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课的基本情况与特点_邓小平理论论文

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课的基本情况与特点_邓小平理论论文

北京大学开设“邓小平理论”课的基本情况及其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大学论文,邓小平理论论文,基本情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97年下半年开始,在北京大学本科三年级的课程表上就出现了一门新的必修课——“邓小平理论”课。这门课上个学期先是在文理科5 个院系中试点,本学期已经在全校范围内开设,此举受到了大学生的热烈欢迎。

过去总有些学生不太愿意上公共政治理论课、甚至时常逃课,现在到课率却几乎达到100 %。学生们普遍认为:“这门课开得很好”,“是一门很精彩的课”,“值得听”,“迄今为止所有的政治课中,这门课是最为成功的,也是最受同学欢迎的”。学生们对上“邓小平理论”课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不仅三年级本科生愿意听,而且还吸引了别的年级的学生也赶来听;不仅中国学生愿意听,有十多位留学生也来听。学生们普遍反映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他们增强了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的兴趣,提高了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的认识,了解了我国当前的形势、大政方针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对策,坚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邓小平理论”课之所以能在北京大学开设成功,反响热烈,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邓小平理论对大学生所具有的很强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与大学生在党的十五大精神鼓舞下焕发出来的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极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机结合,“邓小平理论”课为实现这种结合建构了一座桥梁。与此同时也应该承认,就教学组织工作而言,则是由于我们既继承和发扬了以往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好传统,又根据新的实际情况,大胆改革,打破常规,进行了精心的策划和周密的组织。

概括地讲,北京大学开设“邓小平理论”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学校党委直接领导, 从一开始就下决心要把这门课建设成为一门重点课、精品课,并狠抓落实。

1997年初,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离开了我们,大家在深切缅怀邓小平同志为中国革命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出的丰功伟绩的同时,也在思考怎样以实际行动继承这位世纪伟人的遗志,把他所开创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问题。经过学习和思考,大家一致认为,作为高等院校最根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大学生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必须大力推进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在此期间,有的同志提出了为学生开设“邓小平理论”课的创意,这个创意得到了学校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校党委书记任彦申、副书记赵存生、副校长何芳川等同志亲自主持召开会议,与教务部门、宣传部门以及有关院系的负责人和骨干教师协商这项工作,并把在1997年下半年开设“邓小平理论”课列入了年初学校工作计划之中。这个计划在学习江泽民同志5月29日在中共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特别是学习党的十五大精神后,进一步得到了强化和落实。

经过一系列的学习和讨论,大家认为,在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的氛围中为大学生开设“邓小平理论”课,不仅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能够受到学生的欢迎。

从必要性上来讲,党的十五大是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它必然会引起承担着跨世纪使命的当代大学生的关注,特别是党的十五大郑重地把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新阶段的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明确提出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这完全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愿望,也符合大学生的愿望。开设“邓小平理论”课就是学习和贯彻十五大精神,响应中央号召的一种实际行动。而且,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工作绝非一种权宜之计,而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考虑。当今的大学生要成为新的世纪坚持和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和把握,不仅关系到他们的知识构成,而且关系到他们的政治方向,关系到他们的理想信念。因此,在高校开设“邓小平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邓小平理论的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可能性上来讲,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他们关心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渴望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行动,以便更好地贡献于国家和人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还应该看到,经过前几年的努力,我们的大学生对于邓小平理论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有比较多的共识。就拿北京大学来说,近年来学校非常重视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以下简称“两课”)加大了这方面内容,学校多次安排过专题讲座,学生业余党校和团校也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最重要的学习和教育内容。学生社团“邓小平理论与实践研究会”也相应开展了一些活动。总的来说,这方面的成绩是显著的。在全国上下学习和贯彻十五大精神的氛围中,大学生也对自己的理论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需有一门课能使他们对邓小平理论有一个全面的、准确的、系统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引向深入。同时,在以往的学习和思考中,大学生也遇到了不少自己解答不了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迫切需要从老师那里得到指导。北京大学在1997年下半年开设“邓小平理论”课就是为了适应这种形势,满足学生的需要。

正是从以上的认识出发,学校党委决定积极领导这门课的开设,从一开始就下决心把这门课作为重点课、精品课、大学生的必修课来建设,并责成马克思主义学院具体负责组织工作,力图通过这门课的建设获取经验,全面推进“两课”的改革,并把课程建设、基地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学校领导不仅参加“邓小平理论”课的策划,而且参加教学工作,承担讲授任务。为了保证这门课开设成功,决定第一个学期先试讲,第二个学期再铺开。学校还决定加大对邓小平理论的教学、研究和教师队伍建设以及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筹集了50万元人民币作为基金加以保证。

第二,充分发挥多学科师资力量的综合优势, 精心组织知名教授群体登台授课。

在教学任务明确了以后,最重要的问题是教员的问题。好的教学内容如果没有好的教员去讲授,也可能会变得平庸乏味,变成教条,学生还是不会爱听。考虑到学生通过以往的一些学习活动已经对邓小平理论有了一定了解,为使“邓小平理论”课能有一个高起点、高层次、高水平,保证教学效果,总结以往“两课”教学的经验,学校要求,这门课由知名教授任课;又考虑到邓小平理论是一个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多学科的思想体系,由一个学科的教员任课难以胜任,并且这是一门新课,一开始就由一个教员从头到尾讲下来困难太大,因而又提出要集中力量,很好地发挥北京大学多学科的师资优势,由多位知名教授组成专家教学组。

这样,就确定了“邓小平理论”课以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授为主,同时在全校范围内聘请任课教员,并把选聘的条件具体化为:他们应该是在邓小平理论研究方面有突出成果、教学经验丰富、近年来已经在校内外作过这方面的辅导报告且反映良好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经过挑选,最终组成了以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前校长、经济学教授吴树青为牵头人,任彦申(校党委书记、思想政治教育教授)、赵存生(校党委副书记、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员)、沙健孙(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现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革命史教授)、梁柱(北京大学前副校长、教育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革命史教授)、肖蔚云(国务院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澳门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法律系法学教授)、钟哲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科学社会主义教授)、薛汉伟(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科学社会主义教授)、钱淦荣(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教授)、张德修(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赵家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哲学教授)、陈占安(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哲学教授)等共12位教授参加的专家教学组。这些教授涉及7个学科,来自4个院系,他们既对邓小平理论的整个体系有比较好的把握,又在某些方面有专深的研究,因而能够使这门课既形成系统,又重点深入。

在一个学期里,12位教授轮流登台,分别为学生开设了包括“时代的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邓小平哲学思想与党的思想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党在现阶段的大政方针”、“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贡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道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与对外开放战略”、“社会主义必须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政治体制改革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一国两制’与国家统一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在党”等12个专题讲座。这个系列讲座基本上涵盖了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这些选题既合乎教学大纲对基本理论的要求,又突出了目前理论学习的重点。

应该指出,参加教学组的全体老师为开好“邓小平理论”课付出了很大的辛劳。他们把受聘担任教学任务看作是党组织的一种信任,看作是自己应尽的一份职责。虽然他们每个人已经在所分工的选题上有比较深入的思考(教学分工充分考虑了教员的专长),但是他们还是重新学习《邓小平文选》、党的十五大报告等重要文件,仔细研究学术界的现有成果,研究学生提出来的各种问题,为讲好这门课作了相当充分的准备。这些教授工作任务都很多,各种社会活动也多,可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都服从教学的总体安排,尽可能把上课的时间挤出来,以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由于由有专门研究的知名教授来讲解,更增加了这门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增加了它的魅力。

一个本科学生能够在一个学期里,通过一门课程,听到这么多知名教授的授课,这在北京大学的教学史上是空前的。学生们对此反响十分强烈,他们为老师们的雄厚的理论功底、对社会重大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精彩的讲课艺术而感染,而振奋。学生们不仅从授课老师身上感受到了渊博知识的力量,而且学到了老师的敬业精神和勤勉的品格。他们说:“每位老师分析问题都能深入浅出,都在用心、用情讲课,这就深深地吸引着我。”“各位老师严格的治学态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少同学在心得体会中提到,他们从老师的身上学到了怎样做学问,怎样做人。

第三,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开设“邓小平理论”课。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原则,也是我们的教学工作尤其是“两课”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开设“邓小平理论”课必须强调这个原则,采取这个方法。之所以要这样做,首先,因为理论联系实际是邓小平理论的本质特征,这个理论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一方面,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是“不丢老祖宗”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的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能讲清楚理论,才能使学生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真谛;如果我们离开了实际而就理论讲理论,是讲不好也讲不清楚的。其次,应该看到,人们对一种理论的认识往往不仅仅是从理论的角度,而且还从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结果和违反这种理论的另一种实践结果去认识这种理论,因而联系实际讲解邓小平理论,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个理论真理性的理解。再次,学生们在以往的学习和思考中已经积累了一些需要研究和解答的问题,联系这些问题去讲解可以增强学生听课和学习理论的兴趣,也反映了老师对学生、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尊重。如果完全回避学生的思想问题而去空泛地讲理论,学生是不可能欢迎的。鉴于以上几点认识,教学组要求任课老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力求讲清楚基本理论,而且要在联系实际上狠下功夫。可以而且应该联系的实际是广泛的,其中包括国际国内的实际、校外校内的实际、过去现在的实际,这中间特别要强调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还要特别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

为了做到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增强教学的现实感和针对性,马克思主义学院除了收集整理了社会上干部和群众在学习中提出来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以外,还专门收集整理了北京大学学生在学习理解邓小平理论和国家大政方针中提出来的100多个问题, 及时印发给老师在备课时研究(这种工作在教学进行过程中继续做)。教师在教课时敢于联系实际,敢于回答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有理、有据,解疑释惑,受到学生的欢迎。

当然,老师在课堂讲授中联系实际也是有限制的,并非是例子举得越多越好,应该有一个总体布局,恰到好处。在理论联系实际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上,我们主要的任务不在于告诉学生是什么,而在于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重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做到这一点,专家教学组的老师们在讲课中力求给学生介绍对同一个问题的多种不同意见,并在此基础上讲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就把理论的政治性与学术性结合起来,学生听起来不枯燥,有滋味,有方法论的启示作用。经验证明,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邓小平理论”课不仅可以讲好,而且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第四,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教育特点, 尽可能使教学环节丰富多样。

当代大学生不大满足于课堂讲授这一种形式,他们希望有直观的环节、实践的环节,喜欢有新的电化教学的手段,要求有便于他们参与的项目。考虑到这种情况,我们在丰富教学环节上做了一些努力,注意使课堂讲授、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示范教育等方式结合起来。除了开设系列讲座以外,还组织学生参观了反映我国自党的十四大以来伟大成就的“辉煌的五年”大型展览,播放了由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和“东方时空”两个栏目联合摄制的电视专题片《中国之路》,安排了课堂讨论,征集了心得体会等,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不少学生反映,这些活动生动活泼、直观,有参与的机会,配合了课堂教学,使他们进一步加深了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

学生们认为,参观展览和观看录像“印象颇深”,“开启心门”,“很有教育意义”。学生们在观后感中从心底发出了“为祖国母亲而自豪”,“祖国正欣欣向荣,明天会更美好”,“唯有改革开放才是中国的真正出路”,“辉煌的成就,伟大的理论”等感慨。也有的学生从各地区的比较中看到了自己家乡的不足,为之着急,并想到了自己的责任。一位来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省份的同学在观后感中写道:“作为家乡的学子,没有理由逃避振兴家乡的责任,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以报效家乡。”

学生们对观看录像片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中国之路》这套电视专题片涉及工业、农业、科技、教育、国防等很多领域,有丰富的音像资料,还有权威人士的简短评述,观看之后使人开阔眼界,对于思考问题很有帮助。学生们普遍欢迎这种教学方式,希望能在更多的课程教学中推广开来,以广泛了解精彩的外部世界。

这个学期我们还特别安排了课堂讨论这个环节。学生们围绕着从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系来看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从邓小平理论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20年之间的关系来看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意义,从新世纪所面临的新形势、新课题和青年一代应承担的历史使命来看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特殊重要性等几个问题,广开言路,各抒己见。每一个课堂有三四位老师参加,与学生一起讨论,有针对性地当场回答一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们感到这种讨论方式很亲切,是课堂讲授的很好补充。

第五,切实加强教学组织和管理工作, 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论的良好氛围。

现代社会里的各项活动都需要有强有力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来保证,教学工作也不例外。特别是北京大学开设“邓小平理论”课采取了多名教授轮流登台授课的办法,如果组织和管理工作跟不上去,是不可能保证教学效果的。

为了开好“邓小平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了认真的组织工作和有效的管理工作。除了精心设计课程选题并由6 位教授承担教学任务外,还特别委派青年教员和研究生负责教学管理,一个大班一位,各司其职,加强主讲老师与听课学生之间的联系,保证各个教学环节的正常运作,并且主持学生的课堂讨论,负责学生的考勤、考试等工作,对此,主讲老师和学生都很满意。这件事还促成了青年老师有机会向知名教授学习,使研究生的教学实习落到了实处。

为了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组每个学期都组织三四次集体备课活动,通报情况,研讨问题,统一思想。这样做,就使几个讲座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是整个课程中的一部分,保证了互相之间的有机联结,使学生听起来各有味道,又成为一个系统,从而对邓小平理论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和把握。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学习氛围问题。这次北京大学开设“邓小平理论”课恰好与全国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的大氛围相一致。另外,就学校氛围来讲,学校里组织干部和教师学习邓小平理论对学生也是有影响的。特别是由于授课老师知名度高、教学方法得当、组织与管理比较周密等诸多原因,促成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听课十分认真,反响异常强烈。我们及时地将这种情况通过校内外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对学生形成了一种积极评价的氛围,从而改变了多年来一提公共政治理论课总是批评学生不配合、不用心的状况。这种评价是一种信任,是一种鼓舞,是一种很好的导向。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全国普通高校都要开设“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同时也虚心学习兄弟院校的经验,为进一步建设好这门课程而继续努力。

标签:;  ;  ;  ;  ;  ;  ;  

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课的基本情况与特点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