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孔图诗歌解读_司空图论文

司空图《诗品》释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司空论文,诗品论文,释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司空图(837-908),字表圣,河中虞乡人。唐武守咸通十年(869)进士。僖宗乾符四年(877)授光禄寺主簿。广明元年(880)召为礼部员外郎,迁礼部郎中。这年冬十二月,黄巢入长安,僖宗出逃,图从之不及,退还河中。光启元年(885),僖守自蜀还,次凤翔,召图知制诰,随即拜中书舍人。这年十二月,僖宗又因河中太原之师逼长安出逃宝鸡,图又从之不及,退隐先人别业中条山王官谷。昭宗龙纪元年(889)召图拜舍人,未几又以疾辞。河北乱,乃寓居华阴。这以后朝廷多次召他做官,都推辞了。天复三年(903),回王官谷长期隐居。天祐元年(904),朱温挟持昭宗迁都洛阳,召图入朝,图佯为堕笏失仪,乃听还山。八月,朱温弑昭宗,以辉王为太子即位。天祐四年(907),朱温篡唐,废唐帝为济阴王,召图为礼部尚书,不起。次年,朱温弑济阴王。图闻讯以后,忧愤不食数日而卒,终年七十二岁。

司空图是晚唐诗人,诗论家。他的诗在晚唐诗人中有其特色,他的诗论在中国诗论史上更有特殊的地位。自编文集《一鸣集》现存十卷,诗集《司空表圣诗集》为后人所辑。他的诗论专著《二十四诗品》(简称《诗品》,两个集子都不载,《全唐诗》收作他的诗辑的附录。从所反映的生活和透露的心境来看,《诗品》应该是他晚年隐遁以后的作品。

司空图《诗品》和钟嵘《诗品》同名,却不是同一类型。钟嵘《诗品》以汉代以来五言诗重要诗人为对象,逐一作出品评;司空图《诗品》是以诗的整体作为对象,作深层的体味,概括出诗的二十四种品格。他以诗人论诗,二十四品的解释词本身就是诗的形式,诗的语言,因此词意比较难于领会。历来加以注解评论的代不乏人,但也不还留下了不少疑难之处,未得妥善的注释,总体精神也有待索解阐发。这里以《全唐诗》本为基础录出本文;附加的注释则详人所略,补充缺失;略人所详,以省篇幅;并试作阐论,作为进一步探讨的参考。

一、《诗品》本文和注释

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郭绍虞《诗品集解》“匪强”作“非强”

大用外腓二句:《古文苑》蔡邕《协和婚赋》:“考遂初之原本,览阴阳之纪纲。乾坤和其刚柔,艮兑感其脢腓。”脢脊背肉;腓,小腿肉。脢腓对称,以脢形容兑(泽)的内陷收敛,以腓形容艮(山)的突出外放。二句总说:巨大的作用在向外扩放,真实的本质在内部充满。有了内质才能外放,内质是外力的根源。

返虚入浑二句:解释何谓“雄浑”。具备万物四句:着重说诗人气质。《庄子·天道》:“老子曰:‘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渊乎其不可测也。’”再次说明内外关系。这四句也隐含孟子的思想。《孟子·尽心上》:“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孟子视庄子思想为洪水猛兽,但在“万物皆备于我”这个说法上却有其相通之处。超以象外四句:从诗人气质说到诗的品格。《庄子·齐物论》:“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本品从内外关系,说明诗人有具备万物的修养气质,才能写出“雄浑”的诗。

冲淡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诗品集解》“愈稀”作“愈希”。

素处以默四句:说具有冲淡气质的诗人。犹之惠风四句:二句以自然景象形容冲淡,二句以人物行动说明冲淡。

遇之匪深四句:说明诗冲淡品格的特征:内涵似乎稀薄,描写不求形似。

本品着重说诗人气质,从诗人冲淡气质说到诗的冲淡品格。

纤秾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采采流水八句:以具体形象形容纤秾的境界。乘之愈往四句:说明诗纤秾品格的特征:描写细致丰繁,从古旧中创出新意。

本品专说诗的品格。

沉着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诗品集解》“绿杉”作“绿林”。

绿杉野屋四句:叙述诗人行动,时间在傍晚。鸿雁不来四句:叙写诗人在闲步中想念远行人。海风碧云四句:叙写诗人继续独行,时间已入夜晚。忽然得到佳句,心境豁然开朗。

本品以诗人得句的过程说明诗的品格,在沉着的心境中作出情感沉着的诗。

高古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踪。月出东斗,好风相从。太华夜碧,人闻清钟。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

畸人乘真四句:《庄子·大宗师》:“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庄子·渔父》:“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畸人,远离世俗而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人。“手把芙蓉”化用李白《庐山谣》《古风》中的诗句。四句揭出具有高古气质的人。

月出东斗四句:以具体形象描绘所处的境界。虚伫神素四句:《庄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庄子·刻意》:“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善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黄唐在独”,化用陶潜《时运》诗:“黄唐莫逮,慨独在余。”四句说畸人的处世态度。

本品专说诗人气质。具有什么样的气质才能写出什么样品格的诗,说诗人也就是论诗。

典雅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荫,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全首叙写诗人行动,在典雅的生活境界中写出可读的诗。

本品着重说诗人,从诗人的生活行动说到诗。

洗炼

犹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淄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体素储洁,乘月返真。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诗品集解》“犹”作“如”;“炼”作“■”,“淄”作“缁”;“星辰”作“星气”。

犹矿出金四句:以炼冶金银比喻作诗必须洗去无用的杂质,炼成晶莹的章句。空潭泻春四句:《庄子·秋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真。”四句比喻和形容炼治以后达到的境界。

载瞻星辰四句:从诗的洗炼,追本寻源,回过去说诗人和他的气质。

本品着重由艺术技法上的特色突出诗的一种品格。

劲健

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御之以终。

行神如空四句:“以自然现象比喻和形容劲健。饮真茹强四句:《老子》:“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庄子·天下篇》:“天地其壮乎,施存雄而无术。”施指惠施。四句说所以能够劲健的内因。

天地与立四句:说劲健的效果。

本品着重说诗人气质。与“雄浑”比较,相当于“雄”,但未必要求达到“浑”的境界。

绮丽

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浅者屡深。露馀山青,红杏在林。月明华屋,画桥碧阴。金樽酒满,共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诗品集解》“露余山青”作“雾余水畔”;“共”作“伴”。

神存富贵四句:说明绮丽要求从精神上说,而且不能过份。以下八句:说明从什么样的环境和生活中拾取诗材,已经足够发杼美好的襟怀了。“良殚美襟”化用陶潜《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诗句。

本品着重说诗的品格,也联系到诗人气质。他所说的“绮丽”与一般所理解的不同。

自然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予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水采苹。薄言情晤,悠悠天钧。

《诗品集解》“予”作“与”;“水”作“雨”;

“情晤”作“情悟”。

《历代诗话》“情晤”作“情语”。

俯拾即是四句 :《庄子·天下篇》:“道可载而与之俱也。”《论语·子罕》:“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四句说只要与道同行,就到处都是诗材。

如逢花开四句:比喻和说明诗要自然作成,不能勉强。

幽人空山四句:《庄子·齐物论》:“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四句扩充到诗人的处世态度:自然地生活,自然地与情感面对,就能作出品格自然的诗来。

本品着重说诗的品格,也提出对诗人气质的要求。

含蓄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渌满酒,花时返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诗品集解》“涉难”作“涉己”;“已不”作“若不”。

《历代诗话》“如渌满酒”作“如满绿酒”。

又引《谈艺珠丛》本作“如绿满酒”。

不着一字四句:解释何谓“含蓄”。

是有真宰四句:《庄子·齐物论》:“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两句说明能获得含蓄品格的原因。“渌”同漉,使干涸。两句以具体事物比喻含蓄:酒杯满了就会倒空,开花时节一过又回到秋天。

悠悠空尘四句:再以具体事物作为比喻总结含蓄。搜集了一万分,只收一份于笔下。

本品专说诗的品格,开端两句对后代诗论影响颇深。

豪放

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返气,处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前招三辰,后引凤皇。晓策六鳌,濯足扶桑。

观花匪禁四句:“花”当为“化”,造化。静观造化毫无禁忌。四句说所以能够豪放的内因。以下八句:《列子·汤问》:“勃海之东有五山,常随波飘流,上帝使十五巨鳌举首载之。龙伯之国有大人,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归。”《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之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八句以具体形象阐说豪放。

本品合说诗人气质和诗的品格。

精神

欲返不尽,相期与来。明漪绝底,奇花初胎。青春鹦鹉,杨柳池台。碧山人来,清酒满杯。生气远出,不着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

《诗品集解》“池台”作“楼台”

欲返不尽二句:解释何谓“精神”。

明漪绝底六句:以具体形象说明精神。

生气远出四句:承上文总结精神:因为妙造自然,所以具有不可裁量的蓬勃生气。

本品专说诗的品格,与“自然”一品显然有密切关系:“自然”就诗的艺术表达说,“精神”就诗的内涵神采说。

缜密

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生,造化已奇。水流花开,清露未晞。要路愈远,幽行为迟。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诗品集解》“欲生”作“欲出”。

本品专说写作过程中的诗思缜密。从意象欲生时的奇妙自然,以至必经之路愈远,静静走去愈要缓慢,语句不要重复前人,诗思不要痴愚不化。如不可知而又无所不到。整个过程深得《文心雕龙·神思》篇中“窥意象而运斤”的精髓。

疏野

惟性所宅,真取弗羁。拾物自富,与率为期。筑屋松下,脱帽看诗。但知旦暮,不辨何时。倘然适意,岂必有为。若其天放,如是得之。

《诗品集解》“拾物”作“控物”;“筑屋”作“筑室”。

惟性所宅四句:解释何谓“疏野”。

筑室松下四句:从行动说明诗人的疏野。

倘然适意四句:《庄子·在宥》:“倘然止。”倘然,自失貌。《庄子·马蹄》:“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四句承上文说明怎样才能获得疏野的真谛。

本品从诗的疏野说到诗人气质的疏野。

清奇

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汀,隔溪渔舟。可人如玉,步寻幽。载行载止,空碧悠悠。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历代诗话》“满汀”作“满竹”;

“载行”作“载瞻”。

本品以可人的行动神采及其所处的境界说明诗的清奇品格。

委曲

登彼太行,翠绕羊肠。查霭流玉,悠悠花香。力之于时,声之于羌。似往已回,如幽匪藏。水理漩伏,鹏风翱翔。道不自器,与之圆方。

登彼太行四句:以具体形象比喻和说明委曲。力之于时;白居易《与元九书》:“微之!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以处世之道:力的使用,因时而异,说明诗的意象词语切合诗情内涵。

声之于羌:羌,牧羊人,牧童。司空图淅川二首:“儿童栗熟迷新径,归去仍随牧竖歌。”以歌声之在牧童口中说明诗声调与诗情一致。似往已回二句:继续说明委曲。

水理漩伏二句:《庄子·逍遥游》:“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两句再以具体形象形容委曲。道不自器二句:《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本身没有具体形状,它随着体现它的器的圆方而体现圆方。二句总结“委曲”的精髓在于按诗的内涵的要求与以充分表达。

本品专从诗的艺术表达着眼。

实境

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晴磵之曲,碧松之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诗品集解》“磵”作“涧”。

本品以一种创作过程说明诗的一种品格:诗人偶遇实境,如见道心,凭情性所至作出诗篇,自有听之不闻的希音。

悲慨

大风卷水,林木为摧。意苦若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日往,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

《诗品集解》“意苦若死”作“适苦欲死”;

“日往”作“日丧”。

本品以一个完整的意境,体现诗人悲慨的心态。解释词本身可以作为悲慨诗的一个范例。

形容

绝佇灵素,少回清真。如觅水影,如写阳春。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绝佇灵素四句:说诗人应该怎样尽心竭智把难以描绘的景物形容出来。风云变态四句:举例指出形容的对象。

俱似大道四句:《老子》:“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四句揭出形容的精髓在于“离形得似”,超越形似,达到神似。

本品着重说诗的艺术技法。

超诣

匪神之灵,匪机之微。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远引若至,临之已非。少有道契,绝与俗违。乱山高木,碧苔芳晖。诵之思之,其声愈希。

《诗品集解》“道契”作“道气”。

《历代诗话》“高木”作“乔木”。

本品要求诗人超越普通人的造诣,力求与大道契合,透过具体事物谛听那听不见的声音。

飘逸

落落欲往,矫矫不群。缑山之鹤,华顶之云。高人画中,令色絪缊。御风蓬叶,泛彼无垠。如不可执,如将有闻。识者已领,期之愈分。

《诗品集注》“画中”作“惠中”;

末两句作“识者期之,欲得愈分。”

落落欲往四句:《列仙传》:“周王之乔好吹笙作凤鸣,后告其家人曰:‘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头。’及期果乘白鹤谢时人而去。”四句说明和比喻具有飘逸气质的诗人和飘逸品格的诗。

高人画中四句:以画中高人和蓬叶比喻具有飘逸气质的诗人。如不可执四句:进一步解释飘逸。

本品合说诗人气质和诗的品格。

旷达

生者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短,忧愁实多。何如樽酒,日往烟萝。花复茅檐,疏两相过。倒酒既尽,杖藜行歌。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全唐诗》“行歌”作“行过”据《历代诗话》《诗品集注》改。

本品以一个完整的意境体现胸襟旷达的诗人的心态。解释词本身就是旷达诗的一个范例。

流动

若纳水輨,如转丸珠。夫岂可道,假体遗愚。荒荒坤轴,悠悠天枢。载要其端,载同其符。超超神明,返返冥无。来往千载,是之谓乎。

《诗品集解》“遗”作“如”;“载同”作“载闻”。

若纳水輨四句:二句比喻流动;二句说明流动是道的作用。

荒荒坤轴四句:《吕氏春秋》:“极星与天俱游,而天枢不移。”四句进一步说明流动是道的体现。

超超神明四句:再将流动归结到道。

本品专说诗的品格。一气贯串,流动自如,这是道的体现。

二、综论

(一)从风格的角度论诗,在诗论史上早有渊源。曹丕《论文》揭出气有清浊;刘勰《文心雕龙》指出“气有刚柔”;皎然《诗式》所谓“辨体十九字”涉及面更广。司空图《诗品》也从这一角度论诗,但是体系更为完整,视界宽广,理解深入,无论广度深度,都比前人有所超越。

从二十四诗品的解释词可以看出:多数着重说诗人的气质心态;有的专说或兼说诗的品格;也有的着重说创作过程,诗的取材,诗的艺术技法,并不是在同一个平面上以同一个标准划分的。这是因为构成诗的风格的因素原来就十分错综复杂,所以诗的风格可以凭直观的印象得出模糊的概括,却不易作出明确的条分缕析,划成疆界分明不可逾越的分类定格。因此二十四品中有几品解释得抽象玄妙,有些品与品之间界限不清相互重叠,这原是不足怪的。

再说诗,原是古往今来浪淘不尽的诗人群,在五光十色变动不居的生活中激起的微妙心态的结晶体的集合,即使再加上多少个二十四品也未必能够全般涵盖。在司空图所举出的二十四品中,属于阳刚美的比较少,偏于阴柔美的多。这是由于中国诗中阴柔的原来就比阳刚的多,同时也反映了司空图自己在诗实践中有所偏重,因此在评诗标准上也有所偏爱。

(二)从二十四诗品的解释词中可以看出,司空图最钦佩的人是所谓畸人、幽人、可人、高人,他最崇仰的品德是真、素、古、淡,他最向往的生活是茅屋、金樽、脱帽看诗、杖藜行歌。具有老庄式的品质和处世态度的人物和他们所处的生活和环境构成了他欣赏的诗境。

司空图之所以具有特别深厚的老庄思想有其多重原因。

儒道同源。儒家以修齐治平为事业,但是从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孟子的“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开始,就含蕴着老庄思想的基因。唐代帝皇由于道家祖师李耳是他们的同姓,特别提倡道家。唐末的战乱时代更是滋长老庄思想的土壤。

再从司空图本人的身世经历来看。他作为士大夫阶层的一员,儒家入世思想当然是他的思想的主心骨,可是整个思想免不了也是儒家和道家以至佛家思想的混合体。他一生中安安稳稳做官只有第一次共三年,以后几次或是不久就丢,或是推辞不做,过的基本上是“遭乱窜伏”和屈辱隐遁的生活。他在《香岩长老赞》文中把“禅”放在儒老之上;在《文中子碑》文中竟说:“道,制治之器也;儒,守其器者耳。”明明白白把道家放在儒家之上。固然他最后因为唐代废帝被弑,忧郁不食而死,还是根深蒂固的儒家忠君思想,但是道家思想特别深厚却是十分显著的事实。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他直接以“道”说诗。

诗品第一品《雄浑》开宗明义就从体用关系上揭出“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这两句话同时也是全部诗品的总纲:从诗人本体说,具有怎么样的修养品德才能有怎么样的气质风格和处世态度;从诗人与诗的关系说,诗人具有怎么样的品德气质才能作出怎么样品格的诗;再从诗本身说,有怎么样的情感内涵才能通过艺术表达体现为怎么样品格的诗。这是体用关系的多层次结构。

那么他所说的“真体”究竟是什么呢?从诗人气质和诗的品格来说:“雄浑”要求“得其环中”;“高古”要求“虚佇神素”;“劲健”要求“饮真茹强”,“蓄素守中”;“豪放”的关键在于“由道返气”;“精神”的关键在于“妙造自然”;“疏野”的关键在于“适意”、“天放”。从诗的艺术技法来说:“洗炼”要求“储洁”、“返真”;“自然”归结到“悠悠天钧”;“含蓄”归结到“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委曲”的关键在于“道不自器,与之圆方”;“实境”要求“遇之自天”;“超诣”要求“道契”;“流动”的关键在于那“夫岂可道”的“道”。总之,所有诗品的关键都在于契合于“道”,诗人有了“道”的修养也就有了作出好诗的基础。

“道”是二十四诗品的中心。

(三)司空图的诗论,在书柬诗文中也多次有所表达,可以与《诗品》互相印证,互相补充。

他在《与极浦书》中说:“戴容洲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然题纪之作,目击可图,体势自别,不可废也。”在这里他提出题纪之作,只要求写出眼前景物,可以入画。这也就是《诗品》中不寻而自遇的“实境”,可以说是他对诗的最低一级要求。他在《与王驾评诗书》中评王驾的诗“思与境偕”。境不只是单纯的境,而必须有思与境同在,这正是《诗品》“缜密”品中提到的“意象”的确切注解。“思与境偕”显然比“目击可图”高一层要求。

他在《与极浦书》中记述了所谓“可望而不可置眉睫之前”这一诗的朦胧境界,接着就提了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显然又比“思与境偕”更高一个层次。

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中以比喻说诗:“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啜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钟嵘《诗品》首先拈出“诗味”,司空图体味出了咸酸以外的味外之味,那一份“醇美”,显然跨进了一大步。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也好。“韵外之致”,味外之味也好,总之是从词面上看不出,实际却含蕴着另一层更深更远的境界意味,或者能够引导读者自然而然会联想起另一层更深更远的境界意味,那么,这也就是《诗品》中的“含蓄”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一派“风流”也就是咸酸以外的那一份“醇美”吧。这才是司空图心目中诗的最高一层。

《诗品》将诗整体横断划分为二十四品;“道”是其中心。从“目击可图”到“思与境偕”到“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味,而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作为顶点,又将诗整体纵剖为几个层次由低及高的金字塔。而“道”是这金字塔的轴心。

(四)司空图《诗品》以道论诗,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是中国诗论史上的双璧。而从理论核心的明确性,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来看,从引导诗创作的实际作用来看,实事求是地作出评价,司空图应该在严羽之上。

1993年初稿,1994年誊正。

标签:;  ;  ;  ;  ;  ;  ;  

锡孔图诗歌解读_司空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