确评判。在对好孩子标准的看法中,认为“成绩优秀”的只有34.7%,远低于“全面发展”(69.2%)和“思想品德良好”(56.7%)两项。我们还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抄袭了一篇姐姐以前的作文,没想到竟然得了作文比赛第一名,您认为他应当怎么做?”结果发现,有63.4%的学生选择“告诉老师实情”。 二、当前中小学融入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调查发现,当前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也存在一些令人忧虑的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部分内容认知程度较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了解是认同和践行的前提,对中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首先要使他们理解和掌握其基本内容。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不了解或不甚了解。譬如在被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哪四个方面时,仅有34.1%的学生做出了准确选择。又如,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了解,“很了解”的只有12.5%,“基本了解”的有35.3%。 第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较为严重。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但调查发现,中小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较为严重的弱化。对“您觉得您的大部分同学信仰马克思主义吗?”仅有17.0%的学生回答“信仰”,21.0%的人回答“不信仰”,29.0%的人回答“不太信仰”,33.0%的人回答“说不清”。我们以教师的评价加以验证发现相差不多,其中认为学生“信仰”的占23.3%,“不太信仰”(31.6%)、“不信仰”(16.3%)合计达到47.9%,另有28.3%的回答“说不清”。 第三,部分学生价值观取向存在矛盾倾向。 调查中发现,部分中小学生在价值观、理想追求上呈现出矛盾状态。关于上学读书最重要目的,多达37.8%的学生首选“考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10.0%的学生是“为父母争光”,而表示“为社会为国家服务”的只有22.7%。这种实用主义价值取向与上述爱国主义的较高认知形成了矛盾。再如,前文有84%的学生认为,同学在向社会献爱心的活动中“非常积极”或“比较积极”,但对于“您是否主动为遇到的残疾人、老人或其他需要帮助的人提供过钱物或其他帮助”的,“很少”、“从不”的中小学生却为23.5%,而“经常”的只有27.4%。还如,上述数据显示学生对“生活水平提高了是否还有必要提倡勤俭节约”问题,有高达91.1%的学生认为必要,对经济发展了是否还需要艰苦奋斗,分别有71.9%和23.7%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和“有必要”。但对“现在有些中小学生过生日大摆宴席,邀请同学到饭店庆祝”的看法,却呈现出与之非常矛盾的观点(见表1)。标签:思想品德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社会价值观论文; 思想政治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